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再现了俄罗斯北方原生态生活和文化的第一部艺术之品。它从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的角度,以富有俄罗斯民间文学特色的语言,细致生动地描绘了作者实地考察中了解到的北方地区的自然地貌和人文景观描述了尚未被现代文明冲击的妇女、儿童、农民和猎人的淳朴生活以及民俗风情,融合了历史深处凝重而从容的思考。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鸟儿不惊的地方/普里什文文集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俄)米·普里什文 |
出版社 | 长江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再现了俄罗斯北方原生态生活和文化的第一部艺术之品。它从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的角度,以富有俄罗斯民间文学特色的语言,细致生动地描绘了作者实地考察中了解到的北方地区的自然地貌和人文景观描述了尚未被现代文明冲击的妇女、儿童、农民和猎人的淳朴生活以及民俗风情,融合了历史深处凝重而从容的思考。 内容推荐 普里什文以《鸟儿不惊的地方》和《跟随魔力面包》两部随笔集成为俄国北方自然的文学发现者而进入俄罗斯文坛。 《鸟儿不惊的地方》(1907)是普里什文的成名作,也是再现北方原生态生活和文化的第一部艺术之品。它从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的角度,以富有俄罗斯民间文学特色的语言,细致生动地描绘了作者实地考察中了解到的北方地区的自然地貌和人文景观描述了尚未被现代文明冲击的妇女、儿童、农民和猎人的淳朴生活以及民俗风情,融合了历史深处凝重而从容的思考。作者因实录的科学性而入选俄国地理学会会员,并获该会授予的银质奖章,被认为是“科学中的艺术家和艺术中的科学家”。 《跟随魔力面包》(1908)描写作者跟随具有魔力的小圆面包走向俄国北方,走向一片片人迹罕至、魅力无穷的地方。作品把充满宗教氛围和神秘色彩的索洛维茨地区北方渔民粗犷、自由的生活,挪威的异国风情,都披上了一层童话色彩。现实的写景、真实的见闻和飘渺的梦境、浪漫的故事相互穿插,共同构成了这部亦幻亦真、虚实结合的作品高尔基赞扬它“非常出色”,勃洛克说它“当然是诗”,但还有某种超越诗歌的东西。 目录 总 序/普里什文:伟大的牧神 刘文飞 本卷序/俄国北方自然的文学发现者 刘文飞 鸟儿不惊的地方 河流法依娜译 在山冈上(代序) 前奏从彼得堡到波韦涅茨 森林、水和石头 哭丧女 渔人 壮士歌歌手 猎人 巫师 维格修道院 隐秘派教徒1 跟随魔力面包 吴嘉佑译 作者前言 第一部 艳阳夜 第一章 魔力面包 第二章 还愿 第三章 艳阳夜 第二部 走向瓦兰人 第四章 相会卡宁岬 第五章 无政府的群体 第六章 在瓦兰人家做客 试读章节 前奏 从彼得堡到波韦涅茨 在开始讲述自己在“鸟儿不惊的地方”旅行的故事之前,我想先解释一下,为什么我要远离我们祖国理性生活的中心,到偏远的密林深处去。那里的人们狩猎、捕鱼、相信巫师和森林与水域里的鬼怪,通过在几乎看不清的林间小路步行来相互传递消息,并靠松明照明……总之,他们几乎过着原始生活。为了使自己能为读者所理解,我先从远一点的情况谈起。 