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构思独特,匠心独具,视野广阔,创意高妙。作者在细致的观察中,关注沿途所见所闻的一草一木,以城乡为点,以时间为线,以英伦的历史和现实为面,展开思想的翅膀,把英伦尘封的过去、闲适的今天和涌动的将来,融入感受之中,娓娓道出“情、景、理”的交融。文章像散文似游记,行文流畅、过渡自然、文字洗炼。书中既有风光的描述,饱含感性的灵气,又充满理性的思考,启迪人的思维,并不忘捧出真知灼见。
本书反映了是这样一种理念:品格是城市的灵魂;不客是创业经商、投资开发还是人才吸纳,有品格的城市才有吸引力;而城市品格源于城市经营者的理念,形成于大家的智慧的共同的努力;城市的人本规划给城市带来了繁荣,给市民带来了方便,城市产业的集聚和更替带来了城市规模的升级和定位的转型。
本书是黄小晶同志英伦考察中思考碎片的汇集。在《时光玫瑰》中,我们看到的是她考察英伦的过去与现在、城市与乡村、民族和国家的冷静而睿智的语言表述,看到的是她对祖国城市发展向何处走、农村走向何方的深邃而理性的思考。更为重要的是,我们从她对英伦曾经向外武力扩张一称获霸世界的“辉煌”的感叹和对“日不落”帝国衰落的挽吊中看到,中国人那“和而不同”的博大胸怀和不卑不亢的谦谦风度以及奋发图强的谆谆心志。
作者对英伦城乡考察参观中的视野所及,在行文中夹叙夹议,以小见大,不断为英伦和中国现状的对比埋好伏笔,峰回路转的笔锋挑起耳闻目睹的话题,破解潜藏心里的疑窦,使读者在一幅幅异国风情画中感受到英国深层的社会、政治、经济、自然、历史、文化和人文的本质内涵,从中自然联想到我国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差距,并据此形成了城乡统筹规划和统筹发展等的若干思考。作者对两国的比较分析恰如其分,见解精辟。这确是一本在透视中反观自己的佳作。
序
引子:岁月的“光芒”
绿洲之翼:牧歌一样优美的科茨沃尔兹
乡村面纱
纤尘不染的村野:拜伯里村
人居与自然的和谐:玻佛镇
理想的家园:山地斯托
古老不拒绝现代:博尔顿村
农村规划不可忽视
仓廪实而知礼节
激活农村自身活力
绝代双骄:与产业交融的牛津和剑桥
“三美”交融的牛津市
“牛”气十足的学府
政治和工商业味浓厚
亦城亦校剑桥市
“盛产”世界一流科学家
“济用”的教育
开放的大学城
引爆知识经济
辉煌之都:闪耀个性光芒的伦敦
微暗火焰下的紫罗兰
声望日下的英皇室
自由的“空间”
没有硝烟的革命
“城市灵魂”与“城市脉络”
无处不在的“眼睛”
凝固的历史
爱神广场
博爱精神与“缺陷美”
向世界免费开放的大英博物馆
道克兰地区的复兴
神奇的创意产业
魅力依然的伦敦唐人街
人本城市:水泥蚕蛹中飞出的“花蝴蝶”
伯明翰
发达的工业多元的文化
政府主导民间注资“整容”
体现历史和人文传承的城市再造
超前的规划理念
以城市规划带动城市经营
城市的战略规划和形象策划
英国“特区”:文化传承独特的苏格兰
柔中有刚的苏格兰人
优雅的女人:爱丁堡
浮光掠影古城堡
名家巨匠灵魂融入城市今昔
“擦亮”文化旅游招牌
英国建筑和设计之城格拉斯哥
品牌,创新能力的体现
细节,彰显文化品位
西洋油画:蕴藏着丰富元素的威尔士
追求自治的威尔士人
商贾云集威尔士
投资魅力来自“五星级的服务”
信息化时代的电子政务
升温的“中国热”及反倾销的困扰
乡村经济:农业和旅游业
工业化:城市化的根本动力
第三产业:后工业社会的亮点
服务业:弥补了制造业的萎缩
百年妖娆:持续创新的转型城市
“古老”价值催发切斯特购物城
英格兰最美的城市:巴斯
从温泉城到旅游商贸城
“千禧工程”成永远的痛
足球名片:曼彻斯特
世界第一台蒸汽机牵引城市区域布局
从工业污染城到“24-hour pany town”
“北方天使”催生纽卡斯尔
市场的力量
城市转型与持续发展
现代舞蹈:演绎现代文明的人与城市
潜能与实绩结合的考核评估体系
个人发展与薪酬的双重激励
注重服务的新公共管理
因需设教的培训模式
说说“三留人”
“富老同步”的保障
英、中人口老龄化的不同特点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有为的政府适度的服务
光影同在:不同立面的英国
阳光和阴影同在
文化身份的危机感
对公共事务的漠然
欧洲一体化恐惧症
伟大的复兴需要伟大的文化
没有永远的辉煌
后记:边缘的声音
