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梁启超讲文化/大师讲坛
分类 人文社科-文化-文化理论
作者 梁启超
出版社 天津古籍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学者和政治家,在学术上有很高的成就。本书记录了这位革命伟人在文化方面的独特见解,其中包括作者欧游心影录节录,对科学精神与东西文化、对文化史的几个重要问题的研究、印度与中国文化之亲属的关系等内容。

目录

欧游心影录节录

 欧游中之一般观察及一般感想

上篇 大战前后之欧洲

下篇 中国人之自觉

 伦敦初旅

 巴黎和会鸟瞰

 国际联盟评论

科学精神与东西文化

什么是文化

研究文化史的几个重要问题

东南大学课毕告别辞

印度与中国文化之亲属的关系

中国文化史

社会组织篇

试读章节

大凡一个人,若使有个安心立命的所在,虽然外界种种困苦,也容易抵抗过去。近来欧洲人,却把这件没有了。为什么没有了呢?最大的原因,就是过信“科学万能”。原来欧洲近世的文明有三个来源,第一是封建制度,第二是希腊哲学,第三是耶稣教。封建制度,规定各人和社会的关系,形成一个道德的条件和习惯。哲学是从智的方面研究宇宙最高原理及人类精神作用,求出个至善的道德标堆。宗教是从情的意的两方面,给人类一个“超世界”的信仰,那现世的道德,自然也跟着得个标准。十八世纪前的欧洲,就是靠这个过活。自法国大革命后,封建制度完全崩坏,古来道德的条件和习惯,大半不适于用,欧洲人的内部生活,渐渐动摇了。社会组织变更,原是历史上常态,生活就跟着他慢慢蜕变,本来没有什么难处,但这百年来的变更却与前不同。因科学发达结果,产业组织,从根柢翻新起来。变既太骤,其力又太猛,其范围又太广,他们要把他的内部生活凑上来和外部生活相应,却处处措手不及。最显著的就是现在都会的生活和从前堡聚的村落的生活截然两途,聚了无数素不相识的人在一个市场或一个工厂内共同生活,除了物质的利害关系外,绝无情感之可言,此其一。大多数人无恒产,恃工为活,生活根据,飘摇无着,好象枯蓬断梗,此其二。社会情形太复杂,应接不暇,到处受刺戟,神经疲劳,此其三。劳作完了想去耍乐,耍乐未完又要劳作,昼夜忙碌,无休养之余裕,此其四。欲望日日加高,百物日日加贵,生活日日加难,竞争日日加烈,此其五。以上所说,不过随手拈出几条。要而言之,近代人因科学发达,生出工业革命,外部生活变迁急剧,内部生活随而动摇,这是很容易看得出的。内部生活,本来可以凭宗教哲学等等力量,离去了外部生活依然存在。近代人却怎样呢?科学昌明以后,第一个致命伤的就是宗教。人类本从下等动物蜕变而来,那里有什么上帝创造,还配说人为万物之灵吗?宇宙间一切现象,不过物质和他的运动,那里有什么灵魂?更那里有什么天国?讲到哲学,从前康德和黑格尔时代,在思想界俨然有一种权威像是统一天下。自科学渐昌,这派唯心论的哲学便四分五裂。后来冈狄的实证哲学和达尔文的《种源论》同年出版,旧哲学更是根本动摇。老实说一句,哲学家简直是投降到科学家的旗下了。依着科学家的新心理学,所谓人类心灵这件东西,就不过物质运动现象之一种,精神和物质的对待,就根本不成立;所谓宇宙大原则,是要用科学的方法试验得来,不是用哲学的方法冥想得来的。这些唯物派的哲学家,托庇科学宇下建立一种纯物质的纯机械的人生观,把一切内部生活外部生活,都归到物质运动的“必然法则”之下。

P12-13

序言

大师者,大智慧大学问家也。他们是民族智慧的象征,人类文明进步的明灯。人们呼唤大师,尊重大师,乃至崇拜大师,其根本原因就在这里。民族文化的传承,现代文明的构建,必须对大师的思想进行深入的阐释和弘扬,对大师的论著进行全面的研究和解读。在中国文化迈向现代化的今天,大师的理念、精神和人格,尤显得那样可亲、可敬、可爱。可以讲,大师是推进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不可或缺的文化资源和难得的原动力。有鉴于此,我们经过广泛调研和反复论证,决定推出这套《大师讲坛》丛书。基本创意是:1.选取为社会所普遍认可的学术大师的原著编辑成册,让读者原汁原味不走样地去品味大师;2.按照大师众多论著的不同主题和不同特色进行大致的分类,如分为经济、文化、法律、社会、人生、教育、宗教、家庭等,分册出版,给读者理解和把握大师提供一定的方便;3.以“讲坛”作为平台,大师用“讲授”的姿态娓娓道来,读者以“听讲”的心态去领略大师的智慧和才学,以达到心灵的对话和学术的沟通。

