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澹然无极(老庄人生境界的审美生成)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作者 王建疆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立足于中国美学史,在生成论和内审美理论的基础上,运用群举对比法,结合大量的考证,论证了老庄人生境界向审美境界生成的机制、原因和过程,并试图在对立的两极中把握老庄美学思想的本来面目,矫正在这个问题上的现成论流弊和片面性缺失,为建立健全人生境界美学打下坚实的基础,也为中国美学史研究开辟新的视阈。

内容推荐

本书在批评继承新儒家、新道家和其他美学家关于人生境界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老庄人生境界的考察,发现了老庄貌似自相矛盾的思想背后的生成论美学思想,揭示了老庄人生境界向审美境界生威的机制,从而为人生境幂的审美生成课题提供了典型的思想线索,并进而开显了中国美学史、文学史和艺术史研究所应有的新境界。

目录

序 朱立元

自 序

Author's Preface 

上篇 境界与审美

第一章 境界的流变

第一节 境界与人生境界

第二节 审美境界与艺术境界

第三节 境界、意象、意境

第二章 境界的探索

第一节 对一般人生境界的看法

第二节 对老庄人生境界的看法

第三节 进入老庄人生境界的路径

第三章 境界的生成

第一节 意蕴的生成与境界的生成

第二节 生成理论略述

第三节 意义生成的双重性

第四章 内审美理论再议

第一节 内审美的性质

一、内审美如何可能

二、“无美而乐”说的内审美发现

第二节 内审美的特点

一、内审美的几个表现特征

二、老庄人生境界的内审美特点

第三节  内审美的心理机制与产生原因

一、文艺活动的内审美机制

二、内景型审美的机制

三、纯粹精神型审美的机制

四、内审美与人的自我修养

第五章 境界型审美探微

第一节 徘徊于“形”“神”之辨

第二节 优游于现实与宗教、现实与想象之间

第三节 超越“高峰体验”

第四节 超越“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

第五节 矫正感官型审美异化

第六章 康德的崇高与老庄的壮美

第一节 崇高在心中生成

第二节 无形式审美生成的共性

第三节 “无”“有”之论

中篇 老子人生境界的审美生成

第七章 真伪《老子》

第一节 《老子》及老子美学研究概览

第二节 是伪书还是被伪书

第八章 “道的境界”与“道德境界”

第一节 无中生有与有无同步生成

第二节 “道德境界”:人生意义的生成过程

第三节 “道德境界”:归根复命的静观审美之境

第四节 “恍惚”:“道德境界”的审美体验

第五节 “道德境界”与自然

第六节 “道德境界”与真善美的统一

第九章 “道德境界”的结构特征

第一节 体用与母子之辨

第二节 有无虚实互生的辩证结构

第三节 动反结构

第四节 循环往复结构

第十章 “道德境界”与审美人格生成

第一节 对“道德境界”的体认与内审美

第二节 “大”的内审美生成

第三节 从“道德境界”的实现看老子的美论

第四节 “无为而无不为”与“妙”的审美境界生成

小结

下篇 庄子人生境界的审美生成

第十一章 庄子美学研究略述

第一节 庄学及庄子美学研究概况

第二节 庄子美学研究的主要成果

一、将《庄子》一书作为庄子美学的整体来对待

二、庄子美学研究不再拘泥于庄子哲学的性质如何

三、《庄子》美学内容研究--

第三节 庄子美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第十二章 庄老之间

第一节 老子与庄子同异的一般性比较

一、在对“道”的性质的看法和表述上

二、在社会立场和历史使命方面

三、在人生论方面

四、在认识论方面

五、在思维方法方面

第二节 庄子对老子美学的继承和发展

一、“道德境界”从隐到显的生成过程

二、从有无相生到“象罔”和“浑沌”

