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视觉品味(如何用你的眼睛)
分类 文学艺术-艺术-艺术概论
作者 (美)詹姆斯·埃尔金斯
出版社 三联书店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让我们以打开礼物的心情打开这本书。

草地、夜空、邮票、马路上的一道道裂缝,肩膀——平常日子里的普通事物,当我们去看——真正去看它们时,我们能看出什么?在本书中,詹姆斯-埃尔金斯教授邀请我们去观看——也许是让我们第一次看见周边的世界,并获得令人屏息的发现。

内容推荐

本书把镜头推进到人们往往忽视或误读的日常事物(包括人工制品)中,告诉你从蝴蝶的翅膀可以知道它们的身份,无云的天空在日落时分会按照准确的颜色层次发生渐变,一座桥梁能揭示出人群与那个地方的关系,油画的裂缝可以告诉你它的年代,而马路的裂缝也告诉你一些秘密……以画家敏锐的眼睛和侦探家的热情,埃尔金斯也考察那些复杂的东西,如佛教和印度教的曼荼罗、化学元素周期表、象形文字等,把世界变成了观察家的百宝盒。

目录

前言

人工造物类

1 如何看邮票

2 如何看涵洞

3 如何看油画

4 如何看路面

5 如何看X光片

6 如何看古希腊B类线形文字

7 如何看中文和日文中的书写符号

8 如何看埃及象形文字

9 如何看埃及甲虫形雕饰物

10 如何看工程图纸

11 如何看猜字的画谜

12 如何看曼茶罗

13 如何看透视图

14 如何看炼金术符号

15 如何看特效

16 如何看元素周期表

17 如何看地图

自然造物类

18 如何看肩膀

19 如何看脸容

20 如何看指纹

21 如何看青草

22 如何看树枝

23 如何看沙子

24 如何看蛾翼

25 如何看晕轮

26 如何看日落

27 如何看色彩

28 如何看夜空

29 如何看幻影

30 如何看晶体

31 如何看自己眼睛内部

32 如何看一无所有

跋 我们如何看扇贝?

译后记

试读章节

最后一个例子(图3—6)是一幅18世纪的法国绘画,也是画在画布上的。巴克罗列述了它的特点:

·裂缝没有显著的方向。

·它们形成大的独立色块。

·裂缝不是锯齿状的。

·它们显曲线形。

·它们没有形成独立的方形色块。

这一时期的法国绘画用的是较厚的底色,它有效地“减轻了油彩层与底层之间的相互影响”——也就是说,裂缝可以与产生裂缝的张力保持一定的距离(图3—2也是一幅法国绘画)。如果底色是坚实的,那么新的裂缝就不会频繁地形成;相反,既有的裂缝就会变得更长。最后的裂缝形状表明的是整个画布上的“无所不在的”张力,而不是像图3—5中那样的布纹上局部的力。

巴克罗的工作是复杂的,但是你在博物馆里花一个下午努力不看画的本身,就可以用上这些简明的标准了。如果你只是注视画的表层,就能学到很多东西,看出很多东西,那是挺有意思的。我所总结的四种传统通常在博物馆中都有很好的展示,而且是相当一致的。如果你考察更多新异的画种,那么就将发现许多别的、与这里的一些标准不相符合的裂缝形状。偶尔,裂缝的形状比绘画还要美。若干年前我对一幅出诸皮特·蒙德里安之手的抽象绘画的视觉感受就是如此:画面本身不过是一些黑色与红色的线条而已,但是其裂缝的样子却有一种可爱而又完美的螺旋形。

到博物馆去只是看画面上的裂缝看起来可能是违反常情的。但是,绘画是非常复杂的对象,因而其中可看的东西很多。甚至在我的美术史的专业领域里的人也觉得看不胜看,因而我们就忽略了那些最显而易见的东西:画框、尘土、上光油以及几乎每一幅画面上都有的裂缝。

P36-37

序言

眼睛对我们实在是太好了。它们为我们展示了那么多,以至于我们无以接纳所有的东西,因而,我们排除了世上的大部分东西,同时尽可能敏锐而又有效率地看事物。

要是我们停下来花时间看得更细心点就会怎样呢7到时,世界就会像鲜花一般绽放,出现我们从未觉察到的丰富色彩和形态。

有些东西在没有大量特殊的信息时是不可能真正看明白的。我不奢望我能看懂照片中的国家航空和航天局指挥中心里的监视器或者我的医生办公室里的陌生器具。我不会不懂装懂地对自己的电子表的内部作猜测,也弄不清楚离我住处仅几个街区远的电力中继站里的那些样子吓人的设备是干什么用的。虽然有书本可以帮助你理解这些东西,但是,本书不属于这类书。本书不会告诉你如何修理冰箱或读解条形码。它也不是博物馆的导览手册——你不会学到理解美术的途径的。而且,你也不会因为注视云彩而学会预测气候,学会在房子里安装电线,或者知道怎样在雪中追踪动物。

