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书,一种独特的文化作品,西方人称之为“最温柔的艺术”,在中国源远流长。在谆谆训诫和殷殷劝勉之中,凝聚着古今一贯的人生感悟,孜孜以求的理想信念;折射出饱经沧桑的人生体验,光明伟岸的道德人格;承载着教子治家的高超艺术,为人处世的智慧灵光。家人的一声叮咛,胜过百服良药,洗却万千烦恼。亲人的一语问候,传来温謦无数,顿觉关爱无边。圣暂先贤的立身处世之道,家庭教育的修身励志读本,所谓“家书抵万金”是也。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家书/新编小五经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管曙光 |
出版社 | 湖北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家书,一种独特的文化作品,西方人称之为“最温柔的艺术”,在中国源远流长。在谆谆训诫和殷殷劝勉之中,凝聚着古今一贯的人生感悟,孜孜以求的理想信念;折射出饱经沧桑的人生体验,光明伟岸的道德人格;承载着教子治家的高超艺术,为人处世的智慧灵光。家人的一声叮咛,胜过百服良药,洗却万千烦恼。亲人的一语问候,传来温謦无数,顿觉关爱无边。圣暂先贤的立身处世之道,家庭教育的修身励志读本,所谓“家书抵万金”是也。 内容推荐 家书是古人用来教子治家、进行家庭教育的一种读物。家书,可以作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从狭义上理解,它是指家人之间来往的书信。但中国古代的家书,是以家训为中心。家训构成了家书的核心内容,并因此使其具有永久的生命力;家书,是以书信的形式反映家训的内容,其主要价值在于家训,这与古代的一些专门论述家庭教育、家庭规范的家训著作的作用基本上是相同的。基于以上理由,从广义上说,家书也应该包括家训著作。本书选入了古代几种有代表性的家训著作如《颜氏家训》、《袁氏世范》等中的部分内容。 目录 一 修身立志 勿议人之长短 敬慎威仪,以近有德 志要壮,行要高 澹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志当存高远 止谤莫如自修 居高畏危,处满惧盈 言则忠信,行则笃敬 欲不可纵,志不可满 修善立名,劝勉后人 莫以一伪丧百诚 求令名于世必先修身 修己不得不恳,为学不得不坚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小疵不可不留意 胸中廓然无一物 贵贱厚薄,见之均当恭逊 为子当知父母爱之所在 操行无关仕途荣辱 富贵自有定分 忠信笃敬,先存于己 公平正直以事人 常悔以往,其德日进 利害不能动心,斧刀不能移志 临事外明于理内决于心 道非难知难行,患人无志 以圣贤自期 发愤立志做君子 立志之始,在脱习气 为人不可傲气 变柔为刚,化刻为厚 人生应具高淡襟怀 欲有成就,必须有恒 做人之道,敬恕二字 富贵功名皆有命定 能立能达,不怨不尤 勤劳治事,还须豁达冲融 对待诽谤宜抑然自修 人生之败,非傲即惰 讲求将略,自励品学 慎之又慎,有始有终 无恒则无所成 为圣贤不在读书多少 恃才傲物必无寸进 苟能自立志,何事不可为 进德修业全由自主 不忮不求,力崇俭德 修身四条 不耐苦则无所成 从小志趣要远大 得意时最宜检点 大丈夫当有阳刚之气 耕读为业,务本为怀 以勤俭相勉 敬以持躬,恕以待人 身有病心不能有病 二 为人处世 明者处世,折中为上 敬事有善功,骄奢则祸至 尊崇长幼,以礼自持 交友之美,在于得贤 守道崇德,不求自得 无多言,无多事 能守一职便无愧 不可窃人之美 求贤不必舍近求远 