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黄子俊诗文集
分类
作者 黄子俊
出版社 学林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集结了作者多年来的诗词和散文作品,他的诗词字里行间充满着激情,流露着他对革命领袖的敬仰、对长辈的爱戴、对朋友的真诚、对后辈的关怀;而他的散文大都是自传体式的,把个人的经历同国家的命运、社会的变迁紧紧结合起来写。阅读这些热情洋溢的诗文,你可以体会作者是以一颗真诚的心在感受生活!

目录

文竹缠绵抛绿绶 翁德森

重到贵阳登黔灵山(七绝)

风 松 草(山歌)

遇孙贤同志(附孙贤同志诗 敬悼周总理)

移家北郊

日美首脑访华(七绝)

忆高工聂干雄同志

访古漪园

慰老亲蒋求深校长(七绝)

歌颂周山开大河(山歌)

谢玄弟夫妇惠赠藤椅

夜班女工赞(五古)

贺玄弟五十华诞(五古)

先父遗像画赞

谢太原学兄赠茶

慰一波兄

寄周维民兄

(附周维民兄赠诗一首)

口占冰侄《葡萄图》

育苗颂 应任世兰同志之嘱

老战士颂

献给贺龙元帅在天之灵

邓公再起

赞李焕民先生版画《送别》

(踏遍草原)(七古)

不信(七绝)

贺侄女文心喜得弄瓦

(七律)

吴淞路忆旧

题吴万群弟《牧马图》

谢张金城处长过访(七绝)

美张金城同志

谢孙秀礼书记

赞孙福东师傅

平反昭雪聚亲友

赠陈冀副教授(七律)

赠蔡汝南同志

赞王日曦先生

和孔寿山教授

敬怀北京梁蔼然恩师并祈来江南一游(七律)

1981年新春发笔(七古)

谢孔寿山教授春节赠诗

(附孔寿山教授赠诗)

白首丹心(七绝) 赞钱祖吟同志

初晤丁妙同女士(五古)

赠梁世珍同志(七绝)

谢梁世珍同志惠赠水仙

车过松江见奇辉(五古)

象鼻山

漓江遐想

月亮山

长江怀古(七绝)

勉薛绍芳及陈小珠赴美留学(七绝)

贺浙江美术学院教授刘苇老师八五华诞并开画展

题玄弟版画《月是故乡明》(七绝)

昙花

赠萧荣祥同志

寄美国洛杉矶郭焕奎兄

怀国立三中师友

为先父母迟立墓碑有愧

芙蓉鸟(七绝)

赞许秋德先生(七绝)

颂汪剑凡同志(七绝)

贺郭焕奎兄七十华诞并喜得麟孙

祝陆坚定弟赴日留学有成

悼藩心源(七绝)

谢刘苇老师赠画

青城偕胡也明观灯

新昌咏胜

小儿青城与正红结婚有勉

送龚君重返加国

赏花

十月小园闻蝉

复戴矫松学长

贺潘中平张欣喜结良缘

贺陈听伯学长八十大寿并开书画展

送周维民兄返宁(七绝)

小孙黄浦琮□满月,大雪即晴有感(五古)

济宁夜闻布谷(七绝)

有感李龙章先生古道热肠,鼎力相助;兼赠高工周宏昌同志(口占)

谢玄弟《九如图》

怀南大伯阳贤弟(七律)

和甫陵弟(七律)

(附甫陵弟赠诗)(七律)

赠科学院院士许学彦学兄

勉海伦贤媳

八十抒怀(七绝)

(附工程大梁捷纾教授赠诗

敬贺中国共产党八十

华诞(七绝)

谢赵老及纺院徐、傅、梁、越夏等全体老同志(口占)

谢马培英女士(二首)

姑苏行

重访

应祷(七绝)

梁捷纾教授有赠,步韵奉和(七绝)

赠常州外甥女婿王镇、谈新伉俪

贺玄之弟八十大寿

谢张厚溥教授渤暑慰问

缅怀革命老领导曹孟君同志(七律)

敬悼革命老领导蒋燕同志(七绝)

怀重庆老友李希乎教授(七绝)