作为政府管理者,应该高度重视农村建设的规划管理问题,尤其是要把中心镇、村规划的实施作为乡村规划建设的重点,用城镇体系规划合理确定中心村的空间布局,协调好乡村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之问的关系。农民住宅建设主要涉及规划、土地、建设、房管等多个部门,政府应制定一个农民建房的指引,规划建设管理部门要广泛宣传城市规划法律法规,宣传建房手续的办理程序、优惠政策,增强农民遵守规划、服从规划、维护规划的自觉性,让农民乐于办理建房手续,依法建房。
要建立完善的住宅产权制度与宅基地置换政策。深化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农村住宅产权制度,让农民住宅拥有完整的产权;支持和鼓励农村居民通过宅基地置换的办法,开展农村住宅交易,让富裕起来的农户在新的规划区内建设新的住宅,让暂时没有经济条件建房的农民通过置换宅基地购置二手房。要大幅度降低村庄整治中农村宅基地的规费,对新规划的农村居民住宅小区建设,在给予启动土地指标的同时,对建新撤旧的农户,新房建好后退出原来的宅基地的,全额退还新房建设中收取的宅基地的规费。对退出的宅基地进行复垦的,应享受土地整理的各项政策,并给予奖励。正确处理好农村“世居房”的问题。这是当前村庄整治和农村新社区建设中的一个突出难题。解决这一问题,关键还是要对农村住宅给予完整的产权,在此基础上,对本地已无户口的“世居房”,应允许农村住宅继承人的房产进入二手市场交易,对愿意享受同等面积农村宅基地的,应允许其退出世居房,在规划区建住宅。或者,由集体经济组织对其宅基地和房屋进行收购。
要加快制定和完善农民房屋拆迁管理办法和土地征用办法。在农村村庄整治、中心村建设和大规模农村住宅建设中,各地普遍反映农村房屋拆迁缺乏行政法律依据,农村房屋撤迁的补偿等都缺乏标准。因此,要尽快制定农村房屋拆迁管理办法,为农村村庄整治和农村新社区建设提供有效的法律保障。进一步完善土地征用办法,提高土地征用补偿标准,对土地出让金实行再分配,把失地农民全面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建立城乡共享的土地征用制度,尊重和保护农民的财产权利。
要健全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与处置政策。把行政村改造成为新型社区,农村集体资产的处置是一个十分敏感的问题。特别是通过行政村撤并组建的中心村,集体资产处置问题更加突出。因此,要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进一步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的管理,确保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调整和优化农村集体资产的使用范围,着重用于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深化农村经营管理体制的改革,广泛推行农村社区集体经济的股份制改造,明确产权主体,明晰产权关系,使集体经济成员成为股东,使封闭的集体经济成为开放的股份合作经济组织,这样,既使社区内农民的利益得到有效保护,又使社区具有开放性,促进农村新社区的稳定和发展。
要加强农村干部,特别是村委会主任和农村国土员的培训,充分发挥村委会在宅基地管理和农民住宅建设管理中的作用,把农民建房管理工作纳入各村年度工作考核范畴,按年度内在该村辖区范围内出现新违法用地、违法建设的数量为基本考核参数,对考核结果为“优秀”、“良好”等级的村予以奖励;对考核结果为“不合格”等级的村予以处罚。
P25-26
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我在《二十世纪的英国经济:“英国病”研究》一书(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中,就对英国的兴盛和衰落过程作了概述,以至于当时有人评论说:写的是英国,但处处想到的却是中国。一晃,二十年过去了,我一直没有忘记自己当时的观察和思考。2003年,我在伦敦泰晤士河塔桥之下漫步,曾填词一首:
夜游宫
伦敦塔桥下忆英国
二百年历史变迁有感
二00三年
过往游人暗语,
二百载,几经风雨。
昔日辉煌怎再遇,
影虚虚,
水徐徐,
来又去。
到此休怀古,
梦已尽,谁能相助?