君子必慎交游 位高益惧,恩厚增忧 名声五失 取小名招大悔 防害避祸 为人务须恭谨 挚埸诵我谀我之小人 近君子而远小人 与人交游,念其所长 与人相处,谦下诚实 名须立而戒浮,志欲高而无妄 为人处即为己处 初入世途,择交宜慎 作事须有定时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待人接物须从大处着手 求友匡己为大益 与鲍鱼处,必染其臭 求师求友不可不专 敬爱宗族乡党 脚踏实地,不敢欺人 不占人半点便宜 勿依仗权势而骄佚 声名太好,战战兢兢 长傲多言总致败 待家乡官员宜若远若近 做事宜有始有终 为人勿倨傲诞妄 言行谨慎,切戒轻浮 结交正士为终身受用 好师好友好榜样 法度道德当随时而变 只患不能自立,勿患人不己知 三 为官从政 直不近祸,廉不沽名 清心做官,莫营私利 仕宦以清廉为最 为政五德 当一日勤如一日 做官须正直忠厚,勿懈为善之志 不取污手之钱 不求明哲保身 四 读书求学 勿谓读书无益 取必以渐,勤则得多 求教于通人大儒 以意为主,以文传意 数年勤学能免一生蒙辱 读书易习而可贵 不以有学之贫贱比于无学之富贵 读书学问,本利于行 学而求益 幼学如日出之光,老学如秉烛夜行 佩服诗书,以求荣达 广读书史,至老不倦 多思,多记,多问 读书讲学,吾所宿好 为学切忌好高骛远 学则难者亦易,不学则易者亦难 读书不能满足于过目成诵 学诗文可模拟 读书贵在用世 君子贵于自知,不必随声附和 文章雄奇以行气为上 读书当虚心涵泳切己体察 看读写作,不可缺一 求学不顺宜反思 学问贵有恒 书须从首至尾通读 读书之道,专精二字 读书要有志有识有恒 发奋立志,念念有恒 读书何必择地择时 求业之精,专心而已 愧悔读书 多看经史文集,勿为考试所误 早慧早达者忌易得易失 读书贵在明理 读书要立志专一 既读圣贤书,身当践行之 读书要眼到口到心到 为学当如愚公移山 立言立行之外,尚须立德立功 读书作文当以思想为重 学业才识不进则退 文墨能定人生寿天 学习书法要探求本原 读书应以研寻义理为本 经济学问出自萧闲寂寞 勤学好问,广览博闻 折节读书,锐志前进 五 齐家守业 兄弟同心,家人无怨 以清白遗子孙 养尊不处优,位高不逾礼 治家宽猛犹治国 兄弟和睦,家人相爱 再娶再嫁,防门户之祸 虽清贫,身安为重 厚葬之家,例非明哲 有父足以为汝师 父兄通情子弟,子弟仰承父兄 居家应知处忍之道 终身承颜致养,不能报父母之恩 父母均其所爱,兄弟自相和睦 兄弟子侄同居,当各尽公心 明定赏罚,轮管家事 世道盛一德遵王,世俗偷不同为恶 勿恃势与官府往来 居家应讲求礼节 言孝者以保身为重 勿重母家而轻夫家 谨防学坏之人自暴自弃 治家八法 孝道能使一门祥瑞 联姻须知对方为人 以仁心对待亲族 绝大学问在家常日用之间 姻亲但求勤俭孝友之家 兄弟应无纤芥之嫌 庆幸父母杜门谢客 盼父亲不要过于劳苦 兄弟和睦为第一 家和则福自生 孝友为家庭之祥瑞 身出于正,方能教之以正 家人和好,万事皆兴 周济亲族以报旧恩 六 教育子女 教育子女,勤加督训 父母威严有慈,子女畏慎生孝 爱子不均则弊多 父子之严不可狎,骨肉之爱不可简 爱子必当教子 后生才锐者当常加简束 教子之道,四戒四宜 父子之间不责善 爱子必以其道 富贵足以愚人,贫贱足以立志 常做无官之想,时有谦省之意 教子不离八本、三致祥 试读章节 勿议人之长短 【原文】 吾欲汝曹闻人过失,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闻,口不可得言也。好议论人长短,妄是非正法,此吾所大恶也,宁死不愿闻子孙有此行也。汝曹知吾恶之甚矣,所以复言者,施衿结缡,申父母之戒,欲使汝曹不忘之耳。 龙伯高敦厚周慎,口无择言,谦约节俭,廉公有威。吾爱之重之,愿汝曹效之。杜季良豪侠好义,忧人之忧,乐人之乐,清浊无所失,父丧致客,数郡必至。