大师以其独特的社会贡献,大都有崇高的社会地位,这无形中就拉大了和广大民众的社会距离,为准确地理解大师设置了某种障碍。再加上现实和历史的差异,以及大师往往个性超常,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一些“隆癖”,理解大师就不那么容易了。其实,我们应该破除对大师的“迷信”,将大师“拉到”平民行列中来,以平常心去面对不平常的大师,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道理很简单,大师是人不是神,和普通人没什么两样。而真正的大师,从来不会去包装和卖弄自己,更不会装腔作势,故弄玄虚,他们总是温文尔雅,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大师的亲和力往往是一般人所想象不到的。他们一点儿都不神秘。他们还常常用通俗易懂的平民化语言去表达高深的学理,让人叹为观止。前不久在南开大学刚刚去世的数学大师陈省身讲“数学就是好玩儿”;近百年数一数二的哲学大师金岳霖讲“哲学就是概念的游戏”;而大名鼎鼎的胡适在谈到历史研究的艰巨性时则将历史说成是“十七八岁的大姑娘”。这些看似戏言的调侃,其实藏着艰深的学理和哲理。是一般循规蹈矩的教授和学者讲不出来的,只有大师才会有此惊人之语,大众之语,真诚之语。实际上,用一颗真诚和平常的心去认识、理解大师,才能比较真实地窥见大师的本来面目,才能有所收获。

此外,从读书的一般常识上讲,关注历史、把握精神、不断思索,也是阅读大师作品必须掌握的基本方法。所谓大师,都是特定历史时期特定社会文化的产物,是时势造就了大师,而不是大师造出了时势,大师的高明之处是善于把握时代的脉搏,能够触摸文化的前沿,在解决社会问题、文化问题、学术问题中闪烁出其超人的智慧光芒,所以历史感和时代感是理解大师的前提。换言之,就是首先要将大师放在他所处的那个历史的特定的社会文化乃至学术文化背景中去领略其风姿。也正因为大师是从历史走过来的大师,要汲取和传承的核心就应该是大师的思想,尤其是精神,而不是寻章摘旬,照抄照搬,甚至于生搬硬套,出现东施效颦的偏颇。大师具有永恒意义的是他们的精神,而不是具体的社会文化主张。文化的传承,说到底是精神的传承。只要民族和国家的精神不死,民族和国家就不仅不会灭亡。而且还有振兴的希望。从一定意义上讲,大师的精神,大师的灵魂,总是从不同角度代表着民族文化的走向。。在追寻大师精神风貌的过程中,必要的思考是必须的,而且要勤动脑,多思索。应该是在理解后的接受,而不是生吞活剥地照搬。盲目的崇拜式的照抄,不仅是不可取的,而且是有害的。大师是追求真理的典范,决不是真理的化身。以为只要是大师的东西就不假思索地盲目认同,那就不自觉地走到了大师反复倡导的怀疑精神、科学精神的反面。这些几乎人人都知道的道理,看似简单,但真正做到就不容易了。这里又在罗嗦,是求共勉也!

通常情况下,大师多是在某一领域的某一方面或某一点上有突破性的研究,对自然、人类、社会有永不磨灭的贡献。但也有另一种百科全书式的思想文化启蒙大师,就是在许多方面都有独到的研究和闪光的亮点,这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比较突出。例如,梁启超就是一个典型。梁启超(1873—1929)一生虽然只度过了56个春秋,却留下了一千四百多万字的宏篇巨著,涉及史学、文学、哲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教育学、新闻学、图书文献学、佛学、伦理学、美学等许多方面,而且论述精当,创新意义明显,不少属经典之作。梁启超既能用学术语言、学术思维来写高深的学术专著,也善于以报章文体,笔尖常带感情地去向大众宣传。他主办的《新民丛报》,影响了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时期的几代青年。毛泽东、周恩来、胡适等都曾是梁启超的崇拜者。梁启超还十分注意和善于观察政治和文化的走向,总是从中国和世界的前途及命运着眼,提出一些惊人的新见解,给民众以宝贵的精神食粮。他的很多论断对今天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在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宝库里,梁启超是占有一定位置的。所以,他的作品从在世时就一再翻印,到如今仍为广大读者所欢迎。除了各种单行本之外,曾印有不同版本的文集、专集、合集,也出版过按专题编的类编等。这里推出的梁启超讲文化、讲教育、讲读书、讲修身、讲诗词书画等,虽然也有类编的味道,但还不尽相同。一则是从相关内容中选取最具代表性的精华编为一册,只求精,不求全;二则不做绝对的分类,一些经过历史检验又为广大民众所喜爱的佳作,即使和分类略有出入,也保留原貌,一并收入,给读者以选择的自由和想象的空间;三则不是简单的编排,在版本的选定和文字、内容的校订等方面都下了很大功夫,还适当插入一些图片,以求图文互动。。这些尝试,主观愿望当然是不错的,但有待实践来检验。所以,衷心希望读一者多提宝贵意见。

                       李喜所

             2005年5月25日于南开大学书来堂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7 18:5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