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年江山帝王兴替,成败兴废弹指间。本书是历史小说家高阳的一部历史名著,全方位地展现清代宫廷生活的的方方面面,细致考证推断大清年间,十二个皇位喋血,十二种王权黑幕,十二种情色糜乱。书写的是几家神话,故事悲欢,道尽的又是几代悲肠,紫禁城内,又有多少道不尽的凄凉悲哀,无奈奢华……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大清皇帝正说(上下)/高阳作品集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高阳 |
出版社 | 团结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三百年江山帝王兴替,成败兴废弹指间。本书是历史小说家高阳的一部历史名著,全方位地展现清代宫廷生活的的方方面面,细致考证推断大清年间,十二个皇位喋血,十二种王权黑幕,十二种情色糜乱。书写的是几家神话,故事悲欢,道尽的又是几代悲肠,紫禁城内,又有多少道不尽的凄凉悲哀,无奈奢华…… 内容推荐 这是高阳笔下脍炙人口的名著。 大清王朝近三百年的江山社稷,兴衰荣辱,荡气回肠。 大清年间,十二朝兴衰更替,大清皇朝饱经内忧外患,却得以绵延数百年。 十二个皇位喋血,十二种王权黑幕,十二种情色糜乱,娓娓道来、栩栩如生,慈禧曾经秘密为荣禄堕胎,据说光绪死于梅毒,溥仪极尽奢侈,众说纷纭,孰真孰假? 权倾朝野,书写的是几家神话,故事悲欢,道尽的又是几代悲肠,庭院深深,紫禁城内,又有多少道不尽的凄凉悲哀,无奈奢华…… 目录 代序:半壶酒一春秋/高阳其人其事其作 01 皇帝的种种 02 爱新觉罗的祖先 03 太祖、太宗 04 世祖 05 圣祖 06 世宗 07 高宗 08 仁宗 09 宣宗 10 文宗 11 穆宗 12 德宗 后记 附录一:高阳大事丰表 附录二:高阳作品表 试读章节 清朝自康熙年间发生夺嫡的纠纷以后,不建储位,成为定制;从而又建立了立贤不立长的制度。因此,每一个皇子,都可能是未来的皇帝;也因此,皇帝的种种,须从出生写起。 关于妃嫔召幸,有好些有趣而不经的传说:既属不经,虽然有趣,我亦不便介绍。不过,皇后及有封号的妃嫔,各有固定的住所;皇帝某日宿于某处,或召某妃嫔至某处共度良宵,作为太监最高办事机构的“敬事房”必然“记档”,因而当妃嫔发觉怀孕时,可以查得受孕的日期。 妃嫔一证实怀了孕,自有太医院的御医定期“请喜脉”,服安胎药;到得将次足月时,内务府就要“传妇差”了。首先是选“奶口”;其次是找稳婆,都由“上三旗包衣”的妻子中选取。 出生以后,由敬事房通知内务府记入“玉牒”。所谓“玉牒”者,即是皇室的家谱,爱新觉罗氏大体为两类:凡是太祖的子孙称“家室”;太祖兄弟的子孙称“觉罗”。腰带分黄、红两种,所以俗称家室为“黄带子”;觉罗为“红带子”。玉牒的封面,亦如其色,家室是黄色封面,觉罗是红色封面,不妨称之为黄簿、红簿。 皇子皇女当然记入黄簿,主要内容是性别、生母名氏、位号、第几胎、出生年月日时,还有收生稳婆的姓氏,以便出纠纷时,可以追查。 然后是命名,时间早晚不一,有些出生未几,即行夭折,既无名氏,亦未收入玉牒叙排行的,在康熙年间是常有之事。命名之制,至康熙皇长子胤提出生,始有明文规定,上一字用“胤”;下一字用“示”字旁,由内阁选定偏僻之字,奏请硃笔圈定。需用偏僻字者,因为此皇子将来可能成为皇帝,便于臣民避讳。自康熙朝以后,命名字派如下:……P1 序言 谈及高阳在华人社会的影响力,有人曾这样形容:有水井处有金庸,有村镇处有高阳。 