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首次确证曹雪芹是曹頫之子,并以精彩的文本分析和扎实的史料考据研究论证了曹雪芹确切的生死日期,肯定了他对《红楼梦》的巨大贡献。本书揭示了小说早期抄本上作批者脂砚斋的真实身份,即小说的真正作者曹頫;揭穿了畸笏叟、“靖藏本”批语以及“曹雪芹墓碑(墓石)”的造假骗局。本书从方法论、论据和论点等方面彻底推翻了红学研究百年来的主观臆断,提出了破解200多年来红学悬疑的定论,宣布“主流红学”全面破产。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破译红楼时间密码(宣布主流红学全面破产) |
分类 | |
作者 | 陈林 |
出版社 | 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首次确证曹雪芹是曹頫之子,并以精彩的文本分析和扎实的史料考据研究论证了曹雪芹确切的生死日期,肯定了他对《红楼梦》的巨大贡献。本书揭示了小说早期抄本上作批者脂砚斋的真实身份,即小说的真正作者曹頫;揭穿了畸笏叟、“靖藏本”批语以及“曹雪芹墓碑(墓石)”的造假骗局。本书从方法论、论据和论点等方面彻底推翻了红学研究百年来的主观臆断,提出了破解200多年来红学悬疑的定论,宣布“主流红学”全面破产。 内容推荐 本书以确凿的证据揭示隐藏在120回小说情节之中的真实年代序列。 本书以文本细读和历史考据揭示贾宝玉、元春、探春及其文学原型的真实出生时间。 本书以直接证据首次严谨论证了现存120回小说的真正作者是曹頫并考证出了其确切的生死日期,为《红楼梦》的文学研究和历史考据奠定了坚实的文本与史料基础。 本书首次确证曹雪芹是曹頫之子,并以精彩的文本分析和扎实的史料考据研究论证了曹雪芹确切的生死日期,肯定了他对《红楼梦》的巨大贡献。 本书揭示了小说早期抄本上作批者脂砚斋的真实身份,即小说的真正作者曹頫;揭穿了畸笏叟、“靖藏本”批语以及“曹雪芹墓碑(墓石)”的造假骗局。 本书从方法论、论据和论点等方面彻底推翻了红学研究百年来的主观臆断,提出了破解200多年来红学悬疑的定论,宣布“主流红学”全面破产。 本书是文学批评流派“新批评”(the New Criticisrn)文本细读法(Close Reading)用于解读长篇小说的一次经典示范。 本书的研究原则和方法接续了乾嘉“朴学”实事求是的优良学术传统,对当前文学研究领域存在的弊端将起到一定的警示和矫正作用。 本书涉及红学研究、天文历法、官制民俗、八字命理、历史掌故等多方面的知识,信息量大,结构清晰,论述严谨,情理兼备。 本书文笔生动流畅,逻辑推理深入浅出,福尔摩斯般的洞察力和文史研究者的深广才思相得益彰。 目录 序·也来清算红楼梦孙献韬 自序·论主流红学研究的全面破产 一、余英时“红学革命”的悖论 二、红学考据必须遵循的学术规范 三、曹雪芹的著作权没有实证 四、后40回续作说没有实证 五、全面破解红学悬疑的新证据 引言·彻底解开红楼悬疑的“时间密码” 第一章 元春的年龄被故意写错(上) 1.1 干支记时的小常识 1.2 元春只有31岁,而非43岁 1.3 近二百年令人疑惑不解的错误 第二章 元春的年龄故意写错(下) 2.1 有常识的续书作者都不可能犯错 2.2 程伟元和高鹗发现错误而不改 2.3 有趣的《红楼梦稿》 第三章 元春的去世日期被故意写错 3.1 王子腾不可能日行三百里 3.2 从史料证据推算王子腾的行程 第四章 元春的生辰八字被故意写错 4.1 懂得命理常识的后40回作者 4.2 申字内没有“禄马” 4.3 岂有“禄马”飞上天 4.4 “日禄归时”还是“日逢专禄”? 