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山水诗词论稿
分类
作者 高人雄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以古代诗词研究为主,围绕山水诗的形成、发展,作出历史考察。上溯《诗经》《楚辞》、魏晋诗文,下窥唐五代山水诗词及金、元、清初的山水写景之作,勾勒发展演变的轨迹,评析有关作家独特的风格特色,发掘他们在中国多民族文学发展中的贡献及其对文学史发展的影响,更具深远的现实意义。

目录

序                        林家英 1

从《诗经》、《楚辞》、汉赋窥看山水诗孕育形成的轨迹    1

从《楚辞》看屈原的婚恋思想                7

魏晋文的自觉与山水田园诗的产生              18

西晋诗歌的现实意义辨析                  26

儒道释思想与唐代山水田园诗                48

唐诗情景交融的艺术分析                  61

王维三教合一思想探析                   7l

总向红笺写情怀——女诗人薛涛               82

花间词人李殉词风辨析                   9l

诸宫调与《董西厢》                    11l

北方民族文化对北曲的影响                 120

萨都剌诗歌艺术剖析                    132

萨都剌的记游写景诗作评析                 149

纳兰的边塞词与写景咏物吊古词               163

纳兰词的“浅”与“未染汉习”之议             173

先秦诸子散文的寒士意识                  178

《昭明文选》评析                     183

中唐散文大家李翱                     189

河西古道话农桑                      195

山水自古多感发(代跋)                   207

试读章节

1.追求完美的恋爱偶像

屈原心目中恋爱的偶像,外貌俊丽,品格修美,而且还要门第高贵。他求美——寻找恋人,似乎这是先决条件。

在《离骚》中,诗人以象喻手法,以“求女”喻求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从而虚构了一段自己苦苦求女的历程。虽属虚构中的情节,但也同样体现了作者的情感意向。诗人求女,在心目中首先着眼于“高丘”(高丘,阆风山,神话中的山名)之女,然而“哀高丘之无女”,转而觉得“相下女之可贻”。这里的下女是指宓妃、简狄及有虞的二姚。宓妃,相传是伏羲氏的女儿,溺死洛水,后来成为洛水女神。简狄是有娥氏的女儿,后来嫁给帝喾,生下契,是商的祖先。二姚是有虞氏的两个女儿,有虞是夏的一个部落,舜的后代,姓姚。据《左传》哀公元年记载:寒浞使浇杀了夏后相,相的儿子少康逃到有虞,有虞的君长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他。后来少康灭了寒浞和浇,恢复了夏的政权。宓妃、简狄及有虞的二姚都是帝后之女,也是传说中有名的美女。

宓妃的确很美丽,她仗恃自己的美貌,态度傲慢,整日恣意玩乐,生活放荡。蹇修去通情后,她的态度又变化不定。诗人只能慨叹“虽信美而无礼兮,来违弃而改求’’(《离骚》)。宓妃有高贵的身份,漂亮的外表,但是缺乏品格修检,情志又不专一,诗人十分遗憾,不得不改求其他。诗人在人间找不到理想的美女,于是在遍游天空之后,又下到人间,看到高耸的瑶台上,有一位有娥氏的美丽姑娘,名叫简狄。但是请得鸩鸟做媒却不给他成就好事,想再托雄鸩去通情,雄鸩又是个轻佻巧利、华而不实、不可信任的人。想亲往求亲,又于礼度不合,况且凤凰又接受了高辛的礼品答应为高辛氏去向简狄通情。诗人对简狄有意,但有意人儿却求亲无门。诗人并不执著于一一人,徘徊之后又决定去求有虞之二姚,可是又恐没有得力的媒人,“闱中既以邃远兮。哲下又不寤”。美女难求,楚怀王P8又昏庸不悟,诗人更加悲哀。  在《离骚》中“求女”喻求心同道合的人,在虚构的求爱历程中,诗人于不经意中描绘了自己的求女情景,也正是从不经意中流露了他求女的标准。他着眼的女子都是帝后之女,都是颇有名气的美人。“帝高阳之苗裔兮”,屈原是古帝高阳氏即颛顼的后代子孙。相传楚是颛顼的后代,春秋时楚武王熊通封他的儿子瑕于屈邑,子孙因而以屈为氏。屈原想象中的求婚之女,也都是门当户对的帝后之女。当时,诸侯之女嫁诸侯的这种礼俗根深蒂固,屈原也循守无疑。