三、在结构上的继承和发展

四、在“道”的神异化方面

五、在美论方面

六、在超越自由方面

第十三章 在“无为”的堕落和有为的修炼之间成就艺术

第一节 从否定艺术到赞赏艺术创造:庄子

如何面对历史的悖论

第二节 有为与无为相统一的审美辩证法

第三节 审美之境从屠宰的血腥中升华而来

第十四章 庄子的修养路径和多彩的人生境界

第一节 “熊经鸟申,为寿而已”:庄子

养生术中的审美体验论

第二节 “惊犹鬼神”:技艺的审美化过程

第三节 “忘适之适”:“忘”“化”合和之境的审美生成

第四节 “心斋”、“坐忘”:修炼与内审美体验

第五节 从“有待”之游到逍遥之游:庄子“游”境的多元展开

第六节 “其寝不梦,其觉不忧”:超越梦境,走向无极

第十五章 庄子美学中的辩证与解构

第一节 庄子审美范畴中的辩证思想

第二节 诡辩论的解构与哲学的诗化

一、在尊天与齐天之间

二、在解构中建构天人合一

三、“乘道德而浮游”:人生境界的跃升

第十六章 天人之乐

第一节 作为单纯词的“乐”

一、喜悦,快乐

二、乐意,喜欢

第二节 词组中的“乐”

一、作为词组受到赞赏的“乐”

二、受到贬抑的词组

三、未受贬抑的词组

第三节 游刃于内审美与感官型审美之间

结束语

附录一:参考文献

参阅论文

附录二:论“神妙”作为中国审美形态的能指和所指

一、如何界定中国的审美形态? 

二、神妙的内涵

三、神妙的审美特征

四、神妙理论在美学史上的发展演变

后记

试读章节

西方哲学史上关于“生成”的理论最早见于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的宇宙生成论,后来的黑格尔在其《逻辑学》中对“生成”进行了辩证的深入的论述。马克思在他的《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中首次明确地提出了“自然向人的生成”的理论。到了20世纪30年代,索绪尔的语言生成理论可被视为哲学生成论在具体学科中的应用。从此,心理学上有心理生成论,如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原型生成,地质学上有地质生成论,天文学上有宇宙生成论,美学上有审美生成论,等等。东方的生成理论最早出现在老子的著作中,如有无相生理论和道生天地万物理论等。在庄子那里又有更为深入的论述,如化生理论、物化理论、内化外化理论等。还有郭象《庄子注》中的“独化于玄冥”理论等。佛教中的宇宙生成论,人生的“四谛(苦、集、灭、道)”相继,物质和生命的“成、住、坏、空”、“六道轮回”,心理的“性空缘起”、“境由心生”等,皆为生成理论之具体化。但是,存在论生成论、解释学生成论和解构主义生成论所阐述的是主体间交互作用,是彼此融合,共同创造,不断产生新的意义的过程。它所关注的对象是现代与历史的交互重叠,是不同时代视野的交通融合,是在重复中出新、在循环中更替、在动态中涌现的有机系统。因此,现代解释学的生成理论已突破了古典的物质转化和概念转化的僵硬模式,而具有生命机体系统的活性特征。它既不同于道家、佛教和古希腊哲学的物质问的生成转换,如宇宙发生论和生死之间的转换理论,也不同于佛教“缘起”论中的唯心牛成论,跟马克思主义的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生成理论也有本质的区别,因为存在主义的解释学和解构主义的解释学所关注的是主体间以文本(text)为媒介、以意义为核心而展开的“会话”、“融合”和“内在互动”。离开了意义的生成,现代存在主义、现代解释学和解构主义的生成论将失去存在的必要。

意义生成在审美经验中具有普适效应。从审美创造到审美鉴赏,哪种活动能不具有由主体间交互往来所自然滋生的意义呢?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是好诗,苏东坡的前后《赤壁赋》是好文,但这种好诗文,哪个又能离开接受者的不断介入、不断参与呢?哪一部作品又不是在不同读者的阅读史中不断地产生出新意呢?所谓“诗无达诂”,“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云云,无不是在说明审美意义的生成性。进而言之,所谓的美和美感,又有哪个是可以离开主体的审美实践和主体间的当下经验以及历史经验交往而产生的呢?更进而言之,建立在主体对于宇宙人生觉悟基础上的人生境界中的审美境界,又何尝不是审美意义、审美意蕴和审美价值的生成呢?

