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和美国啥都不同,中国的白天是美国的黑夜;中国人姓在前名在后,美国人名在前姓在后;去中国人家拜访敲门是礼貌,去美国人家拜访敲门,他们会非常生气;中国人请客鸡鸭鱼肉是盛宴,美国人看见满桌的鸡鸭鱼肉不敢吃,怕胆固醇高、蛋白质高,怕得心脏病;中国家长打小孩是常事,美国家长打小孩犯法,家长会被监管起来,小孩会被送到监护家庭……”本书将带你感受异域风土人情,解读中美文化差异,体味异国文化,诠释另类文明,告诉你一个真实的美国。感慨万端凝结着深切的故土之恋,情文并茂浸透着浓烈的肺腑之情,一位海外游子告诉你她在美国的真切感受。
中国和美国啥都不同,中国的白天是美国的黑夜;中国人姓在前名在后,美国人名在前姓在后;去中国人家拜访敲门是礼貌,去美国人家拜访敲门,他们会非常生气;中国人请客鸡鸭鱼肉是盛宴,美国人看见满桌的鸡鸭鱼肉不敢吃,怕胆固醇高、蛋白质高,怕得心脏病;中国家长打小孩是常事,美国家长打小孩犯法,家长会被监管起来,小孩会被送到监护家庭;中国人发展旅游事业讲开发旅游景点,美国人发展旅游事业讲保护自然风景区,不许有任何改变;中国学校有班级,直到毕业,美国学校没有班级,实行选课制;中国商店常这样写着:货售出后概不负责,美国商店只要一进去,商店就抓住你不放,保退保换,诱惑你再来,而且退货从来不问理由;中国住在高级住宅区为的是生活方便、喜欢热闹繁华;美国的高级住宅区恰恰选择不方便的远离市区的地方……
嫁人还是嫁中国人 吃饭还是吃中国饭
204名从中国嫁到美国、法国、西班牙、英国、加拿大、黎巴嫩、奥地利、巴西的中国女人,在拿到所住国永久居留权(绿卡)后,相继和自己的“洋丈夫”离了婚,又嫁给了中国男人。他们中有的只和洋丈夫过了两个月,最长的五年。她们中年龄最小的22岁,最大的70多岁。她们有的回中国找了中国男人结婚,把丈夫办出了国。她们有的人同洋丈夫离婚又和中国丈夫复婚,有的把家安在中国,在两国之间经商、交流文化。
一股强烈的舆论袭来,说她们出国靠的是嫁人骗绿卡,把婚姻当桥梁,她们中有的人不但拿到绿卡,还拿到学位,更有人和洋丈夫合伙赚了大钱,然后分道扬镳。她们自己坦言,自己当初嫁过来时,绝对没有这样打算,在国外生活的甜与苦、难与易只有同样生活经历、同样婚姻背景的人才能互相理解。于是她们互相寻找,在美国成立了国际内伤俱乐部,她们戏言自己是内伤不是外商。她们说尽管我们中大多数人在异国站稳了脚,并且打入主流社会,但我们内心深处对这一段婚姻带来的思考和回顾只有与我们有同样经历的人才有话可谈。只有我们之间才能互相搀扶、打气、肯定、倾述。
听说这样一个民间组织成立,我相当动心。我们的思考、对问题的评估,早已超过真与假、对与错、不是鲜花就是毒草的模式。采访她们,并且将这篇报道尽快见诸于笔端是我的心愿。
她们是美丽的精灵
她们都不是一般的女人,是女人中的精灵,而且是美丽的精灵。坦荡,坦荡得清澈见底;美丽,美丽得光彩照人。这是我进入她们中间第一个直觉的印象。我从心里敬佩她们,有勇气结束虚伪的婚姻,又有信心和能力建设新的、美满的婚姻。她们在西方闯荡生活开了“洋荤”,看够了西洋镜,又让心回归自己文化的故乡,她们离开了洋丈夫,又嫁给中国男人。她们集体的感受是和美国男人结婚,再美、再甜、再浪漫,爱不了那么深;和中国男人结婚没有那么多浪漫风情,没有那么多甜言蜜语,打也好,闹也好,吵完了还是夫妻,而且是骨肉亲人。
吃到一起说到一起那才算是夫妻
虹对我说:实在过不下去,离了婚,伤心悲哀,难过极了。回国也觉得没面子,怎么和父母说呢?说人家不要自己很丢脸,说自己不要人家又怕别人说自己没良心。
回东北老家,巧遇初中同学,他妻子由于车祸过世,他现在单身和一个11岁的儿子在一起生活。我们一见面就非常亲,本来是在同学家聚会时碰见的,回家的路上我们聊不够,到了他家门口,我们还不想分手,他说,那就到我家坐一会儿吧!他煮的小米粥、蒜茄子,糖蒜,就是这顿饭把我的心温暖得热乎乎的。因为这是家乡饭,我吃得好香啊!没出国的人不知道,西餐咱们真吃不了,一顿两顿行。我原来的那个洋丈夫,他也是偶尔吃一顿两顿中餐行,天天吃他也受不了。他不吃奶油不行,我不吃酱油不行。