见否河边落叶树,
早开花,
漫天舞,
留不住。
上个月,我为暨南大学黄德鸿先生的学生黄小晶同志的专著《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政府行为》作过序,当黄老先生托我为他的学生这本考察英国后所写的著作再撰一篇序言时,当时我没有承诺,只是说看完书稿再说。书稿看完后,我决定写了。
《时光玫瑰——英伦城乡考察回望》这本书构思独特,匠心独具,视野广阔,创意高妙。作者在细致的观察中,关注沿途所见所闻的一草一木,以城乡为点,以时间为线,以英伦的历史和现实为面,展开思想的翅膀,把英伦尘封的过去、闲适的今天和涌动的将来,融入感受之中,娓娓道出,呈现出“情、景、理”的交融。文章像散文似游记,行文流畅、过渡自然、文字洗炼。书中既有风光的描述,饱含感性的灵气,又充满理性的思考,启迪人的思维,并不忘捧出真知灼见。在引人入胜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形势发展抒发理性的情愫,让人轻松翻阅,掩卷顿悟。
作者身在风光无限的“夕阳帝国”,心却在蓬勃振兴的故乡中国。满目美景激发满脑思绪,随着作者的脚步翻飞落定,形成一道优美的“河水”,流向读者的“心房”。顺着“河水”进入作者的思绪,你会发现,不管过去或是现在,英国发展的轨迹,有些似曾相熟的,正是我们目前面对的,或将要面临的交叉点。
英伦和中国,东西遥对,天各一方。本书能将不相联的地方加以时空的坐标;将貌似不相干的事物凭借联想,衍生出新的意义;将好像无关联的问题在笔锋的起承转合中挖掘出本质的东西。无论是万物演变或是社会发展,其规律均于对比中显现。英中两国,同一地球,两种制度,都有起落。但经济规律无分政制,因此,一国经济发展的成功或失败,可供别国借鉴。
作者对英伦城乡考察参观中的视野所及,在行文中夹叙夹议,以小见大,不断为英伦和中国现状的对比埋好伏笔,峰回路转的笔锋挑起耳闻目睹的话题,破解潜藏心里的疑窦,使读者在一幅幅异国风情画中感受到英国深层的社会、政治、经济、自然、历史、文化和人文的本质内涵,从中自然联想到我国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差距,并据此形成了城乡统筹规划和统筹发展等的若干思考。作者对两国的比较分析恰如其分,见解精辟。这确是一本在透视中反观自己的佳作。 本书反映的是这样一种理念:品格是城市的灵魂;不管是创业经商、投资开发还是人才吸纳,有品格的城市才有吸引力;而城市品格源于城市经营者的理念,形成于大家的智慧和共同的努力;城市的人本规划给城市带来了繁荣,给市民带来了方便,城市产业的集聚和更替带来了城市规模的升级和定位的转型。书中展示了一个个城市,如伯明翰这个原来以冶金、化工业为主的城市,近几十年来通过民间注资城市再造、建设会展中心等,使土地升值,发展为商贸服务城,成为有近代意义的城市改造典范;曼彻斯特由昔日著名的纺织城,演变为服务业发达的商贸不夜城;牛津和剑桥同是世界闻名的教育名城,两地大学城都能对长期形成的古建筑和古文化厚重的沉淀进行保护,并不断汲取现代文明的成果,但牛津先有城市,城内建校,以至于39个学院现在已没有扩张的空间;剑桥则先有校区,再形成商贸服务城,校区预留了足够的发展空间,其建设的成功经验与教训值得我们反思;切斯特因古城墙、古运河闻名,巴斯因古罗马浴池而享誉,皆依托古老文化的积淀形成为著名的旅游商贸城市,各种名特产的汇聚繁荣了商业街。威尔士原以农牧业为主,现不仅城市跨国公司云集,乡村经济也独具特色;纽卡斯尔原以造船、煤炭业为主,目前却成为了电器名城。产业的集聚、商业的集中带来了文化的沉淀和人的成熟,这些城市产业的升级、城市的转型以及品牌的塑造,都值得探究。
