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白话文运动之初,庐隐是与冰心、石评梅齐名的文坛才女,在弥漫小资情调、盛行奢靡华丽文风之际,她已经远远超越了她所处的时代,创造出了独树一帜的文体。
庐隐有相当一部分作品是描写自己童年生活和成年后的感情生活的。最具代表性的,自然要推《云鸥情书集》。在这部书里,收集了她与李唯建于1928~1929年所写的68封书信,信写得很美,想象绮丽,感情细腻,文笔优美,既有他们真正做人的态度,又饱含真正的热情和丰富的想象。
庐隐为我们留下的作品,既是中国新文学的财富,又是我们了解那个时代的透境。茅盾评价说:“读庐隐的全部著作,就仿佛再呼吸着‘五四’时期的空气,我们看见一些‘追求人生意义’的热情的然而空想的青年们在书中苦闷地徘徊,我们又看见了一些负荷着几千年传统思想束缚的青年们在书中叫着‘自我发展’。”
在中国白话文运动之初,庐隐是与冰心、石评梅齐名的文坛才女,在弥漫小资情调、盛行奢靡华丽文风之际,她已经远远超越了她所处的时代,创造出了独树一帜的文体。
“五四”思潮对庐隐具有很大影响,成为了她成长的粮食和阳光。她痛恨封建礼教,向往光明自由,她的灵魂里浸透了叛逆精神。文学研究会主张“为人生的艺术”,提倡写实主义,探讨人生的意义;反对封建礼教,是他们颇为一致的内容。庐隐在她的创作生活中,也是一贯遵循这样的主张的。
庐隐有相当一部分作品是描写自己童年生活和成年后的感情生活的。最具代表性的,自然要推《云鸥情书集》。在这部书里,收集了她与李唯建于1928~1929年所写的68封书信,信写得很美,想象绮丽,感情细腻,文笔优美,既有他们真正做人的态度,又饱含真正的热情和丰富的想象。
庐隐的生命短暂而坎坷,她追求人生的意义,但看不到人生的前途,觉得人生“比做梦还要不可捉摸”。因而,她的大部分作品总是透露出悲苦哀怨的情绪。这与同时代冰心的作品大为不同:冰心通过对无限生动的大自然和母爱的讴歌,表现出她对自由、光明人生的追求的理想;而庐隐笔下的主人公大多却是看不到出路的,前途茫茫,一片黑暗,他们负荷冷酷、无情的现实,悲哀地走向人生的尽头。有人说,庐隐不承认社会里的任何人,她默默承受属于她自己的那一份孤独。而冰心则不然,她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于是,庐隐必然用悲哀的视线眺望人间,而冰心则用无限的热情来温暖人类。她们俩,“一个是对世界表现了完全的绝望,一个是感觉着被损害的伟大的爱可以如死灰之能复燃。”
庐隐为我们留下的作品,既是中国新文学的财富,又是我们了解那个时代的透境。茅盾评价说:“读庐隐的全部著作,就仿佛再呼吸着‘五四’时期的空气,我们看见一些‘追求人生意义’的热情的然而空想的青年们在书中苦闷地徘徊,我们又看见了一些负荷着几千年传统思想束缚的青年们在书中叫着‘自我发展’。”
窗外的春光
几天不曾见太阳的影子,沉闷包围了她的心。今早从梦中醒来,睁开眼,一线耀眼的阳光已映射在她红色的壁上,连忙披衣起来,走到窗前,把洒着花影的素幔拉开。前几天种的素心兰,已经开几朵,淡绿色的瓣儿,衬了一颗朱红色的花心,风致真特别,即所谓“冰洁花丛艳小莲,红心一缕更嫣然”了。同时一股沁人心脾的幽香,喷鼻醒脑,平板的周遭,立刻涌起波动,春神的薄翼,似乎已扇动了全世界凝滞的灵魂。
说不出是喜悦,还是惆怅,但是一颗心灵涨得满满的——莫非是满园春色关不住——不,这连她自己都不能相信,然而仅仅是为了一些过去的眷恋,而使这颗心不能安定吧!本来人生如梦,在她过去的生活中,有多少梦影已经模糊了,就是从前曾使她惆怅过,甚至于流泪的那种情绪,现在也差不多消逝净尽,就是不曾消逝的而在她心头的意义上,也已经变了色调,那就是说从前以为严重了不得的事,现在看来,也许仅仅只是一些幼稚的可笑罢了!
