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悟书/新编小五经四书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作者 管曙光
出版社 湖北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古人之“悟”,是瞬间的心灵感悟,是片断的人生省悟,是对一时一事的顿悟,也是对令生来世的觉悟。它是古人心声的自然流露,也是先贤心灵的创造,极具真情和灵性,且有超越时空、贯通古今之魅力。古人之“悟”,遍及天人,融通百家,有儒家之修身、道家之情趣,有佛家之彻悟、黑家之刻谨,更有法家、兵家、纵横家之谋略。古人之“悟”,片言居要,言近旨远,小中见大,妙趣天成。既具诗词之美,又含哲人之理。挥尘风生,直夺清谈之席;解颐语妙,常发斑管之花。它是奇思瑰想之连缀,人生体验之突发,率尔操觚,任意驱弛,语语峭丽,字字珠玑,句句金玉,令人赏心悦目,回味无穷。

内容推荐

在古代文献典籍中,有关人生感悟的内容散见于各种文体,如诗歌、散文、小说、史传、杂剧等。比较而言,散文体裁中的小品一类的人生感悟内容较为丰富、突出。而小品中的清言小品更为集中、典型,可以说,清言小品就是适应古人抒发人生感悟而产生的一种文学体裁。本书就是从明清清言作品中精选而成,并名之为《悟书》。

