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所提供的是一种有效的、参与式的研究方式,其目的是促进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作者以美国三个主要教育组织的实验形容为基础,详细讨论了探究活动中的经验、教训及问题,为合作探究提供了基于实践研究的有价值的指导。
本书的核心就是对教学的可能性、对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关系可能性的坚定信念。全书散发着一种清新的乐观主义精神,它明确揭示,既然学生有学习的可能,那么教师同样也有学习的可能。该书还提供了有力的例证,表明在学校里创建专业学习文化是非常重要的。该书作者以一种令人很感兴趣但又比较柔和的方式抓住了教学的魅力,而这种魅力正需要人们来挽回。
本书以美国纽约市教育发展学会、基础学校联盟和零点项目的实验研究为基础,对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方式——合作探究进行了深入具体的分析。全书主要由三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侧重理论探讨,对合作探究的基本问题进行阐释;第二部分提供了四个校本研究的案例,介绍和分析不同情境下不同的探究方式;第三部分概括了合作探究过程中的关键要点,提出如何形成学校探究文化。需要指出的是,除了这三个研究组织的六位作者之外,为反映各个校本研究的真实状况,第二部分四个案例分别由直接参与研究的人员撰写。
本书不仅有理论方面的精辟论述,还提供了生动的校本研究案例,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对合作探究进行了充分的探讨,希望通过阅读本书,对读者开展教学实践中的合作探究有所启发和帮助。
导言:将课堂教学经验提升为专业教学技能
实践中的合作探究
界定合作探究
为何重视合作探究
什么原因使得合作探究独具特色
什么原因使得合作探究成为可能
本书背后的组织与研究
本书的成书过程
第一部分 选取案例
第一章 探究的基础:回顾相关研究
引言
学习与探究
教师专业发展与合作探究
反思与探究
探究的情感维度
组织化的学习与探究
开展探究的学校的文化氛围与价值观
结论
第二章 开始探究前的关键性思考
目的
确定并修正目的
反思并交流目的
关于目的的经验
一张结合了各个决策要点的“桌子”
桌子上有什么?
谁坐在桌旁?
桌子旁发生了什么事情?
如何支撑这张桌子?
第二部分 案例选辑
第三章 一位教师引发的探究:ASCEND的探究活动
背景:BayCES和ASCEND学校
第一年——一位教师的探究活动
第二年——事情仍在继续:Elena的探究活动以及全校探究活动
对该案例的评论
第四章 学区引发的探究:Maxson中学的探究活动
引言
第一年
第二年
第三年
结语
获得的挑战和经验
对该案例的评论
第五章 追踪整个学校的发展:Harbor学校的探究活动
引言
第一阶段:找到问题,确定小组构成
第二阶段:确定探究方案
第三阶段:运用方案,深化探讨
第四阶段:再次找到问题努力前行
第五阶段:找到共同的问题,修正方案
第六阶段:运用方案,深化探讨
对该案例的评论
第六章 公平问题与学区规定:Melrose小学的探究活动
全英语教学探究小组 第一年的探究活动
Melrose小学的合作探究活动
探究开放场课程:全英语教学探究小组第二年的探究工作
从合作探究走向组织化的学习
对该案例的评论
第三部分 形成探究文化氛围
第七章 标志与发现:对各案例的总结
不断发展的标志
探究过程中的发现与转变
第八章 致力于形成探究文化氛围:反思与决策方面的启示
参与探究活动的邀请
消除不平等:致力于形成探究文化氛围
探究实践:拓展和深化探究活动带来的挑战
探究的价值以及研究该问题的价值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设想有这样一件事情,听起来很熟悉,但事情的结果又不那么熟悉。这件事情与教师的工作直接相关,它的产生和很多学区曾经发生的事情一样:有一个学区应州政府的要求,增加了一门新的语言技能课程,而且要求学区里每个教师都要贯彻实施。在一般情况下,教师往往会有挫败感,感觉很愤怒:为什么一定要我们按照规定的方式教学?在我们看来所规定的教学方式并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为什么学区不能重视我们自己的经验、尊重我们自己的专家?这样的规定会使教师的思维更加混乱,而不能尝试自己专业技能和专业判断的感觉又使教师备感沮丧,结果教师开始觉得自己更像是个“推纸器”,而不是具有创造性的、值得信赖的专业人员。
接下来或许就该围绕该项新的学区规定,发生一般情况下都会发生的事情了。但这件事情的发展却和以往有所不同。在新政策实施的几个月里,学区一部分教师参加了关于新课程的认真探讨。一些教师尝试教授部分内容,另一些教师则聚集到规定地点,对已经进行试教的课程内容进行评估,思考这些内容的有效性,并将之与以往所教的同类课程进行比较,探索提高和补充新材料的途径。对这些教师而言,这一系列做法使他们有机会重新思考和探讨某些长久以来一直存在的信念,即在课堂上怎样教授语言技能。
是什么原因导致出现如此不同的结果?当很多教师对学区和州政府的规定表现出不断高涨的无助和绝望的时候,为什么这些教师能够有效地、深思熟虑地、很专业地实施新课程呢?