谢张健明教授等同志春节慰问(七绝)

寄深圳老战友邓思再同志(七律)

贺老亲秦松华同志八十大寿

诉衷情

蝶恋花

浣溪沙 观电影《武汉长江大桥》

四字令

渔歌子 登余山遇雨

长相思 闻潘涵青先生

读女儿西安来信

武陵春 读玄弟版画《泛舟》

江城子

好事近

满江红 怀远勉弟

桂枝香 读玄弟版画

《走遍山区》有感

(附王大鹗先生和词《桂枝香》)

菩萨蛮

沁园春 寄朝塔

念奴娇 勉重庆次女晓韧

念奴娇 怀成都小女黄礁

江城子

满庭芳 咏玄弟赠“川红”茶

归自谣

醉花阴 五十初度

忆秦娥 喜雪

满江红 敬悼周总理逝世一周年

浣溪沙 中山公园与夏仲平同志小酌

浪淘沙 谢李成方教授赠粽

浣溪沙 赠孙桦教授

四字令

满庭芳 为刘苇老师

九十大寿祝嘏

卜算子 仿严蕊

(附王大鹗先生《两同心》)

(附陈维钢先生《贺新郎》)

《长恨歌》试析

读《燕昭王求士》

关于“大学语文”的课堂教学

附《芜城赋》

惯与江水作战的人民

伙计

张渤开河

宋专员

永恒的哀思

为了历史

由《红楼梦》想起的

故乡

父亲

母亲

苦涩的童年

“及第”以后

日寇侵华,离乡背井

夜宿天王寺

深水惨炸

恐慌中的芜湖

在包公故里

汉口难民收容所

去贵州,途经岳阳楼

渡洞庭,抵常德

沅铜道上

弦歌庐阳

恩师难忘

酷爱古文

沉迷小说

赤色嫌疑

家书萦怀

南辕北辙

小站春秋

黔灵山下

情书

雾重庆

投身民主革命运动

重返故里

辗转沪宁

举步维艰

难忘滨浦中学

“民实”点滴

入华东革大

在二野西南服务团

情海波涛

机关工作

作者墨迹

后记

试读章节

    永恒的哀思

也是这样一个春雨绵绵的季节,□山腾着阵阵的云雾,地楞里流着清澈的春水。菜花黄了,蚕豆花喷出薰人的奇香,青草麦苗,在田野里绿得发亮。在这优美的天地里,我却怀了一颗破碎的心,踉跄地穿过小桥,翻过□山,向着家中奔跑。

那时,我年幼无知,听说母亲只有一盏寂寞的孤灯伴着她离开人世,我除了哀哀地痛哭,只有切齿痛恨!我恨我为什么那样呆笨,守着那点死板的功课,连母亲最后一面都没能见到;我恨母亲为什么这样愚昧,只知一味思念那个回不来的哥哥,一直至死不悟。我恨为什么没有那个力量叫哥哥回家,来挽救她药石难救的沉疴。

母亲啊,“没有他不是一样地可以过日子吗?”我这样安慰您,您为什么只叹口气?难道我不是您的儿子?难道我不能体会您的衷情?您到底有哪些难言的隐痛?为什么要绝望到这样呢?

记得七八岁时,三姊(因为她不是你生的)时常在背后翻着眼睛不屑地骂您。少见多怪的乡下人说您是“侉婆只”,其实您不过是常州奔牛人。我不明白他们为何要这样歧视您。后来,哥哥屡次发生不幸的事件,把他送回老家去,才听到一点关于您的传说,才知道您一点可怜的身世。原来您也没有什么可以给人说的。您不过为了饥饿和自由,拋弃过一次奴隶的枷锁。可是,这就是您的罪状吗?这就是您为此孤苦无告地结束一生的原因吗?

不啊,您只是被一个赌棍所遗弃!他走了,亲族无所靠,您不带着孩子寻生路,又等什么人来救助呢?