吾爱之重之,不愿汝曹效也。效伯高不得,犹为谨敕之士,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者也;效季良不得,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者也。迄今季良尚未可知,郡将下车辄切齿,州郡以为言,吾常为寒心,是以不愿子孙效也。 ——东汉·马援《诫兄子严敦书》 【译文】 我想让你们听到别人的过失时,就像听到父母的名字一样,耳朵可以听,但嘴里不能说。喜欢议论别人的长短,胡乱评论国家的政策法令,这是我最讨厌的,宁可去死也不愿听说子孙有这种行为。你们知道我对这种行为十分讨厌,之所以现在又再次强调这一点,就像女子出嫁父母把带子和佩巾结在女儿身上,并反复告诫她一样,目的是让你们不要忘记。 龙伯高这个人为人厚道做事周密,说话谨慎,谦虚而能约束自己,廉洁奉公很有威望。我爱戴他敬重他,希望你们也能向他学习。杜季良这个人豪爽仗义,忧别人之所忧,乐别人之所乐,无论好人坏人都不疏远,所以他父亲去世请客时,附近几个郡的人都来吊唁。对这个人,我爱戴他敬重他,但不愿你们效法他。因为效法伯高,即使学不好,也仍不失为一个谨慎严正的人,正是所谓“雕刻天鹅不成至少还像一只鸭子”;但效法季良不成功,就会沦落为天下闻名的轻薄之人,正是所谓的“画虎不成反而像狗”。季良的结局如何至今还不知道,但郡中官员到任伊始就对他咬牙切齿,州郡的人都在议论他,我常常为此而担心,所以不希望我的子孙效仿学习他。 敬慎威仪,以近有德 【原文】 今我告尔以老,归尔以事,将闲居以养性,覃思以终业。自非拜国君之命,问族亲之忧,展敬坟墓,观省野物,胡尝扶杖出门乎!家事大小,汝一承之。咨尔茕茕一夫,曾无同生相依。其勖求君子之道,研钻勿替,敬慎威仪,以近有德。显誉成于僚友,德行立于己志。若致声称,亦有荣于所生,可不深念邪! ——东汉·郑玄《诫子益恩书》 【译文】 现在我告诉你我年纪大了,要把家中事务交给你,将悠闲地生活以怡养性情,深入地思考来完成著述的事业。如果不是接受了国君的命令,慰问族人亲戚的忧虑,祭祀祖先的坟墓,观看野外的景物,我何尝需要拄着手杖出门呢!家中事务无论大小,你都要一人承担。可叹你独自一人,又无兄弟相互依靠。要努力寻求君子的立身处世之道,钻研学问不要放弃,恭敬谨慎保持庄严的仪态,来接近有道德的人。显赫的声誉要依靠同事和朋友的宣扬来得到,而一个人的德行则要靠自己的志向来树立。如果能得到美好的声誉,对父母来说也是很光荣的,能不深思吗!P2-3 序言 古人历来重视教育,但在中国古代,社会教育并不发达,于是家庭教育便在整个国家教育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因此,在我国的古代典籍中,便出现了一种从内容到形式均颇为独特的文化作品,这就是家书。 家书是古人用来教子治家、进行家庭教育的一种读物。它原本属于一个家庭或家族,但一经问世,即广为流传,且历久不衰,以至成为历代社会进行家庭教育的范本。家书中一般并不传授关于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方面的具体知识,其主要内容仅是立身处世之道,即做人的规范、准则和方法。因此,从根本上说,它是我国传统社会中家庭教育的修身读本。 重视教育子女,是中国古代家庭文化的一个显著特色,也正因此,在浩繁的历代家书典籍中,在谆谆训诫和殷殷劝勉之中,凝聚着许多古今一贯的人生感悟和理想追求,这又集中表现为如何让后代子孙加强道德修养,如何掌握立身处世之道,如何学会做人,做一个符合儒家伦理规范的所谓君子,以此立足于险恶复杂的社会而不致倾覆。毫无疑问,这是一笔丰富宝贵的古代文化遗产。