在婚姻观上他是礼法的循守者。求宓妃“令蹇修为理”(理,媒意,见《广雅·释言》)。求简狄“令鸩为媒”,且在媒人不得力时也不敢亲往,惟恐违反了礼度。求有虞之二姚,在担心“理弱而媒拙兮,恐导言之不固”的情况下,只能沮丧而无奈。礼法要求求婚须通过媒人导言,媒人导言还需有礼品。向宓妃求婚时“解佩纕以结言”(以上均引自《离骚》),解下佩带作为礼品赠给宓妃请求与她定约。求婚要有聘礼,在屈原想象的求婚情节中,他的行为也是不偏不倚,符合礼度的。

屈原所求之宓妃、“有娥之佚女”、二姚(有虞氏的二女,后为夏后少康之妻)皆是美人。女子的形容美好也是他请媒人通情的先决条件。

2.欣赏任情泼辣而情深的女子

屈原心目中的可爱女性,并不是那种苍白斯文、符合后代封建礼教规范的女子。屈原心目中的可爱女性是活生生的人,有强烈欲望,浓烈情感,有喜有怒,个性鲜明的女子。这在其诗《九歌》诸篇中有明显的体现。王逸说:“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屈原放逐,窜伏其域,怀忧苦毒,愁思沸郁,出见俗人祭祀之礼,歌舞之乐,其词鄙陋,因为作《九歌》之曲……,’(王逸《楚词章句》),无疑,《九歌》是屈原为楚P9地民间祭祀而作的歌辞。在文学艺术中描绘的神,是人们抽象概念形象化的产物,他们身上概括了人们对神的认知,这些认知又是人们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婚恋子嗣使人类得以繁衍,也是文学艺术永恒的主题。人们想象中的神其实也是人们生活和精神的投影。故《九歌》中的湘君、湘夫人是配偶神,大司命、少司命有恋情关系,山鬼女神等待恋人而忧思悲哀……神也有七情六欲,男欢女爱之人情,这是人们普遍的认知。远古时期神与人的关系又是那么的密切,诸如神话传说:简狄吞玄鸟卵受孕生契,是为商祖;姜嫄履神人足迹受孕生后稷,是为周始祖等。楚地巫风盛行,此种现象尤为突出。到屈原笔下塑造的神性人物,无疑又加入了他自己的生活体悟。

《九歌》除《国殇》、《礼魂》外都是以神话传说为题材基础的。《湘君》、《湘夫人》是祭祀湘水神的乐歌。相传舜到南方巡游,他的二妃娥皇、女英也赶去了,追至洞庭湖畔,听说舜已死在苍梧之野,于是她们南望痛哭,眼泪洒在竹子上,使竹子都布满了斑点,这竹子因而被称为湘妃竹。她们自投湘水而死,成为湘水之神。汉王逸以为湘君是水神,湘夫人是舜之二妃。或谓湘君是娥皇,以其为正妃,故称君,湘夫人是女英。也有人以为湘君是舜,湘夫人是二妃。近人多主湘君、湘夫人是配偶神。事实上,因这一动人的爱情传说,人们将湘水神描绘成了一对恩爱的男女。在祭祀歌舞表演中,也体现了爱情的主题。屈原则将《湘君》、《湘夫人》创作为极富生活情趣和浪漫色彩的恋爱佳作。

《湘君》、《湘夫人》为姊妹篇,描写男女双方相约不遇,彼此企盼、追寻、等待,及其深切思慕、哀怨的心情。这与传说中的舜与二妃漂泊山川,会合无由等,不是绝无联系的。但屈原又绝不拘泥于传说的具体人事,使其作品具有独立的审美形象。这是屈原塑造的一对恋人的典型形象,也是他情感意识潜流的外现。

