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秋菊传奇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陈源斌
出版社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村妇何碧秋因丈夫被打告到乡、县、市公安局,再起诉至法院,不屈不挠打官司“讨个说法”,最终获胜。此事被拍成电影并获世界大奖轰动全国,人们从此叫她“秋菊”。本小说由秋菊打官司、秋菊开会、秋菊打假、秋菊杀人四部组成。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文笔凝练老到,极具张力,人物个性独异,新颖奇特。小说好看,耐读而又发人深省,堪称一部直面当下社会现实、观照历史变革进程的不可多得的长篇力作。

内容推荐

村妇何碧秋因丈夫被打告到乡、县、市公安局,再起诉至法院,不屈不挠打官司“讨个说法”,最终获胜。此事被拍成电影并获世界大奖轰动全国,人们从此叫她“秋菊”。“秋菊”意外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利用进京开会之机,为本村一桩久拖不决的山林纠纷到处奔走上访,使弄权作恶者中箭落马。此后一位神秘人物不期而至,将“秋菊”带入精心设置的“打假”迷局。历经失踪、绑架等惊险风波,“秋菊”从蛛丝马迹中看穿破绽,再度揭开一个催人泪下的幕后故事。不久“秋菊”去银行办事,碰见一位顾客与一名银行职员为取一笔巨款发生争执,谁知这桩平常口舌纠纷竟使银行职员停职、离岗直至逼疯送进精神病院。“秋菊”作为现场唯一目击者,挺身而出,仗义执言,捍卫事实,结局却出人意料:“秋菊”手中没有刀,却让一对贪婪的高官夫妇人头落地。

小说由秋菊打官司、秋菊开会、秋菊打假、秋菊杀人四部组成。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文笔凝练老到,极具张力,人物个性独异,新颖奇特。小说好看,耐读而又发人深省,堪称一部直面当下社会现实、观照历史变革进程的不可多得的长篇力作。为写此书,作者倾尽心力,耗时15年。

目录

第一部分:为菊打官司

第二部分:秋菊开会

第三部分:秋菊打假

第四部分:秋菊杀人

附录:英文版序 陈源斌

 致意大利翻译家弗龙佐的一封信 陈源斌

试读章节

太阳好起来了。何碧秋拿牙锹剁挑在麦田里的塘泥,剁完最后一墒了,她听说丈夫被打,将手上拾掇拾掇,回家看过伤势,转来找村长。

村长家在村东头。也不过两进排厢,一个院子。屋瓦是小瓦,屋墙是青砖实砌,院墙也是青砖实砌。门槛是用青石做的。院子里一口水井,上面一棚落光叶子的葡萄架。对面一地盆花都是枯枝杆儿,拴着一条狗。何碧秋绕过那狗,看见村长坐堂屋里呷酒。她说:“你打了他,现在旁证也有了,医生诊断也有了,是个什么说法呢?”村长一哼:“说法?”何碧秋说:“你打他,踢他胸口,倒罢了。你还踢他下身,这是要人命,不该有个说法?”村长慢慢举杯,何碧秋说:“那你就别怪我了。”

村长问:“你怎么我?”何碧秋说:“请政府讲理。”村长笑道:“我打他又不为私。我是村长,政府不帮我,下次听谁吆喝这村的事?”何碧秋说:“只怕如意算盘。”村长说:“好。到乡里的路你认得吧:过了摆渡口,再走一二十里,就是了。也辛苦你了。”何碧秋见他张狂,便不再哕嗦,回头收拾动身。

走了一里多路,到摆渡口了。望见岸边等渡的人已跳在船上。船工弯腰解桩上的缆绳,听见声音,虚抓绳头,等着。等何碧秋上船,说:“站稳咧。”收了绳子,换竹篙将船缓缓撑进一片白水里去。

过渡的这几个人或站或坐,都袖着手,东西放在舱里。这些人七嘴八舌让船工说,船工笑道:“你们是想东北方向的路快修好了,不坐我的船了吧?”又说:“不过是土公路,大半截又在人家地盘,一个弯儿绕十万八千里,仍不如走渡口节省。”这些人议论道:“我们王桥村,亘古就属安徽,只因造了这座水库,把路都隔断了,反被江苏抱在怀里。出个门,比登天还难,还不如划归江苏省呢。”说了一阵,船工目光落见何碧秋,问:“这位面生呀?”有认得的便替她说:“她就是万家的。”船工明白了:“怪不得你脸上有事,是你要告王长柱吧?老话讲居家莫讼,怎就到了这一步?”