目录

一 处世方略

不可轻喜怒,不可重爱憎

倚高才而玩世与饰厚貌以欺人

是非不可少迁就,利害不可太分明

济人利物与忧国为民

面前之誉与乍交之欢

己之情欲当忍,人之情欲当恕

好察非明,必胜非勇

入世而有为与出世而无染

酷烈之祸与盛满之功

热闹场中冷言语,寒微路上赤热心

敛怨之道与导利之机

舌存常见齿亡,户朽未闻枢蠹

处世让一步,待人宽一分

盖世功劳与弥天罪过

完名关节与辱行污名

事事要留个有余不尽

攻人之恶与教人以善

处世不必邀功。与人不求感德

忧勤是美德,淡泊是高风

行不去退一步,行得去让三分

待小人难于不恶,待君子难于有礼

守浑噩黜聪明,谢纷华甘淡泊

念头浓与念头淡

立身不高一步与处世不退一步

处治世宜方,处乱世当圆

不责人小过,不发人阴私

公平正论勿犯手,权门私窦别著脚

曲意使人喜与无善致人誉

以短攻短与以顽济顽

炎凉之态,富贵甚于贫贱

真恳的念头与圆活的机趣

戒一念犯忌、一言伤和、一事酿祸

人之过误与己之困辱

恩宜自淡而浓,威宜自严而宽

遇欺诈的人,以诚心感动之

一念慈祥与寸心洁白

无寸功只字亦能堂堂正正做人

处富贵之地与当少壮之时

休与小人仇,休向君子媚

过俭为悭吝,过让为足恭

大人不可不畏,小民亦不可不畏

不可轻诺、生嗔、多事、鲜终

一念常惺与纤尘不染

临小事如临大敌,坐密室若坐通衢

善启迪人心与善移风化俗

感与应俱适,心与境两忘

随时之内善救时,混俗之中能脱俗

了心自了事,逃世不逃名

仇边之弩易避,恩里之戈难防

风息时休起浪,岸到处便离船

君子严如介石,小人滑如脂膏

遇事只镇定从容,待人无矫伪欺隐

救既败之事与图垂成之功

哲士多匿采以韬光,至人常

逊美而公善

少年人抑其躁心,老成人振其惰气

事穷势蹙之人与功成行满之士

不为君相所牢笼,不受造化之陶铸

欲无得罪于昭昭,先无得罪于冥冥

立业不思种德,如眼前花

在世百年,恰似未生一日

心体光明,暗室中有青天

福不可邀,祸不可避

宁默毋躁,宁拙毋巧

天理路上甚宽。人欲路上甚窄

贞士无心邀福,险人着意避祸

小处不渗漏,暗处不欺隐

惊奇喜异者与苦节独行者

毋偏信而为奸所欺,毋自任

而为气所使

遇沉沉不语之士,且莫输心

毋因群疑阻独见,毋任己意

废人言

尤人者,动念即是戈矛

鱼网之设与螳螂之贪

急之不白之事与操之不从之人

节义文章,以德性陶熔之

谢事于正盛之时,居身于独后之地

不使其有我所无,不使其无我所有

行于不得不行,语于不得不语

说自然是第一等话,无所为而为

世之欲恶无穷,人之精力有限

用威者当知与用爱者当知

称人之善与称人之恶

人不难于违众,而难于违己

攻我之过者,未必皆无过之人

到处不为人所容,则我之难容也

一个俗念头与一双俗眼目

人不可我意,我必不可人意

圣贤处利让利,处名让名

毁我之言可闻,毁我之人不必同

事事自责,慎无责人

富以能施为德,贫以无求为德

喜闻己之过,乐道人之善

我只理会善恶,别个都莫照管

我益智人益愚,我益巧人益拙

凡听言,要知言者人品

天下之事,在意外者常多

无谓人唯唯,遂以为是我也

处顺境为难,退一步免于祸

不体人之私与不讳人之短

折是非之中,观利害之变

固可使之愧也,乃使之怨

愧之小人为君子,激之君子为小人

慎一分者得一分,忽一分者失一分

说底是我便从,说底不是便不从

花繁柳密处,风狂雨急时

会心之语与无稽之言

人心好胜,人情好谦

窄路留一步,滋味减三分

维系无厌之人心,提防不测之事变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天下知畏有形之寇,不知畏无形之寇

