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活动是一种残酷的自我否定和思想否定的人类特有的高级活动,也是一种艰辛的思想劳动。本书讨论的不是知识论或本体论问题,而是侧重于价值论和方法论问题。其中,方法论贯穿于每一章节。在内容上,基本都是传统的范畴,诸如“道”、“悟”、“势”、“力”、“人”、“变”、“和”等。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道论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哲学总论 |
作者 | 陈政立 |
出版社 | 中国经济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哲学活动是一种残酷的自我否定和思想否定的人类特有的高级活动,也是一种艰辛的思想劳动。本书讨论的不是知识论或本体论问题,而是侧重于价值论和方法论问题。其中,方法论贯穿于每一章节。在内容上,基本都是传统的范畴,诸如“道”、“悟”、“势”、“力”、“人”、“变”、“和”等。 目录 序………………………………………………………………………1 第一章 论悟…………………………………………………………l 第一节 悟的本质………………………………………………2 第二节 东方人的感悟方法与西方人的分析方法……………5 第三节 悟的方法………………………………………………7 第四节 悟与天才………………………………………………15 第五节 悟与“化境”…………………………………………19 第二章用“变”与“和”的思想、方法认识世界、改造世界……24 第一节 用“变”的思想与方法认识世界、改造世界………24 第二节 以“和”的思想与方法认识世界、改造世界………36 第三章 势论…………………………………………………………48 第一节 势与运动规律…………………………………………49 第二节 势与博弈之道…………………………………………52 第三节 运势的制胜原则………………………………………67 第四章 力论…………………………………………………………75 第一节 谋力……………………………………………………76 第二节 用力……………………………………………………94 第三节 谋力和用力的原则性…………………………………107 第五章 整合论………………………………………………………114 第一节 整合的本质……………………………………………115 第二节 整合的特征……………………………………………116 第三节 整合的内容……………………………………………121 第四节 整合的方法……………………………………………127 第五节 整合的策略……………………………………………138 第六节 整合与创新……………………………………………140 第六章 论竞争优势…………………………………………………143 第一节 不对称…………………………………………………143 第二节 反常规…………………………………………………145 第三节 无限制…………………………………………………146 第四节 超速度…………………………………………………147 第五节 强虚拟…………………………………………………148 第六节 精后发…………………………………………………150 第七节 高集合…………………………………………………151 第八节 重特色…………………………………………………153 第九节 大网络…………………………………………………154 第十节 知进退…………………………………………………155 第七章 道论…………………………………………………………159 第一节 制度……………………………………………………160 第二节 战略……………………………………………………169 第三节 政策……………………………………………………184 第四节 技术……………………………………………………201 第五节 资本……………………………………………………222 第六节 网络……………………………………………………230 第七节 信息……………………………………………………243 第八节 人才……………………………………………………252 第九节 文化……………………………………………………268 后记……………………………………………………………………285 试读章节 章 论悟 大事业决定于大智慧, 大智慧取决于高悟性。 人类社会的重大变革根植于思维范式的革命性突破;只有在精神世界范围内有着非凡的理解能力者,才能造就事业的成功。对立同一规律是认识世界的重要工具,同一性的思维方式在当今世界更为广泛地被运用着,成功者的伟大就在于把对立的因素容纳于精神世界的同一性之中。 复杂的综合环境,激烈的竞争时代,需要非凡的智慧。