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细说历朝名臣(上中下)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李伯钦
出版社 中央党校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历史是让人清醒的教科书,读史可以明智,看历史上各朝各代的名臣,他们无不是谋与势、权与变、明与断的理论源泉。本书细说名臣生平政绩,剖析名臣为官之道,向读者展示名臣的修身,名臣的用人,名臣的谋略,名臣的得失,加之梁启超、孙中山、毛泽东等等名家点评,该书不失为一部雅俗共赏的史学佳作。

内容推荐

中国名臣灿若星辰,他们的才智、胸怀、风骨常被人津津乐道,一再传颂。本书选取了历代名臣中的佼佼者,以历史典籍中的记述为依据,以正说的方式向读者展示了一个个历代名臣的真实面目。全书选材精到,文笔流畅,不失为一部雅俗共赏的史学佳作。

目录

细说历朝名臣(上册)

公孙鞅——先秦的魔术大师

际遇:昏雄二主/3

前奏:力驳群臣与立木为信/7

举措:两次变法的内容/12

问题:阶级矛盾和利益冲突/17

成就:商鞅变法后的秦国/25

萧何——汉朝的开国大管家

携手举事的兄弟角色/29

安定后方的管家角色/35

定国安邦的辅臣角色/41

与刘邦的关系:伴君如伴虎/49

与韩信的关系:生死一知己/55

与曹参的关系:公不挟私/63

霍光——汉代“周公”

掌权:登上政治顶峰/69

行权:复文景之业/75

专权:家族的覆灭/82

诸葛亮——鞠躬尽瘁的名臣典范

出山:一心只为酬三顾/9 1

立身:遂成三分之势/97

奠基:益州战略/1 03

托孤:临危受命辅后主/114

北伐:出师未捷身先死/121

王导——乱世宰臣

西晋末期:拥立司马睿/137

元帝时期:王与马,共天下/145

明帝时期:中兴王业/151

成帝时期:历辅三朝不倒/155

王猛——备受争议的治世名臣

在乱世中寻找机会/161

择明君于患难之时/166

乱世宜用重典/170

功盖孔明第一人/173

细说历朝名臣(中册)

房玄龄——后世良相标杆

秦府十年时期/1 85

贞观之治时期/1 91

郭子仪——唐朝再造功臣

崛起:乱世中的一面旗帜/207

沉浮:从谗言中走过来/220

安边:守得安宁三十年/227

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

王朝更替:拥立之功/237

平定天下:安内攘外/243

一己私心:玩弄权术/251

寇准——几经沉浮的忠直名臣

忠直为官/259

第一次被贬和复出/262

第二次被贬和复出/267

对辽作战与澶渊之盟/270

第三、四次被贬与复出/277

第五次被贬/283

王安石——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

变法前期:从试验田到万言书/293

熙宁变法:以天下之力生天下之财/300

党派之争:变法派与保守派的交锋/316

耶律楚材——契丹卧龙

仕成吉思汗:尚武轻文的时代/333

仕窝阔台:儒术兴国的时代/341

仕乃马真后:英雄坠泪的时代/364

细说历朝名臣(下册)

刘基——儒与谋的完美化身

元末烽火:没落王朝和三次辞官/371

开国功勋:从红巾起义到大明定鼎/376

兔死狗烹:与朱元璋的关系变化/387

乡党文化:与淮人集团的对立/391

宽猛有别:与朱元璋的政治分歧/395

李善长——明代开国丞相

功成:随军智囊/403

良辅:后方定策/409

祸起:胡惟庸党案/414

张居正——救时宰相

首辅之争:官场徘徊的乱世阁老/421

军事策略:连防带拉的固边大臣/426

吏治标准:考成反腐的治吏大臣/430

一条鞭法:强国富民的财政大臣/435

一朝倾覆:盛极而衰的英雄末路/440

范文程——清朝开国第一谋臣

转折:由奴隶到参政/449

晋级:由智慧堆砌的仕途/454

远见:多尔衮时期的政治立场/470

复出:顺治帝时的政治作为/476

曾国藩——中兴第一名臣

诤谏之臣:为权贵侧目/483

再度出山:凭湘军起家/487

洋务运动:师夷长技以制夷/500

自翦羽翼:惧势强之累/508

天津教案:为侵略者辩护/517

李鸿章——晚清放眼世界第一人

借势:曾氏门生/523

立身:独领淮军/526  

洋务:近代化运动/538

外交:委曲求全的“和议”主张/546

试读章节

际遇:昏雄二主

  