总之,这不是一本参考工具书。它是本让人学会怎样看任何东西的书,让人学会更协调、比平常更耐心地使用自己的眼睛。它是一本关于为了看而停下来花时间的书,讲述不断地看,直到世界的诸种细节慢慢地展示其自身为止。我特别喜欢在注视某种东西时突然理悟了的奇妙感觉——事物是有结构的,它对我说话了。以前不过是地平线上的抹微光,如今却成了一种特别的幻境,而且,它让我了解了我行进其中的空气的形状。以前蝴蝶翅膀上的一个毫无意义的图案,如今变成了 种语码,告诉我在别的蝴蝶眼里这只蝴蝶是什么模样。甚至一张邮票也会突然开始讲述其时代与地点以及设计者的诸种想法。

我竭力避开对那些早已受到广泛欣赏的事物的描述(有人确实写过邮票,但是,他们只是列举邮票的价值)。有章是谈油画的,可是讲的是画作表面的裂缝,而不是画的本身。有一章是谈桥梁的,可是并未提及那些著名的桥梁。相反,却提到涵洞,一种极为普通而又位置低下的桥梁,以至于根本就不像是桥梁。涵洞是任何建在道路底下的水道,它可能只是埋在地下的管道而已。可是,涵洞中可看的东西可谓多矣:它们会告诉你假如有过洪水的话,土地是否受了冲蚀,而且也会让你知道,此地的人口正怎样影响景观。

涵洞是最平常不过的,就可能成为最被忽视的东西。许多人知道分辨榆树,枫树或橡树,但是在冬季时就鲜有人能分辨了。所以,我用了一章篇幅来谈树枝。指纹总是和我们在一起的,而且它们是描写谋杀的神秘小说中的 种惯用手段,可是又有多少人知道如何加以辨认呢(有关指纹这章将根据联邦调查局的官方手册告诉你具体的方法)?脸容在人们最熟悉的事物之列,但是在你注视它,知道其皱褶的名称,看到其皮层之下的东西,明白它会怎样随着时间而老化等之后,它就会显得很不一般了。肌肉发达的肩膀可能是悦目的,在你明白肌肉是怎样以一种复杂而又迅捷的模式收紧和牵引以协同地工作之后,那就更有意思了。

肩膀、脸容、树枝、沙子和青草等——它们均是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东西。我们每天看到它们,又忽略了它们。在写作关于青草这一章时,我突然想到,倘若我不是为了写此书,我很可能对青草会辈子都视而不见的。我曾坐过草地,除过草,漫不经心地将其捡起来,如果邻居草地上的草长得太高时,我也会匆匆一瞥。但是,在我坐下来写青草这一章之前,我没有真正注意过它。我猜测,这是由于自己觉得将来某个时候(如退休有了空闲)总是可以做到的缘故。可是,略作冷静的测算,我就对它浮想联翩了。一个生活在发达国家的人的通常寿命大约为30000天。青草在那些日子里大概有10000天是茂盛的,当然,我可以在其中的一天里坐下来,认识这些青草。可是,令人惊讶的是,生命的流失是何其迅速。我已经四十出外了,这意味着我已经度过了那些可以容我观看青草的10000天中的半多的日子。如果我幸运的话,那么我还剩下约30个夏天。每一个夏天约有60天的好天气,而我真正能出去和有空闲的日子或许就20天左右。那加起来就是600多个观看青草的机会。这些机会很容易流失掉的。

[数学家克利福特·皮克欧佛(Clifford Pickover)有一种聪明而又令人压抑的提醒自己余生尚有几何的办法。他的算法是,依照其年龄和寿命的期望,他尚有10000天的时间活着;然后,他就画了一个每个面都有100个格子的方块图,共有10000格。这个格子图挂在他的书桌上。每天早上他进入办公室,就在一个格子中打个叉。我觉得自己是不能接受皮克欧佛式的日历的,但是,他提醒自己时间在飞逝,恰恰是对的。]

本书中的许多章节是关于像青草那样的随处可见的普通之物。但是,在视觉世界里,这些并非一切的一切,因为尚有非同寻常或难得一见的精彩事物。要见识古地中海的一种称为“B类线形文字”的例子,你或许得到伦敦或雅典去看。我写到了这种文字,就是要表明,即使是在小小的、”乏味的”考古物品中,我们有多少东西可以看啊!要看一看炼金术的符号或是文艺复兴时期猜字的画谜(它们是另外两章的主题),你得去大的图书馆。重要的是要了解,诸如此类的事物是需要阐释的,因为它们有着比你在博物馆所见的一般图像更为丰富的意义,而且通常颇为美丽。