兰花的清香,又是一阵浓厚的包袭过来,几只蜜蜂嗡嗡的在花旁兜着圈子,她深切的意识到,窗外已充满了春光;同时二十年前的一个梦影,从那深埋的心底复活了:
一个仅仅十零岁的孩子,为了脾气的古怪,不被家人们的了解,于是把她送到一所囚牢似的教会学校去寄宿。那学校的校长是美国人——一个五十岁的老处女,对于孩子们管得异常严厉,整月整年不许孩子走出那所建筑庄严的楼房外去;四围的环境又是异样的枯燥,院子是一片沙土地;在角落里时时可以发现被孩子们踏陷的深坑,坑里纵横着人体的骨骼,没有树也没有花,所以也永远听不见鸟儿的歌曲。
春风有时也许可怜孩子们的寂寞吧!在那洒过春雨的土地上,吹出一些青草来——有一种名叫“辣辣棍棍”的,那草根有些甜辣的味儿,孩子们常常伏在地上,寻找这种草根,放在口里细细的嚼咀;这可算是春给她们特别的恩惠了!
那个孤零的孩子,处在这种阴森冷漠的环境里,更是倔强,没有朋友,在她那小小的心灵中,虽然还不曾认识什么是世界;也不会给这个世界一个估价,不过她总觉得自己所处的这个世界,是有些乏味;她追求另一个世界。在一个春风吹得最起劲的时候,她的心也燃烧着更热烈的希冀,但是这所囚牢似的学校,那一对黑漆的大门仍然严严的关着,就连从门缝看看外面的世界,也只是一个梦想。‘于是在下课后,她独自跑到地窖里去,那是一个更森严可怕的地方,四围是石板作的墙,房顶也是冷冰冰的大石板,走进去便有一股冷气袭上来,可是在她的心里,总觉得比那死气沉沉的校舍,多少有些神秘性吧。最能引诱她的当然还是那几扇矮小的窗子,因为窗子外就是一座花园。这一天她忽然看见窗前一丛蝴蝶兰和金钟罩,已经盛开了,这算给了她一个大诱惑,自从发现了这窗外的春光后,这个孤零的孩子,在她生命上,也开了一朵光明的花,她每天像一只猫儿般,只要有工夫,便蜷伏在那地窖的窗子上,默然的幻想着窗外神秘的世界。
她没有哲学家那种富有根据的想象,也没有科学家那种理智的头脑,她小小的心,只是被一种天所赋与的热情紧咬着。她觉得自己所坐着的这个地窖,就是所谓人间吧——一切都是冷硬淡漠,而那窗子外的世界却不一样了。那里一切都是美丽的,和谐的,自由的吧!她欣羡着那外面的神秘世界,于是那小小的灵魂,每每跟着春风,一同飞翔了。她觉得自己变成一只蝴蝶,在那盛开着美丽的花丛中翱翔着,有时她觉得自己是一只小鸟,直扑天空,伏在柔软的白云间甜睡着。她整日支着颐不动不响的尽量陶醉,直到夕阳逃到山背后,大地垂下黑幕时,她才怏怏的离开那灵魂的休憩地,回到陌生的校舍里去。 她每El每日照例的到地窖里来——一直过完了整个的春天。忽然她看见蝴蝶兰残了,金钟罩也倒了头,只剩下一丛深碧的叶子,苍茂的在薰风里撼动着,那时她竟莫明其妙的流下眼泪来。这孩子真古怪得可以,十零岁的孩子前途正远大着呢。这春老花残,绿肥红瘦,怎能惹起她那么深切的悲感呢?!但是孩子从小就是这样古怪,因此她被家人所摒弃,同时也被社会所摒弃。在她的童年里,便只能在梦境里寻求安慰和快乐,一直到她是否认现实世界的一切,她终成了一个疏狂孤介的人。在她三十年的岁月里,只有这些片段的梦境,维系着她的生命。
阳光渐渐的已移到那素心兰上,这目前的窗外春光,撩拨起她童年的眷恋,她深深的叹息了:“唉,多缺陷的现实的世界呵!在这春神努力的创造美丽的刹那间,你也想遮饰起你的丑恶吗?人类假使的连这些梦影般的安慰也没有,我真不知道人们怎能延续他们的生命哟!”