不幸,您始终不幸。虽然作了一次挣扎,却没有跳出封建社会的魔掌,结果,您做了父亲的二房。

父亲虽然是一位忠厚长者,但另一位母亲却不能把您看做和她一样。因此,您的使命除了替人“养子防老”,还得烧烧煮煮,纺纱,喂猪,不问粗细,都有您的一份辛劳。您的青春在厨房里、纺车旁消逝了,您的光彩被暴风烈日剥蚀了,颧骨凸出来,眼睛凹下去,您是深深地被损害了。

您虽然替父亲把我送到这个世界上,却没有给您添一分幸福,增半点地位。而我又被另一位母亲抚养在身边。您觉得父亲那里既得不到什么慰藉,又要常常被人歧视,听些闲言碎语。生命的意义变成了苦役。你在这个世界上孤独无援便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您带来的那个(曾经和您患难与共的)孩子身上,其原委就在此吧?

可是母亲啊,您想得太苦了!您做了黄姓的妻子,您生了黃姓的儿子,而您仍百般爱护那孩子,并且希望他永久在黄家大门里,这是宗法社会不允许这样的啊!您为何至死不悟?您为何把哥哥送回去以后就瘫痪不起?他走了,您的精神之堤就崩溃了吗?您的生命之灯就只能熄灭吗?

母亲啊,您殉了您的思念,您殉了您的爱。您虽不是这个时代的叛孽,却做了这个时代的牺牲!当初,您所以不告诉我您的意念,不接受我对您的安慰,是不相信我会做礼教的叛徒,不相信我会发出坚强的力量吗?

母亲啊!菜花会年年的黄,麦子会年年的青,您一去固然无音信,但我一想起您寂寞凄苦的一生,就有说不尽的悲哀与憎恨。

     1947年4月刊登上海《大美晚报》副刊

        P131-P133

序言

   文竹缠绵拋绿绶

    ——读《黄子俊诗文集》(代序)

        翁德森

我与子俊同志的来往,始于1982年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在南京举行首届年会时。我们是在餐桌上认识的,同桌就餐的有徐中玉会长和庄正、陈文富等同志。当时,子俊任华东纺织工学院分院的大学语文教研组负责人,因为我们都是来自上海的代表,很容易就攀谈起来。子俊同志很健谈,热情、真诚、朴实,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时隔二十多年后的今天,我有机会先行拜读他的诗文集,读后深感文如其人:文笔朴实无华,感情真挚热烈。这里先谈他的诗词:

首先,子俊诗词的字里行间充满着激情,流露着他对革命领袖的敬仰、对长辈的爱戴、对朋友的真诚、对后辈的关怀,这种渗透在他作品中的真挚深厚的感情,使他的诗词更具鲜明的特点。他的时事诗《忆》:“北望云天气万千”,抒发了作者对淮海战役前夕解放军势如破竹、气吞山河景象的敬仰;后两句:“汲园滨浦小溪畔,笑语欢声决战前”表达了作者对解放军挥师南下,怀着“若久旱之望云霓”的喜悦心情。《周山开大河》一诗,歌颂新中国成立后家乡发生改天换地的变化,琅琅上口,情意浓烈。《青城偕胡也明观灯》:“十里长街海蕴情,彩灯如画冲天明。蓬莱初试金鹏翼,飞入九霄玉树荫。”该诗头两句写灯火辉煌的场面:十里长街的彩色灯光径直冲射天汉,把整个太空都照亮了。后两句作者施展丰富的想象力,希望两位青年在如此迷人的仙境中,展翅高飞,鹏程万里,一直飞到九霄云外,在那玉树连成一片的浓密树荫中采摘成功的硕果。这是子俊用艺术手法鼓励小辈树立远大志向并预祝他们实现美好的理想。《青城与正红结婚有勉》一诗也写得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凛冽寒梅熠熠开,衔泥双燕剪春雷。黄山云海莲峰摘,始信天都带得来。”首句赞许两位青年在艰难的环境中磨炼成才。用“凛冽”来强调“寒”的程度,用“熠熠”来突出梅花在经受严寒考验后开得特别光彩闪烁。次句表面上是写双燕在雷声阵阵的风雨中,闪现剪刀形的雄姿,英勇飞翔,衔泥筑巢;实际上是鼓励自己的儿辈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春雷中,不畏风暴,英勇搏斗,以平凡而扎实的劳动建设美好的家园。果真如此,宏大的理想就会实现,移山倒海的奇迹就会发生,连黄山上的云海、莲峰和天都诸峰都搬得来了。这两首写给青城的诗,充满着诗隋画意,充分表达了子俊对后辈的无限关怀和殷切期望,充分体现了子俊诗词情满笔端的特色。

