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企业的经济行动作为分析的逻辑起点,由此将企业与整个社会联系起来。笔者以非结构性的深入访谈获取资料的形式为主,辅之以结构性的问卷调查和文献资料,在地现阶段企业间经济交易活动中使用关系的状况进行分析观察,在相关理论研究的辨析引导下建构并初步验证自己的理论构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对策性的建议。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关系与交易 |
分类 | 经济金融-经济-企业经济 |
作者 | 冯华 |
出版社 | 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以企业的经济行动作为分析的逻辑起点,由此将企业与整个社会联系起来。笔者以非结构性的深入访谈获取资料的形式为主,辅之以结构性的问卷调查和文献资料,在地现阶段企业间经济交易活动中使用关系的状况进行分析观察,在相关理论研究的辨析引导下建构并初步验证自己的理论构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对策性的建议。 内容推荐 本书内容共分六章,第一章为导论。 第二章对社会结构与行动者、交换与交易、契约、关系、社会资本等相关理论及实证研究做简要回顾,建立本专题研究的理论框架。 第三章在宏观层面上分析在不同的经济时代和不同经济体制下,企业在运用关系达成交易是否存在区别;对关系的评价及其投入;不同所有制类型的企业在进行经济交易时使用关系的状况,与政府的互动及其所扮演的角色,以试图辨析它们面临的制度环境的差异性。 第四章在中观的企业间经济交易状况层面上,分析不同的企业(行业、规模、行业地位、产品的生命周期)如何使用关系,与不同的企业进行不同类型的交易是否存在差异,并讨论交易中正式契约及人际信任的风险性。 第五章在微观的企业经济行动者个人社会关系网络的层面上,分析行动者使用了哪些关系来达成经济交易的目的,如何运作和维持关系,运用关系的特征及尺度。 第六章为结论,回应理论,构建一个探讨中国转型期企业间经济交易行为的分析框架和人际关系模式,指出本研究的进一步探讨方向。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的意义 三、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四、几个核心概念的辨析 五、研究与分析的视角 六、本研究的框架 第二章 理论框架 一、关于社会行动与社会结构的讨论 二、关于交换与交易的讨论 三、契约理论回顾 四、关于社会资本的研究 五、关于中国社会中关系(guanxi)的理论研究 六、有关企业间经济交易行为中关系的实证研究 第三章 关系的宏观情境:制度的取向 一、关系的普遍存在 二、关系的宏观情景:制度的取向 第四章 关系的中观情境:交易成本的取向 一、企业的特点与关系 二、交易情境与关系 三、交易的合同与合同约束软化 四、信任的来源和保障 五、讨论 第五章 关系的微观情境:社会网络的取向 一、关系的类型 二、关系的运作 三、小结 第六章 结论:转型期中国企业间经济交易行为的分析框架 一、总结与讨论 二、转型期中国企业间经济交易行为的分析框架 附录一 个案及访谈对象基本情况 附录二 访谈提纲(非结构性访谈部分)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制度学派把个人看作是群体中的一员,社会网络则把个人看作是众多关系中的一点结,是一个由众多有名有姓的人组成的关系网络中的有着自己特征的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网络的结构才是需要研究的现象。个人的社会行为需要通过具体的社会关系结构来认识:首先是个人所处的网络;其次是个人在网络中所处的位置;最后是网络中不同位置之间的相互作用。个人处在不同的网络中,而网络之间是有交叉的,即个人可以把现在群体中的网络关系带入到其他群体,这两个群体之间的关系就值得备受关注。