今天我们读来,仍可以从中窥见古人多姿多彩的生活阅历,饱经沧桑的人生体验,光明伟岸的道德人格,以及教子治家的艺术,思想智慧的灵光。更值得称道的是,这些家书中除了蕴含着作者个人毕生的生活体验和全部学术思想之外,还熔铸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许多优秀的成分。这些,对于今天的我们,不论是教育家人,还是完善自我,都是不无裨益的。 在古代家书中,品德教育居于首要地位。也就是说,品德是家庭教育的根本。“教家立范,品行为先。”(清·孙奇逢《孝友堂家训》)这个观念无疑是正确的。首先,一个人要想养成美好的品德,首先需从‘致知格物”、“诚意正心”人手。“致知格物”是指一个人要明辨是非,不为外物所蒙蔽,就必须寻根究底,探求事理,如此才能全面准确地把握事物,才能明白道德至善之所在。“诚意正心”是在“格物”、“致知”基础上立德的基本方式和途径,意即使人的意念诚实,思想端正。宋代司马光认为,学习的目的在于“正心”,提高自己的内在素养,如果只是为学而学,不从根本上提高自己,那么学得再多也没有用处。古人认为,读书学习足以使人明理,了解“至善”之所在,从而改变人的气质,使人高尚起来。对子女而言,美德的养成当然有一个学习和渐进的过程。但在家庭教育的环节上,父母需要根据自己的人生经验,随时向子女讲明道理,使其逐渐明辨是非,确立良好的品性。如东汉马援的《诫兄子严敦书》就是在听说了侄子们的有关情况后写信严肃而诚恳地告诫他们不要讥议他人,轻率交友。这种以立德为基础的教子原则,是古代一直被奉行的。抓住了这一点,就意味着整个家庭教育迈出了正确而又关键的一步。其次,美德的形成,还在于个人的自我培养和修炼,即所谓“修身为本”。修身从何处人手呢?从立志人手。立志是通向立德的基本途径。没有明确坚定的人生目标,谈不上修身立德。所以,一个人从小就要立志。“人无志,非人也。”(晋·嵇康《家诫》)“夫志,气之帅也,人之命也,水之源也。”(明·王阳明《示弟立志说》)志决定着人生的价值目标指向,所以君子之学,“莫先于立志。”(明·王阳明《示弟立志说》)“人之进退,唯问其志”(汉·孔臧《诫子琳书》)但立什么样的志向呢?这就因人而异了。“志当存高远。”(三国·诸葛亮《诫外甥书》)品德高尚之人所立志向自然高远,志向高远又促使其行为高尚,促使其道德水准进一步提高。当然,从立下志向到实现目标,有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修身、磨炼的过程,一个人的修养和品德就是在这种磨炼或修炼中不断完善的。第三,立德教育应该从早期教育开始,特别是应该从婴幼儿时期开始,并留意胎教。因为子女越小越容易调教,越大教育的难度就越增加,所以“固须早教,勿失机也。”(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早期教育的内容包括生活常识、礼仪、经学诗文等,并要特别注重品德教育。 古人早已注意到,在子女的教育问题上,家庭教育与师长教育具有不同的作用。那么作为家庭教育主要实施者的父母以及其他长者,在教育子女、晚辈或弟妹时应力求做到哪些呢?一是要率先垂范,为子女、晚辈或弟妹做出榜样。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曾国藩在给欧阳夫人的家书中说:“吾夫妇居心行事,各房及子孙皆以为榜样,不可不劳苦,不可不谨慎。”二是寓慈爱于严厉之中。“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三是教育在前,惩罚在后。四是对待子女,一视同仁。“父母爱子贵均”、“父母均其所爱,兄弟自相和睦。”(宋·袁采《袁氏世范》) 子女在个人行为上应该遵循什么样的道德规范,这是始终贯穿于古代家书中的一个主体内容。