特别是在信息时代,不仅需要大脑的硬件诸如电脑网络延展联通,而且也需要大脑的软件,诸如人脑潜能的“快速反应”。显而易见,大凡博弈或竞争,不仅是外在实力的比较,而且也是内在智慧(“脖子以上”)的较量。在双方实力相当的前提下,越是在矛盾错综复杂和剧烈对抗的时刻,智慧的力量就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的角逐无不如此。现代社会需要超常开发人的智慧,人们常讲的“悟”,就是人类智慧系统中的重要表现。如果把它放在一个恰当的位置上并加以正确的运用,那么它就能够爆发出巨大的物质能量。人类与一般动物之间、人与人之间优势的大逆转,往往就在于“悟性”这两个字。 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是一般人生活的常态。平凡固不可缺少,但往往流于平庸。生活中用心过日子的人并不多。“用心”是一个高级的哲学范畴,“用”字更是如此。所谓用心,就是时时处处提醒自己认真地、反省地、持久地自觉生活和自觉工作。在当今社会瞬息万变、竞争激烈的严峻形势下,一个人能否自觉觉悟就变得格外重要,它已成为其自身素质和组织内部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一定意义上说,客观的困难正是主观的无能所造成的。在相同的起点上,有的人如日中天_,有的人则一落千丈,这不能不说是悟性高低之差的实际结果。悟性这种奇妙的人类禀赋,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常常若即若离、忽明忽暗,但又出其不意、不速而至。它可以冲破时空限制而达到一种“思接千里,视通万里”的奇妙境界,具有那种化腐朽为神奇、变冥顽为聪颖的巨大功效,文学家的“神来之笔”、科学家的“突发奇想”、军事家的“神机妙算”、企业家的“点金之术”,大多来源于悟性的汹涌喷发。正如古人云:“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悟性的自我提高,就是要求每个人提高个人智慧的层次性、有效性和创造性,就是要求在每个人的精神世界中不断有质的全新飞跃。 时势造英雄,但英雄本身在主观上则必须具备那种那些不同于常人的深刻的悟性素质和力量。阅人无数、历世沧桑,往往能使英雄在复杂混乱、扑朔迷离的现实面前,凭借那些令人不可思议的天才悟性而明察秋毫、洞悉微妙,牢牢地掌握局势的主动权。如果没有对整个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的秩序和规律深刻的领悟,没有对人的生态和心态的内在联系深刻的领悟,就不可能造就伟大的自我、伟大的事业。大事业决定于大智慧,大智慧取决于高悟性。从这个角度可以说,悟就是走向大事业的起点,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之悟。P1-2 序言 哲学,是人类思想劳动中最高级的劳动形式,是人类生命招展的火焰,是人类实践指南的旗帜。没有哲学的劳动,人的生命将是暗淡而平庸的,人的实践将是盲目而原始的。 哲学的发展具有其自身的规律性,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都具有与其社会形态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哲学观念。哲学史之“哲学的突破”似乎也存在着类似于自然现象的“周期性”现象(宏观经济有周期性波动,国家政治有周期性震荡,化学有元素周期律的变化,人体生理有周期性的反复,个体成长有周期性的演变等)。历史上,“哲学的突破”时期一定是哲学繁荣或高涨的时期,它不仅必然诞生在丰富的现实土壤上,而且也取决于哲学思想本身的发展。历史发展到今天,新世纪的来临,人类对自然世界和大脑世界的对象化劳动空前的拓展,诸如“信息”、“网络”、“反物质”、“暗物质”之类更多的陌生事物进入人类视野,社会生活的内涵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有些原来被视为当然的哲学观念已经失去了原本的合理性,重新思考和整合哲学观念已经成为一种现实的需要。 空虚是本质过于丰富的表现。在蓬勃发展的市场经济和极大丰富的物质生活的作用下,当代中国社会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的本质力量也得到了空前的发掘,逐渐地否定着中国人千百年来“安贫乐道”的简陋的生活方式以及由此衍生的贫乏的精神生活,从而在丰富的物质生活基础上造就出富有动态的、美感的、个性的生活方式、精神生活、道德标准和价值体系。但与此同时,由于人们过于沉湎于物质生活,而极少在精神上反思物质生活的质量和价值,在天文学数字般的物质欲求中,人无法找到自己真实的、同一的“自我”,人正在被自己开发的本质力量所异化和压抑着。