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从未有过这样的壮举!它是我党我军的光荣和骄傲,也是中国无产阶级和中国人民的光荣和骄傲,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世界人民的心目中,早已是不朽的英雄史诗。本书以纪实的手法,为你生动地再现了这个艰苦卓绝的行军历程,带你体验这个世界上绝无仅有的行军历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走向胜利的历史传奇。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忆长征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杨成武 |
出版社 | 现代教育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从未有过这样的壮举!它是我党我军的光荣和骄傲,也是中国无产阶级和中国人民的光荣和骄傲,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世界人民的心目中,早已是不朽的英雄史诗。本书以纪实的手法,为你生动地再现了这个艰苦卓绝的行军历程,带你体验这个世界上绝无仅有的行军历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走向胜利的历史传奇。 内容推荐 由于党内错误路线的影响,红军不得不退出中央苏区,一开始打算与湘鄂西的红二方面军会合,但未能如愿。只好曲折辗转,经贵州、云南,渡金沙入川,爬雪山,过草地,经历千难万险……在这个过程中,体现了红军战士超乎寻常的勇敢精神与吃苦精神。 中国工农红军所进行的长征,实为人类历史所罕见,在世界人民的心目中,早已是不朽的英雄史诗。它不仅是我党我军的光荣和骄傲,也是中国无产阶级和中国人民的光荣和骄傲,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革命事业不能中断,我国人民将继续从中汲取信心和力量。 目录 第一章 别了,于都河 第二章 战略转移 第三章 夜行军 第四章 进逼道州 第五章 血战湘江 第六章 担架上 第七章 手足情 第八章 强渡乌江 第九章 伟大转折 第十章 回师遵义 第十一章 四渡赤水 第十二章 智取三县 第十三章 飞夺泸定桥 第十四章 神兵天降 第十五章 越过夹金山,意外会亲人 第十六章 小金川畔 第十七章 从卓克基到毛儿盖 第十八章 毛主席指示我们过草地 第十九章 自龙江畔 第二十章 突破天险腊子口 第二十一章 哈达铺整编 第二十二章 六盘山上 第二十三章 连长王友才 第二十四章 英雄捐躯河连湾 第二十五章 长征胜利万岁 第二十六章 恸悼黄开湘同志 尾声 后记 试读章节 我们在这里住下后,一起劳动,一起生活,一起战斗,结下了深厚的情谊,真可以说是同生死、共患难了。无论是谁想要把我们从感情上割开,都是不可能的。 当蒋介石挥舞屠刀,血腥镇压时,他们团结一致,坚信共产主义会胜利,苏维埃的旗帜一定会插遍全中国。为了保卫苏维埃,配合红军战斗,各村各乡都组织了自己的武装,从25岁到45岁的青壮年,组成了赤卫队,15岁到24岁的青年组成了少年先锋队,这些不脱离生产的群众组织,归苏维埃政府军事部门领导。他们的武器很差,只有极少的步枪,大多数是土枪、鸟枪、梭标、大刀……但是担负着站岗、放哨、查路条、捉土豪、支前、作战的任务。正是由于有了他们这支队伍,加上地方部队和主力部队,我们才结成了强大的武装力量。 不仅如此,他们还坚持生产,坚持支前,始终不渝地为巩固革命根据地尽力。他们都以把自己的亲人送到部队参加红军为光荣。记不清,我看到过多少次父母送子,妻子送郎当红军的感人场面,可见扩红运动确实搞得热火朝天。苏区少先队和赤卫队有的整连地参加了红军。1932年下半年苏区还先后成立了少共国际师、工人师。少共国际师,是由苏区的共青团员和少先队员组成的。 苏区是这样的好,苏区的人民是这样的亲。现在,为了粉碎敌人的第五次“围剿”,进行战略转移,我们即将暂时离开这里,离开这熟悉的山山水水,离开这朝夕相处的苏区人民,叫我们怎能不激动?怎能合得? 子弟兵眷恋老区人民,老区的乡亲也深深地怀念着他们的红军子弟。当我爬上山巅展望这滔滔的林海,不由得想起几天前的一件事来。 那天,我们在闽西连域温坊打了一仗,战斗结束后,在回钟屋村的归途中,碰到一位福建长汀同村老乡,他回到长汀后,把这消息告诉了乡亲们,这个消息自然也传到了我的家里。我自1929年1月参加革命以后,6年了,没和家里人见过面,音信全无,他们听到我的消息,非常高兴。村里有人提议说: “我们的孩子们为了苏维埃,在那里流血、吃苦,我们还不赶去看看他们!” 我们在这里住下后,一起劳动,一起生活,一起战斗,结下了深厚的情谊,真可以说是同生死、共患难了。无论是谁想要把我们从感情上割开,都是不可能的。 当蒋介石挥舞屠刀,血腥镇压时,他们团结一致,坚信共产主义会胜利,苏维埃的旗帜一定会插遍全中国。为了保卫苏维埃,配合红军战斗,各村各乡都组织了自己的武装,从25岁到45岁的青壮年,组成了赤卫队,15岁到24岁的青年组成了少年先锋队,这些不脱离生产的群众组织,归苏维埃政府军事部门领导。