4.5 子虚乌有的“天月二德坐本命” 4.6 元春的命理和生死日期孰对孰错 第五章 知道元春真实死期的后40回作者 5.1“虎兔(兕)相逢大梦归” 5.2 《近世中西史日对照表》 5.3 划定考察元春去世日期的年代范围 5.4 1707年至1791年间“十二月立春”的年份 5.5 康雍之交的壬寅年十二月二十九日立春 第六章 元春真实的生日是正月初二 6.1 壬申年壬寅月“正月初一”和“乙卯”日 6.2 元春的八字命理特征对其真乓生日的暗示 6.3 元春真实的生日所具有的命理特征 6.4 元春真实的生日是“善日、吉日、良日” 第七章 元朝贺对元春生日的暗示 7.1 “腊月二十九日”的次日 7.2 作为封建王朝最高礼仪制度的“朝贺” 7.3 《清会典》及其《则例》对“朝∥’的法律规定 7.4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巧努:一描写 第八章 考察小说真实午垡塑霎查重兰 8.1 周文康先生的开拓性研究 8.2 小说的朝代年纪是否无考 8.3 重点考察的小说情节 第九章 还原各回真实的朝代纪年(上) 9.1 癸卯年(雍正元年1723年) 9.2 甲辰年的乡试 9.3 壬寅年与辛丑年的分界 9.4 壬寅年黄河大决口 9.5 庚子年元旦朝贺和老太后薨逝 第十章 还原各回真实的朝代纪年(中) 10.1 “青埂峰一别,展眼已过十三载矣” lO.2 “赤日当空,树阴合地”与“明日是端阳节” 10.3 “这才是十月里头场雪” 10.4 几种节气计算工具简介 10.4.1 台湾网站的“精确节气计算程式” 10.4.2 法国网站的节气计算程序 10.4.3 《四千年气朔交食速算法》 10.4.4 计算结果与殿板《万年书》所载数据的对比 10.5 “四月二十六日未时交芒种” 第十一章 还原各回真实的朝代纪年(下) 11.1 “这年正是十一月三十日冬至” 11.2 10岁早熟男孩的初次性经历 11.3 从贾宝玉出生年份顺推和确证以后各回真实年代 11.4 林黛玉和薛宝钗等人的生日 11.5 探春:“清明涕送江边望” 11.6 贾珠的生年 11.7 贾母的年龄问题 11.7.1 “老太太”和“姨太太” 11.7.2 “八旬之庆”还是“七旬之庆”? 11.8 贾赦和贾政的年龄 11.9 巧姐的年龄问题 第十二章 贾宝玉生于四月二十八药王圣诞 12.1 贾宝玉必定生于四月二十九日之前 12.2 贾宝玉不可能生于“四月二十六日” 12.3 贾宝玉出生当天的道教庆典活动“过会” 12.4 “妙应真人”孙思邈和“文妙真人”贾宝玉 第十三章 作者故意搅乱时序的手法 13.1 黛玉:“我长了今年十五岁” 13.2 “窃思女儿自临浊世,迄今凡十有六载” 13.3 “守庚申,服灵砂,妄作虚为” 13.4 贾宝玉家谱 第十四章 曹寅:贾政的原型人物 14.1 “原型”概念辨析 14.2 “独他家接驾四次”的曹寅 14.2.1 曹寅生平概略 14.2.2 曹寅与江南名士的交游 14.2.3 曹寅的巨额亏空 14.3 兄弟不睦的曹寅和曹宣 14.3.1 “从死人堆里背出来”的曹玺 14.3.2 曾为康熙保母的曹玺之妻孙氏 14.3.3 庶长子与嫡子的不和 14.4 小结 第十五章 曹寅之女:元春和探春的原型人物 15.1 查证元春原型人物曹佳的生年 15.2 从指婚的法律规定推断曹佳的生年 15.3 曹佳存年四十三岁和“三十年来辨是非” 15.4 探春的原型及其生年辨 16.1 自称“黄口无知”的曹頫 16.2 “好古嗜学”的曹頫 16.3 “愈经断削,才成大器”的曹頫 16.4 从奏折情况看娃娃当织造 第十七章 雍正之弟:北静王的真面目 17.1 “忠敬诚直勤慎廉明”的“贤王” 17.2 “王子甚疼怜你” 17.3 “王之功德及于众姓” 17.4 恰亲王府抄本己卯本 第十八章 脂砚斋、畸笏叟辨(上) 18.1 