如何在人的心态与生态之间、环境与自我之间寻求最佳的平衡点和契合点,最大限度地使个人的发展与组织乃至国家的进步协调共进,将是人类所面临的重要二律背反难题之一。同时,这个时代更需要科学的方法论,即一切创新活动、特别是物质或工具的创新活动的基础,都不应当再建立在本体论或机械论之上,而应当建立在功能论或行为论之上,建立在与人性或伦理相互协调的基础上。在有限的系统中,手段高于目的,目的随着手段的展开而实现。在一定意义上,作为手段,方法论的创新在所有创新活动中是最重要的,没有科学的方法,再美好的愿望和内容都可能流于失败。凡是大的思想,都基于科学的方法论的支持。 在生活中,有的人并不能真正理解自己的亲口所言,就像有的作家并不了解自己笔下栩栩如生的主人公。在本书的思索和讨论中,隐含着我个人长期的实践活动和背景。不能否认,正是这种长期的具体实践活动,带给我灵感和悟性,让我加深对自己的理解和思考。在日常工作中,我深深感受到哲学,特别是哲学方法论在实际工作中所特有的重要性和现实性。哲学的意义,不是注解或总结,而是指导和创新。特别是对于领导具有一定规模的组织的决策者,更需要站在更高的立场和高度上,以综合创新的能力,去赢得列强纷争的残酷环境中的胜利。世界就是这样一个周期性轮回或重复的历史过程,低级的历史过程必然要走过高级的历史阶段所走过的过程。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早已揭示这个道理。 大凡有所成就的人,几乎都自觉地进行自我思想的锤炼,或专修此道,或实际运用,可以说哲学是打开智慧之门、走向成功的锐利武器。知“道”或不知“道”,决定成功与否。在中国哲学中,“道”表达着“规律”、“本质”、“道理”、“道路”、“途径”、“方法”等丰富内涵。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视野和空间的拓展,随着人类对自然世界与人类世界生态统一性的日益领悟,随着中西方传统思维方式在更深、更高、更广层次上的相互理解和互补,“道”的内涵也在扬弃中变得更加丰富起来,可以说,在中国如果不知“道”,就不能理解中国的哲学、文化、政治、经济的核心。所以,我姑且以《道论》命名此书,这也符合“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中国语言传统。所谓“道论”,就是成功之道、制胜之道、“王霸”之道。 本书收集的大多是我已经发表过的文章,现在把它们合并在一起,力求形成一个整体,既各自独立,又相得益彰。本来,在1996年前此书就已完成,但之所以一直“冷藏”起来而不面世,是因为我觉得有些想法还不够成熟、甚至还有些粗糙。经过几年来的生活和实践,又有了一些新的思考心得,因而才不惜冒昧和愚钝拿出来与同道砥砺切磋。总体而言,本书讨论的不是知识论或本体论问题,而是侧重于价值论和方法论问题。其中,方法论贯穿于每一章节。在内容上,基本都是传统的范畴,诸如“道”、“悟”、“势”、“力”、“人”、“变”、“和”等。我希望通过此书,一方面能够总结自己的思想历程,另一方面能够发现思想的现实矛盾,不断地在实践中为思想的矛盾开辟前进之“道”。使自己真正成为一个在思想指导下自觉行动的人,而不是在纯粹感觉引导下自发行动的人。只有这样,思想的力量才能成为物质的力量,才能尽可能地使生活、工作更加科学化、自觉化。除此之外,如果能够做到抛砖引玉,引起读者们的一点兴趣,我就更欣慰了。 向壁经营,难免有简陋之处,请同志们批评指正。 后记 统治世界的力量,除了客观世界的自然力量之外,就是不同形式的思想力量。人类任何一种实践活动必然是在某种思想支配下进行的,无论这种思想是民间常识还是官方意识形态,是灵感经验还是理论系统。否认思想支配本身也是一种思想支配。一个人能做到的,但不一定就是想到的,也许恰是歪打正着;但如果想不到,就绝对不会有意识地得到。思想越深刻,对于未知事物的探索越谨慎。无知的人胆子最大。如果“拍脑袋”、“想当然”而胡思乱想,就会对实践活动造成重大的损失。反过来,一种实践前进得缓慢、被动和无序,一定是因为思想上的漠视、无知和混乱。因此,正确而自觉的思想活动是人首要的实践劳动形式,盲目的思想与自觉的思想,错误的思想与正确的思想,对于人的实践活动的指导效果是迥然不同的。 毛泽东指出:“我们教育的全部工作就在于转化人的思想。”这个精辟论断就指出了思想劳动的规律性和目的性。具体而言,思想劳动的总体认识功能和作用,就是通过教育和自我教育,使人和自己从习惯性的思维定式转变成为自觉性的思维活动,反思和批判过时的、错误的思想认识和思维定式,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把社会运动规律与思想认识规律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判断事物及其发展进程“是什么和不是什么”,确立“要做什么和不要做什么”,规定“应该怎样做和不应该怎样”。