先来看作品中的男主人公。作为作品中的男主人公湘君,对意中人湘夫人一往情深。当他赴约来到约会地北渚却不见湘夫P10人,于是“目眇眇兮愁予”(《湘夫人》),望断秋水,内心惆怅。他不时地登高眺望,目寻佳人的踪迹,又热切地为约会准备晚宴。可是湘夫人因在北渚久等湘君不至,此时已北出湘浦,转道洞庭。犹如“鸟何萃兮蕨中,罾何为兮木上”(《湘夫人》)——鸟儿为何聚集在水草间,鱼网为何挂在大树上。但湘君仍执著地等待,看着水边的香草,对伊人更默默地思念。然而,但见潺潺流水,时光推移,不见佳人到来。“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湘夫人》),但湘君对爱情的信念是执著的,即使希望十分渺茫他也绝不放弃努力。一夜过去了,翌日清晨到来,他骑上马儿沿江奔跑,一路去寻找心上的人儿。一天又过去了,黄昏降临,他又渡水到西岸去寻找。因极度的思念与渴望,他在幻觉中听到佳人在呼唤,立即腾驾迎接佳人同行。进而他想象着用奇花、异草、香木在水中构筑新房,装饰陈设上各种名贵的香草,用名贵的白玉镇席,新房绚丽华贵又芬芳,九嶷山众神都来迎接湘夫人。这一切都体现了男主人公希望将最美好的东西献给心爱的人,以最隆重的形式来迎接心爱的人。这里,男主人公对待爱情是充满了奉献的。

然而女主人公并未到来,男主人公“捐余袂兮江中,遗余碟兮醴浦。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湘夫人》)他将自己的外衣抛入江中,将内衣留在醴水之滨,又采来汀洲杜若准备送给远方的恋人。他知道远方的恋人难以马上到来,需要调整他那急切渴盼的心情,所以他放松心神慢慢等待。他为什么要将自己的外衣抛入江中,将内衣又留在醴水呢?显然是一路追寻恋人不遇,想在沿途留下一点迹象,可向恋人通报一点信息。有的学者认为是向江中和岸边抛弃对方的赠礼①,想与她决绝,而最后又恢复平静决定耐心等待。本人认为这种解释不符合文意,湘君对恋人的情感没有产生如此大的反复与波动,他是由急切地渴盼而转为耐心地等待,他的情感是执著而毫无犹豫的。P11

在这一次约会,由于时问上的误差而引起的“失约”中,女主人公湘夫人又是怎样的情景呢?美丽的湘夫人作了一番精心的打扮后——女性总是爱美的,乘着精致的桂舟兴致勃勃地来到与湘君约会的地点,内心充满对湘君的爱恋,但湘君未准时到达,她久久地眺望啊,吹起幽咽的洞箫。这是对热恋中人约会等待时极真切生动的描写。然而,久等不至,在急切心情的支配下,湘夫人“驾飞龙兮北征,遑吾道兮洞庭”(《湘君》),一路去寻找湘君。北出湘浦转道洞庭,可是除浩淼湖水外一无所见。于是她“望涔阳兮极浦,横大江兮扬灵”(《湘君》),远眺涔阳,她的灵光再次横越大江,遍寻沅湘,最终还是没有找到。她的深情企盼与如此热烈的追求,连身边的侍女都为她感叹,湘夫人的情感更是难以克制,泪水涟涟泉涌而下。思君的痛苦难以忍受,不得不以泪排遣。此时,虽然小船仍在江上荡寻,但已没有了目标没有了信心。事实上这样寻找下去也是徒劳,犹如“采薜荔兮水中,搴芙蓉兮木末”(《湘君》),在水中采薜荔,在树上摘荷花。此时,她心中泛起了对湘君的猜忌和埋怨,“心不同兮媒劳,恩不甚兮轻绝”、“交不忠兮怨长,期不信兮告余以不闲”(《湘君》)。湘夫人的埋怨并不是因为对湘君的情薄,而这只是湘夫人极度失望下的激愤语,爱之深而恨之切。言辞的绝情和激烈,体现的是爱而不得的痛苦。在经过一天的奔波后,日暮又回到北渚,仍不见湘君。面对凄凉的景色,她心情更加绝望,这回可更加生气了。前面的猜忌,变为眼前的愤怒,“捐余块兮江中,遗余佩兮醴浦”(《湘君》),抛掉这些信物,想与湘君绝交。但当她心情渐渐平静之后,爱是难以割舍的。她决定放慢性子,慢慢等待下去。