红学的“三大死结” 18.2 “全部脂批作伪论”不能成立 18.2.1 “凤姐点戏,脂砚执笔事”辨 18.2.2 “仍用《石头记》”辨 18.2.3 “元春是石头的后身”辨 18.2.4 “秦可卿淫丧天香楼”辨 18.3 辨别“脂批”真伪的标准 18.3.1 独特的经历和情感体验 18.3.2 脂砚斋对小说准确客观的描述和总结 第十九章 脂砚斋、畸笏叟辨(中) 19.1 比脂砚斋活得长的畸笏叟 19.2 妄称知道“迷失”手稿内容的畸笏叟 19.3 东拼西凑假上添假的靖藏本批语 19.3.1 发挥“天香楼”的色情p:容 19.3.2 发挥并不存在的“迷失嘀”的情节 19.3.3 发挥脂砚斋早死的故马; 第二十章 脂砚斋、畸笏叟辨(下) 20.1 “甲申八月泪笔”辨 20.2 “哭成此书”和“书未成”辨 20.3 曹烦临终绝笔分段书写方式辨 20.4 “每意觅青埂峰再问石兄”辨 20.4.1 取信胡适重金售假的伪造 20.4.2 造假者的身份 20.5 “造化主”辨 20.6 “甲午八日”辨 21.1 曹雪芹实有其人 21.2 不能作证的《枣窗闲笔》 21.3“壬午除夕”还是“癸未除夕”? 21.3.1雪芹已逝而敦敏兄弟不知 21.3.2“前数月。伊子殇,因感伤成疾”辨 21.4 芹系谁子? 21.4.1 “官州同”的曹天頫和“以老贡生槁死牖下”的曹霜 21.4.2 不可思议的忘年交 21.4.3 贾兰的原型人物是曹雪芹吗? 22.1 1725年“四月二十六日交芒种” 22.2 参与小说中诗词创作的曹雪芹 22.3 永忠吊曹雪芹诗写得“极妙” 22.3.1 永忠堂叔的诗评也写得“极妙” 22.3.2 最妙在“曹侯”二字 结束语·我如何破译红楼“时间密码” 一、“一芹一脂大快遂心于九泉” 二、拙文的源起 三、元春真实的生死日期 四、红学专家提供的史料佐证 五、全面释疑的新论点 六、拙文对于小说文本研究的意义 七、关于拙文方法论的几点感想 章外一:答客难——关于《破译红楼时间密码》一文的论争焦点 章外二:“曹冒芹墓碑”真伪辨 章外三:驳周思源兼论当下主流红学 章外四:“主流红学”更应该反躬自省 章外五:也谈学者的越位 章外六:红学会何不下“罪己诏”? 章外七:“草根”掀动“红学革命” 一、学术不以身份地位划分 二、红学“权威”有违“学术规范” 三、重整河山待后生 章外八:“新批评”在中国的命运 一、引言 二、历史与误读 三、“新批评”在中国 四、结语 跋:纪念曹頫、曹霄芹父子 一、“无材可去补苍天” 二、“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 三、曹頫式的“荒原意识” 四、“传神文笔足千秋,不是情人不泪流” 特别致谢 本书表格一览 表1 《六十甲子顺序表》 表2 地支、节气与农历十二个月的关系 表3 十二时辰与现代时制的对应关系 表4 “地支藏遁”表 表5 日干与其他天干相匹配出现的十神 表6 元春四柱八字中的十神 表7 《年上起月表》 表8 《日上起时表》 表9 元春真实四柱八字所含神煞表 表10 小说重要情节与史实的一一对应 表11 小说重要人物与历史上文学原型的对应关系 试读章节 红楼梦研究所前所长、著名红学家冯其庸先生一向坚持认为后40回为续作,并认为后40回难与“云雾天外,高不可攀”的前80回相比肩。可是,《北京日报》于2005年2月21日发表的对冯先生的访谈《我对(红楼梦)有更进一步的理解》却显露了与其一贯立场相矛盾的一面,可以说是一不小心泄露了他阅读后40回时的真实感受。 冯先生谈到,关于《红楼梦》“争论的永恒性”在于它“创造了一系列不朽的典型形象,因为它的悲剧性的故事情节催人泪下,令人不忍卒读而又不能释手”,“《红楼梦》里宝黛爱情的悲剧是震撼人的灵魂的悲剧,是唤醒人们自我意识的悲剧,是中国古典文学史上处于巅峰的爱情悲剧,是古典爱情最高最新升华的悲剧,是具有近现代生活意义的悲剧,是对社会后世影响无比深远的悲剧”。