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产关于新疆哈密地区史前时期铜器研究的理论专著,研究者采用金相、矿相、扫描电镜(SEM)、X射线能谱分析(EDAX)等研究方法,对哈密及其邻近地区史前时期16个墓地或遗址出土的234件铜器进行了成分分析和组织检验,这是首次对以新疆某个地区为中心并结合多个地区出土铜器进行的系统研究。
新疆东部的哈密地区,是新疆与内地联系的关键地域,自古为东西方文化接触的前哨,是探索中国古代冶金术发展与传播的重要地区。近年来新疆考古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哈密地区陆续发掘有多处属于公元前第l、2千纪的墓地和遗址,出土了大批铜器文物,为系统研究此地区铜器的发展及其与周边文化的关系提供了可能。
本书采用金相、矿相、扫描电镜(SEM)、X射线能谱分析(EDAX)等研究方法,对哈密及其邻近地区史前时期16个墓地或遗址出土的234件铜器进行了成分分析和组织检验,这是首次对以新疆某个地区为中心并结合多个地区出土铜器进行的系统研究。结果表明,新疆哈密地区史前时期铜器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天山北路墓地为代表,锡青铜为最主要的合金材质,红铜和砷铜占有一定地位;第二阶段以南湾和焉不拉克墓地为代表,锡青铜仍占主要地位,砷铜比例增加,并出现了砷含量高于10%的高砷砷铜;第三阶段以黑沟梁墓地为代表,出现高锡青铜和铜锌合金,铅含量增加;各阶段铜合金都含有较多的杂质,制作技术铸造和锻造都有。
哈密天山北路墓地与甘肃河西走廊的四坝文化出土的铜器,从器物类型、材质和制作技术方面都具有相似性,尤其与四坝文化晚期的干骨崖墓地更接近。南湾墓地出土的铜器类型具有某些草原文化的特色;焉不拉克铜器早期受天山北路铜器影响很大,晚期则与察吾呼文化具有一定的联系。黑沟梁铜器零星显示一些中原类型铜器的特征,还有少量南西伯利亚铜器的传统。
本书还对哈密地区和四坝文化的砷铜进行了研究和讨论,发现砷铜中的7相或砷偏析,认为这些砷铜有可能是共熔还原法生产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