相比湘君坚定执著的爱,湘夫人显得急躁而任性。湘夫人的心态哪里像神,分明是一位热恋中的姑娘,甚至有点像金庸小说《碧血剑》中的女主人公青青,时而骄横无礼,时而耍耍小心眼,却仍不失一位可爱的姑娘。屈原笔下的湘夫人,是一位美丽且骄横、任性,对爱情热烈执著,对恋人一往情深的女子。虽然她身上有许P12多弱点,但作者对她是饱含赞美的。也正因如此,湘夫人才更真实更可爱。在屈原看来,男主人公就应该比女主人公胸怀宽阔,情绪稳定;女主人公相对而言情绪波动较大,但有热烈奔放的情感,执著刻骨的爱情,便越显得可爱。

总之,屈原塑造的女主人公形象,情感强烈,个性鲜明,任性泼辣,毫无矫揉。她不同于后来受封建礼教制约的女性那样,逆来顺受,苍白柔弱。从女主人公的形象可以折射出屈原恋爱偶像的倾向,其爱憎鲜明,个性强烈。湘夫人身上亦有与屈原个性相通之处。

至于湘夫人的猜忌和多疑,一般人都认为是由于女子小心眼所致。笔者以为,是女子不够自信所致。这与当时女子所处的从属地位有关。男子处在主宰的地位,在婚恋问题上,有较多的主动性。他们可以在较宽的范围择优而娶。屈原身为贵族,曾官高左徒,在择偶方面肯定也充满自信。在其文学作品中折射出的是他对生活的理解。

3.追求情感相通与内在修美

如果说,湘夫人与屈原在个性上有诸多相通之处,那么这一特点在山鬼女神身上,表现更为显著,也更多地折射出作者的情感意志。

《山鬼》是祭祀山神的歌,在诗人笔下,却将主人公山鬼塑造成了一位美丽多情的女子。她“被薜荔兮带女萝,既含睇兮又宜笑”,身着精心打扮过的、富有装饰美的衣装,笑得既甜美又含情,还带儿分羞涩。她没有宓妃的傲慢,显得更加多情与可爱。她像诗人一样注重“修能”(品格修检),“被石兰兮带杜衡”,身上装饰的是名贵的香草。她“折芳馨兮遗所思”,摘折芬芳的花草送给心中的恋人,表达她最美好的心愿。因为住在幽深的竹林,山路义艰险难仃,她来迟了。她登上高高的山巅,眺望恋人的踪影。山中阴晴无常,一会儿风雨兴作,“留灵修兮憺忘归”,她为了思念中的恋人耐P13心等待,没有归意①。“岁既晏兮孰华予”,悠悠岁月地老天荒,女子 青春过去,美貌再难拥有。人生本来就短暂,女子的华容更是易逝,山鬼似乎更理解岁华的可贵,更珍惜恋爱的机会,因而她也更有耐心,更能体谅对方。“怨公子兮怅忘归,君思我兮不得闲”,哀怨呵,思念的人不来到,心中惆怅失落而流连忘归,料想他一定也在思念我呵,只是不得空闲。山鬼对恋人的情感执著,并坚信恋人对她的情感也一样。不似湘夫人,在久等湘君不遇时产生猜忌。这都体现了山鬼完美的个性。“山中人兮芳杜若,饮石泉兮荫松柏。君思我兮然疑作。”山鬼自信,自己如杜若一样芬芳,栖松柏饮清泉,高洁卓越。自己是美好的,恋人是爱她的,只是恋人不知自己对他的真挚情感,因而信疑交作,所以没有来到。在狂风雷鸣,细雨迷蒙,猿狖哀号中,山鬼思念恋人,徒然哀怨忧伤。山鬼是孤独悲哀的。

综观山鬼身上,有着与诗人相通的地方。她身被石兰杜若,与诗人“扈江蓠与群芷兮,纫秋兰以为佩”(《离骚》),追求品格的修美是一致的。她栖松柏饮清泉,不染污浊的品格又与诗人的人格相一致。总之,她有外在的美,更有内在的美,与诗人既追求内美又追求外美的目标是一致的。她对恋人的情感那么执著,对恋人的信念那么坚定,与屈原对人生信念的坚定不移也相一致。山鬼女神的可爱形象,是屈原心目中的偶像。在山鬼身上不仅有屈原的人格影子,而且山鬼“思公子兮徒离忧”的孤独悲哀,也与诗人的身世遭际相类似。他们可谓同命相怜。屈原求女不遇,山鬼等待所爱不来,他们似乎在彼此寻找,又失之交臂。通观屈作,不难发现诗人抒发着爱情失落之叹。

