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棚户区”在近代以来的上海历史中,一直是规模庞大、形态独特的城市贫民区。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这里居住的主要是50年代中期以前自全国各地迁徙来沪的下层移民,也有小部分是原来即居住于此的“本地人”和50年代中期以后零星搬入的居民。
本书为“现代城市社会研究丛书”之一,通过大量人、事调查研究,阐述了上海市城市贫民区人们的生活状况。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棚户区--记忆中的生活史/现代城市社会研究丛书 |
分类 |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
作者 | 陈映芳 |
出版社 | 上海古籍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棚户区”在近代以来的上海历史中,一直是规模庞大、形态独特的城市贫民区。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这里居住的主要是50年代中期以前自全国各地迁徙来沪的下层移民,也有小部分是原来即居住于此的“本地人”和50年代中期以后零星搬入的居民。 本书为“现代城市社会研究丛书”之一,通过大量人、事调查研究,阐述了上海市城市贫民区人们的生活状况。 内容推荐 城市社会的转型及其扩充、发展,是当今中国社会演变的最重要、最深刻的内容之一。如何记录、描述这样一种社会变迁的过程,并对其作出相应的解释、阐述,是需要各门学科从事城市社会研究的研究者们共同努力的艰巨工作。由于城市社会研究的内容涉及到从人口生态、空间形态、社会结构到社会生活、社会意识以及人的行为、心理等各个层面,还涉及到全球化的背景以及城市作为一种社会类型的跨地域、跨文化的共通性,所以,其研究的艰巨性不仅在于这项工作需要有实证性的调查研究,需要跨学科的交叉研究,更需要有各种形式、各种层面的比较研究,包括国际间的、城市间的对照和比较。 目录 序 关于这项调查 上海市棚户区的历史和现状 家庭生活史口述实录 (一)元和弄 (二)董家湾 附录:访问提纲、整理框架 后记 试读章节 因难舍邻里情,独自留守的老人 姓名:于凤娣 性别:女 年龄:81岁 籍贯:江苏海门 职业:退休 婚姻状况:丧偶 家庭结构:本人、儿子公司的一个帮工 居住时长:53年 采访地点和时间:于凤娣家中,2003年11月18日和11月23日 老太太的家里一共有两层。楼下有一个客厅、一个厨房、一个卧室和一个卫生问。楼上有两问小的卧室、一个储藏室和一个阳台。房子以前是一个平房,有一个小阁楼,1979年儿子结婚以后重新翻修,虽然后来儿子和女儿都搬出去住了,但是为了能让老太太住得更加舒服,7年前,儿子又对房子进行了装修,在客厅安装了一个立式空调,在楼上卧室安装了一个窗式空调。房屋一共有120—130平方,而且只有两人住,这样的居住条件在元和弄可以算是相当不错,老人完全可以搬到外面和女儿一块居住,但是由于在元和弄有许多老乡,而且生活相当方便,再加上不习惯高层住宅的寂寞,所以老人仍然留在这里。老太太已81岁高龄,但是看上去精神矍铄。 问:您是什么时候到上海来的?因为什么缘故来这呢? 于:1950年我经嫂子介绍到上海结婚,嫂子当时在国棉二十五厂工作,在厂里认识我的丈夫,就将我介绍到上海来。那年我28岁,丈夫48岁。他有两个孩子,儿子8岁,女儿18岁。来上海后,我没有去工作,就在家里做家务。空闲的时候,帮人家带孩子,洗衣服。1958年解放劳动力之后,经居委会介绍在托儿所工作,到了1966年元和弄托儿所关闭,我被调到另外一家托儿所工作,一直做到79年。退休的时候工资只有二十多元,这样的工资水平只有当时一般工人的一半。退休后我担任居民小组长。 问:结婚时,丈夫当时是做什么的? 于:结婚的时候,丈夫当时在纺织二十五厂做机修工,工资在当时算相当高的,所以一个人就可以承担起家庭的开支。后来由于一次维修事故弄伤了手,机修工的工作不能做了,工资少了不少。因为女儿早早就出嫁了,而我也有一些收入,所以生活还算过得去。