何碧秋说:“村长管一村人,就像一大家子,当家的管下人,打,骂,都可以的。可他要人的命,就不合体统了。这又罢了,我登门问,他连个说法都没有。”船工听着点头:“这是他王长柱不对了。”

说话间,船身摇晃起来。船已近库汉中央,脸上觉有东西蹭擦。在岸上是很平静的,到这儿有风了。那风贴水而起,逐渐大起来,风也变冷了,刺得面皮绷紧。风搅得库水涌动,浪花乱翻开来。船工说:“有水便生风,有风便有浪,过了这段深涧,会平静的。”把竹篙收好,拽出双桨来摇。风扯出了响声,脚下舱板不停颠荡。人嘴里的词儿倏地少了,只有零星几句,声腔不很匀足。憋一口气,慢慢散出去,把一颗心徐徐放落。桨急船紧,风势果然过了,却早近这边岸来。船渐行渐稳,船工收了桨,再换篙撑起来。

这些人扯起原先的话头。船工道:“我说:在娘家青枝绿叶,嫁人后面黄饥瘦。不提它倒也罢了,一提它泪水直流。”猜了一阵,猜不准。看何碧秋脸上心事,疑想是她。船工说:“努。”将手举起。众人看他手中的竹篙,水淋淋的,不觉恍然,又有些不解瘾。这时船已傍岸,说笑几句,跳下船,各自赶路。

乡里不是原先模样了,多了一条细沙路,路边挨排栽着树,边上尽是住户,放足眼光才从这头望到那头。住户的房子三层两层一层高矮不等。何碧秋从一座大门口张见一幢六层楼,以为是乡政府,进门问了,却是乡办工厂。转弯抹角,到一个僻静旮旯,才找准了。见乡政府比早先添加了两排平房。她进一个门,说几句,有人把她领到西头一间,说:“这是李公安员,你不妨跟他细说。”

李公安员小四十年纪,眉眼平常,辨认不准忠厚奸滑。见他正捧着一只凹腰茶杯看报,此时转头迎过来说:“王长柱?他是托你捎信让我去喝酒吧?你回去说,他要不改酒桌上的蛮气,我再也不去。”何碧秋说:“我是来告他的。”李公安员诧异道:“哦?”看过旁证,看过医生诊断,皱眉说:“怎么是区医院证明?还是外省的?”何碧秋说:“我们王桥,往本省的路都被水隔住,只好去江苏呀。”

把前前后后说了一遍,李公安员听罢,收好旁证和诊断书,看看手表,说:“食堂开饭了,你在这吃吧。”何碧秋说:“不客气。”李公安员说:“不是我请客。我可以帮你买饭菜票,食堂里碗筷现成,能借用的。”何碧秋说:“不了。我一路过来,看见不少饭店。”李公安员说:“饭店里的饭菜,斩人呢。”何碧秋说:“我问讨两家面食摊,一碗面条五毛六毛,贵也贵不到哪里去。”李公安员便站起身来:“我下午有个会。明天我去处理这件事,你在家等着别走。”

P3-5

序言

《万家诉讼》这部小说,是在一种颇为特殊的情况下写成的。

1990年底,我正在数百里外的农村深入生活,忽然得到消息:我在省城居住的简易宿舍楼深夜失火,一幢楼全部烧毁。我以最快速度赶回省城,面对的是一片残烟未尽的废墟,包括手稿、藏书(7只书橱)在内的所有家产,均荡然无存。全家人只好凄惶寄居在临时安置的小旅馆单人房间里,连吃饭的碗筷和洗漱的毛巾牙刷都没有。

面对骤然降临的天灾,我的内心突然出现了从未有过的安详宁静,竟然产生了一种不可抑制的写作冲动。

失火的第二天,当我在小旅馆房间里摊开纸笔写这部小说时,恰好一位当时分管宣传文化的省领导来慰问受灾人员,看到我一声不吭地憋在房间里埋头写小说,她吓了一跳,以为我头脑受刺激出了毛病。

实际上,我当时非常冷静,很想写一部能够超越自己以前作品的中篇小说。为此,我选用了自己比较倾心的法制题材,构思了一个一句话就能说完的故事:农妇状告村长,告到乡、县、市公安部门,又诉诸法院再上诉二审获胜。我试图逼迫自己在这种简单事件和有限天地里,追寻最佳结构方式和独特叙述视角,从而激荡波澜,充分地收融生活容量,展示原汤原汁的社会风貌,将人物写得既鲜活独异又普通真实。与此同时,除了追求叙述语言的质量和感觉之外,还注意使用了“讨个说法”之类的生活用语——10天以后,这部小说顺利完成,取名《万家诉讼》。

