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2006中国电视纪录片前沿报告
分类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作者 刘效礼
出版社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聚集本年度中国电视纪录片创作的优秀作品,聚焦当今中国电视纪录片发展动态的前沿,聚合中国电视纪录片创作、研究、营销专家的新近成果。本书是中国最权威电视纪录片研究专家的智慧集成,是一本中国电视纪录片发展研究的历史报告。

内容推荐

这是一本全面观照当今中国纪录片创作、研究的权威报告,是中国几十家电视媒体纪录片创作心血的结晶,是中国最权威电视纪录片研究专家的智慧集成。这也是一本最新的年度报告,通过年度中国电视纪录片学术评选活动,最贴近地把握了本年度中国纪录片创作的走势。这还将是一部中国电视纪录片发展研究的历史报告,今后年度报告的不断连续,将呈现中国电视纪录片发展的历史脉络。

目录

第一部分 主题报告——责任与使命

把握规律,传承创新,推动中国电视纪录片创作的新高潮

关于纪录片发展战略的思考

做时代的“书记官”

——在“中国电视纪录片发展战略论坛”开幕式上的讲话

为时代立传,为历史传承

——在“中国电视纪录片发展战略论坛”上的讲话

抓住机遇创新繁荣

——我对纪录片发展的几点看法

纪录片的五种价值

纪录片与社会教育

中国电视纪录片的责任与使命

纪录片的责任和影响力

第二部分 市场报告——开发与交流

中国纪录片走向国际市场

纪录片市场运作的相关策略

中国纪录片市场化生存及发展的策略思考

纪录片的市场分析及营销策略

中日纪录片交流与合作

中国纪录片怎样走向国际

重新认识和发掘纪录片产业的价值

市场与美学

——谈纪录片的生存空间

第三部分 管理报告——经营与发展

从SMG纪实频道扭亏为盈看持之以恒发展纪录片的可行性

科学纪录片的核心竞争力

充分利用区域资源开发特色纪录片产品 

打造富有地域特色的纪录片精品

——南京电视台关于纪录片生产的情况 

从Discovenr看中国纪录片的发展

《回家》栏目的文化营销与策略

《中国人》的定位取向与栏目营销

从《江南》看纪录片栏目与频道整体营销

拓展宽度与打造横断面

——栏目化语境下纪录片的创作策略

第四部分 实践报告——传承与创新

纪录片的创作走向

从《我的太阳》看纪录片与构建和谐社会

传承创新实验

——《故宫》创作谈

让观众更好地了解领袖

传达心灵的感动

——纪录片《船工》创作谈

我们是怎样创作《郑和下西洋》的

从电视纪录片《郑和》看民营传媒企业大型项目操作

《三江源》创作经验及启示

理想与现实之间

——人物类纪录片的坚守之道

论纪录片的娱乐性

——《杀机四伏的天空》创作谈 

从《一个狙击手的独白》谈心理悬念

心灵的接近和空间的距离

——《数学之美》创作谈 

从历史镜像中走出的中国领袖

——十集文献专题片《李先念》读解

第五部分 作品精选

《小平您好》

《李先念》

《风范——天下第一藏》

《1405·郑和下西洋》

《船工》

《百年南开》

《法门地宫的秘密》

《梅兰芳》

《三江源》

《杀机四伏的天空》

《一个狙击手的独白》 

《数学之美——陈省身》

《鸟的王国》

《霞映长空》

附录

2004—2005年中国电视纪录片十佳作品

2004—2005年中国电视纪录片十优作品

2004—2005年中国电视纪录片单项最佳

2004—2005年中国电视纪录片特别荣誉制作

试读章节

“纪录片的责任与影响力”这个话题,是比较难讲的一个话题。但是我想也该是到讲这个话题的时候了。因为我们这一次纪录片高峰论坛的中心主题就是社会责任。挂在这里的“中国纪录片人宣言”非常显眼,经历了这十几年中国纪录片发展的历程,我觉得这个时候,这样的一个宣言,的确是时代的一个符号。

我是1995年第一次真正去参加纪录片的聚会的,在上海。那是特别美好的一个景象。大家做纪录片都非常地挺直腰板,也感觉很有责任,每个人都扬眉吐气,而且做纪录片的人,在当时媒体环境里,都有精英分子的感觉,感觉自己有责任,社会也给予这样一种评价,当时包括媒体也对它进行积极的评价。不过好景不是太长,我记得到1997年以后,参加类似聚会的时候,大家就显得垂头丧气比较多,眼睛也没有原来那种光芒,很多朋友交流起来说,好像走到了一个很迷茫的阶段,不知道纪录片再往前该怎么走。选题做尽了,语言也似乎到头了,影响力又没有像以前那么大了,市场又没有建立起来,就觉得很灰暗。所以在那个时候,哪怕在欢迎酒会上,大家喝酒的味道都不一样了。我觉得自1997年、1998年、1999年,差不多三四年时候,都是那样一种状态。我不知道在座的前辈的感觉是不是跟我的感觉接近。