屈原求女追求情感相通与内在的修美。他自己追求外貌的美也追求品格的美,“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离骚》)。追求内美与外美相一致,他对所求的美人也是这样要求的。宓妃P14外貌信美,但是仗恃自己的美貌,骄横放纵,“日康娱以淫游”(《离骚》),夜晚宿于穷石,穷石,山名,在甘肃张掖(相传为后羿的国土。古代传说,宓妃与后羿有爱情关系)。第二天一早宓妃又在洧盘洗头发。洧盘,神话中的水名,源出于崦嵫。宓妃就是这样终日淫游,生活放荡。不仅于此,宓妃还性格纬缰、乖戾、执拗。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因而,宓妃缺乏内在美的素质,并且这个缺点是其本性使然,难以改变。求婚,要男有情女有意,彼此相恋,情感相通。宓妃“纷总总其离合兮,忽纬缰其难迁”(《离骚》),蹇修向她通情后,她的态度又变化不定,若即若离,忽而又别扭起来,分明是对诗人缺乏爱恋与敬慕之情。如此缺乏情感的婚姻,诗人不愿乞求,决无依恋,“虽信美而无礼兮,来违弃而改求”。

总之,诗人心目中的女性,不仅要有外貌之美而且要有内在品格之美;她与诗人的情感是相通的,对爱情是执著的。否则是诗人无法接受的。

4.男子的关爱和女子的多情

  在恋爱对象中,女子多情是可爱的,男子对女子应是爱护关切的。从《湘君》、《湘夫人》中就明显表现出女子的多情,男子对女子的爱护关切。尤其从湘君为恋人准备晚宴、幻想着精心布置的新房等,都显示了男子对女子的关爱。再者,从《大司命》、《少司命》中,也明显体现了屈原的这种观念。

《大司命》与《少司命》是两篇相联的、不可分割的篇章。清陈本礼《屈辞精义》云:“前《湘君》、《湘夫人》两篇章法蝉递而下,分为两篇,合之实为一篇也。此篇《大司命》、《少司命》两篇并序,则合传之体也。”《大司命》与《少司命》中的二神有着恋爱关系。大司命是男性神,少司命是女性神,他们相互爱慕。《大司命》中的歌辞是充当大司命的灵子同娱神女巫以少司命口吻的对唱。大司命的唱辞表现出威凛、显赫和声震八荒的气概,而女巫以少司命口吻的唱辞,则表现对大司命的怀念。她以“折疏麻兮瑶华,将以溃兮离居”P15(《大司命》),表示依恋与惜别之情:麻秆折断皮犹相连,比喻身形相离而思念不绝。这种反映在女性身上的离别幽怨与无法摆脱的愁绪,也体现出男权社会女子情感的压抑与无奈。当神(大司命)将离去,女巫以少司命的口吻又唱道“愁人兮奈何,愿若今兮无亏”(《大司命》),离别是不可避免的,只希望以后常常像今天一样,不亏见面的亲切之意。女子是多情的,然而对恋人的要求并不多,她不能奢望与恋人长相厮守,只企盼在见面时能给予足够的爱意。她感叹人寿的有限,人间的悲欢离合之愁难消,可见女子情感上受到的愁苦压抑之多。女子处于从属地位,乃至在一夫多妻社会中处于小妾的地位,所以她们在情感上无法对男子企求太多,她们的情感生活注定是幽怨压抑的。此中少司命对大司命的情感有若妾对丈夫的情感关系。这透露着现实社会的一种恋爱关系,屈原心中也是认可的。

《少司命》歌辞是充当少司命的灵子同男巫的对唱。开头,男巫以大司命的口吻,承上篇少司命愁苦的心情,来安慰和赞颂少司命,“夫人自有兮美子,荪何以兮愁苦”(《少司命》)。用“荪”,一种香草,古人用以指君王等尊贵者的称谓来指代少司命,包含对她的赞颂。以人们自有美子来宽慰她,让少司命这位主人子嗣者不要忧愁。末了,男巫又以大司命的口吻表白,自己在云中等待少司命,等待少司命祭神仪式结束,陪她去日浴之地咸池洗头,到日出之地阳谷晒发。他等待少司命的情感是热切的。他终于等到了少司命在人间受祭结束,冉冉上升,她一手持剑一手抱着儿童,这位送子和护子之神,在大司命的眼中那么光辉和可敬,“荪独宜兮为民正”(《少司命》),大司命充满对这位女神的崇敬和爱戴,当然也代表着民众普遍对主子嗣神的敬爱。子嗣,使种族和人类得以繁衍和继续。妇女生育子女之事是可颂可敬的。在丈夫心目中自然更是如此。