他们的武器很差,只有极少的步枪,大多数是土枪、鸟枪、梭标、大刀……但是担负着站岗、放哨、查路条、捉土豪、支前、作战的任务。正是由于有了他们这支队伍,加上地方部队和主力部队,我们才结成了强大的武装力量。 不仅如此,他们还坚持生产,坚持支前,始终不渝地为巩固革命根据地尽力。他们都以把自己的亲人送到部队参加红军为光荣。记不清,我看到过多少次父母送子,妻子送郎当红军的感人场面,可见扩红运动确实搞得热火朝天。苏区少先队和赤卫队有的整连地参加了红军。1932年下半年苏区还先后成立了少共国际师、工人师。少共国际师,是由苏区的共青团员和少先队员组成的。 苏区是这样的好,苏区的人民是这样的亲。现在,为了粉碎敌人的第五次“围剿”,进行战略转移,我们即将暂时离开这里,离开这熟悉的山山水水,离开这朝夕相处的苏区人民,叫我们怎能不激动?怎能舍得? 子弟兵眷恋老区人民,老区的乡亲也深深地怀念着他们的红军子弟。当我爬上山巅展望这滔滔的林海,不由得想起几天前的一件事来。 那天,我们在闽西连城温坊打了一仗,战斗结束后,在回钟屋村的归途中,碰到一位福建长汀同村老乡,他回到长汀后,把这消息告诉了乡亲们,这个消息自然也传到了我的家里。我自1929年1月参加革命以后,6年了,没和家里人见过面,音信全无,他们听到我的消息,非常高兴。 村里有人提议说: “我们的孩子们为了苏维埃,在那里流血、吃苦,我们还不赶去看看他们!” 于是一个完全出于自觉的劳军热潮掀起来了。在我的老家——福建长汀宣城下畲乡张屋铺村上上下下都忙着磨炒米,绱鞋子,凑鸡蛋,装薯干……整整忙了几天。最后,他们推选了十几个代表,满载着乡亲们的情意,不远万里,爬山涉水,越岭过桥,寻找我们这支部队。这里面有我的父亲。还有我远房堂哥杨能梅的妻子。他们大部分是军属,每人挑了一副担子,担子里盛着猪肉和闽西的土特产——笋干、荠菜、菜干,还有鸡蛋、红薯干、豆子、萝卜干、兔子、活鸭、活鸡等,当然少不了一双双刚绱的鞋子……真是应有尽有,五光十色。 那时我们红一军团二师四团驻在钟屋村进行休整,战士们吃过早饭在操课,我和团长耿飙同志正在阅读文件,突然,团部的通信员气喘吁吁地跑进来,说: “报告政委,他们来了,挑了许多东西!” “谁来了?还挑来了东西?”我真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问。 通信员眨眨眼,眉毛一扬说:“乡亲,他们担着不少的慰劳品!” “是钟屋村的乡亲?”我站起来问。 通信员摇摇头说:“不,我问了,是你老家的。” 我越听越糊涂,正纳闷,耿飙同志拉着我的手,说: “走,政委,我们去看看!” 当我们急匆匆走到门口时,我怔住了。 果然,门外站着十来个长汀老乡,旁边还放着十来副盛得满满的担子。没待我走到外边,他们便争着叫我的小名: “能俊!” 我急步上前,高高兴兴地与他们逐一握手,当我与五六个乡亲打完招呼,左右看时,意想不到的是眼前出现了我的父亲。 此刻他呆呆地站在一边,用热烈而又深沉的眼神看着我,也许是太兴奋了,他站在那里一步也不向前挪动。 我一步跨过去,高声叫着:“爸爸!” 这时,他眼泪止不住地从眼眶里滚了出来,用手抚摩着我的头说:“能俊,你走,怎么也不打一声招呼,把你妈妈和我想得好苦。” P2-3 序言 接到杨成武同志《忆长征》的手稿,甚为高兴。中国工农红军所进行的长征,实为人类历史所罕见,在世界人民的心目中,早已是不朽的英雄史诗。它不仅是我党我军的光荣和骄傲,也是中国无产阶级和中国人民的光荣和骄傲,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革命事业不能中断,我国人民将继续从中汲取信心和力量。 长征是错误路线造成的结果,而长征途中的遵义会议又是新的胜利的起点。由于王明的机会主义路线已走到山穷水尽,红军不能不被迫退出中央苏区进行长征。一开始打算与湘鄂西的红二方面军会合,但未能如愿。只好曲折辗转,经贵州、云南,渡金沙入川。过了雪山草地,原准备在川、陕、甘开辟根据地,出了腊子口,在哈达铺获得了敌人一张报纸,才知道陕北还有块根据地。我赶快派人把报纸送给毛主席,这才决定向陕北进发。今天回顾起来,虽然错误路线造成的后果极为严重,万里征途艰险异常,但是由于遵义会议改变了党的领导,树立了毛主席的正确领导,这样就使历史出现了伟大的转折,我军很快便从被动中争取了主动。有了陕北这个落脚点,抗日战争时期我们得以很快地深入华北敌后,在这个广阔的天地里,有那么多那么好的人民群众,我党我军的发展就更大了。现在看,如果不从江西出来,局面还未必发展的那么大。革命就是这样,胜利可以转化为挫折,挫折也可以转化为胜利,关键是看路线指导正确不正确。这就是革命的辩证法。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也同样如此。今天,经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特别是六中全会关于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我们在路线问题上已经拨乱反正,所以共产党人没有理由对前途丧失信心,但又必须谦虚谨慎,兢兢业业,始终把握住党的正确路线。 越过天险大渡河,是长征途中惊心动魄的一幕。