B类线形文字、文艺复兴时期猜字的画谜和炼金术的符号等都是本书中最为希罕的东西。其他的一切只要稍做努力就能看到。要看涵洞,你需要做的就是在经过集水沟时停下车,走出来,顺着坡到河床。要看指纹,你只需要有点油墨(譬如取自邮戳印台),然后用复印机放大印记,这样就可以研究了。如果你想看一看沙子,那么有一个好的放大镜是有用的,但是并非绝对需要。许多博物馆里都有象形文字以及埃及的甲虫形雕饰物,而在杂志和电影中,都能随处找到中国和日本的书法。x光片、透视图,工程图纸和地图等(均是另外四章的主题)都属于现代生活的~部分。虽然冰光圈——本书最后部分的一个话题——不是常见的,可是自从我第一次知道了它之后,我每个冬天都能看到若干次。许多东西有赖于你弄清楚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去看这类东西。一种叫做22。太阳晕轮的光环尤其壮观,会占据天空的很大片(见图25~1);你或许会想,如果它出现在城市的上空,那就会引起轰动的。可是,我上一次在巴尔的摩的天空中见到此晕轮时,却完全无人注意。它就像是一个以太阳作为中心的巨眼逼近整个城市——然而没有一个人看到它。人们不期盼看到任何东西,那就不会去寻找了。22度太阳晕轮是如此之大,以至于即使有人偶尔抬头望天空——它只是令人炫目的白光——他所看到的也只是头上悬浮的巨大而又完美的光圈的一小部分而已。

那么,这一切放在一起是什么呢?把日落和指纹或者涵洞和中文书写符号联系起来的共同线索是什么呢7它们都令人安宁。每一种事物都仅仅因为其存在于世这一事实而具有完全占据我的注意力的力量。我认为,注视是一种纯粹的愉悦——它使我超平自我,并且只是思考我正在观看的东西。同时,它也是在这些事物中有所发现的一种快乐。弄明白视觉的世界不仅仅只是电视、电影和艺术博物馆而已,这是一件好事。知道你在悠闲时(当你独处,且无任何令你分心的东西的时候)可以看到个到处都是迷人的东西的世界,这更是一件美事。总之,看是一种无言的活动。它并非讲述,倾听或触摸。它最好是在独处时进行,这时世界上只有你和你所注意的事物了。

此书中我最爱的章节谈论的是日落和夜空。这是一个鲜为人知的事实,即如果天空中没有云彩的话,那么日落的色彩也就另有特定的序列。我发现了这一点后,度过了几个迷人的傍晚:我坐在外面,手里拿着笔记本,观察着将要呈现的橘色、紫色和红色等,注意到了各种各样的日落现象,例如日落后出现的约20分钟的“紫光”,以及在东方升起的“地球的影子”。接着,日落过后,夜晚开始,人们可以看到另一些光:星光自然是在其中的,但是,还有一些来自空气本身的稀薄得可爱的光(称为“气辉”),以及来自行星周围的灰尘的光(称为“黄道圈光”)。这些均为人们需要了解的宝贵对象,因为倘若你了解了这些光,世界就显得不同了。

我希望此书能启迪每位读者,停下来思考下那些绝对是平淡无奇的事物、那些显然是那么的毫无意义以至于似乎从来不值得想一想的事物。一旦你开始看懂了它们,那么世界——那个可能显得如此枯燥、如此缺乏兴味的世界——就将在你的眼前汇聚起来,变得意味深长了。

詹姆斯·埃尔金斯

2000年春于芝加哥

后记

我和本书作者詹姆斯·埃尔金斯教授是多年的朋友了。我和他一样,也是研究美术史论的,可是他尤为勤勉,著述不辍。而且,其才思也常让我有惊讶的时候。他的这本当年一开印就是25000册,并且在出版社秋季排行榜上占据首位的《视觉品味——如何用你的眼睛》的书就是一个颇好的例子。

当然,这本书不是美术史论性质的专著,而是另类的遣闲文字。作者一方面似乎海阔天空,无所不谈,另一方面则又是抉微见著,言必有据。我私下里觉得,这是作者写得最漫不经心但是又最见性情的一本书。随手翻翻,当开卷有益。

他的这本书也多少促使我想起了一种可能已经被我们忽略得太久的事实许多卓有成就的美术史论家实际上是有过很让人意外的奇特兴趣或研习经历的,而且,可能正是这些看似无关的兴趣与经历在其后来的美术史论研究生涯里产生了极为精彩的影响。