公元前4世纪,两个人物的出现,迅速改变了战国时代国家间的格局。这两个人一个是秦孝公,另一个就是公孙鞅,最重要的是他们两个人走在了一起。

  

魏国不得志

历史发展到战国时期,经过无数次的战争与兼并,中原逐步定格为七个大国鼎峙的局面,它们分别是齐、楚、秦、燕、赵、魏、韩,其中以齐、楚最为强大。秦国曾经是春秋五霸之一,但因历代国君不思进取,国道日渐衰退。到了公元前400年左右,位于西方蛮荒的秦国又回到了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国,对于这个落后而贫穷的地方并没有人看好,认为它不会有什么前途,能够维持到这个时候而不被其他国家吞并,已经算是不错了。

然而在这个时候,有两个人物的出现,迅速改变了这种格局。这两个人一个是秦国国君赢渠梁(即秦孝公),另一个就是伟大的政治家——法家学派巨子公孙鞅。

公孙鞅出生于卫国,但卫国太小,并不能作为事业的凭借。当时的魏国也是一个大国,所以公孙鞅很早就到魏国,在魏国宰相公叔痤家里做门客(当时是中庶子的职务),并以其非凡的才识和胆略得到了公叔痤的器重。公叔痤曾经打算把他推荐给魏王,只是因为自己生病才把这事给误了。

后来,公叔痤病重,魏惠王亲自前来探视。

魏惠王向公叔痤问及后事:“万一你的病医不好,那么谁可以接替你,来做魏国的宰相呢?”

公叔痤见魏王问到这件事,马上向魏王举荐了公孙鞅,说:“公孙鞅的才干,高我十倍,我死之后,请他接任魏国的宰相一职。公孙鞅虽然年轻,但他有真才实学,完全可以胜任做您的宰相。魏国将来的前途就在他身上。”

魏惠王觉得公孙鞅太年轻,心想,这样二个年轻人怎么可以担任魏国的宰相呢?莫不是公叔痤病糊涂了,才推荐这样一个年轻人。他对手下说:“公叔病甚,悲乎,欲令寡人以国听公孙鞅也,岂不悖哉!”心里并没有当回事。

公叔痤看到了魏王的表情,觉得魏王不可能采纳自己的意见,就屏退众人,并小声对魏王说“如果大王不能任用公孙鞅,就务必把他杀掉,千万不能让他离开魏国。像他这样的人才,一旦被别的国家延揽,日后必将成为魏国的大患。”

公叔痤知道公孙鞅的才能,如果到别的国家效力,于魏国肯定不利,所以他就这样告诫魏惠王。魏惠王嘴里虽然答应了公叔痤的请求,但他也没有把这件事放在心上。大臣魏昂深知公孙鞅的才能,也向魏惠王推荐,魏惠王一笑置之。可见魏惠王只是一个普通的庸才,并不是值得托付终生的明主。

魏惠王走后,公叔痤立即把公孙鞅叫来,把自己和魏王的谈话告诉了公孙鞅,并对他说“看样子魏王是不会用你的,你还是趁早逃走吧!我是先国家后私人。”

公孙鞅说:“魏王既然不肯听信您的话让我做宰相,他又怎么会听信您的话杀掉我呢?”

因此他仍旧住在魏国。果然不出所料,公叔痤死后,魏惠王既没有让他做自己的宰相,也没把他杀死。

在魏国的不得志,让公孙鞅产生了另择明主的想法。魏惠王也因为一念之差,从而失去了一个千载难逢的绝好机会。P3-5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1: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