请问冯先生,如果没有现存的后40回,哪来什么“催人泪下”的“宝黛爱情的悲剧”呢?冯先生既然对“宝黛爱情的悲剧”作出了“最高”和“影响无比深远”的评价,这难道不是在说现存后40回在艺术性和思想性两方面都已经超越了前80回吗? 从证据法的角度来看,无论读者对后40回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作出何种评价,都不足以证明后40回是否为续写。这些评价在证据法上属于“意见证据”,不能作为证明争议事实的证据采纳。要证明后40回是续作,必须找出来历清楚、语义明确、确凿可信的文献史料,否则不能定案。拿不出证明程、高撒谎作伪的切实证据,那么就不能认定他们二人撒谎续书。 著名红学家蔡义江先生在《红楼梦》浙江版前言《努力接近曹雪芹原著的面貌》中写道:“我颇怀疑甲辰本底本的整理加工者,就是那位不知名的后四十回续书的作者,而程伟元、高鹗只是在它的基础上的修补加工,正如他们自己在刻本序文中所说的那样。”像这样一方面否认了程、高撒谎续书,同时又不能证明其他人续书,却认定后40回为续作,这当然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 P20 序言 也来清算红楼梦 孙献韬 由我来为陈林这部有可能引起地震的红学著作写序,绝对是一个黑色幽默。《红楼梦》人人会看。“红学”可不是什么人都能插得上嘴的。我等庸常之辈,既无过人胆识亦无过厚面皮,怎敢对“红学”说半个“不”字或一个“是”字。 陈林交待,该序一定要我写。对林兄大作反复研读两个月,学着脂砚斋批阅《红楼梦》的样儿,把读后感写得到处都是;可落实到这篇大作业上面,还是不知如何谋篇开局。这真是个难题。枯坐几日,终于下定决心,豁出去了,讲讲自己认字以来的“读红”经历、说几句老实话总还是可以的。 从初中一年级开始,大约十一二岁的年纪,有点早熟的我初读《红楼梦》,第一次看到“神游太虚、初试云雨、贾链和多姑娘儿、秦钟和智能儿”之类的香艳情节,生理反应极其强烈,真真怎一个“淫”字了得。这样翻着看捡着看地通读全书,脑子里满满当当全是男女之间的那点子破事。看女同学的眼神都不对了,贼兮兮色迷迷地老往人家下半身琢磨。时至今日,我很庆幸自己打小就是个胆小鬼,人也生得瘦弱无力,否则早被《红楼梦》给教坏了,犯个强奸的罪过。赶上“严打”年代,被毙掉了也说不定。 后来慢慢长大了,翻着看捡着看的次数多了,那些容易引起生理反应的情节倒背如流,终于有时间和精力看看那些不那么刺激的家长里短、诗词歌赋。记得读本科的时候,与我喜欢的女同学坐在后排用笔聊天,最爱用《红楼梦》里的淫辞艳句来显摆自己、引她上钩,最常用的是以下几个联句:情中情因情感妹妹,错里错以错劝哥哥;情切切良宵花解语,意绵绵静日玉生香;撕扇子作千金一笑,因麒麟伏白首双星……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这些浓情蜜意的红楼辞章取代了琏二爷身下的多姑娘儿,填满了我轻薄狂妄而又善于自作多情的青春期大脑。 再后来进入所谓的社会,每每撞到头破血流,偶尔歇着的时候也会找本书看看,最喜欢看的还是《红楼梦》。我曾在一个巨大的机关里混了3年,处长是个部队转业干部,拥有超强的组织能力,每天除了安排饭局就是张罗着“拱猪”,好像全市副局级以下的干部都跟他“拱过猪”吃过饭。在繁忙的饭局和牌场之外,我把《红楼梦》第十三回“秦可卿死封龙禁尉,王熙凤协理宁国府”用大号字打印出来,推荐给他看,冷僻字词一律注音释意。处长一口气看完,激动得手舞足蹈,对凤姐姐佩服得五体投地:“这个王熙凤,搁部队里能干到9币参谋长,搁咱机关里最少也能混个办公厅副主任!