但是,意义的生成理论也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使得文本上的所谓权威的终极的解释被终结,使美学和艺术得到了空前的解放;另一方面,也使得意义仅具有价值的短暂性而无客观的恒久性,从而使得意义、境界甚至人类的整个历史都可能成为一种任人解释的对象,从而使得解构成了阐释的代名词。

从对中国古代美学的考察我们发现,审美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并不仅仅是意义的生成,更主要的是意蕴的生成,意蕴有着较意义更大的信息含量,表现为形象、含蓄、蕴藉、深厚等特征。在阐释中国古代审美境界时,仅靠对意义的揭示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在意义生成理论的基础上,用意蕴的生成来涵盖意义的生成,用人生境界作为审美意义的底蕴,对中国古代美学的研究尤其具有重要的意义。

P49-50

序言

建疆的《澹然无极——老庄人生境界的审美生成》就要付印了,他请我写篇序,因为是我指导的博士学位论文,义不容辞,便欣然应允。

从2003年出版《修养境界审美》到现在出版《澹然无极》,建疆一直在进行人生境界与审美境界的研究,并在短短的四年中有两部专著出版,可见他在这方面有比较深厚的学术积累,也体现出他一以贯之的治学特点。

人生境界问题是我国四十年代哲学界和美学界普遍关注的问题,也是当代存在主义美学关注的重要问题,更是实践存在论美学的一个主要研究方向。过去人们囿于机械唯物论美学和形式主义美学的观念,把美只是看成一种固定不变的具有物质形式的实体对象,这样一来就忽视了审美与人的主观精神和心灵境界之间的联系。事实上,审美除了眼见的对象之外,还有更为广大的无法用耳目视听把握的精神领域。在这个精神领域中,不仅有着我们常说的人生境界,而且还有着建立在这种人生境界基础上的审美境界。但人生境界并不等于审美境界。人生境界除了审美境界之外,还有功利境界、道德境界、自然境界等。这种审美与非审美混同的人生境界又是怎么转化为审美境界的呢?建疆在他的《修养境界审美》一书中已做了令人信服的论述,这就是人生修养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不断超越自然境界、功利境界和道德境界,最后以“内审美”的形式产生审美境界。建疆这篇博士学位论文,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把研究焦点集中在了老庄人生境界的审美生成问题上,从而使人生境界向审美境界生成问题的研究更加深化,进入了一个更高的学术境地。

我觉得,这篇论文最主要的成就和创新之处,在于作者把现代生成论思想成功地运用到对人生境界论的考察上。近年来,我在思考中国美学建设和发展问题时,提出了建构实践存在论美学的设想。其中一个基本思路就是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吸收、改造西方现象学、存在主义的现代生成论思想,并与中国古典美学中的相关思想互动互释、结合起来。建疆这部著作从境界论角度有力地证明了老子和庄子美学内含着的生成论思想,也使我坚定了努力完善实践存在论美学构想的信心。