在儿子读大学的前一年申请早退(62年)。我丈夫也是江苏海门人,在10年前,93年1月份91岁的时候去世。 问:您有几个子女,他们的情况怎样? 于:我的儿女并不是我亲生的,大女儿是丈夫和第一个妻子领养的,后来妻子私奔,丈夫又娶了一个妻子,在生下儿子之后,妻子去世,我是他第三个妻子。家里没有人参加过上山下乡,所以家庭生活并没有受到“文革”的影响。家里人也没人参加什么政治团体。我儿子今年61岁,女儿71岁。儿子是66年从上海外国语大学毕业的,毕业之后在中学教书,后来被调到部队任参谋(69年),在部队工作6年,在参军的时候结的婚(74年)。后来因为他父亲的身体不好,妻子又要生孩子,所以他申请复员。复员之后在上海进出口公司工作,工作了将近十年。12年前(92年)他辞职开办自己的贸易公司,一直做到现在。现在在日本也有一个分公司。儿媳是江苏启东人,初中文化。他们是经人介绍的,儿子的干爹(过房爷)是在上钢二厂工作,当年媳妇的邻居也是在那里工作,所以就介绍他们认识结婚。结婚以后,儿媳从浦东的国棉十七厂调到离家很近的国棉二十五厂。生活条件好了以后,她申请病退在家照顾女儿和做家务,现在大多数的时间在日本居住。儿子在开公司第二年也就是1993年,就买了两辆轿车,现在有3部车。现在的生意比前几年差,主要是因为在松江开的一家服装厂倒闭,亏损了几百万。女儿19岁时,也就是我嫁到元和弄第二年时就出嫁了。她小学文化程度,当年在纺织厂做织布工,她的丈夫当时在杨浦做公交售票员,以后做到场长直到退休。女儿结婚后从国棉二十五厂调到在杨树浦的国棉三十一厂。 P51-53 序言 本丛书的宗旨,是希望对跨学科的、经验实证的城市社会研究有所贡献、有所推动。 在这套丛书中,我们所要描述和分析的,是作为社会的城市。城市社会的转型及其扩充、发展,是当今中国社会演变的最重要、最深刻的内容之一。如何记录、描述这样一种社会变迁的过程,并对其作出相应的解释、阐述,是需要各门学科从事城市社会研究的研究者们共同努力的艰巨工作。由于城市社会研究的内容涉及到从人口生态、空间形态、社会结构到社会生活、社会意识以及人的行为、心理等各个层面,还涉及到全球化的背景以及城市作为一种社会类型的跨地域、跨文化的共通性,所以,其研究的艰巨性不仅在于这项工作需要有实证性的调查研究,需要跨学科的交叉研究,更需要有各种形式、各种层面的比较研究,包括国际间的、城市间的对照和比较。 自2003年开始,出于对我国城市社会研究的重要性以及特殊性的思考,笔者在华东师范大学与一批研究城市社会、人文地理、城市生态、城市管理等的同仁组建起了跨学科的城市研究团队,并成立了现代城市社会研究中心。几年来,团队成员们一方面持续多年地坚持综合调查和共同研究,另一方面围绕相关的主题,与校内外、国内外的同行以及其他从事城市研究的人口学、经济学、历史学、特别是文化研究等的学者们建立了广泛而有益的合作、交流关系。 在这样一种研究实践的基础上,我希望通过这套丛书的编集,能将大家的研究成果呈现出来,一方面期望获得相应的学术批评,另一方面,也希望能为我国的城市社会发展提供一个学术性的参照文本。 本丛书的课题研究及成果出版,得到了相关研究机构的支持,在此诚致谢意。 谨此为序。 陈映芳 后记 本调查由华东师范大学法政学院社会学系2001级、2002级的本科生和2003级的部分硕士研究生担任访问/记录员。本人指导的硕士研究生江建军、赵哗琴以及2000级本科生黄勇、闵思卿、朱建华等同学协助本人组织了这次调查。本人指导的研究生王磊、安钊以及2001级本科生张青、孙哲、童治军、刘程、邓蕾、李莉莉等同学参与了书稿的整理、编辑。从最初的方案设计、调查队组建,一直到最后的书稿清样校对,如果没有同学们的艰辛努力,这项调查的实施、以及这本书的完成,都是难以想象的。谢谢同学们! 本项目得到了上海高校都市文化E-研究院和大阪市立大学文学研究科都市文化研究院的支持。在此谨向上海师范大学的孙逊教授、薛毅教授以及大阪市立大学文学研究科的荣原永远男教授、水内俊雄教授等表示诚挚的谢意! 还要感谢两个调查点的居委会干部和居民们。你们的理解和配合,是本研究成为可能的最重要的前提和保证,谢谢大家的热忱帮助!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