当时在安顺场我对一军团的同志说这里是石达开全军覆没之处。今天,我们和石达开的处境虽极相似,但我们不是石达开,也不可能成为石达开。因为我们是共产党领导的军队,紧紧地和中国人民结合在一起,有坚强的政治工作,有超乎寻常的勇敢精神与吃苦精神,这是石达开所没有的。我的这些话,绝不只是鼓动口号,而是被实践证明的真理。农民起义没有共产党的领导,近代的革命运动没有无产阶级的领导,都是不能成功的。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军队才形成为一支战无不胜的铁流,终于冲垮了强大敌人的反动统治。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之所以取得最后胜利,各路红军始终未被数十倍的敌人所扑灭,就集中地说明了这一点。可以肯定,在中国没有任何的政治力量能代替共产党的领导。一切否定或贬低党的领导的行为,都是极端错误的。 本书所描述的红四团,是红一方面军一军团第二师的一个团。该团在长征中先后由耿飙、卢子美和黄开湘同志任团长,由杨成武同志任政治委员。这个团在漫长的征途中经常担负先头团的开路任务。当然,这些任务比较艰巨,如果完不成就会影响很大。而红四团总的说都完成得不错。尤其是强渡乌江,飞夺泸定桥,越过草地,突破天险腊子口等对全局有重大影响的战斗和行动,任务完成得很好。他们和广大红军指战员一样,充分发扬了我军勇敢、不怕死、能吃苦的革命精神。而没有这种精神,江山是打不下来的。这就是我军极为可贵的光荣传统。今天,在建设四个现代化的过程中,在我军保卫伟大祖国的任务中,这种光荣传统不能丝毫削弱。如果我们能做到这一点,我们就永远是不可战胜的。 聂荣臻 1981年10月26日 后记 二万五千里长征,是我军历史上光辉灿烂的一页,是极不平凡的战斗道路。长征,一直激动着我的心。几十年来,每当我想起这段战斗经历,想起长征路上的战友们的艰苦卓绝的斗争,想起沿途牺牲了的同志,内心总是久久不能平静,深切地感到:长征的伟大胜利,是党中央、毛主席正确领导的结果;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这些年来,我虽然先后发表过几篇回忆录,但只是一些片断,并没有系统地写过。 1979年7月,解放军文艺出版社给我写了封信,说“为了对部队进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发扬我军革命优良传统……”约我写一写当年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一军团第二师第四团的长征事迹。这封信,又勾起了我的回忆,使我想起了长征途中一次次险恶的战斗,想起在那艰苦岁月里的战斗生活。我决心完成这个工作。 为了写好这篇回忆录,福州部队政治部开会研究,抽调了创作员张重天、张凤雏两位同志,帮我查找资料,整理文稿。为了核对事实,他俩进行了一些实地采访,翻阅了一些当时的敌方资料,还走访了原红四团的舒同、罗华生、王东深、胡炳云、朱耀华、方正、黄霖(黄古文)、刘海清,潘锋(潘思年)、张杰、钟学林、李智广等四十多位老同志,做了不少工作。此外解放军文艺出版社、革命军事博物馆、成都部队、兰州部队等有关单位都给予了热情的支持。对此,我表示深切的感谢! 在写这本书的过程中,所涉及到的一些人和事,虽然其中个别人后来走上了反面,我还是本着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根据我个人的经历,按照当时的实际情况写的。 在写的过程中,我思绪如潮,心情激动。伟大领袖毛主席和周恩来副主席、朱德总司令等老一辈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光辉形象,始终铭刻在我的深切怀念之中。正由于史无前例、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是和这些光辉形象紧密地连结在一起的,所以这本书,也表达着我对他们的深切怀念之意。如果读者能感觉到我的这种心情,那将是我莫大的欣慰。 由于自己的水平有限,经历的事情也有限,时间又比较久了,难免有遗漏和不妥之处,希望同志们批评指正。 使我很受感动的是,书稿写成后,叶剑英委员长在百忙中题了书名,军委聂荣臻副主席写了序言。这不仅是对我个人和原红四团的同志,也是对全军和全国人民的希望和鼓励,希望我们保持和发扬光荣的革命传统,希望我们用老长征的精神进行新长征。我们要珍惜这种精神,要发扬这种精神,让我们携起手来坚决贯彻、执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六中”全会的“决议”,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早日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共同努力!为把我军建设成为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而努力奋斗! 杨成武 1981年12月26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