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之“悟”,是瞬间的心灵感悟,是片断的人生省悟,是对一时一事的顿悟,也是对令生来世的觉悟。它是古人心声的自然流露,也是先贤心灵的创造,极具真情和灵性,且有超越时空、贯通古今之魅力。古人之“悟”,遍及天人,融通百家,有儒家之修身、道家之情趣,有佛家之彻悟、黑家之刻谨,更有法家、兵家、纵横家之谋略。古人之“悟”,片言居要,言近旨远,小中见大,妙趣天成。既具诗词之美,又含哲人之理。挥尘风生,直夺清谈之席;解颐语妙,常发斑管之花。它是奇思瑰想之连缀,人生体验之突发,率尔操觚,任意驱弛,语语峭丽,字字珠玑,句句金玉,令人赏心悦目,回味无穷。
在古代文献典籍中,有关人生感悟的内容散见于各种文体,如诗歌、散文、小说、史传、杂剧等。比较而言,散文体裁中的小品一类的人生感悟内容较为丰富、突出。而小品中的清言小品更为集中、典型,可以说,清言小品就是适应古人抒发人生感悟而产生的一种文学体裁。本书就是从明清清言作品中精选而成,并名之为《悟书》。
在复杂的社会中怎样立身行事以保证生活顺利和事业成功?如何为人处世以避免遭受挫折和祸害?古人向我们提出了忠告,这就是要讲究韬晦谋略:“行于不得不行,语于不得不语”,这是讲要谨于言而慎于行;“不可轻喜怒,不可重爱憎,己之情欲当忍,人之情欲当恕”,这是说要学会克制自己;“处世让一步为高,退步即进步的张本;待人宽一分是福,利人实利己的根基”,说明进一步与退一步、利人与利己的辩证关系;“处治世宜方,处乱世当圆,处叔季之世当方圆并用;待善人宜宽,待恶人当严,待庸众之人宜宽严互存”;“作人要如神龙屈伸变化”;“藏巧于拙,以屈为伸”,是说身处不同的时代,针对不同的人,要采取灵活的策略和方法,要与时俱进,因人而异,不可愚腐固执,胶柱鼓瑟。“毁我之言可闻,毁我之人不必问。”做人难得糊涂;“无寸功只字,亦自有堂堂正正做人处。”即使没有地位、金钱与学问,做一个变通人也要光明正大,挺直腰板;“事到得意处,便可思退步”;“进步处便思退步,着手时先图放手。”要适可而止,见好就收,留有余地,以免乐极生悲,物极必反。
不可轻喜怒,不可重爱憎
【原文】
士君子之涉世,于人不可轻为喜怒,喜怒轻,则心腹肝胆皆为人所窥;于物不可重为爱憎,爱憎重,则意气精神悉为物所制。
——明·洪应明《菜根谭》
【译文】
有学问有修养的人立身社会,面对各色人等,不能轻易地流露出喜怒之情,因为喜怒之情一旦轻易表露出来,则他心中所思所想就会毫无保留地被人看到;面对各种外物,不能过分地表现出喜欢或讨厌,因为过分地表露出喜欢或讨厌的态度,他的意志和精神都会被外物所控制。
倚高才而玩世与饰厚貌以欺人 【原文】
倚高才而玩世,背后须防射影之虫;饰厚貌以欺人,面前恐有照胆之镜。
——明·洪应明《菜根谭》
【译文】
依仗自己有过人的才气而玩世不恭,一定要提防背后有含沙射影的毒虫;装出一副忠厚的样子欺骗别人,恐怕会在照胆镜前露出你的假面孔。P1-2
相信很多读者在阅读古代文献典籍时,都有这样的切身体验:除了从中获取丰富的历史知识、深刻的学术思想和极大的审美愉悦之外,还时常领略到古人对人生、社会和历史的种种感悟。这种感悟,是古人丰富的生活阅历和人生体验的结晶,也是古代浩繁的思想与智慧宝库中的精华。这种感悟,具有超越时空、贯通古今的魅力,让今天的我们读来,仍然时时为之怦然心动,产生共鸣,甚至拍案叫绝。
在古代文献典籍中,有关人生感悟的内容散见于各种文体,如诗歌、散文、小说、史传、杂剧等。比较而言,散文体裁中的小品一类的人生感悟内容较为丰富、突出。而小品中的清言小品更为集中、典型,可以说,清言小品就是适应古人抒发人生感悟而产生的一种文学体裁。
清言小品又称清语、清话、杂言、冰言、韵语、冷语、隽语、嘉言、警语、法语、格言、语录和语言小品等,用词虽然各异,所指则完全一样,即流行于明清之际的一种短小精悍的格言式、语录体小品。
