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是中国第一部乐歌总集。它形象生动地反映了我国从西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积淀了古代先民的智慧经验,是我国诗歌里程上的第一座丰碑,在中国文学史和文化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本书通过对《诗经》原文进行注释、评析,帮助读者理解诗意,挖掘原著中的智慧,更直接面对它的本来面目。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诗经的智慧 |
分类 | |
作者 | 刘棣民 |
出版社 | 中国社会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乐歌总集。它形象生动地反映了我国从西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积淀了古代先民的智慧经验,是我国诗歌里程上的第一座丰碑,在中国文学史和文化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本书通过对《诗经》原文进行注释、评析,帮助读者理解诗意,挖掘原著中的智慧,更直接面对它的本来面目。 内容推荐 本书将《诗经》的原文、注释、评析、插图聚集在一起,注释详尽,做到难字注音、注意,费解的词语依据诗文,探求原意,解释清楚。同时揭示《诗经》中不少字词的本义、引申义或假借义的关系,以帮助读者理解诗意,更直接面对它的本来面目。评析内容除对诗旨、艺术特点介绍分析外,着重挖掘《诗经》原著的智慧及对今人的启迪。在参考和吸收了古今人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加入作者的不少见解,正确、公允、客观评价原诗。 目录 国 风 周南 召南 周南 关雎 葛覃 卷耳 樱木 螽斯 桃夭 兔置 苤苜 汉广 汝坟 麟之趾 召南 鹊巢 采蘩 草虫 采蓣 甘棠 行露 羔羊 殷其露 摞有梅 小星 江有汜 野有死雇 何彼聿农矣 驺虞 邶风 廊风 卫风 邶风 柏舟 绿衣 燕燕 日月 终风 击鼓 凯风 雄雉 匏有苦叶 谷风 式微 旄丘 简兮 泉水 北门 静女 新台 二子乘舟 柏舟 墙有茨 君子偕老 桑中 鹁之奔奔 定之方中 相鼠 干旄 载驰 卫风 淇奥 考粱 硕人 氓 竹竿 河广 伯兮 有狐 木瓜 王风 黍离 君子于役 君子阳阳 扬之水 中谷有蕹 兔爰 采葛 大车 丘中有麻 郑风 缁衣 将仲子 叔于田 大叔于田 清人 羔裘 遵大路 女曰鸡鸣 有女同车 山有扶苏 狡童 丰 风雨 子衿 扬之水 出其东门 野有蔓草 溱洧 齐风 鸡鸣 还 著 东方之日 东方未明 面南山 甫田 卢令 敝笱 载驱 猗嗟 魏风 葛屦 汾沮洳 园有桃 陟岵 十亩之间 伐檀 硕鼠 唐风 蟋蟀 山有枢 扬之水 椒聊 绸缪 扶杜- 羔裘 鸨羽 无衣 有扶之杜 葛生 采苓 秦风 车邻 小戎 蒹葭 终南 黄鸟 晨风 无衣 渭阳 权舆 陈风 宛丘 东门之扮 衡门 东门之池 东门之杨 墓门 防有鹊巢 月出 株林 泽陂 桧风 羔裘 素冠 隰有苌楚 匪风 曹风 蜉蝣 候人 鸬鸠 下泉 豳风 七月 鸱鸦 东山 破斧 伐柯 九戢 狼跋 雅 小雅 鹿鸣 四牡 皇皇者华 常棣 伐木 天保 采薇 出车 状杜 鱼丽 南有嘉鱼 南山有台 蓼萧 湛露 彤弓 菁菁者莪 六月 采芑 车攻 吉日 鸿雁 庭燎 沔水 鹤鸣 祈父 白驹 黄鸟 我行其野 斯干 无羊 节南山 正月 十月之交 雨无正 小旻 小宛 小弁 巧言 何人斯 巷伯 谷风 大东 四月 北山 无将大车 小明 鼓钟 楚茨 信南山 甫田 大田 桑扈 鸳鸯 青蝇 宾之初筵 鱼藻 采菽 角弓 菀柳 都人士 采绿 黍苗 白华 绵蛮 渐渐之石 苕之华 何草不黄 大雅 文王 大明 绵 旱麓 思齐 皇矣 灵台 下武 文王有声 生民 行苇 既醉 假乐 公刘 卷阿 民劳 板 荡 抑 桑柔 云汉 韩奕 江汉 常武 召旻 颂 周颂 清庙 维天之命 维清 烈文 天作 吴天有成命 我将 时迈 执竞 思文 臣工 噫嘻 振鹭 丰年 有瞽 潜 雒 载见 有客 武 闵予小子 访落 敬之 小毖 载芟 良耜 丝衣 酌 桓 赉 般 鲁颂 羽 有秘 泮水 闽宫 商颂 那 烈祖 玄鸟 长发 殷武 试读章节 鹊 巢 维鹊有巢①,维鸠居之②。 之子于归③,百两御之④。 维鹊有巢,维鸠方之⑤。 之子于归,百两将之⑥。 维鹊有巢,维鸠盈之⑦。 之子于归,百两成之⑧
