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洪流把自愿的和不自愿的人们义无反顾地卷入现代性。现代性这只怪兽的最大怪异之处在于,本真的生命存在只能以颠倒的物化形式表现出来。这种物化造就了经济帝国主义,也使人类的命运变得扑朔迷离。关心人类未来的人文社会科学家们,从各个角度考察现代性,构威多声部的大合唱。善于辨别音色的耳朵能够从合唱中聆听到一个响亮的音符,那是马克思的声音。作者立足于马克思生存论视域的辩证分析,既不同于实证科学,也不同于海德格尔理解的人道主义,从而克服了简单的苟同或者情绪性的谩骂态度,揭示了现代性的形而上学根源,划定了现代性的边界,透露出人类未来的消息。从马克思生存论的角度分析现代性,这在国内学术性著作中尚不多见。
导 论/1
第一节 哲学与时代/1
第二节 马克思哲学的时代性/4
第三节 马克思哲学与现代性问题的凸现/11
第四节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其问题/14
第五节 本文的思路/21
第一章 现代性及其形而上学本质/28
第一节 现代性概念的界说/28
一 现代、现代化、现代性、现代主义/29
二 启蒙现代性和审美现代性/42
第二节 现代性的形而上学本质/49
一 现代性的背景分析/49
二 康德的启蒙概念/52
三 黑格尔与主体性的凯旋/58
四 意识哲学与现代性的本质/65
第三节 两种面对现代性的哲学态度/68
一 后现代性的“颠覆”/68
二 哈贝马斯的“重构计划”/74
第二章 内在性之被贯穿:马克思生存论视域的确立/82
第一节 内在性问题/82
一 内在性的基本建造及其困境/83
二 瓦解内在性的哲学思路/87
第二节 感性对象性活动——实践概念的提出/91
一 实践概念内涵的历史变迁/91
二 感性对象性活动:马克思对实践的本质规定/96
三 解读实践概念的两种不同方式/102
第三节 马克思生存论的彰显/108
一 生存与实践、生存论与存在论/108
二 马克思哲学的生存论意蕴/113
三 马克思生存论与存在主义的原则区别/118
四 马克思生存论的当代意义/122
第三章 基督教神学的形而上学基础批判/126
第一节 宗教之独立幻相及其破除/127
一 上帝存在的证明及其缺陷/127
二 费尔巴哈的神学批判及其理论意义/131
三 宗教解放·政治解放·人类解放/136
第二节 基督教的辩护性回应及其误区/146
一 投射理论及其前提预设/146
二 信仰与启示/148
三 神学维度的意义及其误区/154
第三节 基督教和现代性的共谋关系/158
一 基督教与现代性的缘起/158
二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之透视/163
三 宗教:现代性的精神避难所/167
第四章 国民经济学的形而上学基础批判/172
第一节 国民经济学范畴的非历史性质/172
一 亚当·斯密与国民经济学的确立/173
二 经济人:国民经济学的抽象前提/177
三 蒲鲁东之“贫困”的根源/183
第二节 异化劳动的形而上追问/188
一 对象化和异化概念的区分/188
二 异化劳动的内在规定/191
三 “私有财产的主体本质”/196
四 异化劳动学说的理论定位/200
第三节 《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的哲学解读及其当代意义/203
一 作为理论基础的新历史观/204
二 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建构/207
三 《57-58手稿》哲学解读的当代意义/210
第四节 资本概念的哲学意蕴/212
一 社会关系的物化/213
二 劳动力成为商品意味着什么/217
三 资本的内在规定及其后果/222
第五章 共产主义与现代性的终结/228
第一节 整体性与进步/228
一 整体性与历史决定论/229
二 进步:神话还是事实? /234
三 唯物史观和历史终结论批判/238
第二节 共产主义的生存论性质/244
一 几种不成熟的共产主义理论/244
二 马克思共产主义理论的生存论意蕴/248
三 克服对共产主义的两种误读/253
第三节 现代性的终结/258
一 人对物的依赖及其限度/259
二 现代性终结的可能性及其条件/263
第四节 真正的人类史与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268
主要参考文献/271
后 记/280
真正的人类史与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现代性之终结,也就是人对物的依赖关系的终结,这意味着资本主义的终结,私有制的终结。伴随着私有制和资本主义的消亡,人类社会的史前阶段也就结束了,历史的车轮滚入真正的人类史,自由个性的确立真正成为可能。
真正的人类史发端于共产主义。共产主义作为一场现实的运动,是扬弃私有财产的必要环节。在扬弃了私有财产之后,共产主义将失去它的意义,人类的“史前史”阶段就结束了,真正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自我创造的时代就到来了。因此,与其说共产主义是终端,更不如说是开端。
