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精神为指导,顺应中专、职校学生心理发展需要,采用通俗易懂、形式活泼、内容生动、思想性和趣味性相统一,科学性和操作性相结合的编写结构和方式,设计出与学生发展密切相关的十四个主题作为教学活动的切入点,以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为目标,以学生最关注的自身心理问题及与之关联的各种社会心理倾向为主线,通过案例分析、情感体验、心灵沟通、理念认同等启发教育模式,帮助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全面、系统地解决共同的发展性心理问题,建立理性价值观念,提升个性心理品质,增强情绪调控能力,改善人际交往关系,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本书采用通俗易懂、形式活泼、思想性和趣味性相统一、科学性和操作性相结合的编写结构和方式,在内容上分为心理健康篇、解读情绪篇、人际交往篇、感悟亲情篇、自我探索篇等十四个单元。每篇有两个专题。每个专题由“心理导航”、“文苑采撷”,“把脉个案”、“趣味测试”等栏目组成。本书可作为中职校心理健康课程教材,也可作为主题班会、课外活动辅助材料。
一、健康“心”感觉
心理导航
1.何谓健康?
我们每个人都渴望健康,希望自己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因为健康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是我们安身立命的基础,是成就事业的前提。那么,什么是健康呢?过去人们理解的健康就是身体没有缺陷、没有疾病,主要是从生理角度来看的。而现代人对健康的理解不仅包括生理健康,而且还包括心理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把健康定义为:“不仅是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
2.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有何关系?
把心理引入到健康内容中来,原因就在于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有着密切的联系。任何心理活动的产生,都有其生理基础,心理上的每一变化都能引起肌肉、心率、血压、呼吸、代谢和体温等方面的一系列复杂的生理变化。例如,愤怒时,呼吸急促、心跳加快、血管收缩、血压升高;悲伤时,肠胃蠕动下降、消化液分泌减少、食欲锐减。所以,在我们皱眉、咬唇、瞪眼、切齿、掩面之时,身体内部也在“翻江倒海”,如果我们经常处于消极或紧张等不良心理状态之中,就可能使体内器官和组织陷于不正常的活动状态,久而久之导致心理生理失衡,造成身心疾病。据统计,在城市门诊就医的病例中,一半以上属于心理疾病或由心理因素而导致的生理疾病。
P2
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各种竞争的激烈,社会刺激的增多,对心理发展尚未成熟的中专和职校学生来说,形成了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惑和心理冲突,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因学习压力、升学挫折、与父母、同学相处不融洽等因素导致的情绪紧张、自卑、忧郁、注意力不集中、自我认知失调、社会适应不良、缺乏应对挫折的能力、人格发展异常等心理问题不断出现。要解决存在的这些问题,必须积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健康从“心”开始》一书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精神为指导,顺应中专、职校学生心理发展需要,采用通俗易懂、形式活泼、内容生动、思想性和趣味性相统一,科学性和操作性相结合的编写结构和方式,设计出与学生发展密切相关的十四个主题作为教学活动的切入点,以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为目标,以学生最关注的自身心理问题及与之关联的各种社会心理倾向为主线,通过案例分析、情感体验、心灵沟通、理念认同等启发教育模式,帮助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全面、系统地解决共同的发展性心理问题,建立理性价值观念,提升个性心理品质,增强情绪调控能力,改善人际交往关系,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是以发展为主、矫治为辅,注重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本书作为心理健康教材,是依据中专、职校学生一定的心理需求编写的,能够与学生思想产生共鸣,力求贴近学生的心理,驱散常常困扰中专和职校学生心中的迷雾,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身潜能,以健康的心态踏上成功人生的征途,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为中专、职校开设好心理健康教育课提供基本的思路和理论框架。
本书在写作过程中,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结合中专、职校学生的具体情况,注意选择发生在他们身边的典型个案;
二是重视鼓励学生的积极参与,突出教学中师生的双向活动过程;
三是体现时代性、新颖性,尽可能选用最新资料和素材。
本书既可以作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使用教材,也可以作为主题班会、课外活动等辅助材料。
本书由骆敏、刘锦东主编。参加本书编写的同志有:刘锦东(第一篇、第十二篇),袁晖江(第二篇),庞美云(第三篇),霍贫钰(第四篇),骆敏(第五篇、第十三篇),颜书勤(第六篇),吴燕(第七篇),张小漪(第八篇),董振华(第九篇),朱列、王淑云(第十篇),郭顺清(第十一篇),杨晓燕、黄维军(第十四篇)。参加本书编写的院校有:上海市工业技术学校、上海市环境学校、上海市经济管理学校、民航上海中等专业学校、上海市第二轻工业学校、上海市工艺美术学校、上海市商业学校、上海市行政管理学校、上海市交通学校、上海石化工业学校。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还参阅了许多参考文献和网上资料,在此谨向这些作者表示诚挚的谢意。对于本书编写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恳请同仁和读者予以批评指正,以便及时纠正。
编者
2005年12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