众所周知,柏林是一个被铁路环绕的城市。在德国首都,市民出行都离不开火车,从车窗里可以观赏到都市里的生活。我记得,当时使我很惊讶的是,在居所和厂房之间到处可以见到小小的亭子间。在这些小亭子间之间,有一片半问房子面积大的土地,周围竖着篱笆,一些拿着铁锹的人在地里刨着什么。在高大的建筑石墙和正冒着烟雾的烟囱之间,看见这些拿着铁锹的人岂不叫人感到奇怪?我就很好奇,想弄清楚这究竟意味着什么。还记得与我同车厢的一位先生对着这些庄稼人鄙夷地笑了笑,就像大人讥笑小孩似的。他告诉我一些他们的情况:在首都的房屋之间,总有一些没有建造房屋或铺上沥青和石头的小块土地,于是,几乎每个柏林的工人都禁不住想要租用一块这样的小土地,在上面先建造一个小亭子,然后利用星期天在亭子周围种上土豆。他们之所以这样做,并非出于利益的考虑,因为这些微不足道的土地当然不会收获太多的蔬菜。但是这就是工人的“别墅”。秋天,土豆成熟的时候,工人们在自己的园子里举行土豆节宴会,而且宴会无一例外的总是以火炬游行告终。 这些德国的别墅主人就以这种方式给自己的心灵寻找慰藉。别墅的意义,就在于可以恢复在城市里因过度劳累而失去的体力,并与大自然进行直接沟通。与大自然的交流把人引入了奇思妙想之中。与这些夏天拥挤在城市郊区、别墅里的工薪阶层的人们相处,我们的心情顿觉轻松了一些。 现在读者会明白我为什么要安排这样两个月的自由时间了,因为我要为自己的心灵找到一个地方,在那里,我将对我周围的自然世界没有任何疑问;在那里,人类,这个大自然的最危险的敌人,可以对城市一无所知,却能够与大自然浑然一体。 在哪里能找到一个鸟儿不受惊扰的地方呢?当然是在北方,在阿尔汉格尔斯克或奥洛涅茨省,这是一个离彼得堡最近、又没有接触到城市文明的地方。与其说要在“旅行”这个词的完全意义上使用自己的时间,亦即使自己的足迹遍布这个广阔的空间,我觉得,还不如在这儿找一个具有典型性的小角落住下来,研究这个小角落,这样会比旅行更易于得出有关当地情况的准确结论。 从经验来说,我知道,现在在我们祖国已经很少有这样一个地方了:在那里鸟儿不会受惊扰。于是,我从科学院和省长那里办理了免检证,我要前往各地搜集民族学材料。在记录神话、壮士歌、民歌、哀歌的时候,我确实有机会做一些有益的事情。同时,在从事这些美好而又极为有趣的活动时,我可以有很长一段时间在精神上得到休息。我把感兴趣的东西都拍成照片,并带着这些资料,回到彼得堡,我决定尝试撰写短篇系列特写,哪怕它充当不了这个地区的全部风景嘶,也能在某些方面成为这个地区风景画的补充。P7-8 序言 俄国北方自然的文学发现者 刘文飞 普里什文是一位不倦的行者。一位农学家对土地和生物的熟悉,一位民俗学家对民间习俗和文化的追寻,一位好猎手对森林的依恋,最后,一个富有幻想的天性对童年理想的难以忘怀,一个怀有宇宙意识的诗人对自然的归属感,或许,正是这一切合成了普里什文内心的“道路情结”和“远方情结”。自称“流浪汉作家”的他,一生都在俄罗斯大地上东奔西走,他一路走来,边走边记,把他的见闻观感化作诗一样的文字,并因此使他的行走姿态固化为一座座文学纪念碑。而他最早的踏访地,就是俄国的北方。他不仅以《鸟儿不惊的地方》和《跟随魔力面包》这两部关于俄国北方的随笔集进入了俄国文学,同时也以俄国北方自然的文学发现者的身份永久地在俄国文学史占据了一席之地。 普里什文在1904年迁居彼得堡,就是想在这个“文化都市”中大显一把“文化”身手,但在彼得堡精英文化圈中默默无闻的他,只能以一位职业农艺师的身份发表一些农学方面的学术性文字,或是在报纸上发表一些短文章。