只有正确的思想观念、清晰的理论分析、辽阔的思维规模,只有具备一种宏伟的时代感与磅礴的历史感高度统一的深刻悟性,才能表现出它们那种极其伟大的认识力量、组织力量、动员力量和改造力量,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现实中为战略目标提供科学的依据、为实践活动指出正确的出路,才能使人具有高度的自信心和严肃的责任感。那些具有明确的方向性、高度的前瞻性、深刻的量化性的实践活动,必然有其高度成熟而富有远见的思想为前导和推动力量。同时,思想劳动的中心任务就是以实践为中介,把对社会运动的规律性认识“量化”为具体的实践方法和物质力量。概念的客体化、现实化、外在化,就是思维与存在的统一性。“思想转化为物质力量”这个深刻而重要的思想,蕴含着思想与物质之间对立同一的规律,它是一切思想的现实意义和价值体现的根本所在。思想的解释力量不能代替物质的内在规定性,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改变。思想不能直接转化为物质,但之所以能够转化,是因为思想符合作为主体的人的现实需要和利益。一种思想愈是能够确切地满足社会物质生活的需要,愈是能够正确地认识和改造社会物质生活,其作用和意义就愈大。相反,一切实践活动中的能力不足、成效不大,都来自思想劳动的苍白或贫乏。所以,所谓思想转化,就是不仅是指善于转化人的思维方式,而且是指善于将正确的思想转化为物质力量。 哲学活动是一种残酷的自我否定和思想否定的人类特有的高级活动。它要求从事哲学反思的人必须具有足够的勇气和智慧,排除妄自尊大、狭隘自私等小生产者经验主义的偏见和心态,否则依然是书本上的文盲,就不可能具有任何创新和建树。哲学的活动是一种艰辛的思想劳动,思想的本质是否定与建树的统一。自然科学的知识告诉我们,开放是生命不断走向高级形态的根本方式,否则必然引起物种的退化,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思想的历史也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体系往往是封闭而自满的,恰恰是因为形式上的自足而闷死了活泼的内容,恩格斯当年就黑格尔哲学的体系问题和年轻人随意发明创造体系,表示了他强烈的厌恶。因此,作者不敢妄言要“成一家之言”云云,而只是把本书当作自己思考的一个总结,又是一个新的起点。作者相信,只有以充分的开放心态和思考,不断地进行自我否定,思想才能获得它本来具有的深刻性和丰富性。黑格尔说,健康的思想总是指向具体的。因此,自以为曲高和寡而孤芳自赏的人,可能在美学上具有一定的价值,但在实践中就缺乏实在的力量了。其实,正如维特根斯坦所言,哲学是一把上房的梯子,一用完就应撤掉。换句话说,任何“意义”,都在于在具体情境中“如何实用”。实践的哲学不能不让人看懂,但让所有人都看懂也不现实,也不能因此就说“形而上学猖獗”。其中有一个中介转化的过程,就像决策者需要把路线、方针、政策通过形象化和具体化,从而变成群众的行动一样。哲学只有掌握了现实生活中最具有力量的实体,哲学才真正具有了现实的力量,而这正是其具有威力的奥秘所在。 凡是反映客观规律的必然性思想,都必将为人的实践杠杆找到一个真实的着力点。思想上不敢越雷池一步,一味“唯上”、“唯书”、“唯洋”,一味“为尊者讳”、“畏圣人之言”,墨守成规,循规蹈矩,实际上不是个人利益算计上患得患失,就是个人智力活动上低能无知。因此,一个人在思想上需要一种“哲学之胆”,才能有创造和发展。人手一本哲学教科书的社会肯定是一个病态的社会,当代社会已经发展成为所谓那种“没有教科书的时代”,现代人所面对的是对旧有规范的不断变革。有亮点的思想出自丰富的现实生活。思想上的收获是以实践上的付出为代价的,思想上的收获总是来自现实中的痛苦。所以,从实践,特别是痛苦的实践中获得思想,往往要更深刻、更具有说服力。恩格斯指出:“要明确地懂得理论,最好的道路就是从本身的错误中、从痛苦的经验中学习。”不难发现,世界上深刻的思想,常常是在一个人身处逆境、举步维艰、遭遇挫折之后痛定思痛的结果。哲学的活动是永无止境的,经历无穷的“否定之否定”的环节;矛盾意识是人思想和实践的“活的灵魂”。思想,不仅来自于“读万卷书”,而且来自于“行万里路”、“读无字书”,即它来自于磅礴而丰富的实践活动,这才是思想上“活的灵魂”的实践归宿。只有在实践和体验中,才能真正体“道”、悟“道”、知“道”。 在本书杀青之际,我要感谢那些帮助我完成此书打印、校对等繁琐工作的同志。同时,我还要感谢那些经常与我讨论问题的志同道合的朋友们,他们用自己智慧的火花燃起我对真理的思考,在此表示深深的谢意。 我将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继续探索! 陈政立 2005年1月1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