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的途中,有人伤感路途上的孤独,尚昌平之游走,是因为路的孤独。在漫长的路上,她不满足于视野中历史的背影和侧面,她期望看到的是历史的正面,这是一种解读历史的方法。
新疆是记录中华民族走向世幂的一部古老的书,因此,解读新疆,方能完整地解读中华民族的历史……我身不由己地走在路上,趁我还能走……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走读新疆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尚昌平 |
出版社 | 四川民族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回家的途中,有人伤感路途上的孤独,尚昌平之游走,是因为路的孤独。在漫长的路上,她不满足于视野中历史的背影和侧面,她期望看到的是历史的正面,这是一种解读历史的方法。 新疆是记录中华民族走向世幂的一部古老的书,因此,解读新疆,方能完整地解读中华民族的历史……我身不由己地走在路上,趁我还能走…… 内容推荐 在人类还没育掌握航海技卡之前,陆地上的交往是唯一的途径。新疆,这片广袤的国土,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迈向西亚、欧洲的必经之珞,并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传播给世界。 新疆是记录中华民族走向世界的一部古老的书,因此,解读新疆,方能完整地解读中华民族的历史,四为新疆原本就是这厚重史书中的经典篇章。 目录 她走在理想之途[代序] 末代萨满 那拉提 丝绸结 捞玉 馕 流泪的胡杨 高山塔吉克 石头城裸记 喀什老城 买罪者 让木头歌唱的人 英吉沙小刀 我心仿佛 阿艾石窟悬想 昭怙厘寺 克孜尔千佛洞 古渡巴扎 吐峪沟断面 驿途的村庄 重返底坎尔 康家石门子岩画 记录烽燧 塔里木河一声忧郁的咏叹 不归的锡伯人 三座清真寺 后记 试读章节 两匹马,一前一后走在幽昧的深谷。 谷顶丛生的灌木遮天蔽日,怪石遍布谷底,长满了厚厚的苔藓,散发出潮气。这条哈萨克人放牧时经由的间道平时很少有人走过,自古以来就是这样空空荡荡、冷冷清清。 86岁的萨满师热素力像一个独行侠催马赶路,似乎忘掉了我的存在,也许,他从马足匀实的踢哒声感应我跟在身后。 这条博格达峰北麓的谷地,是地质第四纪冰川活动形成的冰槽谷。蕴藏着巨大能量的流动冰川倚势蜿蜒于山地之间,并将巨大的山石遗失在狭窄的谷道。大自然的想象力创造了这条谷道,但却忘记了清除路上的积石。 哈萨克牧民春天的时候将羊群赶到山里,按时令推算,他们已经转场到了夏牧场。路过春牧场的时候,热素力还特意地观察了山地间的草情,今年是个干旱的年份,牧羊人转场的时间要比常年提前了半个多月。山里的草场极为分散,虽然草场并不归属每个牧民,但每片草场的使用却早己约定俗成。 我们到达的草场是半山围起来的…片洼地,这片草场叫羊泉,据说,是牧羊人转场路途中歇脚的草场。山涧有一条溪流,雪水在草地中央汇聚出5平方米左右的水泡子。可能很久没有降雨,坡上的草已经枯萎,露出了一块块褐色的焦土。 我不知道萨满师热素力能否将这片草场回黄转绿,毡房里病魔缠身的一位阿帕(哈萨克语:母亲)能否康复,但热素力正是为此而来的,两户牧羊人家看到热素力就像见到救星一样,簇拥他走进毡房。 按照哈萨克族古老的传统,草原上的萨满师是一种神职,孤独徜徉在草原帐落之间,在萨遗师看来,具有超人的智慧和力量才敢行走孤独。萨满师的授业大都是口传心授,只有极少的萨满师是子承父业式的嫡传,但无论哪一种传授方式都要经过特定仪式的认可。 萨满师无疑是部族人群中的“个类”,只有那些悟性极高,且具有胆识的少年才可能培养成为萨满师。在萨满师的身上兼有人和神的双重身份,这种介于人神之间的身份带有原始宗教的神秘性。 萨满师一生都在为冥冥中的神所驱使,萨满师在神界和众生问都有自己的位置。