所谓“清言”,即一种清谈人生的言论。这个“清”字既包含了发表这种言论的文人的一种清高、清雅的态度,也反映出这类言论小品所具有的清远、玄妙的特点。其最大特点是将人生许多深刻的道理浓缩在极其简练、优美的语言之中,因而读起来回味无穷;同时是通过具体的事物道出高深的哲理,因而使人容易理解;又是随时的片断的心灵感悟和人生省察的记录,极具真情和灵性,令人如饮甘露,如沐春风。这种特点很像格言、箴言或警句,但更具审美意味。
清言小品作为小品的一个种类,在明清时期开始成熟起来,并曾经风行一时。但这一文学样式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老子》、《论语》等。如“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老子·四十六章》)这种对自然的体认,对人生的把握,这种整饬而灵动的句式,在清言小品中发挥到了极致。魏晋时期,士人崇尚清谈,讲究名士风流,擅长以审美眼光品评人物,语言玄远冷峻、简洁生动,反映这些内容的笔记体小品《世说新语》对清言小品有较大的影响。明初及至中叶,清言小品作品集开始出现,如朱存理的《松下清言》,何景明的《四箴杂言》,敖英的《慎言集训》等。到了晚明,这类作品则更加兴盛起来。
清言小品的作者,大多是晚明和清初的文人。晚明时期内忧外患,士大夫对国家前途与个人命运失去了幻想与希望,日益走向对内心世界的反省与逃避,不少人隐居山林,过着不问世事、醉生梦死的生活;同时,为了寻求精神的安慰与解脱,纷纷学佛、修道,尤其是热衷于参禅问道。因为禅宗能通过自省而达到明心见性,使人挣脱现实的桎梏,从有限走向无极,这正好适应了当时不少寻求个性解放、追求精神自由的士大夫的心理需要,在参禅问道中他们可以暂时忘却现世的忧虑烦恼,获得心灵上的解脱。同时,通过参禅还可以使人达到大彻大悟,领悟人生、宇宙的真谛,因此这一时期禅风盛行。由于士大夫深受禅宗思想的影响,加之他们人人精于琴棋书画,于是谈玄论禅、评诗品画便成了他们日常生活的主要内容。其结果是,发之口吻为清谈妙论,诉之笔端则为清言小品。
晚明清言小品创作的高峰期是从明隆庆元年(1567)到明末,历经隆庆、万历、天启、崇祯四朝七十余年,时间虽然不长,但硕果累累。其中徐渭是一位先驱人物,其作品奇崛俊逸,简劲而有韵致。李贽在思想上属于王(阳明)学左派,又受佛学影响,他猛烈抨击假道学,高歌人性、自由和个性解放,是晚明思想启蒙运动的中坚人物,被统治者视为“异端”和大逆不道;在文学上提倡“童心说”,强调真情的自然流露,不矫饰造作,影响了公安派的“性灵谢”,成为晚明小品创作的理论基础和有力武器。“公安三袁”主张文学创作“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要求语言本色自然,浅易畅达,反对陈辞滥调;其作品随意抒写,笔调清新流畅,庄谐问杂,情趣盎然。此后崛起的竞陵派,提倡小品幽深孤峭,语言凝炼、简洁、含蓄,使小品具有精致幽深之美,提高了小品的艺术性,独创了幽深、朦胧的美学境界。李贽、公安_一袁等对文学革新观念的提倡、努力和影响,不但使晚明文坛出现了一种清新活泼的文风,而且促进了这一时期小品创作的兴盛,尤其是出现了大量抒发人生体悟和对宇宙、人间独特思考的思想深邃超脱、风格清新明快、意境美妙隽永、语言明丽洁净的清言小品,使这一文学体裁走向了成熟,并使清言小品的繁荣一直延续到清初。
清言小品的代表作品主要有:明代洪应明(自诚)的《菜根谭》、吕坤的《呻吟语》、陆绍珩的《醉古堂剑扫》、屠隆的《娑罗馆清言》和《续娑罗馆清言》、陈继儒的《岩栖幽事》和《太平清话》、吴从先的《小窗自纪》、李鼎的《偶谈》等;清代陈眉公的《小窗幽记》、王永彬的《围炉夜话》、张潮的《幽梦影》、朱锡绶的《幽梦续影》、申涵光的《荆园小语》、袁枚的《牍外余言》、孟超然的《焚香录》、叶璜的《散花庵丛语》、金缨的《格言联璧》、魏裔介的《琼琚佩语》、魏禧的《日里录言》等。