男巫以大司命的口吻,对少司命送子和护子的形象极为赞颂,是大司命的情感也是人们普遍认同的情感。作为少司命的恋人,大司P16命在威严之下,有着对女性的关切、赞赏和爱护的情愫。在作者看来,作为男子,这些都意味着在婚恋关系中应该具备的起码品质。

以上通过对屈原《离骚》、《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等作品的分析,从中可以看到,屈原具有鲜明的婚恋观,他追求的女子门第高贵、性情奔放、品格修美,且感情投合。这与先秦时期的宗法等级制度是相一致的。楚地女子性格泼辣,感情热烈,也反映出了屈原的婚恋观与楚地的人情风俗密切相关。P17

序言

2005年新春伊始,高人雄副教授继2004年出版《古代少数民族诗词曲家研究》专著后,又将多年来撰写的有关古代文学的论文整理结集,拟将出版。诚可喜也。

高人雄于上世纪90年代初在兰州大学攻读硕士学位,专业方向为隋唐五代文学。1994年毕业后,执教于西北民族学院(今西北民族大学),其所讲授课程、承担科研课题,并不限于隋唐五代文学。出于提高教学质量、锻炼科研能力的自觉,她惜时读书,勤于思考,常将心得体会撰写成文。收入“论集”中的文章,以古代诗词研究为主,围绕山水诗的形成、发展,作出历史考察。上溯《诗经》《楚辞》、魏晋诗文,下窥唐五代山水诗词及金、元、清初的山水写景之作,勾勒发展演变的轨迹,评析有关作家独特的风格特色。其对李殉、董解元、萨都剌、纳兰性德等几位少数民族作家的研究,发掘他们在中国多民族文学发展中的贡献及其对文学史发展的影响,更具深远的现实意义。

古代作家生活在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中,其创作总与当时政局变化、社会思潮以及个人生活环境、人生遭遇和文学修养紧密相关,互相作用。以诗词而论,诗人们由经验观感之所得而发抒于作品中者,艺术表现手法虽变化无方,但都或多或少地与当时的社会有联系,从某些方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精神面貌。如汉末《古诗十九首》中“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正始阮籍《咏怀》中“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终身履薄冰,谁知我心焦”等,对人生的忧伤咏叹,总与世事沧桑、倏忽万变令人觉得难以捉摸的苦闷紧密相关。因此,由知人论世而知其诗,无疑是把握作品内涵蕴意、风格成因、艺术价值的重要环节之一。“论集”中《西晋诗歌的现实意义》一文,对西晋诗坛的不同走向作了分析,联系当时现实政治、作家命运、审美思潮的变化等因素,对陆机等人偏重形式美的倾向、左思《咏史》寄意的深心、刘琨的慷慨悲歌、郭璞的游仙玄想均给予实事求是的评价。《萨都剌诗歌艺术剖析》一文,从元代宗唐抑宋文学思潮的影响,追寻其崇尚李(白)杜(甫)兼学中晚唐诗人之长,形成豪放奇崛、清新俊逸相融的风格,“使元诗弃宋宗唐后,显示出新的活力”。《纳兰的边塞词与写景咏物吊古词》一文,从作者的特殊身份、经历着眼,探研其词作成就词风成因。作为清初八旗子弟的纳兰性德,不但不拒绝中原文化,而且主动学习、吸收中原文化,倾心研究汉文学,广泛结交江南名士,切磋文史,摩挲书画,积累了深厚的学识根基和精湛的文艺修养,方能自如遨游诗海,探珠拾贝。其扈从康熙巡塞北、游江南的独特经历,对“骏马秋风塞北,杏花春雨江南”的地域风情,有身临其境的鲜活感受,以灵心妙笔出之,其边塞词恢宏壮阔、苍凉沉郁的意境,江南词明朗轻快、旖旎动人的韵致,正是他既能感之又能出之的审美体验的艺术结晶。纳兰的成就,体现了清初满汉民族文化磨合交融绽放的文学奇葩。

