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反思现代性/学术前沿
分类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作者 S.N.艾森斯塔特
出版社 三联书店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作为现代化理论“修正派”的代表性人物,艾森斯塔特力主“多元现代性”概念。他认为多元现代性的一个共同核心是“高度的反思性”,理解当代世界——实际上是解释现代性的历史——的最好方法,是将其视为文化方案多样性不断构建和重构的一个故事。本书在宏观的历史比较中分析了现代性在西方社会和非西方社会不同时期的不同发展模式。并对现代化的“经典”理论和马克思、涂尔干、韦伯的古典社会学分析以及当代的“文明的冲突”论与“历史的终结”论提出了自己的不同看法。

内容推荐

本书分为三编。第一编是对现代性文明及其可变性的某些独特特征的分析。第二编是本书篇幅较长的一编,是对现代性在现代性的古典时期(也就是民族国家和革命国家时期)在不同社会中发展模式的分析。收在最后一编中的各章,讨论的是当代舞台所有现代性模式的巨变——超越了民族国家和革命国家——其基本特征之一是宗教维度作为现代性构成中的一个中心成分重新复苏。

目录

中详本前言

导言比较进化观框架中的多元现代性概念

第一部分 现代性的文明

第一章 全球化时代的多元现代性

第二章 多元现代性

第三章 野蛮主义与现代性:现代性的破坏因素

第四章 迈向21世纪的轴心

第二部分 多元现代性

第五章 最初的多元现代性:美洲文明

第六章 日本和现代性文化方案的多元性

第七章 镜像现代性:日本和美国现代性宗教前提之比较

第八章 印度民主之谜的文明框架

第九章 中国历史经验和中国现代性的某些方面

第十章 原始原教旨主义运动建构中的异端、宗派主义和乌托邦主义

第十一章 有关穆斯林社会公共领域现代转型的一些观察

第三部分 当代舞台

第十二章 现代性的文明架构、历史经验和文化方案

——现代社会中抗议的构建

第十三章 超越民族国家和革命国家模型的霸权

第十四章 宗教领域的重建:超越“历史的终结”和“文明的冲突”

译后记

试读章节

“多元现代性”的观念,指的是与长期流行于学术话语和普通话语中的观点截然相反的、有关当代世界(实际上是现代时期的历史和特征)的某些观点。它与20世纪50年代流行的现代化“经典”理论和工业社会趋同观相左,并且实际上与马克思、涂尔干的古典社会学分析相左,(很大程度上)甚至与韦伯的古典社会学分析——至少是对他著作的一种解读——相左。它们都假定,即使只是含蓄地假定:现代欧洲发展起来的现代性文化方案和那里出现的基本制度格局,将最终为所有正在现代化的社会和现代社会照单全收;随着现代性的扩张,它们将在全世界流行开来。

在所谓现代性的开端之后、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出现的现实,并没有证明这些假设。正在现代化的社会的实际发展,驳斥了现代性的西方方案将走向趋同和称王称霸的假设。大多数社会的广泛制度领域,即家庭生活、经济政治结构、都市化、现代教育、大众传播和个人主义取向中,产生了一种趋向结构分化的普遍趋势,与此同时,界定和组织这些领域的方式在它们的不同发展阶段则大相径庭,从而引发出了多元的制度模式和意识形态模式。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模式并不是它们各自社会的传统在现代的简单延续。尽管受到特殊的文化前提、传统和历史经验的巨大影响,这类模式显而易见还是现代的。所有这些,产生了截然不同的现代动态和阐释方式,对这些现代动态和阐释方式来说,最初的西方规划构成了关键的(并且经常是模棱两可的)参照点。在非西方社会产生的运动,许多都明确表达出了强烈的反西方或甚至反现代的主题,然而,所有这些运动显然易见都是现代的。不仅这些社会从大约19世纪中期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各种民族主义和传统主义运动是这样,而且像我们将要提到的更近的原教旨主义运动也是这样。

多元现代性的观念假定,理解当代世界——实际上是解释现代性的历史——的最好方法,是将它视为文化方案多样性不断构建和重构的一个故事。多元的制度模式和意识形态模式的这类与时俱进的重建,是由与社会、政治、知识的激进分子有着密切联系的特殊社会角色来推进的,也是由追求不同的现代性方案、在是什么使社会变得现代方面持有不同观点的社会运动来推进的。通过这些角色与他们各自社会的更广泛群体间的约定,现代性的独一无二的陈述得以付诸现实。这些活动不局限于任何单一的社会或国家,尽管某些社会和国家被证明是社会的激进分子能够实施他们的方案、追求他们的目标的主要领域。尽管在不同的民族一国家内部和不同的种族、文化群体内部,产生了对多元现代性的不同理解,可是在各种激进运动和原教旨主义运动中,无论它们相互间的差别有多大,但在许多方面,每一种运动都是国际性的。

“多元现代性”这一名词的最重要含义之一,是现代性不等同西化;现代性的西方模式不是唯一“真正的”现代性,尽管现代性的西方模式享有历史上的优先地位,并且将继续作为其他现代性的一个基本参照点。