但愿这窗外的春光,永驻人间吧!她这样虔诚的默祝着,素心兰像是解意般的向她点着头。P1-4
一位文体独特的女作家
庐隐(1899~1934),原名黄淑仪,又名黄英,笔名庐隐女士。福建闽侯人。自幼家居北平,1909年入慕贞书院小学部。1912年考入北平女子师范学校,1917年毕业后任教于北平公立女子中学、安徽安庆小学及河南女子师范学校。1919年考入北京高等女子师范国文系。1921年加入文学研究会,为会刊《小说月报》撰稿人,成为中国最早塑造系列女性形象的作家。1922年大学毕业后到安徽宣城中学任教,半年后回北平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教国文。1926年在上海大夏大学任教。1927年任北京市立女子第一中学校长半年。几年间,母亲、丈夫、哥哥和挚友石评梅先后逝世,使她的作品浸透了悲哀情绪。1930年携女东渡,寓居于东京郊外。1931年任上海工部局女子中学国文教师。1934年5月13日,因分娩难产死于上海大华医院。
庐隐主要作品有:《海滨故人》(小说集,1925)、《曼丽》(小说集,1927)、《归雁》(小说,1930)、《象牙戒指》(小说,1930)、《灵海潮汐》(散文、小说集,1931)、《云鸥情书集》(书信集,与李唯建合著,1931)、《庐隐短篇小说选》(1932),《玫瑰的刺》(小说集,1933),《女人的心》(小说,1933)、《庐隐自传》(1934)、《东京小品》(散文、小说集,1936)、《火焰》(小说,1936),《庐隐选集》(1936)。
庐隐脸色颇黄,额角高突,脸型微凹,相貌说不上美,但双眸炯炯有神,腰背挺直,浑身充满蓬勃向上的精神。她的性情豪爽磊落,说干就干,从不拖泥带水。
在中国白话文运动之初,庐隐是与冰心、石评梅齐名的文坛才女,在弥漫小资情调、盛行奢靡华丽文风之际,她已经远远超越了她所处的时代,创造出了独树一帜的文体。
“五四”思潮对庐隐具有很大影响,成为了她成长的粮食和阳光。她痛恨封建礼教,向往光明自由,她的灵魂里浸透了叛逆精神。文学研究会主张“为人生的艺术”,提倡写实主义,探讨人生的意义;反对封建礼教,是他们颇为一致的内容。庐隐在她的创作生活中,也是一贯遵循这样的主张的。
庐隐有相当一部分作品是描写自己童年生活和成年后的感情生活的。最具代表性的,自然要推《云鸥情书集》。在这部书里,收集了她与李唯建于1928~1929年所写的68封书信,信写得很美,想象绮丽,感情细腻,文笔优美,既有他们真正做人的态度,又饱含真正的热情和丰富的想象。
庐隐的生命短暂而坎坷,她追求人生的意义,但看不到人生的前途,觉得人生“比做梦还要不可捉摸”。因而,她的大部分作品总是透露出悲苦哀怨的情绪。这与同时代冰心的作品大为不同:冰心通过对无限生动的大自然和母爱的讴歌,表现出她对自由、光明人生的追求的理想;而庐隐笔下的主人公大多却是看不到出路的,前途茫茫,一片黑暗,他们负荷冷酷、无情的现实,悲哀地走向人生的尽头。有人说,庐隐不承认社会里的任何人,她默默承受属于她自己的那一份孤独。而冰心则不然,她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于是,庐隐必然用悲哀的视线眺望人间,而冰心则用无限的热情来温暖人类。她们俩,“一个是对世界表现了完全的绝望,一个是感觉着被损害的伟大的爱可以如死灰之能复燃。”
庐隐为我们留下的作品,既是中国新文学的财富,又是我们了解那个时代的透境。茅盾评价说:“读庐隐的全部著作,就仿佛再呼吸着‘五四’时期的空气,我们看见一些‘追求人生意义’的热情的然而空想的青年们在书中苦闷地徘徊,我们又看见了一些负荷着几千年传统思想束缚的青年们在书中叫着‘自我发展’。”
姚博
2006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