怪不得毛主席说‘不读《红楼梦》不算中国人’;照我说,不读《红楼梦》也没法在机关里混。” 以上就是我翻看《红楼梦》的简要经历,至今仍保持翻着看捡着看的恶习,差不多把它当成了《厨房知识五百问》、《超级管理一分钟手册》、《全唐诗精选》之类的工具书。赴饭局之前看一看,可以在吃鱼香茄子煲的时候吹一吹“茄鲞”的制作流程;起草工作计划之前看一看,可以借鉴一下宝姐姐(宝钗)和三妹妹(探春)盘活大观园存量资产的一揽子计划;弄一些酸文挣稿费之前更应该看一看它,每一个章节稍加篡改都是一篇不错的小品文,足可以拿出去换一壶好酒两包好烟。 这样随用随取,于不经意间,也曾有过“红学”意义上的小发现。某一天看到第五回的时候,我突然发现“奶子先抱了大姐儿,又领着巧姐儿”上了车——这是怎么回事?后文中不是说凤姐请刘姥姥给大姐儿取个名儿。刘姥姥稍一思量,就给取了个“巧姐儿”的名字吗?某日与一位资深“红学”爱好者聊起此发现,他啧啧称赞:“不错,你看得够细,某某红学家著作中也有这么个小发现,你与他所见略同。” 直到2005年3月30日,我与《红楼梦》之间都保持着一种齐眉举案若即若离的良好关系。对于所谓的“红学”我是一概不闻不问,分不清那些如雷贯耳的红学家们都谁是谁。也不关心他们都在忙些什么。是否还健在人世:对于所谓的甲成本己卯本庚辰本程甲本程乙本我是永远也搞不清楚,也不想搞清楚。想看了抓着哪本是哪本,不想看了随手一扔,让各种版本的宝哥哥和林妹妹与各种旧报纸旧杂志呆一块儿。 去年3月30日,发生了一件我与“红学”不得不说的事儿。基于职业报人的价值判断,我听从王小山兄的建议,同意将陈林的心血之作以两个整版的篇幅在《新京报》推出(《120回<红楼梦>作者是曹雪芹之父?》)。从此揭开了魔瓶的盖子,各式各样的红学家,像从瓶子中溢出的烟雾,变幻成各种高深莫测的样子,对陈林的这篇文章说长道短,评头论足。作为自诩的“理性客观的舆论平台”,我指使王小山、牛文怡等诸位兄弟,把个人好恶强压在心头,不露声色地坚持接纳来自各方的高人,容许他们以《新京报》为旌旗招展的大擂台,撩敌骂阵,互相攻伐,将各自的利器和绝招予以充分展示。随后的“红学”(包括著名的“秦学”)很是热闹了一阵,直到2005年末,出版界盘点本年收成,意外发现“红学”书籍是最高产的那一亩三分地。行文至此,我甚至产生了一个错觉:难道是陈林发表在《新京报》“宣告主流红学研究全面破产”的文章引发了2005年的“红学热”?难道这才是林兄坚持让我这个“红学”白痴作序的真正原因? 陈林这部洋洋20万字的著作,有一个关键的“时间原点”,即小说关键人物元春的真实死亡日期。为了论证自己的核心观点——“元春的年龄被故意写错”,陈林发扬上穷碧落下黄泉的劲头,搬出天干地支纪年法、生辰八字算命法,援引笔记丛谈,查证气象资料,从《红楼梦》文本分析人手,抓住他认定的核心证据,极为娴熟地运用各种“有用的材料”进行推理、运算、类比、归纳,从各个角度证明,作者是故意写错了元春的死期;并用这种曲笔,看似掩盖、实则写实地记录下了一个核心的关键日期:雍正元年癸卯1723年。据陈林推断,1723年2月4日(农历十二月二十九立春之后),是元春的真实死期;而在历史上,这个日期是确切存在的;以此确切日期为原点,小说中提及的大部分重大事件和天象记录是能够与真实的历史记载对上号的。基于这一符合逻辑的研判,陈林得出这个“要了传统主流红学的命”的结论:既然元春的原型是曹雪芹的姑姑曹佳,那么宝玉的原型必是曹佳的弟弟曹頫;而非曹佳的侄儿(曹頫的儿子)曹雪芹。 得出这一结论的同时,陈林抓住相关文本材料继续研判,再次推理:根据小说文本本身提供的时间线索,完全可以得到一份用真实年代标记的120回年表,仅凭此一点,又足可以证明:前80回作者和后40回作者对时间顺序的描述是完全一致的,整个120回的作者是同一个人。 