从现代生成论思想出发,建疆认为,虽然以冯友兰为代表的人生境界论在对中国传统的人生哲学的继承发展方面具有不可磨灭的功绩,但其明显的境界等级论而非境界生成论却是一个思维方式上的重大缺陷。另外,冯友兰的人生境界中没有审美境界的位置,从而表现出对美学的疏离。因此,从什么样的角度去看人生境界,就成了实践存在论美学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建疆通过对中国古代人生境界的全面考察指出,人生境界具有个体性、内显性和生成性特点。尤其是其中的生成性特点,就为人生境界的审美生成找到了合理的解释。事实上,所谓老子的“道德境界”,在现代生成论看来,实质上只是“道”与“德”之间的互动和生成,体现了目的与手段,目的与过程的统一,包含着人生实践美学的核心秘密,而非现在人们心目中一成不变的道德境界;所谓庄子的审美境界,实质上只是人生修养导致的功夫境界向艺术境界的审美转换。从这样的认识高度出发,作者对老子美学和庄子美学中的一系列重要问题展开了深入的探讨,并得出了全新的结论。比如,如何看到老子关于“美”的看法,就是一直困扰美学界的难题。最早的看法是围绕老子论美展开的,认为老子是否定美和审美的,因为他讲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又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等,并对人类的技巧和智慧都采取了简单否定的态度。但后来人们又认为老子论美的言论在老子美学中并不重要,因此,老子是否否定美的问题就被搁置了。建疆则从生成论的角度看问题,认为,围绕人生境界的是否实现,老子对美的态度有明显的不同。在老子的人生境界没有实现之前,美在被否定的范围之内,而当老子的“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或人生境界实现时,老子又赞美“甘其食,美其服,乐其居”的日常生活审美,从而显示出老子美学转换生成的特点。这虽然只是一个例子,但却说明美学史的写作既要立足于审美实践,也要立足于审美识见,而且在某种意义上是识见和视野决定着史料的取舍。再如,说到庄子的“庖丁解牛”,一般都认为这是庄子美学注重技艺锤炼或人生实践的一个显例。但建疆却从生成论的角度指出,庖丁解牛本身只是一个血淋淋的屠宰过程,为什么会成为一个审美创造的显例,关键就在于《庄子》语言对于丑恶的遮蔽和对美妙的张扬,因此,审美是从血淋淋的屠宰中升华而来的,是丑与美之间的转换生成的结果。这个转换不仅是人们所说的技艺向道的升华,即所谓的“道者,进乎技”的问题,而且还是个丑如何转换为美的问题。作者进而认为,正是庄子美学的这种转换生成,才使得老子和庄子既否定艺术和美又赞美艺术和美的历史悖论最终找到了合理的解释,并由此为艺术的合法性存在打开了一道历史的闸门。这个结论不仅令人耳目一新,而且也是符合历史与逻辑统一的原则的。当然,这只是其中的几个例子,但已经足够说明生成论思想在研究中国美学史方面是大有可为的。

“内审美”概念是建疆在《修养境界审美》一书中首先提出的。虽然对“内审美”这个提法学界也许还存在不同看法,但我以为他的论证是自圆其说的,也是能够成立的。在本书中,建疆继续从内审美的角度审察老庄人生境界的审美生成问题,发现心灵境界的超越本身就通向审美之境。而且这种内审美境界具有无形式、无对象、无声无色的特点,而这一特点正好符合老子的“大象无形”、“大音希声”、“涤除玄览”和庄子。“大美不言”、“至美”“至乐”以及康德关于崇高无形式的说法,从而使道家人生境界的审美生成问题具有了美学的普遍意义,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做法对于中西美学史的研究都是不无意义的。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建疆这本书有大量的考证和数字统计,对于某些习惯于理论概括的人文科学学者来说并不一定对这种方法感兴趣,但我认为,对于有些有争议的问题,进行必要的考证和统计不但不会影响学术质量,反而会因为论据的有力而提高学术质量。比如对老庄关于“美”的论述,究竟庄子是以“大美”来否定俗美呢,还是二者可以兼容并存?对这个问题只有通过统计分析才能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建疆是这样做的,因而许多结论是可靠的。正如他在本书《后记》中所说,“将内审美理论植根于中国美学史,尤其是植根于对老庄美学术语的考证上,心里实踏实。”而且,我特别欣赏这种重考据、重实证的扎实学风,我觉得这对于主要从事理论研究的学者来说,这一点尤其可贵,值得大大发扬。