君子苟能无以利害身,则辱安从生

说人之短,乃护己之短

君子不迫人于险

觉人之诈,不形于言

君子不以己之长露人之短

信字立身之本,恕字接物之要

大丈夫处事与士君子立言

凡事守规模,一生足衣食

十分不耐烦与一味学吃亏

敬他人与靠自己

长者待人之道与君子修己之功

多记先正格言,闲看他人行事

事当难处之时与功到将成之时

以直道教人,以诚心待人

为善只讲让字,立身只得敬字

律己宜带秋气,处世宜带春气

不得已而谀之者,宁以口毋以笔

宁为小人之所骂,毋为君子之所鄙

顺境,逆境与闲境

接人改容与持己改度

孤洁以骇俗,不如和平以谐俗

使人自反与使人自露

不作风波,自无冰炭

闻人善疑之与闻人恶信之

人胜我无害,我胜人非福

事后与局外论人,是学者大病

利人而用术谓圣贤,利己而用术谓奸雄

人能无故学吃亏,是求福弭灾之道

聪明睿知,守之以愚

不与居积人争富,不与进取人争贵

经一番挫折,长一番识见

不自重者取辱,不自畏者招祸

毋毁众人之名;毋没天下之理

步步占先与事事争胜

勿吐无益身心语,勿为无益身心事

君子胸中所常体,不是人情是天理

处世二十字

对失意人与处得意日

善处贫贱自乐,不善处富贵更苦

君子之事上与小人之事上

贵人之前莫言贱,富人之前莫言贫

处难处之事宜宽,处难处之人宜厚

日日行与常常做

强不知以为知与本无事而生事

闲从勤中得来,勤从闲中做出

谋人事如己事,谋己事如人事

提得起,放得下

以真实肝胆待人与以诈伪心肠处事

无不可化之人,无不可为之事

论人当节取其长,做事必先审其害

小人处事与君子处事

待己求有过,待人求无过

人好刚,我以柔胜之

是非窝里与热闹场中

何等为君子,何等为小人

喜闻人过与乐道己善

先去私心与先平己见

纵己之欲与言人之非

取人之直,恕其戆

善处身者与善处世者

人未己知与人未己合

遇矜才者与遇炫奇者

见人背语,勿倾耳窃听

醉酒饱肉浪笑恣谈,却不

错过了一日

一能胜千,君子不可无此小心

怪小人颠倒豪杰,不知惟

颠倒方为小人

诿罪掠功,此小人事

自责之外,无胜人之术

力有所不能。圣人不以责人

好讦人者身必危,好自夸者人多笑

难消之味休食,难得之物休蓄

为善如负重登山,为恶如乘骏走坂

谦美德也,过谦者怀诈

言语知节,则愆尤少

做秀才如处子,要怕人

处众以和,持己以正

当为此生惜名。不当为此生市名

无事如有事提防,有事如无事镇定

平常之日与变故之来

自己做事与代人做事

将事而能弭,未事而知来

处人不可任己意,处事不可任己见

只人情世故熟了,甚么大事做不到

事有机缘与命若蹭蹬

严此心以拒外诱,宽此心以待同群

事后议人得失与旁观论人短长

一咎一慝尽可优容,一毁一辱何须计较

事有知其当变与人有知其当退

古人爱人之意多,故人易于改过

人生惟酒色机关,世上有是非门户

人情每见一人与人情每处一境

德盛者其心和平,德薄者其心刻傲

穷通得丧听之而已,毁誉是非置之而已

慕人善勿问所以善,济人穷勿问所以穷

平居寡欲养身,临大节则达生委命

移作无益之费以作有益,则事举

明镜止水以澄心,泰山乔岳以立身

饱肥甘衣轻暖,不知节者损福

势可为恶而不为,即是善

何苦而不为善,何苦而必为恶

苟存心于爱物,于人必有所济

膏粱积于家与文绣充于室

本富而说贫,本秽而说清

必不可行之事与必不可劝之人

正人之言与邪人之言

器大自有容,语多则易失

二 修身艺术

做精金美玉人品,立掀天揭地事功

一念错与万善全

善念中戈矛,理路上荆棘

轻富贵之心与重名义之念

昨日之非与今日之是

无事与有事,得意与失意

百折不回之真心,万变不穷之妙用

为民物立命,为天地立心

白日欺人与红颜失志

因人言悟事理与从外境得意兴

一念过差与终身检饬

逆耳之言与拂心之事

快意时早回头,拂心处莫放手

进德修行与济世经邦

性气清冷与气和心暖

气象要高旷,而不可疏狂

清能有容,仁能善断

君子诈善与君子改节

此心常圆满与此心常宽平

淡薄之士与检饬之人

居逆境中与处顺境内

忙处事为,常向闲中先检点

宁吾真体,养吾圆机

身不宜忙,心不可放

拨开世上尘氛,消却心中鄙吝

躯壳看得破,性命认得真

不灭情惟平情,不绝欲惟寡欲

从枕席上参勘心体,向饮食中谙练世味

常思林下风味,常思泉下光景

智小者不可以谋大,趣卑者不可与谈高

降魔者先降其心,驭横者先驭其气

欲路上事毋乐其便,理路上事毋惮其难

人人有个大慈悲,处处有种真趣味

耳目见闻为外贼,情欲意识为内贼

贫家净扫地,贫女净梳头

闲中不放过,忙中有受用

转祸为福的关头,切莫当面错过

霁日青天与疾风怒雨