必须承认,研读陈林的著作是一件极具挑战性的事情,你必须跟着他的思路亦步亦趋、环环相扣。我曾经半路出家学了3年中国古代史,导师顾诚先生命令我到国家图书馆善本部抄了半年古书,用这种旧私塾的方式,逼着我恶补了一下旧学的入门感觉和基础知识。即便这样,研读陈林的大作仍然感到巨大的压力和挑战,比如上文提及的天干地支纪年、纪月、纪日、纪时的方法,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训练,基本的规则可以掌握,但娴熟地运用却绝非易事。陈林能把复杂如天书的干支纪时法了然于心,将他认为有用的文本材料与正确的干支纪时完美结合,所得出的结论完全符合他一贯遵循的逻辑规范。虽然其中有一些结论我并不完全认同,但在他所营造的“叙述场”里,是能够自圆其说的。作为读者,每每循着陈林的思路运算、推断、归纳完毕,在一个个既出人意料又情理之中的结论面前。有一种紧张情绪终得释放的快感,像是在阅读《福尔摩斯探案集》和《达·芬奇密码》。 对于至今仍被一些“宿命论者”奉为圭臬的生辰八字算命法,陈林运用得更为自如得当。看得出来,为了将《红楼梦》里隐含的“时间密码”完全破译出来,陈林花费了巨大的精力去学习掌握这些目前已经寂于无声、但在小说叙事的时代却“家有其书”的玄学书籍。他运用八字命相原理,倒推出元春应有的真实命运,既符合小说文本的描述,又能够反证自己结论的“一贯正确”。开个玩笑,以陈林对“经典命书”《三命通会》的熟练运用程度,完全可以被授予“命相大师”的称号;再次见到陈林的时候,我准备请他也帮我“批批八字”。 这么拉拉杂杂地写了许多废话,林兄大作振聋发聩之要义和精到细致之微言仍十不及一。一位“红学”圈内人士曾阅“红学著作”无数,直言“大部分书和论文可以直接扔进垃圾箱”。对于陈林通过复杂推算得出的明确结论,该“红学”人士大大地激赏了一番,认为“在文本分析和方法创新的意义上,陈林是开了新天,辟了旧地”。 为了有所比较,陈林的书稿之外,最近我也弄了一些红学大家的著作来看。前天晚上找到一本某大家为张爱玲写的、与红学有关的书,把一家老小侍候入睡之后,我一个人躲到卫生间里拜读。读来读去也没读出个究竟。全书内容拉拉杂杂,最主要的不过是张爱玲12岁时说过的一小段关于《红楼梦》的话,大意是:“小女子我读80回,如沐春风;读后40回,如吞草芥。”该大家由此引申论证了半本书,结论也不过是一句话:“12岁的小孩子都能读出前后差异如天壤;可见后40回伪作性质之不容置疑;你们这些坚持前后作者为一人的草包红学家还有什么话可说?”两句话即可说清楚的事情,被该大家弄成了一本书,其学养之玄妙莫测,与陈林这样接受过系统学术训练、遵循基本学术规范的青年学人是没有可比性的。 前年在广州工作时,我曾与陈林有过交往。忙碌完各自的公事,闲坐在寂静的办公室里,呼吸着南国夜晚清冷而湿润的空气,神聊到东方既白。当时即有感觉:陈林有一种超乎常人的悟性和一颗坚韧的心·对任何事情都不急于给出结论,而是一点点地分析,慢慢地接近本质。现在捧读陈林新作,仿佛是南国夜谈的继续,仍能感觉到冬夜里那一丝清冷湿润的气息。 于是我想,所谓才子,所谓勇士,不过如陈林之所作所为,于点滴之中,于细微之处,借一双穿越古今之慧眼,将许多真相看破;再把那许多将说而未说之隐情哑谜。用一以贯之之逻辑,平心而论,娓娓道来。一本书看’过之后,猛然回头,你发现惊雷其实已经响过,头顶已是新的天空。 是为序。 2006年1月6日凌晨于新京报社 后记 出无为而无不为的大戏 老驹 人生如戏,编辑此书的过程也仿佛是一场演出。作为本书的责任编辑,即将在打样稿上签写“照此付印”这几个字的时候,想来也有义务为本书的成书过程总结一二。虽说与本书字里行间严谨的学术探究精神相比本文的放谈难免有狗尾之嫌,但只因亲历了这么多天的策划编辑,耳闻目睹了不少这出“戏”台前幕后的点滴,颇有所感,于是在制版公司核对菲林片发现仍留有两个空白页的时候,心血来潮终于又心安理得地在全书11.5个印张的最后两页上匆促成文,聊表心声。 