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一是以小见大,防微杜渐。对子女中的小恶不禁止,听之任之,发展下去,就会酿成大恶;反之,对于子女的善行,即使是一言一行,也要及时鼓励,否则会自生自灭。二是慎独。这是先秦思想家提出的重要品德修养之一,意即无人独处时,也要使自己的行为谨慎不苟。这一品行也成为古人培养子女操行的重要内容。曾国藩教导两儿每夜相课的四条之首就是“慎独”。培养子女慎独的品行,是基于教子要处世谨慎。谨慎处世,主要体现在言语行为上要谨慎。首先,言语上要“三缄其口”。其次,在举止行为上要“三思而行”,恭敬谨慎。为什么处世要谨慎呢?吴麟徵在《家诫要言》中一语点破:“一念不慎,败坏身家有余。”三是勤勉。古代家书中父母都很重视教子戒惰逸而勤劳。教子勤勉的内容,男孩子则集中在勤于耕种和勤于读书两个方面,女孩子则体现在勤于家事女红方面。四是谦虚好学。在学习中,谦虚是第一要义。要不耻下问,善于向别人学习。四是慎交友。少年心性尚未成熟,把握不住自己,如交友不慎,后果难以想象。所以古人一般都训示子弟交友宜慎。朱熹在《与长子受之》中说:“大凡敦厚忠信,能攻吾过者,益友也;其谄谀轻薄,傲慢亵狎,导人为恶者,损友也。”左宗棠也在家书中告诫儿子:若“好交结淫、逸友,今日戏场,明日酒馆,甚至嫖赌、鸦片无事不为,是为下流种子。”纪昀为其子深刻分析了交友之道:“误交真小人,其害犹浅;误交伪君子,其祸为烈矣。”五是谦和待人。“与人相处之道,第一要谦下诚实。”(明·杨继盛《谕应尾、应箕两儿书》)“凡事谦恭,不得尚气凌人,自取耻辱。”(宋·朱熹《与长子受之》)曾国藩在给夫人的家书中希望“夫人教育儿孙妇女,常常作家中无官之想,时时有谦恭省俭之意,则福泽悠久,余心大慰矣”。 在日常生活方面,许多父母都告诫子女应严以律己,遵守传统美德。一是要重仪容。人的仪容是其精神世界的物化形式,人们从其仪容外表可以窥见其道德修养和品行。古人认为,男子的仪容必须威重严肃,不可轻慢放荡。古人所谓的仪容,不仅指外表庄重严肃,举止有节,还要强调内在的气质和精神。如何培养自己的高雅气质和精神,吴麟徵主张“多读书则气清,气清则神正”。曾国藩认为:“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二是戒奢侈。在教子戒奢侈尚俭约这一点上,司马光的《训俭示康》是一篇传世之作,文中阐述的“由俭人奢易,由奢人俭难”的道理,在当时引起了极大反响。当然,司马光不仅言传,而且身教。在他的影响下,其子司马康在生活上秉承父德,自甘俭素,史载其“为人廉洁,口不言财。”三是戒贪欲。贪欲是人类的大敌。重利轻德,行为贪婪是品格低下的表现,世人对此大多鄙视。为了不使子女滑入贪欲的泥沼,古人常常教育子女要约身肃行,以贪为戒。要安贫乐道,知足长乐,不为贪欲所惑。 家书,可以作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从狭义上理解,它是指家人之间来往的书信。但中国古代的家书,是以家训为中心。家训构成了家书的核心内容,并因此使其具有永久的生命力;家书,是以书信的形式反映家训的内容,其主要价值在于家训,这与古代的一些专门论述家庭教育、家庭规范的家训著作的作用基本上是相同的。基于以上理由,从广义上说,家书也应该包括家训著作。因此,我们选入了古代几种有代表性的家训著作如《颜氏家训》、《袁氏世范》等中的部分内容,这与本书的编写宗旨和目的也是一致的。 古代的家书传播久远,比较分散,版本也各不相同。在编译过程中,对每一篇家书,我们都选择了善本,同时对校了其他版本。译文则力求准确传达出作者的本意,并做到行文流畅。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