清言小品的内容较为丰富,涉及洞明世事、为人处世、修身养性、读书求学、为官从政、结交朋友、齐家守业,以及如何做到超然物外等。其思想比较复杂,集儒家之修身、道家之情趣、佛家之彻悟、墨家之刻谨、法家兵家纵横家之谋略于一体,但总的特点是比较推崇中庸、中和。如“忧勤是美德,太苦则无以适性怡情;淡泊是高风,太枯则无以济人利物”。这里既谈儒、墨,又论道、佛。“山林是胜地,一营恋便成市朝;书画是雅事,一贪痴便成商贾。盖心无染著,欲境是仙都;心有系恋,乐境成苦海矣”;“一字不识而有诗意者,得诗家真趣;一偈不参而有禅昧者,悟禅教玄机”,这是佛禅思想。“处世让一步为高,退步即进步的张本;待人宽一分是福,利人实利己的根基”;“家纵贫寒,也须留读书种子;人虽富贵,不可忘稼穑艰辛”;“居轩冕之中,不可无山林的趣味;处林泉之下,须要怀廊庙的经纶”,这是儒、道思想。“谦,美德也,过谦者,多怀诈;默,懿行也,过默者,或藏奸”;“处世不宜与俗同,亦不宜与俗异;做事不宜令人厌,亦不宜令人喜”;“事不可做尽,言不可道尽,势不可倚尽,福不可享尽”;“矜持太过者,不可谓之敬;枯寂太过者,不可谓之静”,这是中庸思想。
相对于某些板着面孔讲大道理的鸿篇巨制,清言小品具有更高的艺术性和审美欣赏价值。这除了其内容与语言上的轻松活泼、文采斐然之外,还得益于它多是作者心声的自然流露与心灵的自由创造。它能使人在阅读的同时,很容易达到与作者之间心灵上的交流碰撞。在这种情感与心灵的交流中,彼此找到了知音,作者作品的价值得以实现,读者也超越了文学审美欣赏的境界,获得了心灵上的某种慰藉与解脱。
清言小品除了具有小品类文章以文传意、起伏变化、强调情感的抒发与文思的想象、虚实相间等特点外,其最突出的艺术特色就是片言居要,言近旨远。清言小品虽然短小,却有短小的好处,能够小中见大,其语言的简练、畅达、雅致为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从审美趣味的角度而言,它给人的是一种轻灵隽雅的悠闲之美,而有别于波澜壮阔的雄壮之美。
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曾经说过这样的话:文学作品中,有一类是“想”出来的,有一类是“悟”出来的。“想”是由于经验,“悟”是由于灵机,“悟”须凭经验涵养的印证外,还有超脱和感应,工夫没有到那步田地,丝毫也不能强求。小品类文章尤其是清言小品就属于‘恬”的一类,它没有系统,没有方法,没有拘束,偶有感触,随时记录,意到笔随,意完笔止,片言零语如群星罗布,各各自放异彩。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中国人的思想长于综合而短于分析,长于直悟而短于推证。这番论述道出了清言小品的特征和魅力所在:多谈人生体悟,哲思趣理。既像诗词骈赋,讲究整饬偶对,又像哲人之语,禅师之悟,词语闪烁,断续飘忽,语带烟霞,韵谐金石。醒世持世,一字不落言筌;挥尘风生,直夺清谈之席;解颐语妙,常发斑管之花。它是奇思瑰想之连缀,人生体验之突发,率尔操觚,任意驱驰,语语峭丽,字字珠玑,句句金玉,晶莹剔透,赏心悦目,给人意味无穷的感悟和清新淡雅的美感。
因为清言小品是集中体现和承载古人人生感悟内容的文学样式,优秀作品集中在明清两代,所以本书就从明清清言作品中精选而成,并名之为《悟书》。其实还可以名之为《中国古代人生感悟格言集粹》或《明清清言小品精选》。考虑到作为本丛书的一种,从内容上看,取这一书名也算是比较恰当的。
本书在编译过程中,对版本、原文进行了认真的比较、筛选和校勘,力求把清言小品中最精彩的内容介绍给读者,同时译文努力做到准确、优美、流畅。疏漏和不妥之处,还望读者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