就在写作此稿期间,我收到了《中国作家》编辑赵虹寄来的一封在我看来有点不可思议的约稿信,她并不知道我遭遇火灾的事,却在信中让我写一部“既高瞻远瞩,又是通俗易懂的,又是洞察人心的,并且新鲜、独特、与众不同”、“最好是当代、现实生活题材,读来令人惊心动魄”的中篇小说。没过两天,赵虹又来信要求“即使不惊心动魄,总得震撼人一些,至少让头儿读了坐不住;或者长叹、感慨一番,或喝茶深思一番也好”——在短短时间内,她一共来了整整10封催稿信(后来,我把这10封信连同信封邮戳一起复印寄给了中国青年出版社的《小说》杂志,信的全文发表于该刊1995年5期“小说书简”栏目)。

于是,我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将刚完成的《万家诉讼》寄给了赵虹。《中国作家》随即在第3期头条位置予以刊发。

稍后,《小说月报》8期头条和《新华文摘》8期转载了这部小说。《中国文学》则将其翻译成了英、法两种文字。《人民日报》和《作家报》分别发表了对这部作品予以肯定的评论。

至此,应该说这部小说总算有了一些反响。不过,我已经够满意了,对它并没有更高的期望,至于后来被改编为电影,更是意料之外的事。

1991年5月,我参加了在北京21世纪饭店召开的全国青年作家会议。会上赠送的文学刊物中恰好有《中国作家》第3期,来组稿的长春电影制片厂王晓莲以及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北影厂等三位女编辑无意中看到《万家诉讼》,颇感兴趣,便问是否愿意改编电影。我表示同意,但提出须由我自己选导演。随后,我提到了张艺谋的名字。但是对方告诉我,张艺谋目前正受到猛烈抨击,他所执导的两部电影《菊豆》和《大红灯笼高高挂》均未能公映,在这种情况下,找张艺谋当导演根本没有可能。结果,这次合作没有成功,我也把此事丢在了脑后。

过了3个多月,我突然意外地接到了张艺谋的加急电报,说准备将《万家诉讼》改拍电影。不久后我到北京与张艺谋见面,才知道这件事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和戏剧性。当时,张艺谋正在重庆筹拍著名作家刘震云的《一地鸡毛》,开机前夕他上街办事,路过邮局时按惯例进去买文学刊物,他先买了一本《中国作家》第3期,头条是《万家诉讼》,二条、三条分别是著名作家从维熙和邓友梅的中篇。随后,他又买了一本《小说月报》第8期,也在头条位置转载了《万家诉讼》,后面是另一位著名作家王蒙的中篇。他觉得有些奇怪,信手翻阅起来,没想到被小说开头的“太阳好起来了”和“讨个说法”吸引了,便在邮局里一口气读完了这部不足3万字的小中篇,接着,他买了20本杂志,回去分发给剧组成员,同时传真给远在香港拍摄《梦醒时分》的巩俐。经与剧组成员及巩俐磋商取得了一致意见,于是临时作出决定,改拍《万家诉讼》。

在北京与张艺谋签约后,我俩曾口头约定,将在《万家诉讼》、《碧秋嫂告状》和《碧秋打官司》(小说主人公农妇名叫“何碧秋”)中选择一个做电影的名字。后来,在剧中扮演李公安的戈治均(参加人民大会堂首映式时我俩住一个房间)转告我,由于电影人物对话采用方言,“碧”“秋”两字的读音在陕西话中属于不能并用的“脏话”,这部电影因此由《碧秋打官司》而最后定名为《秋菊打官司》。  

张艺谋对这部小说的改编是相当成功的,电影公映不久,即获得中国长春首届国际电影节金杯奖、中国电影金鸡奖、百花奖和政府奖,此外,还获得第49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主演巩俐也第一次在世界电影节上获得最佳女主角称号。

张艺谋在《当代电视》1992年10期上,这样评价了小说《万家诉讼》与电影《秋菊打官司》的关系:“中国电影的繁荣与文学繁荣有直接关系。我们几代导演成功的范例,都是由文学作品改编而来的。近几年文学的变化和小说的追求,刺激着我们这些人怎么从过去的风格里演变出来,怎么采取一种新的创作方法。《秋菊打官司》这部电影,首先是小说原作《万家诉讼》写得好,我们确定用故事片与纪录片相结合的方法拍摄《秋菊打官司》,便是原小说《万家诉讼》的风格,为我们提供了思路。”

由于电影在国内外影坛上的轰动效应和强大社会穿透力,使《万家诉讼》这部小说走向了更多的读者:《万家诉讼》被威尼斯大学教授弗龙佐翻译成意大利文、被德国学者旷斯特凡翻译成德文分别在罗马、柏林等地出版单行本。台湾一家资深出版社也以非常优厚的稿酬,出版了我的小说集《秋菊打官司》繁体字版本。

也许应该值得一提的是,这部小说中的“讨个说法”,已经成了当代社会的流行词汇。

2000年10月18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8 13:3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