1906年,普里什文偶然结识了民俗学家翁楚科夫,后者在听说了普里什文的童年幻想之后非常肯定地说,他可以帮助普里什文找到这样一方神奇的乐土。翁楚科夫把普里什文介绍给了沙赫马托夫院士,院士向普里什文传授了一些田野考察方法和其他相关知识,并为他争取到了一张由俄国科学院开出的证书。于是,在这一年的夏天,普里什文便带着为俄国地理学会搜集民间童话和民歌的任务,踏上了前往俄国北方地区的考察之路’。普里什文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他搜集到的38篇童话后来被编进了翁楚科夫主编的《北方童话集》。然而,普里什文此次北方之行更重要的收获,却是他的旅行笔记《鸟儿不惊的地方》。 普里什文前往采风的奥洛涅茨地处彼得堡以北,是一片尚未被现代文明所触及的地区,但这却是俄国古代文化的一方沃土,自古流传下来的童话和民歌,躲避迫害的分裂教徒带来的严谨的生活方式,与瑰丽而宁静的自然融为一体。1908年在当地出版的一份地方志性质的书中这样写道: 奥洛涅茨地区是俄国北方最诱人的地区之一……作为一片布满湖泊、出产大理石、沼泽和湖泊中蕴藏着矿物的地区,它在地理上是诱人的;作为一片卡累利阿人和芬兰人(西部)居住的地区,作为一片古代壮士歌自古以来最丰富的留存地区,它在民族学上是诱人的。,在俄罗斯,就壮士歌的丰富而言,没有任何一个地区能与奥洛涅茨地区相提并论……①此外,这里还是猎人的天堂,各种飞禽走兽出没其地,当地的一半居民在当时都以打猎为生,而由分裂教派人士陆续建起的教堂和修道院(据统计多达54座),则又使这块偏远地区具有了十分浓重的宗教文化氛围。所有这一切都让普里什文感动不已,而他又将自己的感动记录下来,并用如同北方自然一样纯净、淡雅的笔触书写出来,从而感动了更多的人。 严格地说,《鸟儿不惊的地方》是一部介乎科学和艺术之间的作品:就其“学术性”而言,这里有对俄国北方地理、民俗、生物、气候等的专业而科学的实录。正是因为这部“专著”,普里什文被选为俄国地理学会会员,并被该学会授予银质奖章,尽管普里什文后来在谈到自己的这部处女作时曾谦虚地说道:“在奥洛涅茨省的旅行总共只持续了一个月,我把所看到的一切记录下来,于是就出了《鸟儿不惊的地方》一书,由于此书,真正的学者们把我视为民族学家,却没有注意到我在这门学科中深刻的无知。”(1;15)与此同时,这又是一部极富文学性的作品,其饶有趣味的旅行见闻,细腻准确的景物、人物和生物描摹,生动简洁的语言,尤其是字里行间渗透着的对自然的赤子之情,使得这篇旅行随笔成了一部真正的文学作品。俄国批评家伊万诺夫一拉祖姆尼克评论说:“……出现在我们面前的不是一位客观的民族学家,而是一位敏锐、细腻的艺术家,或许,是当代所有艺术家中最为客观的艺术家,民族学中的艺术家,带有其虚假政论色彩的艺术家。”①还有一件事情可以说明普里什文的这一“双重身份”:普里什文应邀在地理学会朗诵自己的这部作品时,有一位来自奥洛涅茨的民族学家对此羡慕不已,他对普里什文说,他终身都在研究这一地区,对普里什文书中所写的一切也都很熟悉,却写不出这样一部作品来,在回答普里什文“为什么”的问题时,那位学者说:“您是在用心灵去理解,去写作,而我却不会。”(1;14)科学中的艺术家,艺术中的科学家——这就是普里什文步入俄国文坛时的独特身份。 这部作品发表后,引来一片赞誉之声,普里什文也藉此登上俄国文坛。后来,普里什文自己也将这部作品视为自己真正的文学处女作,认为自己“作为一位怍家的诞生”,是从这部作品“开始计算自己的年龄的”(1;797)。他说。“我在大维戈湖的卡累利阿岛上发现了自己的第二童年’’(1;799),而奥涅加湖区)也就成了普里什文的文学摇篮。 