德者事业之基,心者修行之根

念头宽厚与念头忌克

勤者敏于德义,俭者淡于货利

庸德庸行,便可完混沌而招和平

登山耐险路,踏雪耐危桥

磨砺当如百炼之金,施为

宜似千钧之弩

毋忧拂意,毋喜快心

仁人心地宽舒,鄙夫念头迫促

喜事不如省事为适,多能

不如无能全真

心要如天平,物去而悬空

防欲如挽逆水之舟

一念收敛与一念放恣

目中有花,则视万物皆妄见

涵蓄以养深,浑厚以养大

君子心净,天地间不见一尘

以吾身为内与以吾心为内

以虚养心,以德养身

大其心,容天下之物

身要严重,意要闲定

我之功过与人之恩怨

天薄我以福,吾厚吾德以迓之

轻财足以聚人,律己足以服人

忍人不能忍,为人不能为

气收自觉怒平,神敛自觉言简

无病之快与无事之乐

热地思冷,淡处求浓

静卧小延年,静坐小自在

能脱俗是奇,不合污是清

廉所以戒贪,让所以息争

心事对人语,行事使人见

静坐,然后知平日之气浮

为善人服其德,为恶人议其过

宠辱不惊,肝木自宁

以恬养智,以重持轻

说人之短与夸己之长

恐惧者,修身之本

常存敬畏与爱惜身名

外重者内轻,内重者外轻

水之有源,其流必远

才收敛身心,便是居敬

君子去非心之萌,日进于圣贤

不自重者取辱,不自畏者招祸

君子慎勿以炫露而招损

寡言者可以杜忌,寡行者可以藏拙

虚可处满不可处,小可处大不可处

毋毁众人之名.毋役天下之理

推己以及人.不执己以量人

能知足者,天不能贫

心能辨是非,人不忘廉耻

志不可不高,心不可太大

不可有势利气,不可有粗浮心

知道自家身分,想到他日下场

持身贵严,处世贵谦

自足与自惭

远怨之道与取败之由

孝居百行之先,淫是万恶之首

好事自寻烦恼,恃强自取灭亡

守身必谨严,养心须淡泊

患我不肯济人,使人不忍欺我

己有不是与人议其非

闭目可以养神,阖口可以防祸

自视过高难长进,自视过低难振兴

意趣清高与志量远大

收放心的工夫与干大事的本领

凶恶非美名,浮躁非佳士

静敬之益人大矣,学者可不务乎

善恶衣无与善恶多少

为月忧云,为书忧蠹

老年之识见与少年之襟怀

闲世人之所忙,忙世人之所闲

真好色与真爱色

忙之耗神者速,闲之养神者真

一念之善与一念之恶

爱惜精神与蹉跎岁月

涵养冲虚与省除烦恼

无欲之谓圣,寡欲之谓贤

人之心胸,多欲则窄

切己良箴与切己大病

君子之心与小人之心

处逆境心与处顺境心

世路风霜,吾人炼心之境也

静能制动,沉能制浮

世俗烦恼处,要耐得下

盖世功劳与弥天罪恶

海阔从鱼跃,天空任鸟飞

心不妄念,身不妄动

心术以光明笃实为第一

气象要高旷,不可疏狂

以恕己之心恕人,以责人之心责己

见人不是与见己不是

常思终天抱恨,不得不尽孝心

水君子也,油小人也

从身上却病与从心上却病

少思虑养心气,寡色欲养肾气

忧愁则气结,忿怒则气逆

行欲徐而稳,立欲定而恭

多静坐以收心,寡酒色以清心

道生于安静,德生于卑退

天地之和气与人心之喜神

拙字可以寡过,缓字可以免悔

拂意处遣得过,清苦日守得过

慎言语养吾德,节饮食养吾身

闹时炼心,静时养心

木有根则荣,鱼有水则活

宽厚之人,吾师以养量

持身不可太皎洁,处世不可太分明

爱人而人不爱与爱人而人即爱

小人乐闻君子过,君子耻闻小人恶

善为至宝,一生用之不尽

终日说善言与终身行善事

施必有报与施不望报

存时时可死之心,行步步求生之事

宜行惜福事,宜行积德事

谈经济外,宁谈艺术

知足即为称意,得闲便是主人

知足便足,偷闲即闲

知足常足,知止常止

心不欲杂,心不欲劳

大其心,容天下之物

自家有好处,要掩藏几分

颜子四勿与孟子四端

人心如谷种,人心如明镜

果决与因循

惩忿如救火,窒欲如防水

心一松散,万事不可收拾

观操存在利害时,观精力在饥疲时

轻当矫之以重,浮当矫之以实

心神欲静,骨力欲动

当为天下养身,不当为天下惜身

荆棘满野,而望收嘉禾者愚

自家过恶自家省,自家病痛自家医

人轻我,必是我无可重处

自谦则人愈服,自夸则人必疑我

不可以自恃,亦不可自馁

三 读书真谛

摆脱俗情与减除物累

学者要收拾精神并归一处

文章极处与人品极处

读无字书,弹无弦琴

读书穷理,要以识趣为先

心地干净,方可读书学古

有兢业的心思,有潇洒的趣味

悲其为文与悲其为人

不可苟为同,又不可苟为异

意念沉潜得下,志气奋发得起

凡智愚无他,在读书与不读书

进德修业在少年,道明德立在中年

学问之道无他,只是培养自家好处

一时劝人以口,百世劝人以书

不向自身做功夫,虽读尽天下书无益

为学精神不足,未有能成者

利字看不破,懒字丢不开

