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作文本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张永和
出版社 三联书店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著名建筑师张永和的文坛处女作。作者试图在文学与建筑之间寻找一种平衡,让脱离了建筑的线索也能提供阅读愉悦。全书作品收录了作者20多年的随笔,文章内容涉及了建筑理念以及其他影视等方面内容,书中文章按时间排序,读者也可从中读一个建筑师思想变化的大概。全书逻辑性强,论述有力,值得广大读者阅读。

内容推荐

本书收集了一个著名建筑师20多年的散文随笔。书中文章涉及了概念设计以及对一些建筑学问题的讨论,如空间、城市等。书中文章按写作时间先后为序,因此读者能读出一个建筑师思想变化的大概。

目录

1  写作文

1  自行车(的故事)

3  窥视剧场——实地考察

7  匡溪行

13  四间房——单身公寓

17  书房——建筑师会所

19  泰山和克里斯托的启示——环境艺术的意义

23  四函(评译) 黄士钧评译

39  蒲公英(面店)——概念性物体

41  马达客栈

43  后窗

47  烟斗——概念性物体

49  过程思想

55  垂直玻璃宅

59  幼儿(墙)园

62  策划家居附:英文原文

87  十二月令

93  园/宅

95  文学与建筑

105 坠入空间——寻找不可画建筑

114 时间城市,又及超薄城市附:英文原文

125 文学与空间

137 平常建筑

153 设计逻辑

157 建筑改变我们

159 小城市

167 向工业建筑学习 张永和+张路峰

179 基本建筑动词化

183 关于建筑教育

202 浮出空间 附:英文原文

218 物体城市 又名:欲望城市附:英文原文

233 向现实学习

237 第三种态度

245 我的红楼梦,或三考

试读章节

英(面店)——概念性物体翻译电影

除了形象与语言外,电影以平面空间与时间的经历叙事。与电影比较,建筑具备除语言外所有的叙事因素,空间比电影更多一相度。建筑叙事的可能性成为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一个尝试是用空间造型“翻译”电影叙事。

看了电影《蒲公英》,日本导演伊丹十三的作品。影片中有两个交替出现的元素:一组互无关联的片断,一条按时问顺序发展的线性叙事——传统情节。两个元素一个主题:食色性也,出自《孟子》。

我的设计以《蒲公英》线性叙事的部分为基础:

一个爱情故事:男性卡车司机和女性快餐面店老板/厨师。蒲公英是她的名字。他来面店吃面,给她的面提意见,帮助她提高烧面技术。恋爱围绕烹调,“食色性也”既具体又特殊的表现。面店只有一个房间,被一个柜台分出内外两侧。他,每次来总坐在柜台外侧;她,总在里侧忙碌。二人交往皆发生在中间柜台上。

我取柜台的一片断为设计母体。设想这段柜台的表面具有类似照相底片的性质,那这段恋情一定已经记录在上。设计的过程就成为“显影”。于是柜台两侧分别呈现出男女饮食的形象:男方,形象凸出,阳;女方,凹进,阴。概念物体

最后的结果是一个足尺的物体,高度进深与原柜台尽可能一致,两侧的形象也是实大,男方的双手是用真手做模浇铸成的。它不是模型,它是概念的造型,没有实用价值,不是家具。因为它单纯地、直接地体现概念,设计过程不容(传统的)雕塑式审美判断。因此它也不是雕塑。看空间

在物体内部建立起一个空间系列,隐喻某些人体内部器官,重述“食色性也”的主题。这组空间不可能用身体去经验,只能用眼睛,从一个特定的视点——女方的肚脐看进去。它们是单纯的看的空间。这组窥视空间未能在物体中实现,后来以烧陶的形式单独地制作出来。P.39-40

序言

直到现在,一写东西就想起中学时写作文。当时成绩总在四分或良的左右徘徊,上不去;老师说我的主要问题是该到高潮时感情抒发不出来。其实我自己也知道,但我觉得抒情实在是件尴尬的事儿。我连看演出有时都会低下头,替演员投入的表演不好意思。最怕就是诗。高中朗诵考试抽题,先抽到文言文的《鸿门宴》,心中窃喜,以为天助我也,再抽抽到《海燕》,高分的奢望即刻化为乌有。后来情况不但没有好转,反而恶化到根本无情可抒。逐渐走上了不懂浪漫、不会庆祝、反高潮的不归路。再后来学了建筑学,也是偏向理性建筑多些。

我对文学的兴趣倒未因此受到影响。读理论、哲学对我来说很困难,读小说有时还能有所领悟。特别发现了一马平川的60年代法国新小说后,还疯狂过一阵子。因为不懂法文,看了一堆英译本、中译本。杜拉斯用的法文句法很基本,我把她的电影剧本《广岛之恋》还英法对照地过了一遍,过足了平淡的瘾。于是我在感情上也很同情意识流,但又无法忍受乔伊斯、普鲁斯特的费解与枯燥。

理想主义时期过去后,发现自己最喜欢的还是侦探小说。作为一个建筑师,我很容易接受逻辑推理的思维方式。更重要的是,通过侦探小说,阅读变成了消遣。中国建筑界读侦探小说的前辈同好有刘开济先生,克里斯蒂曾经一晚上一本;还有张钦楠先生,每晚睡前读几行,第二天如记不起昨晚渎到了哪儿,这几行还要重读,因此进展缓慢,一旦坚持到底,对该书也印象全无,又可重新开始。理论上说,张先生只需要一本侦探小说来回读就够了。我的状态在刘张二位之间:是早晨在马桶上和夜晚在被窝里读,一次一页两页。阅读时间的零碎与军人于征途中在马背上吟咏或许有些相似;侦探小说也可以称为是我的“马、被”文学。正由于此,其实也没读多少。

把建筑和文学扯到一块儿,还是刚到美国念书时上的一个设计课开的头。当时任课的建筑老师请来一位作家带着学生一边写故事一边画房子。尽管课上得稀里糊涂,但后来也总会想到这回事。

回国从事建筑实践的这些年,作文,如果发生的话,就在上床看侦探小说的前一刻,起码十点以后。写的内容基本上都与建筑有关。有点儿晚上记录日间的思想活动的意思。晚上的思维方式也受白天的影响,是白天的延续:建筑,盖房,设计结构,搭接材料,建造空间;写作,排字,建立框架,组织词句,制作文本。于是有了本书书名的又一层意思。另一个更直接的影响是:随着建筑实践越来越忙,文章越写越短。这次在史建先生敦促下整理出书,发现二十年来一共没写几个字。“是不多,”史建说。然而,要不是《读书》的汪晖先生当年向我约稿,我目前已经极少的量恐怕还能打个折扣。在此还要感谢汪晖对我的鼓励。

也不是每篇文章都适合收进这本书。史建给入集的文字下了一个文学的定义,即脱离了建筑的线索也能提供阅读愉悦的。我作的文能满足这一苛求的本来不多,再排除了质量太差的、用英文写的来不及翻译的等等,勉强剩下三十来篇。以前做的概念设计中,文本构成很重要的一个部分,所以占了很大比重。还有就是对某些建筑学问题的讨论,如空间、城市等,以前都曾发表过。收录文字中有一些很个人化的认识以及论述方法,可能对于即便是建筑专业的读者来说也难免莫名其妙,只好在此先抱歉了。书中文章按写作时间先后为序,因此还是应该能读出一个建筑师思想变化的大概。

以后是不是还会写侦探小说,现在还拿不准。也许,我与文学或文字之间相互折磨的时间已经太长了。

张永和

2005年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3:2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