高阳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位旧式文人”,他学富才高,著书百种,嗜酒如命。常自嘲:酒子书妻,即以酒为子,以书为妻。 清末有“三屠”,张之洞用财如水,人称“屠财”;袁世凯好行杀戮,时称“屠民”;岑春煊性好劾人,称为“屠官”。对于清史独钟的高阳,以善“屠纸”予以自谓。 高阳的作品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总印数已经超过2000万册,“有村镇处有高阳”之说名不虚传。 何怀硕说“高阳是奇人。在这个旧文化崩析、新秩序未立的混乱年代,他兼有旧学与新慧”。 台湾作家张大春说“高阳的成就独一无二,甚至难以找到继承人”。 台湾著名小说家王文兴说“高阳是国宝级人物”。 台湾诗人痖弦称高阳为“新文学运动以来中国历史小说第一入”。 高阳本名许晏骈,字雁水,笔名郡望、吏鱼,出生于钱塘望族。许家先祖在清朝世代为官,曾有人担任兵部尚书、内阁学士之类的官职。高阳童年所居住的祖屋,门口就悬挂着由嘉庆皇帝亲笔所题的“榜眼及第”、“传胪”等匾额;在花厅中也高悬着慈禧太后亲笔书写的“福寿龙虎”世匾。高阳的父亲许宝朴曾任浙江财政司官员。母亲黄婉同是出身富贵的大家闺秀,不仅饱读诗书,更能将正史、野史转述为一个个精彩的小故事。因此,幼年时代紧随于母亲身旁的高阳,自然而然地聆听了许多官场现形以及乡野传奇,无形中,母亲也成了高阳文史修养的启蒙之师! 有十个兄弟姐妹的高阳,在家排行老九。 高阳大学未毕业,就以优秀成绩入杭州笕桥国民党空军军官学校,当了空军军官。1948年随军赴台湾。曾任国民党军队参谋总长王叔铭的秘书。退伍后任台湾(《中华日报》主编,还一度出任《中央日报》特约主笔。高阳擅长于史实考据,曾以“野翰林”自道。他的成就不仅在于评史述史,更重要是将其史学知识用于创作历史小说。 高阳的创作以清代宫廷与近现代高层人物生活为主,高阳对历史小说的贡献,最主要的在于他“以考证入小说,以小说成考证”,开创了中国历史小说的新类型。 高阳读书不记笔记,但却有着超凡的记忆力,对中国历代皇帝的生卒年月日、民族、籍贯、三亲六眷、兴趣爱好都了然于心,对于帝王们手下的文臣武将、宰相诸侯,以及嫔妃太监、心腹与政敌,也无不熟稔,朋友们便戏称他为“皇帝老儿家的总管家”。更重要的是,高阳对于皇室权力斗争、朝廷政治风云、宫闱秘闻、以及牵一发动全身,由此带来的对于整个中国的各种影响,无不津津乐道,了如指掌,堪称“掌上千秋史,胸中百万兵”了。 1962年,高阳受邀联合报副刊连载《李娃》,这部作品不但一鸣惊人,也成了高阳历史小说创作的滥觞,而后发表的《慈禧全传》及胡雪岩三部曲《胡雪岩》、《红顶商人》、《灯火楼台》,更确立了他当代首席历史小说家的地位。 高阳一生著作共有90余部,约105册。高阳的历史小说注重历史氛围的营造,情节跌宕,旨在传神,写入物时抓住特征,寥寥数语,境界全出。 高阳幼承家学,其后自学有成,再加上此前已累积了多年现代小说的创作经验,因而一步入历史小说的领域,立刻创造出引领风骚的局面。由于其先祖在清朝世代为官,来台后因而能为小说灌注浓厚的历史感,其创作理念对后来者亦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高阳的小说以史料繁细、运用从容有余见长,就作者的取材角度及材料与小说的对应关系观察,高阳作品的材料来源的确十分广泛,几乎囊括了历史研究的全部范围。小说的某些段落对史料的依赖极深,具有利用小说展现史料的企图,一些看来不起眼的细节也有史料为依据,高阳的小说被称许为“庶几乎史”并非没有原因。 