我后来嫁给了我的这位中学同学。吃饭时的享受在对比中产生了十分珍惜的心情。每天晚饭是一天中最放松快乐的时光。没有那段异国婚姻的女人,是无法理解我的喜悦,吃饭有什么快乐?太有快乐了!作为妻子做好了饭,你爱的男人说好吃,真香!难道不令人高兴吗?我和洋丈夫在一起的日子,我喝粥,他就喊,不要怕,我有钱,不要这么节省。他以为我穷惯了,所以才不舍得吃干饭;我吃松花蛋,他躲得远远的;至于豆腐乳、臭豆腐绝对不可以摆在桌面上;菜只能蒸不能炒,他们怕油怕得要死,油炸的东西他们不敢多吃。他和我一块回国探亲,看见我们吃酸菜,吓得咧嘴,他说酸菜在泡制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变异菌,所以他不肯吃酸菜,而且也劝我不要吃。现在我和中国丈夫吃酸菜炒粉丝,而且有时我约朋友一起来吃饭,大家都是中国人,那种喜气,加上饭香,加之席间大家谈吐的幽默,只有在自己祖国的文化中才能享受到。 有时星期日早晨我俩躺在床上,讲起过去种种的事,一唠就唠到中午ll点,饿过劲了也不愿起床。和洋丈夫沟通太表面,不仅是语言的障碍,因为我们阅历太不同,两个世界的人睡在一张床上,新鲜好奇的感觉一旦消失,日久天长的东西铺垫不起来,那婚姻就是空中楼阁、沙滩上的宫殿。P8-9
“我能从作品中体会到你对中国的深厚感情……”夜静极了,我在太平洋那边,也就是地球那边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家中,听到本书责任编辑刘乃翘女士所说的这番话时,我眼中的泪水哗地一下流了出来,她那善良温婉的、善解人意的话语的魅力,像一剂“泄”药,让我的泪水刷地一下就流了出来。我的眼泪不是早改航道了吗?激动、高兴、委屈、伤心,两三天都挤不出一滴泪,偶尔有一滴两滴,也是向着心的方向“泄”了。
我在美国开拓生活,我不说挣扎漂流;我遇到各种挑战,我不说遭受各种苦难的折磨,支持我的信心和坚挺的精神脊梁是要活得像样,努力在两个民族中寻找众多的不一样,比较中国和美国社会的异同,找到管理与人的素质、文化和文明的差距。在这一点上,我的动机是朴素而深沉的。我希望通过这些比较让更多的中国人了解差异,化解文化冲突,取长补短,这是因为我急切地希望祖国更富强。
中国和美国啥都不同,中国的白天是美国的黑夜;中国人姓在前名在后,美国人名在前姓在后;去中国人家拜访敲门是礼貌,去美国人家拜访敲门,他们会非常生气;中国人请客鸡鸭鱼肉是盛宴,美国人看见满桌的鸡鸭鱼肉不敢吃,怕胆固醇高、蛋白质高,怕得心脏病;中国家长打小孩是常事,美国家长打小孩犯法,家长会被监管起来,小孩会被送到监护家庭;中国人发展旅游事业讲开发旅游景点,美国人发展旅游事业讲保护自然风景区,不许有任何改变;中国学校有班级,直到毕业,美国学校没有班级,实行选课制;中国商店常这样写着:货售出后概不负责,美国商店只要一进去,商店就抓住你不放,保退保换,诱惑你再来,而且退货从来不问理由;中国住在高级住宅区为的是生活方便、喜欢热闹繁华;美国的高级住宅区恰恰选择不方便的远离市区的地方……
当你读了这本书,了解了中国和美国之间那么多的不一样时,当你无论是和美国人做生意,还是打算在美国留学定居,希望得到这方面的一些帮助时,你就会感谢这本书。
我知道,编辑刘乃翘女士及李金秋先生为我的书稿付出的是比一般书稿多几倍的劳动,因为我已经16年不用中文,我那谓语在前主语在后,宾语不知放到哪的文法,花费了他们太多的劳动,在此让我和读者一同对他们说一声谢谢!
当然,我还要发自内心地对读者说,哈尔滨出版社是一个出好书、好出书的出版社,因为他们有一个开明敬业、有放眼世界的阅读眼光的社长陈春林先生的领导,在这里,我也要真诚地对他说一声谢谢!
魏嘉琪
2005年12月于美国
E—mail:Rose Jia Qi wei@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