古人认为鸠占鹊巢是婚娶的象征.鹊生来筑巢,以备鸠堂而皇之占居,这是自然分工,天作之合.诗人由此联想到新娘出嫁,用“居之”、“方之”、“盈之”形容鸠占鹊巢后的心安理得和呼朋引友满堂盈室的洋洋得意,又以百两之车“御之”、“将之”、“成之”将嫁娶仪式规模描写得排场非凡,尤可见不是一般平民所为,而是真正的王家气派。诗以鸠占鹊巢作比,喻妇归夫室,用貌似平浅之语,言人生之常道,味道反觉深远。 ①维:语首助词。鹊:喜鹊。 ②鸠:乌名,今称八哥。一说鸠为布谷乌。鸠不会作巢,常占鹊巢而I居。 ③之子:这个人。于归:出嫁。 ④两:“辆”的假借字。御:迎接。这里是说诸侯娶妻,驱百辆车前去迎接。 ⑤方:占据。 ⑥将:送。女家也是贵族国君,亦用百辆车陪送女儿。 ⑦盈:满。指陪嫁的人非常多。 ⑧成:指结婚礼成。 P18 序言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乐歌总集。它形象生动地反映了我国从西周初(公元前十一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六世纪)五百多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积淀了古代先民的智慧经验,是我国诗歌里程上的第一座丰碑,在中国文学史和文化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 《诗经》原本是“诗”,而不是“经”。在先秦时代,称为《诗》或《诗三百》。最早尊《诗》为“经”的见于《庄子·天运篇》和《荀子·劝学篇》,到了汉代,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诗》才被官方列入儒家经典,并且列在群经之首,作为当时社会政治伦理的教科书,始称《诗经》。 《诗经》的产生,即有关《诗经》的成书,前人作了种种解释。到了汉代,主要有“采诗”与“删诗”说。“采诗”是就结集而言“删诗”是就编订成书而言。 “采诗”一说,是指《诗经》中的十五《国风》和《小雅》的一部分诗是由专人从分散的各诸侯列国采集而来的。 刘歆《与扬雄书》载:“诏问三代、周、秦,轩车使者,卣人使者,以岁八月巡路,?代语、童谣、歌戏,欲得其最目。”(扬雄《方言》附隶)班固更明确断言:“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汉书:艺文志》)“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汉书·食货志》)何休亦云:“男年六十,女年五十无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间求诗。乡移于邑,邑移于国,国以闻于天子。”(《春秋公羊传宣公十五年解诂》)这些记载说明古代确有采诗之人和采诗之事。至于是何人何时并以何种方式采集,历来见仁见智,其说不一。但可以肯定,确有专门人员专职从事这一工作。否则,要想将流传了几百年,而且极为分散的诗歌髅汇编成册是不可能的,采诗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了解民情风俗,考察政治得失,作为统治者施政的参考,以利于王朝的统治。同时,采诗也是为了制礼作乐的需要和教育、娱乐方面的用途。 此外,古籍上还有“陈诗”、“献诗”的记载,可视为采诗的补充。唐代孔颖达《疏》云:“王巡狩见诸侯毕,乃命其诸侯太师各陈其国之诗,以观其政令之善恶。”《礼记·王制篇》郑注云:“陈诗,谓采其诗而观之。”这里所说的“陈诗”虽和“采诗”不是黔概念,但二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献诗”是指奴隶主贵族公卿列士献给天糊诗篇,主要是《大雅》和《颂》诗。《国语·周语》记载:“为民者就使言,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国语·晋语)云:“古之王者,使工诵谏于朝,在列者献诗。”这些史料说明各诸侯国的乐官将所采集的诗歌,陈献给周王朝乐官太师,由他们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以观民俗。大量的诗歌经过自上到下采诗和由下向上献诗等方式汇集于周太师的乐府,成为天子藉以观察政治得失、经济利弊和民生疾苦的资料信息宝库。 …… 所谓“兴”,朱熹认为:“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朱熹《诗集传·关雎》)“兴”,是起先、起头的意思,也就是先借他物作为诗的开头,然后再引出下文,是触景生情的表现手法。