凡事思所以然,所行无苟且处

生命有穷期,学问无定数

俯仰间皆文章,游览处皆师友

学日进与德日进

不可有止心,不可无真见

身不饥寒与学无长进

无财非贫,无学乃为贫

言行不可不慎,识见不可不高

求备之心与知足之心

真性情与大识见

耕读之本原与衣食之实用

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

人非圣贤,安能无所不知

藏书不难,能看为难

有工夫读书,谓之福

凡事不宜刻,读书则不可不刻

涉猎无用与清高可嘉

善读书与善游山水

多情者,不以生死易心

作文之法,贵在裁制

貌有丑而可观,文不通而可爱

读无字之书,会难通之解

学大家之文与学名家之文

发前人未发之论,方是奇书

读书听言当自省

许多世家重积德,第一人品是读书

读书即未成名,究竟人高品雅

聪明用于正路与用于邪路

收吾本心,尽吾本分

以圣贤之道教人易,以圣贤之道治己难

读经传根底厚,看史鉴议论伟

读未见书与见已读书

居心如止水,为学如流水

看书求理和与人谈理

有真才与有实学

读书为身上之用

庸行小心,下学近思

竭忠尽孝谓之人,治国经邦谓之学

古之君子与今之君子

阙疑好问,务实耐久

读书者不贱,守田者不饥

四 交友须知

与人与御事

宁以刚方见惮,勿以媚悦取容

害人之心与防人之心

用人不宜刻,交友不宜滥

观一叶知树死生,观一面知人病否

与其结新知,不若敦旧好

与朋友交游,对圣贤言语

交朋友益身心,教子弟立品行

益友与小人

误用聪明与滥交朋友

对知己无惭,求读书有用

友以成德,学以愈愚

天下有一人知己,可以不十艮

赏花、醉月、映雪,宜对何人

对渊博友,如读异书

云映日而成霞,泉挂岩而成瀑

求知己于朋友易,于君臣难

居不必无恶邻,会不必无损友

先淡后浓,先疏后亲

喜传语者与好议事者

交友者,识人不可不真

惠我者小恩,害我者小仇

人若近贤良,因香而得香

能媚我者,必能害我

难悦难事之君子与易事易悦之小人

毋受小人私恩。毋犯士夫公怒

喜时说尽知心,到失欢须防发泄

对痴人莫说梦话,见短人莫说矮话

面谀之词,有识者未必悦心

奸人难处,迂人亦难处

自考品行高下与预知子孙盛衰

好便宜者与多狐疑者

五 齐家之道

祖宗之德泽与子孙之福祉

养弟子要严出入谨交游

家人有过,不宜暴扬轻弃

容得性情上偏私,消得家庭内嫌隙

富贵家宜宽厚,聪明人宜敛藏

父子兄弟之间,着不得一毫感激念头

饮宴之乐多,不是个好人家

人子事亲,事心为上

贫贱之族相爱情真,富贵之家争夺私胜

善保家者戒兴讼,善保国者戒用兵

教小儿宜严,待小人宜敬

善谋生者与善处事者

积善遗子孙与积财遗子孙

父兄有善行与父兄有恶行

纵子孙偷安与教子孙谋利

得意者勿自矜,为善者当自信

处骨肉之变与遇交游之失

勤俭和顺,谨慎忠孝

以父母之心为心,无不友之兄弟

人君以天地之心为心

现在之福,不可不惜

祖宗富贵与祖宗家业

近处不能感动,未有能及远者

一心先无主宰,一身如何正当

无正经人交接与无穷亲友往来

要好儿孙与欲成家业

孝莫辞劳,转眼便为人父母

子弟有才,制其爱毋弛其诲

治家忌宽尤忌严,居家忌奢尤忌啬

家运有盛衰,人谋分巧拙

六 超脱秘笈

耳根尽彻与眼界俱空

事来心始现,事去心随空

心体澄彻与意气和平

闹中取静,忙中偷闲

关女不尚铅华,禅师不落空寂

花逞春光与竹坚雅操

一念清明,淡然无欲

世事如棋局,人生似瓦盆

红烛烧残与黄粱梦破

天地为衾枕,古今尽蜉蝣

花开花谢与水暖水寒

看破有尽身躯,悟入无怀境界

苦乐迷悟,只在一转念间

疏狂之足贵,淡泊之为真

觉鹏程窄小,知鹤梦悠闲

好事皆虚事,闲人是福人

会心不在远,得趣不在多

是非何处著脚,忧喜无由上眉

逸态闲情与清标傲骨

壮士肝肠与俗流胸次

听静夜之钟声,观澄潭之月影

山林是胜地,书画是雅事

出世之道与了心之功

何忧利禄香饵,何畏仕宦危机

宠辱不惊,去留无意

人生原是傀儡,只须把柄在手

世态有炎凉,世味有浓淡

随缘便是遣缘,顺事自然无事

淡泊之守,从浓艳场中试来

持身如泰山九鼎,应事若流水落花

爵禄饵荣进之辈,不可笼无欲之人

谁云贫是病,孰谓醉非禅

老鹤虽饥饮啄闲,寒松纵老丰标在

从木落草枯声稀味淡中觅消息

静处观人事,闲中玩物情

痴人自生障碍,杰士空逞英雄

木床石枕冷家风,麦饭豆羹淡滋味

扫除浓淡之见,灭却欣厌之情

识吾真面目,方可摆脱幻乾坤

猛气全消,机心顿息

握住了还当放手,挑到时也要息肩

世事何须扼腕,人生且自舒眉

向忙里偷闲,遇缺处知足