在承认持续进化的现代性的多样性时,便面临到底是什么构成了现代性的共同核心这一问题。随着民族国家和革命国家的“经典”模型的许多成分在当前被解构或解体(特别是作为全球化的一种后果),这一问题变得越来越恼人,并且实际上发生了转型。当代话语提出了这样一种可能性:至少就其持续占主导地位达两个世纪的古典阐述而言,现代性规划已经枯竭。当前的一种观点宣称,这种枯竭在“历史的终结”上表现得最为明显。另一种得到最佳表达的观点是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观,按这一“文明的冲突”观,西方文明(看似现代性的缩影)面临着与这样一个世界的对抗:在这一世界中,传统的、原教旨主义的、反现代和反西方的文明——某些对西方抱敌视和藐视看法的文明(最明显的是伊斯兰和所谓儒教圈)——占主导地位。

P36-38

序言

收在本书中的论文,集中分析了现代性和现代文明的几个关键方面。这些分析的共同核心,是多元现代性观念——也就是这样一种观点:一方面强调现代性作为一种独特文明的特殊性,一方面强调其中的具体制度和文化模式的巨大可变性和易变性。

据此本书分为三编。第一编是对现代性文明及其可变性的某些独特特征的分析。第二编是本书篇幅较长的一编,是对现代性在现代性的古典时期(也就是民族国家和革命国家时期)在不同社会中发展模式的分析。收在最后一编中的各章,讨论的是当代舞台所有现代性模式的巨变——超越了民族国家和革命国家——其基本特征之一是宗教维度作为现代性构成中的一个中心成分重新复苏。

            S.N.艾森斯塔特(Shmuel N.Eisenstadt)

后记

《反思现代性》是以色列希伯来大学荣休教授、社会学家、世界重要的现代化理论家艾森斯塔特(Shmuel N.Eisenstadt)有关现代性研究的一部论文集。对艾森斯塔特,中国读者并不陌生,国内已经出版过他的《帝国的政治体系》、《现代化:抗拒与变迁》等多种专著,其论文单见于谢立中、孙立平主编《二十世纪西方现代化理论文选》一书就有六篇。艾森斯塔特的基本理论主张和研究方法,很大程度建立在对1950年代早期现代化理论的批评、补充、修正基础上,反映出了西方现代化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谢立中在《二十世纪西方现代化理论文选·编者前言》中曾说:“现代化理论的核心概念是‘传统’与‘现代’。所谓‘现代化’,简单地说,就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化。”然而,在解释什么是传统社会、什么是现代社会、具有不同历史文化背景的国家和社会怎样才能实现现代化以及在具体的时空中如何实现现代化方面,世界各地不同时代的不同理论家的观点不尽相同,甚至大为不同。早期现代化理论的普遍局限是对“传统”与“现代”关系的理解过于简单,对现代化发展道路的阐释也完全以西方发达国家所走过的道路作为标准。这势必导致简单地将传统等同于落后、现代等同于进步,进而得出所有社会和国家都将采用普遍的“单线进化”的发展模式走向同质化等观点。这事实上是将现代化狭隘地理解成了“西方化”,带有十分浓厚的西方中心主义色彩。在自己的研究工作中,艾森斯塔特一反早期现代化理论过于抽象、过于概括、无视具体时空限制等等弊端,通过对大量西方社会和非西方社会发展道路的研究,不断重申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实际发展打破了1950年代流行的现代化“经典”理论及工业社会趋同的观点,也打破了马克思、涂尔干、韦伯的古典社会学分析中隐含的假设——因为这些理论都假定现代欧洲发展起来的现代性文化方案和基本制度格局,最终将为所有社会照单全收,随着现代性的扩张,西方现代性将在全世界流行开来。然而,艾森斯塔特强调,西方现代性虽然是其他社会现代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出发点和参照系,但是现代性在全世界的蔓延和扩张并没有产生一个单一的文明或一种制度模式,而是产生了多种现代文明的发展或多种文明模式。即使在西方文明框架内,现代性也发展出了多种文化方案和制度模式。在本书中,他力主“多元现代性”的观念,认为多元现代性的一个共同核心是高度的反思性,主张理解当代世界(实际上是解释现代性的历史)的最好方法,是将其视为现代文化方案多样性不断构建和重构的一个故事。可以说,作者一方面在宏观的历史比较中分析了现代性在西方社会和非西方社会的不同时期的不同发展模式及其变化过程,一方面站在自己的理论立场对现代化的“经典”理论和马克思、涂尔干、韦伯的古典社会学分析以及当代的“文明的冲突”论与“历史的终结”论提出了不同看法。

本书的第三、四章为北京大学刘锋老师所译。其余各章由旷新年译出初稿,后因身体原因而改由王爱松对译稿进行了整理和校译。翻译过程中,董之林女士、何吉贤先生提供了不少帮助,作者艾森斯塔特教授给予了时间上的一再宽限。在此一并表示深深的感谢。需要说明的是,该书是艾森斯塔特教授近年发表在各杂志上有关现代性研究的一部论文集,有时相同的观点作者在不同地方多次重复,行文上又稍有变化,我们采取了原文照译的方式;原文的注释格式也不尽相同,我们给予了大致统一。由于水平所限,翻译中存在的所有问题均由我俩负责,敬祈读者批评指正。

              旷新年 王爱松

               2006年5月11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2:4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