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最古老的做人做事的智慧宝库,并非深不可测的大道理,全是为人处世的真本事。宋代开国宰相赵普自诩以半部《论语》治天下,确实,《论语》作为一部自汉代以来统治中国两千年的儒家经典著作,蕴藏着深刻的政治智慧。
在今天,剥开人为套在《论语》上的神秘光环,我们发现其实《论语》本就是来源于生活,是孔子及其弟子生活实践体验和理性思考的结晶,从中我们可以吸吮到如此鲜活,又如此丰富的人生营养。读《论语》,你会感到在你心中流过的是一条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文化长河。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半部论语学做人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作者 | 佟平 |
出版社 | 金城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一部最古老的做人做事的智慧宝库,并非深不可测的大道理,全是为人处世的真本事。宋代开国宰相赵普自诩以半部《论语》治天下,确实,《论语》作为一部自汉代以来统治中国两千年的儒家经典著作,蕴藏着深刻的政治智慧。 在今天,剥开人为套在《论语》上的神秘光环,我们发现其实《论语》本就是来源于生活,是孔子及其弟子生活实践体验和理性思考的结晶,从中我们可以吸吮到如此鲜活,又如此丰富的人生营养。读《论语》,你会感到在你心中流过的是一条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文化长河。 目录 第一章 教育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 弟子孰为好学?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力不足者,中道而废 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我非生而知之者 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若圣与仁,则吾岂敢 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譬如为山,未成一篑 回也非助我者也 不践迹,亦不入于室 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闻斯行诸 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使于四方,不能专对 既富矣,又何加焉 欲速则不迭 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 父为子隐,子为父隐 多学而识之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如之何,如之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有教无类 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女闻六言六蔽矣乎 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 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第二章 孝顺 入则孝,出则弟 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 父母唯其疾之忧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有事,弟子服其劳 父母在,不远游 事父母几谏 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丧致乎哀而止 第三章 仁爱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巧言令色,鲜矣仁 人而不仁,如礼何 择不处仁,焉得知?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迭人 苟志於仁矣,无恶也 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 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 我欲仁,斯仁至矣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仁者,其言也切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当仁,不让于师 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第四章 诚信 信近於义,言可复也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言必信,行必果 君子贞而不谅 君子信而后劳其民 言忠信,行笃敬 吾谁欺?欺天乎? 第互章 礼节 夫子温、良、恭、俭、让 丧,与其易也,宁戚 子见齐衰者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子食於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乡人饮酒 康子馈药 与师言之道 第六章 义利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君子之於天下也,义之与比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 君子周急不继富 放於利而行,多怨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 君子喻於义,小人喻於利 富而可求也 原思为之宰 见危致命,见得思义 不义而富且贵,於我如浮云 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 有美玉于斯 见君子义以为上 第七章 察人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吾与回言终日,不违 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观过,斯知仁矣 赐也何如? 雍也仁而不佞 闻一以知十 子使漆雕开仕 朽木不可雕也 枨也欲,焉得刚 子游为武城宰 过犹不及 君子者乎?色庄者乎? 子张问明 恶夫佞者 文犹质也,质犹文也 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f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易事而难说也 乡人皆好之,何如?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 君子上迭,小人下速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 小人之过也必文 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 第八章 交友 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朋友数,斯疏矣 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匿怨而友其人 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 暴虎冯河,死而不悔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忠告而善道之 朋友切切儡儡,兄弟怡怡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益者三乐,损者三乐 道不同,不相为谋 第九章 鬼神 非其鬼而祭之,谄也 子不语:怪,力,乱,神 敬鬼神而远之 子疾病,子路请祷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第十章 志向 三十而立 笃信好学,死守善道 三年学,不至于谷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衣敝缢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 朝闻道,夕死可矣 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吾不如老农 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 不怨天不尤人 学也,禄在其中矣 杀身以成仁 小不忍则乱大谋 虽小道,必有可观者 第十一章 反省 吾日三省吾身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 君子欲讷於言而敏於行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不患无位患所以立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以约失之者鲜矣 三思而后行 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见其过而自讼 谁能出不由户? 