其次,子俊创作诗词的笔法灵活多变。他时而借景抒情,时而托物言志,时而访古咏怀,时而用典寓情,时而直抒胸臆;时而比兴寄托,时而拟人象征,时而影射暗示;时而展开想象的翅膀,时而作现实的素描:使作品富有诗意,具有较强的艺术性。试看他的《忆高工聂干雄同志》:“仗义执言秉大公,敢挑重担气如虹。浪高岂惧狂风啸,不羡蛟龙宁爱松。”这首七言古诗,连用六个比喻,生动地刻画了一个勇于负责、刚正不阿、一身正气的知识分子形象,格调高昂,音韵铿锵。再看他的山歌《风·松·草》:“山脚老松翻浪涛,山间茅草笑弯腰。砍松造屋能避雨,割草喂羊也自豪。”首句用比喻,写老松迎风起伏,如波涛翻滚;次句用拟人,写茅草在疾风中欢腾摇曳。这两句写风势猛烈,暗示做人要经得起严峻的考验,要以“笑弯腰”的乐观主义情怀与恶劣的环境条件作搏斗。后两句分别承接前两句的“松”、“草”来写,层次清晰,意在颂扬以从事平凡劳动为荣的精神面貌。《赏花》一诗共写五种花,笔法不同:“康乃浓艳栀子香,杏萼青梅傍红妆;文竹缠绵抛绿绶,嫣然一笑到西厢。”首句分别用“浓艳”和“香”直接写康乃和栀子花的特征。次句写杏和梅,“红妆”喻红的花辦,“傍”字用拟人。“傍红妆”比用“着红妆”更符合真实,准确,传神。该诗前两句写四种花,后两句重彩浓笔写一种花——竹花。先写叶,用叶侧面烘托花。“文竹缠绵抛绿绶”,请看,那郁郁苍苍的文竹、一大片下垂的长条形绿叶随风摇晃,不正像有一群青衣姑娘在那里戏抛绿色的绶带?紧接着作者凭借想象,用拟人法正写竹花。不常开花的文竹忽然开了花,活像艳丽的仙女在嫣然一笑,她满面春风、笑意盈盈地走向西厢,真是可爱极了。《子俊诗文集》中,此类诗篇颇多,令人诵读再三,爱不释手。

子俊诗词的第三个特点是题材广泛,内容充实。有游览诗,如《漓江遐想》、《新昌咏胜》等;有怀古诗,如《访古漪园》、《姑苏行》等;有时事诗,如《日美首脑访华》、《浣溪沙·观电影<武汉长江大桥>》等。有颂革命领袖的,如《满江红·敬悼周总理逝世一周年》、《邓公再起》等;有赞新人新事的,如《夜班女工赞》、《老战士颂》等。写得最富有艺术性的是咏物诗,共十首,除了上文谈到的《赏花》一诗外,《芙蓉鸟》、《昙花》和《忆秦娥·雪》都是小巧玲珑的咏物精品。写得最多的是子俊赠送给亲友的诗词,约占子俊全部诗词的三分之一以上。亲友的喜怒哀乐、聚合离散、生男育女……都成为他的写作素材。甚至连亲友送他一把藤椅、二包茶叶、几只粽子,他都能写成诗词答谢。如《谢梁世珍惠赠水仙》、《口占冰侄<葡萄图>》等都是既富有诗意又充满生活情趣的优秀诗篇。顺便说一句,这两首也可以算是咏物诗(咏水仙、咏《葡萄图》)。由于子俊诗词反映的生活面很广,因而具有十分丰富的思想内涵。