学习和研究古代文学,传统文献学的有关知识和现代图书情报学的信息并重,是入门的向导,应予以充分重视。而对作品本身美学价值的鉴赏、了解则是归宿。著名文艺学家钱谷融先生称:“鉴赏包括感受、理解和评判。其中最根本和最重要的是感受。感受是鉴赏的基础……不从感受出发的理解和评判,也不是艺术鉴赏。我们的有些评论文章,所以写得干巴巴的一点不吸引人,往往就是由于作者对他所评论的作品,并无真切的感受,就匆匆忙忙地以一种纯理智的态度去分析它的意义,判定它的价值了,不知道对苞术作品是不能离开心灵的感受,而只用头脑去思考的。没有心量的参与,缺乏具体而真切的感受,这样写出的文章,不会有什么精采,读起来自然就淡乎寡味了。”(引自林家英《诗海拾贝续集·序》)钱先生的讲课和专著,如《<雷雨>人物谈》、《文学的魅力》等,无不饱含着亲切的诗意感受,娓娓道来,无疑是其鉴赏理论的实践。笔者曾在复旦大学听刘大杰先生讲授《中国文学史》,读其《中国文学发展史》,往往被其才思横溢和文采斐然的诗意感受所陶醉,进而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创作思想与艺术特征的流变。闻一多先生的《唐诗杂论》,历史、哲理的思考总与美妙的诗意感受水乳交融,如对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卢照邻《长安古意》的分析,宛如优美的散文诗,读来如饮醇醪,口齿留香。前辈学者的学术风采,说明文学研究与批评在重视审美价值、在开阔与深入的诗意阐释中,具有说不尽的个性与色彩。作为后学者的我辈,高人雄“论集”对诗词的研究,大都注意立足文本,在对作品审美价值的评析中,有一定的艺术感受蕴含于字里行问。如对《花问词人李殉词风辨析》一文,在解读李词的同时,参以比较的方法,对花问其他词人如温庭筠、韦庄词加以解读、对比,从题材、主题、艺术表现手法等方面辨析它们之间某些相似之处,却又各具面目的风格特色,从而使李词清疏的词风更具鲜明性,其在花间词中自立一派而介乎温、韦之间的独创性也更有说服力。当然,文学鉴赏的境界也有高下悬殊的不同层次。著名学界耆宿缪钺先生指出:“赏析古人诗词名篇,其事似易而实难。若顺文讲解,敷衍成篇,似亦非难事。但是能在赏析一篇名作时,探索作者之深心,阐释艺术之高境,比量类似之篇什,追寻演变之轨迹,因小见大,南显推隐,读者将能获得举一反三、启示感受之效益,则撰稿者必须具有深厚之修养,独到之创见,始克臻此,非率尔操觚,勉强应命者之所能为役也。”(引自林家英《诗海拾贝集·序》)缪老学通文史,擅长倚声,深知创作之甘苦,鉴赏之不易,所论中的,语重心长。重温缪老教诲,高人雄当有感于心,如鱼饮水,冷暖自知。

高人雄在求学道路上并非一帆风顺。她出生于浙江杭州,少年时代在西子湖畔度过,风华正茂的青春时代农垦于甘肃河西走廊,江南秀美温润的青山绿水,塞上苍莽壮阔的大漠雄关,不同环境的文化底蕴滋育她亦刚亦柔的性格。成家之后,力求上进,经历了工作求学的几番曲折,故而格外珍惜攻读硕士学位的机会。在兰大期间,虚心求教,勤奋努力,和我结下了真诚的师生情谊。从教以来,忠诚敬业,不辍读书、写作,比起时下某些视潜心读书为畏途,以空谈怪论哗众取宠的现象,高人雄的学风是端正的,其点滴收获是一步一个脚印跋涉出来的。所以,当她携来“论稿”嘱为之序时,我虽平日怯于为人作序,眼下正忙于其他工作,对其嘱咐却实难推辞,只于粗粗泛览后略书拉杂的感想而已。

人生有限,学无止境。科学研究是一种严肃、艰巨的工作,绝无捷径可走,必须锲而不舍,多读多思,择善而从,长期磨砺,积累文、史、哲等多方面的知识、理论、修养,始能不断进步,攀登高境。这是笔者的自省,也是对高人雄的殷切期待。

2005年3月1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30 2: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