古罗马时期以《自然史》(或译《博物志》)闻名的老普里尼在美术史论领域有着非凡的建树。他最为擅长的其实是法律、文法和修辞学,而他借助于古希腊传记而写成的那些涉及美术史的文字何其生动,为后世不断地引用或转述。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瓦萨里对于诗歌有着持久的兴趣,当他拿起笔来撰写同时代的艺术家的传记时,诗歌的才情才得到了适得其所的挥洒,尽管他的一些文学圈子里的朋友是润色过他的一些文字的。

有西方“美术史之父”之称的温克尔曼早年学习医学与数学,他依据古罗马复制品而进行的古希腊美术史的研究时常有入木三分的冷静判断和优雅有致的诗情洋溢,令无比理性的哲学大师黑格尔也为之心折。

创立了现代美术鉴赏学的莫雷利,眼力最为独到而又尖锐,这肯定又是得益于他的从医经历。

20世纪一些重要的美术史论家,例如,法国血统的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约翰·迈克尔·蒙蒂亚斯(John Micklael Montias,1928—2005)从1978年开始,由于厌倦了自己所擅长的经济领域里的政治背景,就中年转行而涉足于荷兰美术史的领域,最后竞成为研究20世纪上半叶荷兰美术史的最权威的学者之一,其学术成果令后世研究者无法绕开,因而屡屡被人引用至今。他在1987年还提出了美术史学者很少注意的一个观念,即17世纪20年代荷兰绘画从鲜艳多彩的画法转为较为单一的颜色面貌,其实正是一种成本削减的效应,经济学家称之为“过程革新“(Processinnovation)。诸如此类的变化以往总是从审美选择的角度加以把握,如今证明是纯粹的经济动机驱动的结果。其实,蒙蒂亚斯以前并未学过什么美术史,既不懂现代荷兰语又不熟悉地道的美术史家的行话,50岁时才第一次发表美术史论文。再如,在英国瓦尔堡研究院工作的查尔斯·米切尔(Charles Mitchell)对文艺复兴的古物研究有过精到的论述,可是他并不认为自己是正儿八经的美术史论家,而且还有点开玩笑地说,瓦尔堡的学者是不喜欢艺术的!按我的理解,他的意思可能是在说,美术以外的知识其实太非同小可了。

因而,我对埃尔金斯关注那些其实离我们很近而又往往被视而不见的事物的特别兴趣是很能理解的。而且,事实上,他还计划着再写出一本类似的讨论视觉的书稿,但会包含更多有趣的、令人耳目一新的科技信息。

当然,那种偏离对主义、流派的肆言,而热衷于“一沙一世界”的叙述文字,更容易令人联想到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对所谓的“存在性的世界”的推崇态度。马斯洛是极为看重微不足道的东西的。他认为,人应该有意识地进入存在性世界,走出精神的匮乏性世界,这样做未必是非要进入种宏大无比和深刻之至的领域不可。人可以缩小注意的范围,仝神贯注地陶醉于一些微小的世界,像蚂蚁或地上的其他昆虫,或花朵或地上的叶片、沙粒和尘埃,专心致志地观察而不受外界干扰:也可以用艺术家或摄影师的眼光来观察物体的本质。例如,用镜框将它镶起来以把它和周围的环境分开,把它与你的先入之见、预想以及关于它应该怎么样的种种观点分开;把物体放大了看,眯着眼看,以观察它的大概轮廓;或者从另一个异常的角度来观察,如把它颠倒过来看一看,或看它镜子里反射的影子;也可以将它放入特殊的背景中,用特殊形式来摆放它,以及透过不同颜色的滤光镜来看它,长时间地盯着它,同时展开自由的联想,任意地发挥……

如何在纷繁嗜杂、有时可能是不无郁闷和烦恼的生活中寻求或经营一种愉悦尤加的兴趣和一份宁静致远的心绪,而且只需付出一点时间而已,那么,我相信,这本《视觉品味——如何用你的眼睛》不失为一种特别的启迪。

本书的翻译一直断断续续,拖了不少的时日,并非因为原书文本有什么了不得的难度,而是由于真正属于我自己的、成块的时间实在不是太富余。于是,我就只能在零打碎敲的时间里一点点地译。或许正是这样,反倒更能切近本书固有的散淡、闲雅和恬适的性质,而实际上原作者也希望读者在随便翻阅中获致丰富的知识和乐趣。附带一提的是,原书中的“参考书目”与“插图目录”由于对般中国读者的意义并不是太大,故略而不译了。

当然,要提醒一下的是,对于所有热爱生命和这一世界的人来说,重要的是放下书本或整理心情,主动而又潇洒地走向一个“看”的精彩世界。

2005年盛夏记于北京蓝旗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9 6:3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