高阳这种写作风格的形成与高阳历史学者的自我定位有很大关系。高阳具有强烈的考据癖,考证与小说互相影响,愈到创作后期二者的结合愈趋紧密。 高阳对历代王朝兴衰得失的关键,有独到的见解。他总结了三条法则:一是历史的重心在经济,经济的重心在交通;二是任何朝代都有中心势力,此一中心势力如为高级知识分子,必开一代之感运;三是一个王朝,亦如自然人之有生老病死,但在生老的过程中,休养生息,培养人才,就会出现中兴的局面。 这个“中心势力”的提法则可以用来说明高阳作品中关于官闱斗争、政治风云的叙写特别细腻曲折的原因。虽然高阳极为注重他的考证成果,但对读者而言,小说中的历史成分与人情法则可能才是阅读乐趣所在。 高阳的作品不仅具有历史百科全书的内涵,同时也是人情世故的百科全书,高阳的小说之所以能影响、流传如此之广,本身有其与众不同的独特魅力: 一是因为作者以独到的眼光钜细靡遗地挖掘了包含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等诸多史料,这些史料在古今的对照下毋须夸张点染,天然具有奇趣;二是对人情、世故、智谋的深研熟玩,有意用来建筑小说的戏剧性;三是小说中的人生态度符合今日大众的需求,与旧式观点产生了隔膜,因而能广为大众所接受。 高阳的历史小说中写了不少爱情故事,他写出了爱情的真与美,又通过爱情,写出了女人心机的缜密、应变的灵动、意志的果敢、生命的韧性。 高阳小说至今仍风靡的原因,正如林青在《高阳传》中指出的:“时下,田园风光的乡材原野早被日趋扩大的都市所蚕食、所吞噬,太多的是急小功近幺利者,大面积的伐树木、采山石、排污水,为了追求生活的舒适与享受,而破坏了大自然的古朴与野趣,人们再也无需也无从张扬原始的天性。另一方面,立交、地铁、别墅、霓虹、电视、饮料,人们饱尝轻松自乐,人们的感官在体验粗犷与雄浑上都显得十分退化了,再往何处去体会撼天动地的悲剧意识和人文精神?” “高阳历史小说的走俏,也是当代人为自己的软绵绵而又急切浮躁的生活与心态补充精神上的钙和盐。” 责任编辑/韩金英 后记 “清朝的皇帝”谈到德宗、慈禧先后崩逝,即告结束,未谈宣统的原因是:第一、宣统三年之中,溥仪本人无可谈。谈他是另一话题;详近略远,史家通则,拙作虽是闲谈,亦期不悖史例,但那一来,就会大谈民初人物,甚至还要谈日本人与英国人(庄士敦),跑野马会跑得漫无边际,不如就此打住。其次,清朝至光绪三十三年丁未政变,庆王、袁世凯,与端方等相勾结,排去瞿鸿机、岑舂煊时,爱新觉罗皇朝可说已不可救药。宣统三年不过此一皇朝的“弥留”状态,无可谈,亦不必谈了。 谈完了事实,少不得还要发点议论,犹如纪传以后的论赞。兹请先一论清朝亡国的原因,也就是解释,何以丁未政变可以看出清朝已无可救药。 这就要先谈一谈我自己摸索出来的,研究历史的两个关键性的问题,一个是,历史的重心在民生,亦就是历史的重心在经济;而经济的重心在交通,这交通是广义的,包括水利在内。凡有舟楫之利,易求灌溉之益,苟获驰驿之便,何难平准之济?任何时代的交通水利都能充分反映经济情况,同时亦可看出军事态势的强弱,社会风俗的变迁。 另一个关键是,了解政治上的中心势力。看支配政治的是知识分子、贵族、外戚、宦官,还是藩镇?大致知识分子掌权,常为升平盛世;藩镇跋扈,则每成割据的局面,地方有幸有不幸;贵族干政,应视所结合的势力为何,结合知识分子,便有清明之象,结合外戚或宦官,必致宫廷多故。最坏的是以阉人而操国柄,为苍生之大不幸。 以清朝而言,创业时期自太祖至世祖,大致皆为贵族结合知识分子操持国事;至康熙朝则充分尊重知识分子,且无中外满汉之畛域,故能成其媲美文景之治。雍正、乾隆、嘉庆亦然,但以在上者好尚能力之不同,因而知识分子所能发生的作用亦有差异。 