人生境界问题在时下商品化大潮中的意义显得愈益重要。这根源于现实利益与道德要求之间的失衡,也根源于审美感官化与精神境界之间的不和谐。怎样才能通过人生境界重建与审美境界的提升来构筑我们时代的和谐?我想,建疆这本专著通过对老庄人生境界的审美透视,给我们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参照。是为序。

朱立元

2006年7月酷暑

于沪上复地静心斋

后记

该书作为博士学位论文,构思于“非典”的艰难时刻。但作为该论文的基本思想却早于“非典”。

我一直对审美的形态问题很敏感,总觉得有一种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普通的离不开耳目视听的审美有所不同的另一种审美形态,但限于中外美学史方面的知识掌握不够全面,虽苦苦思索,一时还是难以找到恰切的理论表述。终于在2000年的一天我的脑海中冒出“内审美”一词,并在2001年春我访美之前以论文的形式面呈我现在的博士生导师朱立元教授,朱先生看后对我的探索给予肯定,但同时又强调说一定要在美学史中寻找落脚点。我访美回来并从2002年秋季起在朱老师的指导下学习,并对“内审美”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理论轮廓日见清晰。朱老师在为拙著《修养 境界 审美》所写的《序》中说“内审美”是“基于美学史的一个创造”。这一评语对我是莫大的鼓舞。然而,作为学位论文并不能止步于已有的成果,而是要继续努力创新。

我之所以选择《老庄人生境界的审美生成》作为自己的博士论文题目,就在于我发现老庄的人生境界最典型地体现了内审美的特征,而且前辈学者在这个问题上留有广阔的探讨空间,尤其是在作为这个论题的理论基础和思维方式方面更是值得探讨,更容易出新。同时,也是在实践着蒋孔阳先生、朱立元先生关于美学理论研究应植根于美学史研究的学说。如果要问我对自己这篇论文最满意的地方是什么,我觉得有好几个地方都值得一提,但首先觉得将内审美理论植根于中国美学史,尤其是植根于对老庄美学术语的考证上,心理塌实。

本论文在通讯评议和答辩中得到了专家教授们的一致好评,被评为复旦大学中文系优秀博士论文,并被中文系推举参加更高级别的优秀博士论文评审。本论文的部分成果已在cssCI及以上刊物公开发表,并得到多项转载。有关成果已被写入教育部“面向二十一世纪课程教材”《美学》第二版,和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审美学讲义》中。

在本论文的写作过程中,从题目的拟定到大纲的修改乃至细目的推敲都有朱立元老师的精心指导,甚至朱老师在短暂的访美期间都带着我的未完成草稿审阅,提出了详细的指导意见。因此,我的论文能达到今天的水平,首先应该感谢的就是朱老师的关怀和指导。

王振复教授、汪涌豪教授、张德兴教授作为我的指导小组老师,人品和学问都值得我好好学习,尤其是他们对我的论文初稿所提出的修改意见,纠正补充了我的一些错误和疏漏,令我感激。

我的硕士生导师、广西艺术学院的黄海澄教授,北京大学哲学系阎国忠博导,上海大学影视系的林少雄教授,都积极推荐我到朱老师门下学习,这种荐贤的精神令我感念,更值得我学习。

我的工作单位西北师大文学院和校人事处对我予以积极的支持,复旦大学中文系的研究生秘书李玉珍老师和刘老师对我予以热情的帮助,都令我难忘,没有他们的支持和帮助,我是很难顺利完成论文写作的。

我的师兄弟纪胜宝先生、谢勇、高燕等对我的关心和帮助,我的妻子张炯对我攻读学位的一如既往的鼓励和支持等等,都令我永远感念。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书的出版得到了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重点学科的支持。

所有以上提到的人名和单位,都将与这篇值得纪念的博士论文铭刻在我的脑海中。

谢谢,衷心地谢谢!

王建疆

2006年4月16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5:5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