在本研究中,企业经济行动者把私人领域的关系网络带人到公共领域的经济交易行为,私人关系网络与企业的经济行动者职业网络充分结合,将各种资源充分动员和利用,由此产生了一个巨大的制度创新空间。经济活动是嵌入在具体的社会关系之中的,只有在具体的社会关系中才能理解具体的经济活动、内容和形式。一方面,双方在建立经济关系之前就已经存在着社会关系;另一方面,双方经过长时间的经济关系后会诱发社会关系。不管是在哪一种情形下,网络关系对人们的行为约束各不相同,从而具体的行为也不相同,网络关系的强弱及重合程度、个人在网络中的位置、网络的结构等都构成了人们行动的情境,形成了对人们行为的约束力量。人们可能出于利益的驱动,也可能是出于已被内化的社会规范自觉或不自觉地根据不同的情境采取不同的行动。 科尔曼从理性选择的角度出发,认为是可以通过理性选择而建立社会关系,特别强调个人利用社会关系网络争取社会资源以获得社会地位的意义。个人是关系网络的中心,个人从理性选择出发利用、发展和获利于这个关系网络。林南的社会资源理论是这一传统的追随者。林南、边燕杰在个人求职、升迁和企业发展的一系列实证研究都是关注个人如何利用社会关系网络获得社会资源和社会地位的。 P195 后记 本书稿是在我博士学位论文的基础上修改的,非常感谢西南财经大学学术专著出版补贴基金,使我的求学答卷能有机会让更多的人看到并提出批评建议,每一条意见对我都将是一份鼓励和鞭策。 从我第一天步入康乐园,进入社会学的课堂,转眼已过去了十几个年头。面对着手中沉甸甸的博士学位论文,我仍然觉得自己在社会学的殿堂里还是一个蹒跚学步、牙牙学语的孩童。这一份厚厚的毕业答卷决不仅仅是我个人努力的结果,它凝聚了许多师长的心血以及许多人的真诚协助。 在中山大学社会学系求学的十年间,每一位老师都关注着我的成长,使我不敢有所懈怠,并帮助我走上正规的学术训练征途。我非常荣幸地成为社会学系和蔡禾先生的第一批博士研究生。多年以来,先生言传身教,以其严谨的学术探索、强烈的人文关怀、儒雅的为人处世深深地感染着我;在我困惑的时候,启发我;在我懒惰的时候,鞭策我。师从先生的点点所得,将激励着我走好未来的学术道路。 感谢丘海雄先生、李若建先生、王宁先生和李伟民先生多年来引领我在社会学道路上的不断探索,他们对于理论的敏感和方法的苛求,使我受益匪浅。 周雪光先生与蔡禾先生、李强先生共同设计了本专题的研究项目,并在广州和北京两地完成了结构性问卷调查,我被获准使用这项在我博士研究生入学前就已经完成了的数据,使得我的资料收集工作减少了不止一半。他们就这一课题的研究思路及成果,对于我的思考就如同是在茫茫无边的黑暗中终于看到的一线光明。在阅读周雪光先生的著作、聆听他的讲授时,他深入浅出的阐释和不断追问的思索,让我深深叹服。 感谢在做非结构性访谈的那整整一年里,师妹刘捷始终与我同在,联系访谈对象并且合作进行访谈。我们有时在被访者的家中、办公室,有时在麦当劳,有时在茶坊饭铺,一个提问,一个记录,然后再把访谈的全部内容整理为书面文字。没有她的协助,我一个人不可能联系并完成足够多的访谈对象。没有这些千辛万苦得来的原始资料,我的论文只能是空中楼阁。 还有那些由于研究需要已经做了匿名处理的接受我访谈的企业及人员,他们对我的不设防线、积极配合及其讲述的细节,使得我的经验资料变得生动立体。在访谈者中,年纪最长的是我的祖父,他在那个工厂中正好经历了体制的转变,成为第一批亲自走出去找市场的厂长。当我十多年后因为收集博士学位论文再次走入这家工厂,那些当年的年轻小伙子和姑娘,现在的业务员、销售经理依然记得我童年的音容笑貌。还有很多同学、同事和朋友听说我的计划,都非常乐意地把他们自己的同学、同事和朋友介绍给我。 感谢我身边的老师、同学、朋友和家人,他们的理解和关爱给我无数个独自苦苦思索的日子增添了温暖的颜色。 博士论文的出版,不是我在康乐园学习的结束,而是我在光华园新的旅程的开始。我将通过努力的工作和踏实的研究来回报中山大学对我的栽培,回报各位老师的指导,回报许多同窗、同事和朋友的帮助以及家人的理解和支持。 冯华 2005年盛夏于成都光华园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