在某些西方学者看来,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论否定人的个性和自由。实际上这是一种误解。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排除一切不依赖于个人而存在的东西,它所建立的是一个“真正的集体”而不是“虚幻的集体”。个人在“真实的集体”中获得自由。马克思指出:“在这个集体中个人是作为个人参加的。它是个人的这样一种联合(自然是以当时已经发达的生产力为基础的),这种联合把个人的自由发展和运动的条件置于他们的控制之下。”在自由人“联合体”中,偶然的个人被有个性的个人所代替。个人和社会的抽象对立将消除,“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个人的自由发展消除了旧式分工的局限,人不再被限定在特定的活动范围内,而是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也就是说,人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全面发展的人和对象的关系,不是单纯的“拥有”的关系,而是多方面的具有内在丰富性的关系。
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容,余源培先生准确地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活动及其能力的全面发展,指的是将人的丰富的能力(包括体力和智力、自然力和社会力、个体能力和集体能力、现实能力和潜在能力以及知、情、意等)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其二,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包括经济关系、政治关系、道德关系、交往关系、家庭关系等)的高度丰富展开与占有。它将由贫乏变得富有,由封闭变得开放,由片面变得全面,由地域的人变为世界历史的人;其三,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指的是个人关系和个人能力的普遍性和全面性,是个人素质的不断提高和完善。总之,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能力、社会关系、个性的全方位发展。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就是说,作为一个总体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
在强调人的全面发展的同时,马克思特别指出,这是一个历史的过程。马克思说:“全面发展的个人——他们的社会关系作为他们自己的共同的关系,也是服从于他们自己的共同的控制的——不是自然的产物,而是历史的产物。”否认这种历史性,单纯地强调全面性,往往导致浪漫主义。这种浪漫主义甚至肯定人类早期阶段的原始的丰富。马克思批评道:“留恋那种原始的丰富,是可笑的,相信必须停留在那种完全空虚之中,也是可笑的。资产阶级的观点从来没有超出同这种浪漫主义观点的对立,因此这种浪漫主义观点将作为合理的对立面伴随资产阶级观点一同升入天堂。”
总之,真正的人类史是伴随着现代性的终结必将到来的人类历史的新篇章。这并不是说共产主义不存在问题和矛盾,而只是说人类从此将自觉地控制和把握自己的命运,自觉地选择自己的生活,不再受异己力量的支配。真正的人类史意味着人的活动真正成为体现人的生存价值和目的的本质性活动,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真正成为可能。
现代性一方面造就了丰富的物质生活,造就了人的关系的普遍性;另一方面,它使人的经济生活和精神生活两方面都发生了全面的异化,使人彻底抽象为片面化的人,颠倒为物化的存在。现代性的哲学基础是意识哲学。超越现代性及其形而上学,从生存论意义上回归人本身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历史的逻辑结局和现实归宿。
马克思从生存论高度对现代性的批判和超越,并不意味着全面否定现代性,更不意味着要求中国放弃现代化建设,恰恰相反,它要求放弃对现代性的前现代批判立场,真正认识到现代性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同时,也要求认识到对现代性的文化批判和道德批判的不足和缺陷,充分认识到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性。从马克思生存论的视域正确把握现代性的重要作用和历史地位,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P268-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