在俄国文学史中,《鸟儿不惊的地方》被视为再现北方原生态生活和文化的第一部艺术作品。传统的俄国文学在关照大自然的时候,往往更热衷俄罗斯腹地的森林和草原,更热衷具有浪漫主义情调的俄国南方,尤其是高加索地区,而对普里什文所言的“含蓄的北方之美”似乎关注不够。读了普里什文的《鸟儿不惊的地方》以及之后的《跟随魔力面包》这两部描写俄罗斯北国的作品之后,或许有人会意识到,较之于北方宁静、庄严、本色的自然,俄国的南方不免显得有些突兀和粗糙,而在普里什文之前,如此理解和珍视北方自然的人似乎并不多。就这一意义而言,普里什文完全可以被称为俄国北方自然的文学发现者:“实际上,普里什文的这本书是对北方俄罗斯生活的第一个完整的艺术反映。”(1;799) 1907年,普里什文再次远行俄国北方,他的足迹这一次踏到了更北的地区,到了俄国北方沿海地区(HOMOpbe),即白海、波罗的海和巴伦支海的沿岸地区,甚至到了新地岛和挪威,此次考察的成果就是一部新的旅行随笔《跟随魔力面包》。如果说,普里什文的前一部作品《鸟儿不惊的地方》是民俗学考察报告和文学特写的结合体,那么,《跟随魔力面包》则是关于俄国北方沿海地区自然风貌和风土人情的实录与具有童话色彩的氛围和结构的和谐统一。 所谓“魔力面包”,是奶奶烤制的一个小圆面包,它蹦蹦跳跳地出了门,竟然具有神奇的向导功能,作者就跟随着这块具有魔力的小圆面包,走向了俄国的北方,走向了一片片人迹罕至、魅力无穷的地方。作品实际上由作者的旅行日记和书信组合而成,第一篇手记前标明的日期为5月15日,结尾的最后一封信写于8月7日。在将近三个月的时间里,普里什文或穿行于森林,或航行于大海,度过了一段充满奇遇和惊喜的时光。这是一次北方之旅,一次情景交融的心灵之旅,同时,也是作者重温童年幻想的回忆之旅。在旅途中,每当面对大自然中的神奇景象和迷人之处的时候,作者总会情不自禁地感叹一句:现在我所置身的地方,正是我孩提时代梦寐以求的那个童话国度吧!普里什文写道:“我发现这里的一切都有点异乎寻常。”(第三章:《艳阳夜》)他由此坚信,他童年时追寻的那个“无名之国,无疆之国”的确存在,作者因而在手记中一次又一次地感慨:“神奇啊,神奇啊,神奇啊!” 《跟随魔力面包》的结构看似随意,松散,章节也长短不一,不拘一格,可是阅读起来却感觉十分和谐,浑然一体,就如同任何一方天成的自然。在普里什文的笔下,充满浓厚宗教氛围和神秘色彩的索洛维茨基地区科拉半岛上绚丽的“艳阳夜”,北方渔民粗犷、自由的生活,挪威的异国风情,都披上了一层童话色彩。现实的写景、真实的见闻和缥缈的梦境、浪漫的故事相互穿插,共同织就了这部亦真亦幻、虚实结合的作品。作品中那些传神的形象和生动的语言,也都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在红山村,有一位“笑起来像颗炸弹的女人”(1;191);黑夜中无声地飞过天空的大雁,“就像前往教堂的老人”(1;193);“姑娘们的服装五彩缤纷,简直就像谁也没有见过的古代罗斯”(1;197);在伊曼德拉湖上,作者突然发现:“伊曼德拉湖在笑。”(1;262)“明亮-的北方之夜”,像童话一样透明,“我们的太阳几乎永不落下,挂在天上就像一盏长明灯”。 读了这部作品的高尔基在写给《大众杂志》编辑米罗留勃夫的一封信中F道:“普里什文的《小圆面包》非常出色。”(1;801)俄罗斯语言学家列福尔马茨基在1938年给普里什文的一封信中曾这样-F道: 不久前我又重读了《小圆面包》,我一次又一次地获得了巨大的满足。