不过,人群中他是坐立的,而在神那边是跪匐着的姿势;萨满师的人格形象完全被双重的身份重新塑造,在部族人的心目中,萨满师是神的智慧和力量的化身;最起码,他是沟通人和神的桥梁,人们可以通过这座桥梁走到精神彼岸,受到神的庇佑。 萨满师热素力像坡顶上的一块石头,面朝东方,迎候夏日的清晖。那是一种古老的祈祷仪式,太阳是原始宗教的起源,萨满教早期崇拜自然物,承认世界实体的存在。 但这个精神支配行为的神职渐渐脱离了原始宗教,萨满师崇拜的已不再是自然界中的日月,而是将自然现象予以神秘化,变成超自然力附在自己的身上。谁也不知道热素力的内心有多少承天接地的东西,他究竟和空中的神有何接触;天高,山高,他老迈的身躯已经不能随心前往了。 非物质性的精神世界和客观事物的存在,让萨满师陷入无法排解的痛苦。在太阳、月亮、山河、动物、植物都未被精神神化之前,对物质世界的憧憬萨满师也曾经有过。而一旦将自然物赋予神的色彩,人世的一切便混淆模糊,最终坠入不可知怪圈。但原始性认识的不可知,尚保留合理的成分,一个谨慎的萨满,他的一生都是在精神上和肉体上走钢丝的人。P8-11 序言 1997年春,我主编由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边疆探察丛书》一经问世,即受到学界和媒体的关注,使我深受鼓舞,由此也更为关注有关边疆考察书籍的出版情况。大约在同年夏秋。偶然在书店发现由长春出版社出版的丛书,一套五册一次购下拜读。五位作者有两位女性,其中《荒原有爱》的作者即为尚昌平。一位小女子,能跻身在徒步走遍祖国山山水水,表现出不畏任何艰难险阻,勇于同严酷自然和生命极限挑战的壮士之列。这是昌平给我留下的最初印象。 此乃闻其人之始。 人世间。能闻其人不一定有识其人的机会,能实现两者的过渡,是一种缘份。 1999年4月14日在北京,我参加席殊书屋组织的“中国西部探险丛书”出版座谈会,出席者的名单上尚昌平大名列于其中。经主持人介绍,我看到了坐在会场一角,穿着朴素,文文静静,像个平常大学生的尚昌平。 会议结束时,我们认识了。坦率言,轰轰烈烈与文文静静,面对眼前的尚昌平,我实在难以找到一个合理的结合点和平衡点。只能用一个难得的奇才来自圆这一矛盾的印象。 不过自此之后,昌平小友我是记住了。 又过去四年有余,2003年7月初我突然接到昌平的电话,要相赠她的新著。几天后,一册散发着油墨清香,署有昌平独特签名的《西出阳关》到了我的案头。 虽说那段时间百事困身,我还是读了三遍:浏览、精读、重点的读。所感所思颇多。简言之:当刮目相看,还有刮目相看后的惊喜! 刮目相看的感受从何而生?昌平不满足于行程中的浮光掠影的记述,而是在行万里路的同时,坚持读万卷书,终于为读者奉献了自己行中思、思中行的结集。她的执着、她的勤奋、她的思考,确乎让我刮目相看。 刮目相看后又何以让我惊喜呢? 惊喜之一,从感性而言是她与我边疆考察足迹的重合。昌平的多次新疆之行,所到之处,除楼兰遗址我与之失之交臂而无缘踏勘外,塔克拉玛干沙漠周缘,昌平所历诸地,我都不止一次到过。当然,要自愧不如的是,昌平是以步行为主的踏勘,我则是以轮代步的“走马观花”。两者艰辛的差异不可同日而语,给个人的印象、体验,并由此引发内心的震撼,也是差之万千。但毕竞我们属于走在同一条路上合格的和不合格的“行者”! 惊喜之二,从理性而言是昌平对“漂泊探险”、“独行考察”文化内涵的感悟和思考给我留下了极深印象。思考所进发出思想的火花,我称之为行者哲学的思考。行者的昌平,将自己定位于“文化的边缘人”,其实,她的实践、她的思考早已跨越了“边缘”,而成为实实在在的文化人! 我在“边地文化探踪丛书”的《写在前面》中曾将当代的边疆探险、考察分为漂泊探险和文化考察两类。前者重在肉体苦难和心灵自由的体验,后者则重在文化的积累和学术的探求。其实两者间并无不可逾越的鸿沟,只要做到互补与互融,当代中国边疆考察就将有一个大的发展。昌平是一位将漂泊探险注入文化考察内涵的成功的实践者。 昌平给我留下另一个深切印象的是其散文之关的回味。 