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千年来,儒学经籍浩繁,汗牛充栋,人们要想一窥堂奥,殊属不易。除鸿儒学者外,一般人对儒学的汲取主要是以儒学经籍的名篇名句,尤以四书五经为首。
儒学的经典名句,具有能传之千古,播之四海的功能,让世世代代的人们受其熏陶教育,从而使整个儒学的传承,像浩浩长江,永不衰竭,且历久常新。即使遭致浩劫,像火中凤凰,亦能劫后重生,而不稍减其光艳。
本书从四书五经中摘取名句一千条,内容涉及治国、道德、修养、伦理、节操、处世、教育、哲学、文艺、爱情等,且在每个名句后面,均附出处、注释、译文及赏读,俾对初涉古籍的青少年有所裨益。
本《名句鉴赏》主要从儒学早期的经典著作,即四书五经中摘取编写而成。五经,即《周易》、《尚书)、《诗经》、《礼》(含《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含《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从这些儒家经典著作中摘采了一千余条经典名句,后经删汰、整理、分类编整。全书共分11个类别,计有治国、道德、修养、伦理、节操、处世、教育、哲学、文艺、爱情及其他,共400多个条目。举凡涉及思想文化等各个领域,无敢阙如,靡不毕包,涵盖了四书五经中的主要内容。这有助于为广大读者提供有益的资料,免其翻检之劳。
01 政者,正也。君为正,则百姓从政矣。
出处《札记·哀公问第二十七》
注释 ①正:端正,指言行端正。②从:跟从。③政:通“正”,端正。
译文 “政”的意思就是“正”。做国君的只要(自己的)言行端正(做一国之表率),那么天下百姓的言行也就会跟着端正起来。
赏读 这是鲁哀公问“何谓为政”时孔子的回答。国君是一国之主,其言行、仪态及嗜好,均为一国之表率,其影响是深远的。在封建专制体制下,国君拥有绝对的权力,人们要对其绝对权力进行制约,几乎是不可能的。故孔子回答说:“政者,正也。君为正,则百姓从政矣。君之所为,百姓之所从也。”儒家的另一大师荀子(名况,又叫孙卿)对此说得更生动形象,他说:“君者,仪(仪表,即日晷)也,民者景(影子)也,仪正而景正。君者,槃(盘子)也,民者水也,槃圆而水圆。君者盂也,盂方而水方。”总之,在专制社会里,君贤则国治,君不能者其国乱,这似乎已是规律。因此,在儒家的经典著作《礼记》中对国君的言行及应进行的教育,都作了很明确而又详尽的规定,借以提高国君的道德修养,使其自律。02 天子者,与天地参,故德配天地……居处有礼,进退有度。
出处 《礼记·经解第二十六》
注释 ①与天地参(san):意为同天、地配合为“三才”,参与天地之化育。古人认为天地之间,万物群生,唯人最灵,最有创造性,与天地配合为“参”,化生万物,故称“三才”:天、地、人。参,配合成三的。②配:匹配。③度:制度、规矩。
译文 天子与天、地并列为三,所以(天子的)德行应与天、地相匹配……起居要有一定的礼仪,应对进退要合乎规章制度。
赏读 这是孔子的话。他认为天子是天下人之共主,掌握着巨大的权力,既参与天地之化育,又操控万物生杀予夺之权,所以说“天子者,与天地参”,故德也应该与天地相匹配,即应有高尚的道德修养;接着便对天子在朝廷议事、燕处、听乐、行步、升车等等日常行为,提出正面要求;最后归结为“居处有礼,进退有度”,对天子的一言一行都进行严格规范,使之不至于走上邪途,为祸百姓。
P1-P2
中国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既令生于斯、长于斯的数以十亿计的子民为之自豪,也令异国他邦的人民欣羡不已。许多学说,许多宗教,在这块厚载万物的神州大地上,得到了宣扬和传播,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多元性。
中国文化的这种多元性,既来自她本身的自创性,这是主要的,也来自于她对外来文化的可吸收性和包容性,因而形成了中国文化的五彩斑斓、光辉耀眼,在世界文化的百花园中,独放异彩,令万众瞩目。
无可讳言,在数千年来的中国多元性的文化中,其主流文化是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说。儒家学说曾经在中国及其周边国家起过极其重要的作用,成为东方文化的代表。近一百多年来。西学东渐,西方文化挟持其坚船利炮,使儒学受到猛烈冲击,儒家学说进入低谷时期。但在20世纪后半叶,儒家学说又焕发出了新的活力。现在,儒学不仅开始回归中国,并正走向世界。
数千年来,儒学经籍浩繁,汗牛充栋,人们要想一窥堂奥,殊属不易。除鸿儒学者外,一般人对儒学的汲取主要是以儒学经籍的名篇名句。这些名篇名句,两千多年来在传承东方文明中,起着重大的作用。
儒学的经典名句,是儒学的精华所在。《周易》中的“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尚书》中的“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礼记》中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大学》中的“白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论语》中的“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孟子》中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诗经》中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等等,这些经典名句,言简意赅,广为流传,成为中国人民立身处世、治国安邦的精神支柱。
儒学的经典名句,具有能传之千古,播之四海的功能,让世世代代的人们受其熏陶教育,从而使整个儒学的传承,像浩浩长江,永不衰竭,且历久常新。即使遭致浩劫,像火中凤凰,亦能劫后重生,而不稍减其光艳。
环观世界,在埃及、巴比伦(今伊拉克)、印度及中国四个文明古国中,其文明能一脉相传至今的,只有中国。其中原因固然很多,但儒学经典名句的广为传颂,不能说不是其中一个原因。
儒家经典各句之所以能广为传颂,就其内容说,蕴含着丰厚的文化底蕴,闪现着深刻的思想和智慧的光芒,体现着伟大的人格力量;就其形式说,它语言洗练,用词精辟,具有非凡的表达能力,故能一读就琅琅上口,久而不忘。即使不识字的人,通过各种传媒的宣扬,也能口诵心惟,从而使思想境界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这一切,便是儒学经典名句的魅力所在。
四川辞书出版社副编审谢伟先生,在我完成了《孟子导读》的出版问世,及刚撰写完《四书精华》一书后,约我编写《四书五经名句鉴赏》(以下简称《名句鉴赏》)。我经认真思考,认为谢先生的这个构想很有创意,与我个人对儒学的探讨,意见吻合,遂即应约。在浩繁的儒家经籍中上下求索,焚膏继晷,含英咀华,历时一年,方始竣稿。
本《名句鉴赏》主要从儒学早期的经典著作,即四书五经中摘取编写而成。五经,即《周易》、《尚书》、《诗经》、《礼》(含《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含《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从这些儒家经典著作中摘采了一千余条经典名句,后经删汰、整理、分类编整。全书共分11个类别,计有治国、道德、修养、伦理、节操、处世、教育、哲学、文艺、爱情及其他,共400多个条目。举凡涉及思想文化等各个领域,无敢阙如,靡不毕包,涵盖了四书五经中的主要内容。这有助于为广大读者提供有益的资料,免其翻检之劳。
在编写体例上,每个名句后面,均有出处、注释、译文及赏读,俾对初涉古籍的青少年,有所裨益。 这项工作,若能在当前传承中国优秀文化方面有所助益,则编者幸甚!
本人虽有志于此,但颇感疏浅,恐力不能逮,尚祈硕学贤达教正。
许登孝
2006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