如《周南·关雎》,诗的开篇以诗人见到一对水鸟在河中小洲之上求偶鸣叫,触发起对河边采荇菜姑娘的爱慕追求。先言他物的“兴”与下文所咏之词可能有三种关系。一种是兴辞只有发端起情和定韵的作用,与下文没有什么意义上的联系。如《秦风·车邻》:“阪有漆,隰有栗。既见君子,并坐鼓瑟。今者不乐,逝者其耋。”章首两句与下文并没有意义上的联系,只起发端起情和定韵作用。另外一种是兴辞有“兴而比”的作用,与下文有意义上的联系。如《周南·桃夭》:“桃之天天,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人以桃花起兴,比喻新娘艳丽容貌,如姚际恒所说:“桃花色最艳,故以取喻女子。”(《诗经通论》)还有一种是兴辞有渲染气氛,烘托形象的作用。如《小雅·苕之华》:“苕之华,芸其黄矣。心之忧矣,维其伤矣。”诗人以欣欣向荣的凌宵花起兴,起到以盛衬衰的烘托作用,描述了饥民的自伤不幸。 “赋”、“比”、“兴”三者,在《诗经》的作品中常常是交互运用。“赋”中有“比”、“比”中“赋”。同样,“兴”后也有“赋”、“比”,或者“比”、“兴”连用。《诗经》大量章都是这三种手法交互使用,富于变化,使诗篇呈现出鲜明性、生动性和精确性。 《诗经》的句式多样,以言为主,但也长短杂用,一言至九言的句式都有,明显得自然活泼,灵活多样,为后代五言、七言、杂言体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国风》的主要特点,是在章法结构上回环复沓,反复咏唱。 这种表现方法。是指各章陡容基本相同,只在每章之中更换个别词或字,反复咏唱,形成量章叠唱的形式。其作品节奏分明,音调铿锵,宛转和谐,不仅具有音乐美,而且能够使诗的内容层层深入,思想感情更为突出,从而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 韵律,是诗歌艺术的重簧特征。和谐优美的韵律,是《诗经》的又一特点。《诗经》三百零五篇,除《周颂》中的七篇祭祀诗篇外,其他全都用韵。《诗经》的用韵富于民族特色,格式多种多样。韵在句中的位置,一般常见的主要是尾韵,又称韵脚。还有的是句中的韵,亦称腰韵。韵在章中的位置,有的一韵到底,句句押韵,有的首句入韵,也有的首句不用韵;还有的间隔用韵,即奇和奇句、偶句和偶句的隔句押韵。《诗经》用韵,在规律富于变化,在严格中寓有自由,其中隔句押韵的方式,确立了后代诗歌用韵的基本形式,对我国诗歌格律民族形式的形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诗经》的语言生动,词汇丰富,无论叙事、抒情,或者写景、状物,大都准确、生动、形象、优美,显示出历久不衰的艺术魅力。据杨公骥先生《中匡文学》提供的材料,《诗经》全书共用单字(含一字多义)三千九百多个,构成了大量的词汇。其中的名词,据胡朴安《诗经学·诗经之博物学》中的统计,草名一百零五种,木名七十五种,鸟名三十九种,兽名六十—匕_种,昆虫名二十九种,鱼名二十种,器物名三百余种,反映了古人对自然认识的深度和广度。动词和形容词的运用,也很丰富精细,仅关于手的不同动作的词就有五十多种,贴切表达出各自不同的特点。形容词,尤其是叠字形容词的运用更加精彩,无论是写光摹声,还是述人状物,描情绘形,都生动逼真地描绘出事物的情貌。在双声叠韵词的运用上,即两个字声母相同的词和两个字韵母相同的词,使人感到声调和谐、悦耳动听,富于韵律感和音乐美。此外,语气助词的运用,摹状、拟声、夸张、设问、对偶、排比、回环、复叠、反复、感叹等等修辞方法,都显示出诗人们辨别事物、遣词用字的卓越功夫。《诗经》鲜明的语言特点,对中国语言的发展,有着卓越持久的贡献,产生了强大的生命力。 本书的特点是将《诗经》的原文、注释、评析、插图聚集在一起,注释部分尽可能地详尽,做到难字注音、注意,费解的词语依据诗文,探求原意,尽量解释清楚。同时揭示《诗经》中不少字词的本义、引申义或假借义的关系,以帮助读者理解诗意,更直接面对它的本来面目。评析内容除对诗旨、艺术特点介绍分析外,着重挖掘《诗经》原著的智慧及对今人的启迪。这样做既是对祖国优秀文化遗产的介绍,也为读者的深入学习和研究提供借鉴。《诗经》流传两千多年,历代研究学者不乏其人,此书参考和吸收了古今人的研究成果并加入自己的一得之见,力求正确、公允、客观评介原诗。限于水平,疏误一定不少,恳请专家、读者指正。 本书的出版,首先感谢中国社会出版社牟洁女士,有了她的聪颖及认真负责的精神,才有这本书的问世。同对还要感谢我的妻子及我的研究生,没有他们的支持和帮助,也难以完成本书的准备与编写等各项工作。 刘棣民 2005年7月于北玉渊潭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