子见南子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 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奢则不孙,俭则固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俭,吾从众 狂而不直,侗而不愿 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说而不绎,从而不改 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赐也贤乎哉? 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以德报怨,何如? 老而不死,是为贼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道听而涂说 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 割鸡焉用牛刀? 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 君子恶居下流 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 第十二章 君子 过,则勿惮改 贤贤易色 君子不器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君子无所争 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德不孤,必有邻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文质彬彬,然後君子 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 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君子不党 君子博学於文,约之以礼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临大节而不可夺 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子路问成人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修己以敬 君子有九思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君子有三变 君子有三戒 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 君子有三畏 君子亦有恶乎?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附录《论语》全文 试读章节 择不处仁,焉得知?原文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译文 孔子说:“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如果一个人不知道应该选择与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怎么能算是明智呢?”评析 这里孔子看到了环境对人的影响,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孟母三迁的故事,可能也是由此而演变出来的吧。被称为“亚圣”的孟子小的时候非常调皮,他的母亲为了让他受好的教育,花了不少的心血。但是由于家中贫寒,他们只能住在墓地附近。由于经常有人出入墓地办理丧事,看得多了,孟子和邻居的小孩也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母亲看到了,非常担忧,她想:“这怎么行?以后我的孩子长大了会有什么出息?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母亲就带着孟子搬离墓地,住到集市里去了。集市里以商铺为主,看得多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招待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表演得像极了。孟子的母亲看到后又担心起来,她想:“孩子将来做个商人有什么出息?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孟子每天看着那些老师和学生的言行举止,也开始慢慢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了。这个时候,孟子的母亲才满意地放下心来,她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孟子在母亲的精心培养下,终于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 孟母三迁的故事固然告诉了我们环境对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非常重要,但是从这个故事中也透露出了那种“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不良倾向,这是不可取的。更不应该因此而歧视那些职业“低贱”的人们。 不过我觉得,孔子这句话中只看到了事物的一个方面而忽视了另一个方面,就是只看到了环境可以影响人,没有看到人也可以影响环境。因此我们不能单纯地把没有选择与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的人都看成是不明智的人。 在现实生活中,绝大多数人往往无法充分自由地选择自己的居住环境,难道我们可以因此而原谅我们自己的不仁德吗?或者把自己的不仁德归罪于环境吗?所以,孔子的这句话,只能适用于还没有自控能力的孩子和未成年人,对于一个成人来说,更应该强调自己对环境的影响。P.72-73 序言 鲁迅先生曾经写过一篇怎样做父亲的文章,记得他在文章中说,怎样做父亲的问题与每个男人都休戚相关,因为爷爷是过去的父亲,儿子则是未来的父亲。如果说怎样做父亲与所有的男人休戚相关,那么怎样做人的问题,则是所有的爷爷奶奶、父亲母亲、儿子女儿都不得不认真思考的问题。 也许有人会说,做人谁不会,还需要专门来学习吗?再说了,每个人都不可能生活在真空里面,人们从小在家跟父母学,上学后跟老师学,踏入社会后跟社会学,哪里还需要专门来学习怎样做人呢?这话听起来似乎有理,其实经不住推敲。不错,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即便父母不专门对孩子进行怎样做人的教育,孩子也会从父母的日常表现中潜移默化受到影响,更会从学校老师那里、社会上、书本上受到各种关于怎样做人的影响。问题在于:其一,父母不一定都会做人,许多父母在怎样做人方面是非常失败的,那样的父母怎么可能给孩子怎样做人的正确指导呢?其二,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会逐渐形成自己的怎样做人的观点,如果这时候他们发现自己做人的观点与父母不一致怎么办?怎样来衡量谁是谁非呢?其三,当孩子面对父母、老师、社会、书本上的关于做人的道理各不相同时,他们又该怎样做出比较正确的取舍和判定呢?由此可见,怎样做人的问题并不是那么简单。 儒家思想以人的基本人伦为出发点,处处着眼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规范、学习方式,然后引发出许多做人以及管理家庭、国家、天下的道理等,所以有人把儒家思想形象地概括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思想是否在今天依然可以起到“治国平天下”的作用,我对此表示严重怀疑,但是对于儒家思想可以起到“修身养性”的作用,我是坚信不移的。 过去曾有过“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在延续一千多年的科举时代,《论语》也是国家录用官员考试的指定教科书。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治理国家的环境变了,治理国家的方式自然也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因此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还指望通过两千多年前形成的《论语》上面制定的治理国家的方式来管理国家,是不切实际的。所以我根据开放社会的理论、从国际视野的角度、围绕怎样学习文化知识和怎样学习做人的主题,从整部《论语》中选择了一半与此有关的部分,按照“教育、孝顺、仁爱、诚信、礼节、义利、察人、交友、鬼神、志向、反省、君子”这十二个分类推荐给大家,希望能对大家学会怎样做人有所参考。另外,为了保证《论语》的完整性,我们同时也在这本书的结尾,附上了整本《论语》的全文。一来可以让大家了解本书所选择的部分在《论语》中的具体出处,二来也可以为那些有兴趣学习整本《论语》的读者提供一个方便。 本书的正文部分主要由三部分构成,一是原汁原味的《论语》原文,将两千多年前的文言文《论语》原貌展示在读者眼前。二是通俗易懂的《论语》现代汉语译文,帮助读者跨越两千多年的文字阅读障碍,轻松快捷了解《论语》的意思。当然这里的译文只为读者理解原文提供一个参考,而不是古文翻译的标准答案。我们相信阅读这本书的读者主要不是为了学习古文,而是为了了解《论语》究竟告诉我们些什么,因此我们省略了相关的古文词语解释部分。三是根据作者约半个世纪的人生经验和学习思考《论语》的心得体会,对《论语》的相关具体内容进行了辩证的分析和评论。这部分的内容与其说是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标准答案,不如说是为读者提供了一种学习理解《论语》的方式,让读者了解到:原来《论语》也可以这样去读。 如果本书能激发你对《论语》的兴趣和对怎样做人的思考,那便是本书最大的成功。 2005年7月28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