我以为散文之美不在于词藻的华丽,而在于作者心灵呼喊在读者中引发的震撼力。这种震撼力给人以沉思,以回味! 也许是生活经历的某种类同和行者路程的重合,昌平对一些精神和物质的独特感受,于我不仅是回味,而是共鸣。 我归之有二: 一是,孤独。身处沙漠戈壁中的孤独,孤独的极致是恐惧。 昌平如是说:“我没法说清那样一种恐惧,人要真正站在那里才知道。在那里,没有一点点生命的迹象,没有飞鸟、小虫、植物、水。我在夜间行走,如果听到狼嗥,里会感到有一丝安慰,因为知道有活的生命与我同在。那里只有天空、雅丹台地,自己唯一听到的声音就是自己的心跳……” 这段文字唤醒了1999年我在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五彩湾一段亲身经历的回忆:极目所至除了灼人的阳光照射下的戈壁大地,寂静笼罩一切,唯一听到的声音是自己的心脏跳动,即使纵声高喊,也得不到半点回响。这种孤独,这种由孤独而引发的恐惧,是莫名的,可却是极其强烈的。虽然明知在四公里周缘有同伴在,有车队在,他们正拎着水向我走来,也难以摆脱由孤独产生恐惧的强烈冲击。 我钦佩时时被这种恐惧笼罩着的戈壁中的独行者。他(她)们是真正的精神上的强者。 二是,幸福。什么是幸福,100)个人有100种的理解,100种的追求。在社会多元化的今天更是如此。昌平理解并追求的幸福是什么?“我很幸福。我一直认为自己很幸福,想去的地方我就去,想做的事情我就去做。”真是朴实无华的坦言。是的,能做自己想做的事,这是幸福。如果自己想做的事做成了,并证明于社会是有益,得到了社会的承认,那是幸福的升华! 我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感受的。 昌平的行者之路还要走下去,昌平的行者哲学思考当然还将深化、完善、成熟。我更期望并相信,记录昌平行者足迹、心迹的作品将会陆续展现在读者面前…… 后记 在人类还没育掌握航海技卡之前,陆地上的交往是唯一的途径。新疆,这片广袤的国土,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迈向西亚、欧洲的必经之珞,并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传播给世界。 新疆是记录中华民族走向世界的一部古老的书,因此,解读新疆,方能完整地解读中华民族的历史,四为新疆原本就是这厚重史书中的经典篇章。 从内心来说,我从未像今天这样地细读新疆,而且是以走读的方式表芝对新疆的情感,至今,为了那些尚未读懂的内涵,常令我身不由己地走读在路上,趁我还能走。 学习有多种方式,选择一种学习方式有时会决定一个人一生的命运。我已经忘记了校园里的学习方式,现在已逐渐熟悉并适应了走读方式,这是一种古老的求知途径——这条求知的路在新疆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及偏远的山区延伸着。 求知的路上,我时常看到稚气未脱的孩童携带干粮、身背书包穿越沙漠,翻越山峦求学,我同他们比肩而行,他们让我明白走读就是一种生活,走读既有欢乐也有坎坷。 也就是在这条荒渺无人的路上,四川民族出版社的凌文、战琦两位女编辑突如天降,来到罗布泊野骆驼自然保护区,用凌文的话说,“我们从来没有为一个作者跟踪追寻到天涯”。这令我十分感动,那是一种只有在荒漠中才能体验得到的感动。我很高兴,在这条走读的路上又多了两位同行者。如风般的三人行,竟未拍得一张合影,只留下落日里三条细长的影子在沙漠中浮动…… 在路上,时时想起好友曾军,甚至为之失眠。我经常会从怀里取出曾军赠送的一柄精致的木梳理发辫,我想,该是不想让我将沧桑的模样留在路上,那份心意令人温暖在路途。曾军对我的帮助与关爱,竟不忘细微之处。 这本书是写给新疆的,写给读者的,也是对朋友的答报 2005年6月28日于北京骆驼驿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