在您这里有四样迷人的东西:1)惊人的观察力,是那种学者和艺术家只有通过直觉才能获得的观察力……2)对语言的惊人驾驭……3)对叙述形式的出色驾驭……4)那种在您的创作中经常出现的独特的“普里什文风格”:这就是“欢乐性”,就是对生活鲜亮的、快乐的接受,这样的接受总是充满趣味和希望的。(1:801) 勃洛克在读了《小圆面包》之后曾对普里什文说过这样一句话:“这当然是诗,但还有点什么东西。”这“什么东西”究竟是什么,勃洛克没有明说,但总之是某种超越诗歌的东西。普里什文一直记着著名诗人的话,并终生都在琢磨其中的含义。在《我的随笔》一文中,他认为自己已经找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在每篇随笔中都有的这种什么东西,它不是出于诗意,而是出于学术,也许还是出于一个寻求真理者的探索,这种什么东西就像屠格涅夫在谈到格列勃。乌斯宾斯基的随笔时说的:‘这不是诗,但是,可能高于诗。 在两次北方之行之后,普里什文还有过多次获得丰厚文学成果的旅行:扎沃尔日耶之行(1908年)产生出了《在无形之城的城墙下》,中亚之行(1909年)诞生了《黑皮肤的阿拉伯人》,远东之行(1931年)造就了《人参》,十月革命前后的漂泊岁月中他开始构思《恶老头的锁链》,30年代的重游北方使他萌发了创作《国家大道》的念头。1935年,已经70多岁的普里什文在儿子彼得的陪伴下,还旅行了皮涅加河流域,写出随笔《别连捷伊松林》,为后来的《船木松林》打下了基础。1936年,普里什文最后一次长途旅行,目的地是高加索地区……一次次远行,一部部著作,远行对于普里什文创作所具有的意义实在太大了,旅行就意味着一系列的发现和惊喜,远行就意味着诗意的体验和哲理的思考。从20世纪初开始的近50年的时间里,普里什文始终行走在俄罗斯大地上,似乎可以说,他所有的作品都与其旅行有着程度不等的联系。但是,他的文字却不是简单的游记,也不是简单的自然素描,普里什文作品的独特价值就在于,他将对俄罗斯大自然的优美描写与对俄罗斯民间文化的深刻发掘、对俄罗斯民族历吏命运的深入思考有机地统一了起来。 普里什文晚年时曾将自己喻为一头在沙漠上艰难前行的骆驼,而语言就是水,“喝足了水后,这驼背的人又悄悄地踏上了遥远的路途”。“普里什文的一生以及他的语言创怍形象,可以比喻为一位行者的前行——这个人行走着,而这一运动本身则将周围从天到地的一切都印入了他的意识。”(1;6)一条条道路,通向一个个充满神奇和秘密的地方:金山国,鸟兽不惊的地方,被小圆面包领去的无名之国,光明湖中的基捷什城,鹤的故乡,别连捷伊王国,船木松林……普里什文行走着,像个朝圣者,他在朝觐了一个又一个自然圣殿之后,终于用呆自自然的材料建起了他的文学庙宇。普里什文是一个观察细致、体验充分的行者,是一个充满温情和爱意的行者,更是一个思想着的行者。而这位细心、善良而又睿智的行者,是从俄国的北方走进俄国的文学的。 书评(媒体评论) 普里什文是一个完整的大艺术家,一个具有字宙感觉的大艺术家。一个真诚面对大自然的诗人。伟大的牧神的主题贯穿着他的所有作品。他有着自己的形式、自己的风格。 ——伊万诺夫一拉祖姆尼克 大自然对于悉心洞察它的生活并歌颂它的瑰丽的人,倘若能生感激之情的话。那么这番情意首先应该归于普里什文。 ——康·巴乌斯托夫斯基 普里什文在强调“革命”、“生产”、“征服自然”的语境下,走的是一条独特的“第三条路”,他认为文学应该像自然那样是“中性”的。 ——刘文飞 《鸟儿不惊的地方》是培养我成人的书籍之一。 ——法捷耶夫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