得乾坤清纯之气,识宇宙活泼之机

闲烹山茗听瓶声,炉内识阴阳之理

芳菲园林看蜂忙,觑破尘情世态

养志于清修,栖心于淡泊

席拥飞花落絮,炉烹白雪清冰

无彼无此得真机,彻上彻下得真意

鹤唳雪月霜天,鸥眠春风暖日

黄鸟情多与白云意懒

栖迟蓬户与结纳山翁

满室清风满几月,一溪流水一山云

凿池明月入,能空境界自生明

天地不可无和气,人心不可无喜神

看得破认得真,才可任天下之负担

有浮云富贵之风,而不必岩栖穴处

延促由于一念,宽窄系之寸心

都来眼前事,知足者仙境

常忧死虑病,可消幻业而长道心

寻常家饭,素位风光

心地上无风涛,随在皆青山绿树

盛衰何常,强弱安在

何天不可翱翔,而飞蛾独投夜烛

破相亦非真,绝欲亦是苦

好名不殊好利,焦思何异焦声

性天澄彻与心地沉迷

人心有真境,自恬愉自清芬

天地中万物,人伦中万情

缠脱只在自心,不然魔障终在

以我转物和以物役我

心着于静,便是动根

人生祸区福境,皆念想造成

学道者须要努索,得道者一任天机

就一身了一身,方能以万物付万物

为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

明霞可爱,流水堪听

形骸非亲。大地亦幻

名利关与生死关

道心清似水,世事冷如冰

常想病时与常想死时

人间惊见白头,世外喜逢青眼

天禁人清闲而人自不闲

山林之趣与名利之情

觑破兴衰究竟,阅尽寂寞繁华

是非场里与顺逆境中

烟火神仙与山林经济

奔走名利客,逍遥牧樵人

老去万缘都尽,春来一事关心

流水相忘游鱼,太空不碍浮云

可与人言无二三,不得意事常八九

论名节,较死生

山水花月,借美人生韵出世与入世

松竹高而清,桃李丽而娇

知有生之乐,怀虚生之忧

俭可养廉,静能生悟

满抱春风和气,此心白日青天

听鸟语箫声,方不虚此生

若无翰墨棋酒,不必定作人身

庄周之幸与蝴蝶之不幸

楼上看山,城头看雪

山之光,水之声

爱花之心与爱美人之心

美人之胜于花者,解语也

寻乐境学仙,避苦趣学佛

方外须戒俗,红裙须得趣

松下听琴,别有不同

月下听禅,旨趣益远

何谓关人

胸藏丘壑与兴寄烟霞

梅边之石宜古,松下之石宜拙

胸中山水,妙在位置自如

雪云月之妙

自处超然,处人蔼然

世网哪能跳出,尘务岂能尽捐

试读章节

在复杂的社会中怎样立身行事以保证生活顺利和事业成功?如何为人处世以避免遭受挫折和祸害?古人向我们提出了忠告,这就是要讲究韬晦谋略:“行于不得不行,语于不得不语”,这是讲要谨于言而慎于行;“不可轻喜怒,不可重爱憎,己之情欲当忍,人之情欲当恕”,这是说要学会克制自己;“处世让一步为高,退步即进步的张本;待人宽一分是福,利人实利己的根基”,说明进一步与退一步、利人与利己的辩证关系;“处治世宜方,处乱世当圆,处叔季之世当方圆并用;待善人宜宽,待恶人当严,待庸众之人宜宽严互存”;“作人要如神龙屈伸变化”;“藏巧于拙,以屈为伸”,是说身处不同的时代,针对不同的人,要采取灵活的策略和方法,要与时俱进,因人而异,不可愚腐固执,胶柱鼓瑟。“毁我之言可闻,毁我之人不必问。”做人难得糊涂;“无寸功只字,亦自有堂堂正正做人处。”即使没有地位、金钱与学问,做一个变通人也要光明正大,挺直腰板;“事到得意处,便可思退步”;“进步处便思退步,着手时先图放手。”要适可而止,见好就收,留有余地,以免乐极生悲,物极必反。

不可轻喜怒,不可重爱憎

【原文】

士君子之涉世,于人不可轻为喜怒,喜怒轻,则心腹肝胆皆为人所窥;于物不可重为爱憎,爱憎重,则意气精神悉为物所制。

——明·洪应明《菜根谭》

【译文】

有学问有修养的人立身社会,面对各色人等,不能轻易地流露出喜怒之情,因为喜怒之情一旦轻易表露出来,则他心中所思所想就会毫无保留地被人看到;面对各种外物,不能过分地表现出喜欢或讨厌,因为过分地表露出喜欢或讨厌的态度,他的意志和精神都会被外物所控制。

倚高才而玩世与饰厚貌以欺人 【原文】

倚高才而玩世,背后须防射影之虫;饰厚貌以欺人,面前恐有照胆之镜。

——明·洪应明《菜根谭》

【译文】

依仗自己有过人的才气而玩世不恭,一定要提防背后有含沙射影的毒虫;装出一副忠厚的样子欺骗别人,恐怕会在照胆镜前露出你的假面孔。P1-2

序言

相信很多读者在阅读古代文献典籍时,都有这样的切身体验:除了从中获取丰富的历史知识、深刻的学术思想和极大的审美愉悦之外,还时常领略到古人对人生、社会和历史的种种感悟。这种感悟,是古人丰富的生活阅历和人生体验的结晶,也是古代浩繁的思想与智慧宝库中的精华。这种感悟,具有超越时空、贯通古今的魅力,让今天的我们读来,仍然时时为之怦然心动,产生共鸣,甚至拍案叫绝。