编辑过程,想来应该就是对作者来稿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而我对陈林兄这一红学著作,基本上贯彻了无为而治的文本编辑态度。红学研究奥妙深邃,本非我等粗浅之徒所能胜任,我自认只是个红尘看客,翻阅过两三遍的《红楼梦》,充其量算作红学爱好者罢了。面对作者如此石破天惊却又有理有据的论述,我基本上以原生态展示的方式,除了作者偶有误漏处,终不改原文一字。一来,方家治学,不容外行置喙,唯有容作者自圆其说才是上策;二来,同为文字工作者,对于自己的文字遭人曲意修改,难免心有不愿。如此这般,本着对原创文字不容修改的“原教旨主义”的理解,加上虽未谋面但仍能深刻感受到的陈林兄的“较真”气质,于是我的编辑只是客观展示原作的理与论,并因此放弃了一位出版前辈对其本书分章节标题通俗化修改的方案。 既然如此无为,又何来无不为?编辑过程,其实又应该是为了实现图书选题以最佳的成书形态出现而竭尽全力无所不为的过程。严格地说,本书应该是我自主策划选题最终编辑成书的第一本书,因此我也白认为问心无愧地做了一位职业编辑应该做的事情。我可以清点出自从编辑此书以来购买的有关红学的市场同类图书以及相关资料,大概有六十多本的红学书,包括红楼有关的大大小小的火花图案,在装帧设计工作告一段落的时候,王主分两次以大帆布包背还给了我。拍电影有个“耗片比”的概念,指电影成片与拍摄的素材胶片之间的比例。曾打趣一位摄像朋友说他的拍摄到底没有张艺谋出色,朋友回驳我说老谋子的电影那可是多少废胶片堆出来的。我想,本书成形的这出大戏,也是建立在高耗片比的基础上的,在此过程中所做的每一件事,比如弃用目前红学出版物中己近流俗的清代改琦的插画,而选用字迹模糊到己不可考的木版画作为修饰,都是为了让本书更出色一点。 在现代出版业中,编辑需要有为的事情远不止案头。为了此书成功推出,我也不遗余力地鞍前马后张罗。印象中最深的一件事,是2006年元月北京社科书市我们社为本书的出版召开新闻发布会的时候,发布会安排在下午一点召开,而十二点五十的时候,邀请到场发言的学者代表胡文彬先生仍不见踪影。拨通电话,得知他仍在三里外的全聚德烤鸭店跟朋友把酒话红楼。我只得跑出北京国际展览中心去接他,出了大门,眼前光景令我心头一凉:外面马路却早己被堵得水泄不通,大小汽车都停滞不前。情急之下,我随手叫了个“马自达”摩托车,晃晃悠悠地穿过的车流,以最快的速度到达目的地,把胡老先生接到会场。日后笑谈起,堪称是以非常规手段实现非常规效果的经典案例。 诚然,本书的付梓出版,对于陈林兄和我而言,仍有许多事情要做。无为或者无不为,路漫漫其修仍远矣。可以想见,若干年后回想起《破译红楼时间密码》在2006年6月份的正式出版,恰如一出大戏刚刚揭幕…… 2006年6月3日于南京紫藤制版公司 书评(媒体评论) 青年学人陈林考证《红楼梦》为曹雪芹之父所作 ——《新京报》2005年3月30日 语出惊人:主流红学观点错了? ——人民网2005年3月30日 “一芹一脂大快遂心于九泉” ——《中华读书报》2005年4月20日 《新华文摘》2005年9月第17期全文转载 陈林解红楼:曹雪芹并非作者:主流红学全面破产 ——新浪网2005年11月26日 陈林:主流红学全面破产了 红楼梦真相砸向红学界 ——搜狐网2005年12月4日 《红楼梦》作者是曹雪芹他爹 ——新加坡《联台早报》2006年1月23日 海内外红学家纵谈“红学” 陈林“草根”掀动“红学革命” ——香港《凤凰周刊》2006年1月25日第3期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