发展有起有落,发展的时候也许已隐藏了停滞的前兆,跌落的那刻或许已是回升的肇始。城市的发展一般是经过一阵风风火火之后,回眸一望,得到的同时也失去了许多!于是,人们开始反思:经济其实并非城市发展唯一需要考虑的因素;城市的未来最终以文化论输赢。文化的沉淀使国民趋于成熟和自豪,城市的品格使市民平等和自由。所以,人的整体素质决定一个地方、一个城市、一个国家的未来发展前景,因为人是文化的创造者、主宰者,也是文化最重要的传承者。
到国外留学的很多,到国外考察的更多。在国外,学习也好,考察也好,最重要的是不要忘记国情。黄小晶同志做到了这一点。正如我在剑桥大学访问时所填的《菩萨蛮》一词中所说:
菩萨蛮
在英国剑桥会见学习
经济学的中国留学生
二00三年
诗情画意门墙外,
家乡细事心中在。
流水带烟来,
新人新树栽。
不辞书案苦,
涉水寻新路。
深浅纵难明,
莫忘国内情。
我想,这也可以说是我对所有到国外学习和考察的人们的一种希望吧。
2005年12月22日
边缘的声音
——后记
7年前,一次有幸的机会,我在大不列颠停留了5个月。那时,因为她的古老和神秘,也因为她的奇妙和雅丽,心中留下了关于彼岸“玫瑰”的许多思考,渐渐地,思考的碎片连成了思绪,久了,思绪有如雨淋水浸,湿漉漉的,便沉淀在思想的“海底”。
2005年7月底,我赴英国学习考察一个月,行程中有25天在牛津市学习,5天参观英国沿途各城市。当我再度踏上这片似曾熟悉实际却仍然陌生的土地时,我的心弦被舒美、自然、和谐、古老而现代的英国城乡风貌所拨弄,被阳光与阴影同在的英国城乡现状所撩动,在轻松愉悦和冷静沉思交织的心情中感悟英国的社会、政治、经济、人口、自然、历史、文化、人文特点,我的思想振翅而飞,时而在蓝天白云间遨游,时而越过时空的界限。人,在水一方,心,沉甸甸的。
从英国回来已两个半月,凝神沉忆,英国风情和中国风貌,绅士风度和国人气量“化身”为“时光玫瑰”,依然在我的眼前交织浮现,流星一样莹闪在我的心间。考察的意义在于发现,在于以人类精神永恒的思想力为向导去追寻,也在于对照、联想,以衍生反省。在英国学习考察的日子,是一次穿透灵魂的旅程,我把中英两国的社会经济现象串联起来,便有一个声音始终缠住我的行程——英国城乡哪里的风貌更能代表英伦三岛?曾经辉煌显赫的“日不落”大英帝国究竟有什么让我们把目光停留在她的身上?今日的英国应该去关注她什么?回望中国,当何以为鉴?是啊,想想自己祖国的改革、创新、机制的改变与形成,结构的调整,想到英国的政治形态、社会变革、经济体系、产业结构,愈看愈觉得可比可思之处多矣,往日沉淀在思想深处的边缘声音也同时被唤起。这便是我提笔的初衷。我感觉,无论在本书中我回报她的是赤裸的洞察、批判的锋芒,抑或是欣赏的目光、仰望的姿态,摘取时光的“玫瑰”却是我这次异域行程中产生的愿望。
我们知道从一种文化通往另一种文化的道路跟我们想象的往往不一样。在英国的城市与乡村之间游走时,我试图在她们之间跨越时空建立更密切的联系,作更多的解读。于是,我从资料中解放出来,不再屈从于想象,努力去体味真实的英国,发觉这就像进入了五花八门的伦敦市集。我想只有虚心地学习和大胆地求证才会产生自己的精神,才会产生自己的智慧。于是,我悄悄过滤自己的思想,在两种文明之间重新考察自己,试图确定一个思维的视角,点击一种思想的路径,释放一些理性的思绪,使自己在回望中感悟,对自己的文化身份有更清晰的认识,以摒弃浅陋,尽可能减少出现“西西弗斯”向山上推石头,推上了峰顶,石头又重新滚下山来的事倍功半的状况。
是为彼岸玫瑰,是为印象英伦,是为边缘的声音,是为后记。
黄小晶
2005年8~12月
①古希腊神话中,有个热爱生命的神灵西西弗斯,因得罪宙斯被投入地狱,在地狱中他向死神恳求放他出去完成一件心愿,了结了就回来。到了人间后,他重新看到阳光大海,再也不肯履行诺言,不愿再回到那个暗无天日的地狱。于是诸神震怒,罚他到一座高山做苦役,每天昼夜不止地推着一块巨石上山,等推到了山顶,巨石又因自身的重力而滚回山脚,于是他又再下山重新把石头推上去,无休无止,直到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