在古代文献典籍中,有关人生感悟的内容散见于各种文体,如诗歌、散文、小说、史传、杂剧等。比较而言,散文体裁中的小品一类的人生感悟内容较为丰富、突出。而小品中的清言小品更为集中、典型,可以说,清言小品就是适应古人抒发人生感悟而产生的一种文学体裁。

清言小品又称清语、清话、杂言、冰言、韵语、冷语、隽语、嘉言、警语、法语、格言、语录和语言小品等,用词虽然各异,所指则完全一样,即流行于明清之际的一种短小精悍的格言式、语录体小品。

所谓“清言”,即一种清谈人生的言论。这个“清”字既包含了发表这种言论的文人的一种清高、清雅的态度,也反映出这类言论小品所具有的清远、玄妙的特点。其最大特点是将人生许多深刻的道理浓缩在极其简练、优美的语言之中,因而读起来回味无穷;同时是通过具体的事物道出高深的哲理,因而使人容易理解;又是随时的片断的心灵感悟和人生省察的记录,极具真情和灵性,令人如饮甘露,如沐春风。这种特点很像格言、箴言或警句,但更具审美意味。

清言小品作为小品的一个种类,在明清时期开始成熟起来,并曾经风行一时。但这一文学样式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老子》、《论语》等。如“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老子·四十六章》)这种对自然的体认,对人生的把握,这种整饬而灵动的句式,在清言小品中发挥到了极致。魏晋时期,士人崇尚清谈,讲究名士风流,擅长以审美眼光品评人物,语言玄远冷峻、简洁生动,反映这些内容的笔记体小品《世说新语》对清言小品有较大的影响。明初及至中叶,清言小品作品集开始出现,如朱存理的《松下清言》,何景明的《四箴杂言》,敖英的《慎言集训》等。到了晚明,这类作品则更加兴盛起来。

清言小品的作者,大多是晚明和清初的文人。晚明时期内忧外患,士大夫对国家前途与个人命运失去了幻想与希望,日益走向对内心世界的反省与逃避,不少人隐居山林,过着不问世事、醉生梦死的生活;同时,为了寻求精神的安慰与解脱,纷纷学佛、修道,尤其是热衷于参禅问道。因为禅宗能通过自省而达到明心见性,使人挣脱现实的桎梏,从有限走向无极,这正好适应了当时不少寻求个性解放、追求精神自由的士大夫的心理需要,在参禅问道中他们可以暂时忘却现世的忧虑烦恼,获得心灵上的解脱。同时,通过参禅还可以使人达到大彻大悟,领悟人生、宇宙的真谛,因此这一时期禅风盛行。由于士大夫深受禅宗思想的影响,加之他们人人精于琴棋书画,于是谈玄论禅、评诗品画便成了他们日常生活的主要内容。其结果是,发之口吻为清谈妙论,诉之笔端则为清言小品。

晚明清言小品创作的高峰期是从明隆庆元年(1567)到明末,历经隆庆、万历、天启、崇祯四朝七十余年,时间虽然不长,但硕果累累。其中徐渭是一位先驱人物,其作品奇崛俊逸,简劲而有韵致。李贽在思想上属于王(阳明)学左派,又受佛学影响,他猛烈抨击假道学,高歌人性、自由和个性解放,是晚明思想启蒙运动的中坚人物,被统治者视为“异端”和大逆不道;在文学上提倡“童心说”,强调真情的自然流露,不矫饰造作,影响了公安派的“性灵谢”,成为晚明小品创作的理论基础和有力武器。“公安三袁”主张文学创作“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要求语言本色自然,浅易畅达,反对陈辞滥调;其作品随意抒写,笔调清新流畅,庄谐问杂,情趣盎然。此后崛起的竞陵派,提倡小品幽深孤峭,语言凝炼、简洁、含蓄,使小品具有精致幽深之美,提高了小品的艺术性,独创了幽深、朦胧的美学境界。李贽、公安_一袁等对文学革新观念的提倡、努力和影响,不但使晚明文坛出现了一种清新活泼的文风,而且促进了这一时期小品创作的兴盛,尤其是出现了大量抒发人生体悟和对宇宙、人间独特思考的思想深邃超脱、风格清新明快、意境美妙隽永、语言明丽洁净的清言小品,使这一文学体裁走向了成熟,并使清言小品的繁荣一直延续到清初。