子俊同志写的文章比他创作的诗词要多得多,而在他的文章中自传文字占绝大部分篇幅。子俊自传体散文的最大特点是把个人的经历同国家的命运、社会的变迁紧紧结合起来写。因而他所反映的社会内容蕴含着一定的时代意义。子俊同志所生活的时代正是中国社会处在大动荡、大变革的年代。曰帝侵华,迫使他离乡背井,痛别父母、亲人,只身逃难、流浪,足迹几乎遍及半个中国;解放前夕,他参加进步组织“民实”,从事民主革命运动;他经受了新中国在成立前后翻天覆地的大变化,参加华东革命大学学习,参加解放军二野西南服务团;解放后,他历经各种政治运动,特别是反“右”期间,被错划为右派,导致妻离子散;接着,又经历了二十多年来的改革开放,目睹国家日趋繁荣富强。真是大悲大喜,大喜后又大悲,大悲后又有大喜。我想,现在的青少年不会再经受这么多的苦难,也不会再有这么大的起伏变化的经历。从这个角度来说,他的自传本身就是富有戏剧性的故事小说,既是历史的反映,又是珍贵的史料。子俊同志的人生经历,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从他的自传中可以感性认识中国现当代的历史事件,可以感受到中国人民的痛苦、喜悦和不屈不挠、积极进取的战斗精神。

在子俊自传体散文中,《故乡》一文,别具一格。作者侧重描述故乡的长荡湖和庙宇;而描述庙宇又侧重写祠山庙和观音阁。这部分文字语言优美,结构十分严谨,给人以清晰的层次感和方位感。子俊笔下的故乡,不仅风景秀美,而且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故乡附近,既有现代名人华罗庚发愤苦读之处,又有唐代大诗人李白饮酒赋诗的地方。他引用张藉和乡先士芮畿的诗句来赞美长荡湖和湖里的大涪山,又引用秦淮和蒋馨山的诗句来赞美石观音。这样写,不仅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巧妙地融为一体,而且增强了作品的文学性,丰富了读者的知识。长荡湖和黄家山的景物描写特别精彩,令人读了如身临其境,心迷神往。而记叙庙宇部分,描写了祠山大帝的神话、石观音的故事和小青年“抢炮仗”的民俗……等,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和感染力。

最后,我想借子俊的诗句“文竹缠绵拋绿绶”来收结这篇短小的引文。试想,文竹的许许多多下垂的长条形绿叶随风摇晃,犹如姑娘们在那里情意绵绵地戏拋一条条、一簇簇的绿色绶带,这不正象征着子俊先生以一颗真诚的心感受生活,写出一首首、一篇篇热情洋溢的诗文?!

         2005年3月

后记

  后记

细想起来,这些诗文,仅占我一生很少一点精力。

我的生命,主要是花在做工、读书、教书、农事等方面的;另外,当过几天兵。不像有些人是一辈子搞革命的,或一辈子种田的……

出这本书是为了让所有关心我、帮助我的长者和亲友,了解我的过去(思想和生活状况),了解我的坎坎坷坷,了解我的忏悔,了解我对他们深深的感激之情。并向我的后代,作个粗略的“交代”。

我应当衷心感谢原“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秘书长、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授翁德森先生,他在教学工作十分繁忙及眼疾手术前后,挤出宝贵的时间,为我写了一篇长长的序文。真是点铁成金,砾石生辉。溢美之处,不胜汗颜。

再是老同事陈伯涵先生,本市闵行区前工业局、技监局局长李继文弟,工程大副研究员张欣女弟,都为拙稿提过宝贵的意见。张金城同志也给了我许多鼓励,在此一併致谢。

此外还想附带提一下,远在1949年建国前,我曾用朔阳笔名,写过一些杂感,因距今已有50多年,有的已经失落(如《拜年忆旧》等等);有的时过境迁;这里仅录七篇,聊诘屐痕。

本人离休后,蒙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评定,复经工程大校党委批准,被评为副教授。但我深知自己才疏学浅,水平有限,所以本书谬误之处,恳请读者不吝指教。

通讯处:上海中山北路3751弄15号1001室(邮编:200062)

       作者

     2005年07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8:3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