有清国势之衰,肇端于乾隆末年;渐显于嘉庆中期;而大著于道光一朝。嘉庆仁厚有余,才智不足,以致雍乾两朝久受抑制的贵族,渐有干政的倾向;此种倾向至道光朝益见明显,而致命伤则以宣宗资质愚下,近似崇祯,乃发生假知识分子与才足以济其恶的小人相结,排斥正统知识分子的现象。 所谓假知识分子即假道学;此辈历朝皆有,但康熙则敬远之,雍正则驱使之,乾隆则狎侮之,至嘉庆朝虽渐见尊重,而不若道光之信任曹振镛至其人既殁而犹不悟。但道光一朝,真正知识分子在政治上虽不甚得意,犹幸假知识分子只能“衡文惟遵功令,不取淹博才华之士”,而不能限制“淹博才华之士”著书讲学,于是至咸丰一朝,人才蔚起,而自文宗以下,政治上对立的派系,不论恭王还是肃顺,皆知重用知识分子,故能戡平大乱,成短暂的同光中兴之治。 至光绪甲申,恭王以次,全班出枢,朝局陡变,此后的政治情势,渐趋复杂。就整个爱新觉罗而言,光绪甲申以前,支配政治者,不外八旗及知识分子两大中心势力的排宕结合,以知识分子为主,结合八旗势力,为最理想的政治形态;其次以八旗为主,而知识分子尚有相当发言地位,即如道光末年之危,亦尚能挽救。 及至光绪甲申,政治领导阶层的架构,逐渐发生了基本上的变化,此即八旗势力转化为贵族、外戚两种势力;假知识分子,亦即徐桐、崇绮一派,昧于外势,实际上可说无知无识的顽固守旧派,为慈禧所扶植,以钳制真正知识分子;而李鸿章渐有镇藩模样;李莲英勾结内务府揽权,则宦寺介入政事。 此种种恶势力集结于一女主之下,国事遂不可问。犹幸真正知识分子尚能柄政,故虽国脉如丝,尚存一线之望。迨瞿鸿机罢归,一线之望亦已斩绝,当时的政治领导阶层的架构是: 一、外戚:军机大臣醇王载沣;度支部尚书载泽(此两人虽为贵族,但以外戚身份,始得进用。载沣为慈禧姨表侄;载泽为慈禧内侄婿,亦即德宗的联襟。) 二、贵族:外务部总理大臣庆王奕勖;民政部尚书善耆;农工商部尚书溥庭。 三、藩镇:军机大臣袁世凯。 四、宦寺:军机大臣内务府大臣世续(内务府大臣应视之为宦寺系统)。 至于张之洞、鹿传霖之在军机,不过聊备一格而已,不能与瞿鸿机相提并论。如瞿鸿机仍旧在位,则奕勖必去;袁世凯不得入枢,载泽亦无掌度支的机会,爱新觉罗皇朝之亡,必不致如是之速。 张之洞是汉人知识分子中,效忠爱新觉罗皇朝最后一人。他亦早看出来,清祚将移,而以亡国孤臣自命;曾赋诗云: 南人不相宋家传,自诩津桥警杜鹃;辛苦李虞文陆辈,追随落日到虞渊。 此诗当作于庚子乱后,“南人不相”指翁同和,次句用天津桥闻杜鹃故事,谓早知用翁同和,天下将大乱。“李虞文陆”指李纲、虞允文、文天祥、陆秀夫;“虞渊”乃日没之处,张之洞以李虞文陆自况,有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意;而“生为大清之臣,死作大清之鬼”的忠贞似乎亦情见乎词。但最后竞成了“自作多情”;病亟时有《读白乐天(以心感人人心归>乐府句》诗云: 诚感人心心乃归,君臣末世自乖离;岂知人感天方感,泪洒香山讽喻诗。 张秉铎作《张之洞评传》,引此传并加按语云: 宣统元年,监国将以洵贝勒办海军,涛贝勒管理军咨,时之洞已入军机、兼管学部,见监国如此,乃面诤日:“此国家重政,应于通国督抚大员中,选知兵者任其事。洵、涛年幼无识,何可以机要为儿戏?”监国不听,之洞力争之;监国顿足色然日:“无关汝事!”之洞感愤成疾,遂以不起,此诗即为是而作。 总而言之,清朝的皇帝,平均要比明朝的皇帝好得多。可惜雍乾两朝的许多史实已不可知,倘或辛勤搜求,细心梳理,也许有少数皇帝,尚需重新评价。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