清言小品的代表作品主要有:明代洪应明(自诚)的《菜根谭》、吕坤的《呻吟语》、陆绍珩的《醉古堂剑扫》、屠隆的《娑罗馆清言》和《续娑罗馆清言》、陈继儒的《岩栖幽事》和《太平清话》、吴从先的《小窗自纪》、李鼎的《偶谈》等;清代陈眉公的《小窗幽记》、王永彬的《围炉夜话》、张潮的《幽梦影》、朱锡绶的《幽梦续影》、申涵光的《荆园小语》、袁枚的《牍外余言》、孟超然的《焚香录》、叶璜的《散花庵丛语》、金缨的《格言联璧》、魏裔介的《琼琚佩语》、魏禧的《日里录言》等。

清言小品的内容较为丰富,涉及洞明世事、为人处世、修身养性、读书求学、为官从政、结交朋友、齐家守业,以及如何做到超然物外等。其思想比较复杂,集儒家之修身、道家之情趣、佛家之彻悟、墨家之刻谨、法家兵家纵横家之谋略于一体,但总的特点是比较推崇中庸、中和。如“忧勤是美德,太苦则无以适性怡情;淡泊是高风,太枯则无以济人利物”。这里既谈儒、墨,又论道、佛。“山林是胜地,一营恋便成市朝;书画是雅事,一贪痴便成商贾。盖心无染著,欲境是仙都;心有系恋,乐境成苦海矣”;“一字不识而有诗意者,得诗家真趣;一偈不参而有禅昧者,悟禅教玄机”,这是佛禅思想。“处世让一步为高,退步即进步的张本;待人宽一分是福,利人实利己的根基”;“家纵贫寒,也须留读书种子;人虽富贵,不可忘稼穑艰辛”;“居轩冕之中,不可无山林的趣味;处林泉之下,须要怀廊庙的经纶”,这是儒、道思想。“谦,美德也,过谦者,多怀诈;默,懿行也,过默者,或藏奸”;“处世不宜与俗同,亦不宜与俗异;做事不宜令人厌,亦不宜令人喜”;“事不可做尽,言不可道尽,势不可倚尽,福不可享尽”;“矜持太过者,不可谓之敬;枯寂太过者,不可谓之静”,这是中庸思想。

相对于某些板着面孔讲大道理的鸿篇巨制,清言小品具有更高的艺术性和审美欣赏价值。这除了其内容与语言上的轻松活泼、文采斐然之外,还得益于它多是作者心声的自然流露与心灵的自由创造。它能使人在阅读的同时,很容易达到与作者之间心灵上的交流碰撞。在这种情感与心灵的交流中,彼此找到了知音,作者作品的价值得以实现,读者也超越了文学审美欣赏的境界,获得了心灵上的某种慰藉与解脱。

清言小品除了具有小品类文章以文传意、起伏变化、强调情感的抒发与文思的想象、虚实相间等特点外,其最突出的艺术特色就是片言居要,言近旨远。清言小品虽然短小,却有短小的好处,能够小中见大,其语言的简练、畅达、雅致为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从审美趣味的角度而言,它给人的是一种轻灵隽雅的悠闲之美,而有别于波澜壮阔的雄壮之美。

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曾经说过这样的话:文学作品中,有一类是“想”出来的,有一类是“悟”出来的。“想”是由于经验,“悟”是由于灵机,“悟”须凭经验涵养的印证外,还有超脱和感应,工夫没有到那步田地,丝毫也不能强求。小品类文章尤其是清言小品就属于‘恬”的一类,它没有系统,没有方法,没有拘束,偶有感触,随时记录,意到笔随,意完笔止,片言零语如群星罗布,各各自放异彩。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中国人的思想长于综合而短于分析,长于直悟而短于推证。这番论述道出了清言小品的特征和魅力所在:多谈人生体悟,哲思趣理。既像诗词骈赋,讲究整饬偶对,又像哲人之语,禅师之悟,词语闪烁,断续飘忽,语带烟霞,韵谐金石。醒世持世,一字不落言筌;挥尘风生,直夺清谈之席;解颐语妙,常发斑管之花。它是奇思瑰想之连缀,人生体验之突发,率尔操觚,任意驱驰,语语峭丽,字字珠玑,句句金玉,晶莹剔透,赏心悦目,给人意味无穷的感悟和清新淡雅的美感。

因为清言小品是集中体现和承载古人人生感悟内容的文学样式,优秀作品集中在明清两代,所以本书就从明清清言作品中精选而成,并名之为《悟书》。其实还可以名之为《中国古代人生感悟格言集粹》或《明清清言小品精选》。考虑到作为本丛书的一种,从内容上看,取这一书名也算是比较恰当的。

本书在编译过程中,对版本、原文进行了认真的比较、筛选和校勘,力求把清言小品中最精彩的内容介绍给读者,同时译文努力做到准确、优美、流畅。疏漏和不妥之处,还望读者指教。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8:5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