在一所有代表性的学校里,可以发现有两个关键特征造成了这种差别:一位赞同并支持合作探究的校长,他将合作探究视为教师深入研究自己所面临问题的途径;合作探究的历史,使得该校教师能够承担并实施自己的探究活动。最初这些教师的反应和其他教师的一般反应一样,对学区规定持怀疑态度:为什么所有的人都认为这个规定优于我们做过的事情?什么时候我能有时间开发一整套新课程呢?或许我只要保持低调就可以,那么事情也就这么过去了。但是,这所学校长期以来一直有合作探究的良好文化氛围,这使得教师有机会将自己的问题转化为一系列要求,而且还能获得支持。通过探究,教师对这些复杂的问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包括学生是怎样学习语言技能的,教师怎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学习语言技能,所规定的课程怎样才能适应教师在这些方面的努力。P1-2
本书以美国纽约市教育发展学会、基础学校联盟和零点项目的实验研究为基础,对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方式——合作探究进行了深入具体的分析。全书主要由三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侧重理论探讨,对合作探究的基本问题进行阐释;第二部分提供了四个校本研究的案例,介绍和分析不同情境下不同的探究方式;第三部分概括了合作探究过程中的关键要点,提出如何形成学校探究文化。需要指出的是,除了这三个研究组织的六位作者之外,为反映各个校本研究的真实状况,第二部分四个案例分别由直接参与研究的人员撰写。
纵观全书,可以发现本书有以下几个比较突出的特点:
(1)以隐喻的形式对合作探究各个要素进行静态描述。作者把合作探究中决策要点的组合比喻为一张桌子,这张桌子有四条腿,每条腿各代表一套问题,这四套问题分别是:桌子上有什么、谁坐在桌旁、桌子旁发生了什么事情、如何支撑这张桌子。在具体分析四个校本研究的时候,就是以这一隐喻为线索,逐个展开论述。
(2)对探究活动的过程进行动态分析。正如作者在第三部分进行总结的时候所提到的,合作探究本身是一个过程,我们不仅需要分析静态的构成要素,更重要的是分析探究活动的运作过程。通过对四个案例的具体介绍我们可以发现,在整个探究过程中,从探究问题的确立一直到实践中的变革,总有几个环节是所有合作探究都必须具备的,而合作探究最终目的是使教师掌握探究技能,学会如何解决教学实践问题,通过教师自己的研究与改革来促进学生的学习,真正实现合作探究认识与行动的统一。
(3)强调合作探究中的自主、合作与分享。本书特别强调探究活动的情境问题,认为不同的学区、学校、教师都是各不相同的,合作探究需要解决的问题具有独特性,探究的结果也具有一定的适用性,因此自主是教师开展合作探究的重要前提。此外,在开展合作探究时,最关键的是由教师与管理者通力合作,分享学生的作业、分享各自的教学经验和教学观念,在共同的探讨、研究中解决所面临的教学问题。
本书不仅有理论方面的精辟论述,还提供了生动的校本研究案例,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对合作探究进行了充分的探讨,希望通过阅读本书,对读者开展教学实践中的合作探究有所启发和帮助。
本书在翻译过程中还得到了闫蔚老师的帮助,在此一并致谢。
“全书散发着一种清新的乐观主义精神,它明确表明,既然学生有学习的可能,那么教师也有学习的可能……该书作者以一种令人很感兴趣但又比较柔和的方式抓住了教学的魅力,而这种魅力正是要人们来挽回的。”
——摘自Ann Lieberman和Jacqueline Aancess的序
Ann Lieberman,斯坦福大学客座教授,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高级学者
Jacqueline Ancess,全美教育、学校和教学重建中心副主任
“作者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入手介绍合作探究。这种介绍方式使本书不仅适用于大学课堂,也适用于教学践。”
——Dennis Sparks美国国家员工培养协会主任
“如果学校领导对教师合作与反思实践感兴趣,那么本书就属于他们的必读书目》”
——Sherry Paking纽约市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