其实我们的纪录片一直在发展,每个阶段都有每个阶段属于自己不一样的东西。在中国,纪录片有一个非常好的黄金时期,就是90年代初,大家对纪录片的期望值越来越高,社会对它的期望值也非常高,所以尽管有一个心态相对灰暗的时期,其实纪录片还是在发展。

今年二月份,在华盛顿参加全世界纪录片大会。人数要比咱们现在多,应该翻四番,接近2000人参加纪录片大会。当时我在畅想我们的年会或者学术会,像那样景象多好啊。我感觉现在已经看到这个端倪。我参加世界纪录片大会的时候,也像今天这样一个景象,同时有三个会场,有五个会场,这边是在签合同,那边是在找选题;这边是找特别优秀的纪录片,给新的纪录片导演在辅导,那边讲他的片子,的确非常丰富。这次纪录片战略发展论坛已经有那样景象,我觉得非常非常好。我们现在在这样一个时期,出现这样一种景象,我觉得是社会的原因,也是我们纪录片人长期以来不懈努力的一个结果。

我今天讲责任,讲影响力,在里面还有个潜台词就是市场,就是有了影响力以后,自然就有市场。这一届我们的论坛里面,责任的主题摆在那里有了,至于影响力,坐在主席台的政府部门人员来参加我们这个会议,本身就是影响力的表现。在以前纪录片没有影响力的时代,政府不会来关注。现在政府开始关注,政府觉得它是一种媒介的力量,甚至开始制定法规,有很多政策的扶持,这是影响力的表现,市场更不用说了,今天下午之所以我演讲会推迟,就是因为有很忙的老总来参加这个会议。在以前,老总不会参加纪录片的会议。这说明我们的纪录片开始有市场了,或者市场开始注意我们的纪录片了,这是非常非常欣慰的一件事情。追根到底,纪录片的发展什么时候都离不开市场,离不开影响力,所以今天我这个主题,比较切合中国纪录片的现状,也比较符合这次会议的主题。

这一次所以选这样一个题目,因为我在美国做访问学者一年,当时有一件事情特别影响我。美国总统大选之前,很多国际民间组织,包括纪录片学会给我发邮件,希望能够组织一些人,看迈克·摩尔《华氏9/11》这个纪录片。这个纪录片有一个明显的目的,就是把布什赶出白宫。这部片子风行的原因,包括很多在美国都非常流行的关于总统家族的纪录片,都是跟社会有关系的。因此我想,纪录片做出来干什么的?当然希望纪录片产生深入的影响,甚至影响政治。迈克·摩尔的这个纪录片影响很大,导致在第47届嘎纳电影节上,首次把金棕榈奖授予这样一部纪录片。这是几十年来从来没有过的。为什么30多位评委一致要把这个金奖给它呢?的确现在美国的政治会影响世界的和平,因为这个纪录片的影响力,对世界政治的影响力很大。美国政府惧怕这个片子的影响,曾一度禁止它在美国国内公映,后来获得嘎纳奖以后,才不得不放开。所以5月份在嘎纳首映,6月25号才在美国放映,一天票房就达到几十万美金。尽管这部片子最终并没有把布什赶下台。

P28-29

序言

欣闻“2005年中国电视纪录片发展战略论坛”将出版论文集,委我为之作序,一则喜甚,一则惶恐之极。喜的是中国特色电视文化学学科建设中,又将增添一本沉甸甸的有着思想内涵、文化意蕴和学术分量的著作,我又将读到一本好书:惶恐的是我乃电视纪录片的门外汉兼忠实观众,哪有资格在一批专家学者的宏论前去班门弄斧。

但,却之不恭,恭敬不如从命。为弥补因公差而缺席论坛的遗憾和过失,我只好硬着头皮赶鸭子上架,捉襟献丑了。

在众多的学术团体中,我对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电视纪录片学术委员会一直怀着一种特殊崇敬的心情。那缘由,是因为那里有一批在名誉会长陈汉元、会长刘效礼带领下脚踏实地的电视人在日积月累地为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创作繁荣和理论建设辛勤耕耘着。他们条件有限,收入不丰,能量颇大,办交流活动,搞培训研讨,出学术书刊,兴创作基地,辟专业栏目……业务红红火火,步履实实在在。我每参加一次他们开展的活动,都茅塞顿开、受益匪浅。

我对纪录片的认识和兴趣,始于鲁迅先生的教诲。青少年求学时,读鲁迅日记,便记得其中有关先生对电影纪录片的议论。大意是说:每有暇,携广平,乘车直奔电影院,看的是非洲纪实之类的纪录片:因为此生恐去不得那地方,只可望从银幕上了解那里的实情。可见,在鲁迅看来,纪录片乃是他增长阅历和见识的重要窗口。伟人如此,况我辈乎,人生有限,银幕无限,现代科学技术的成果足令人生拓展有限的时空,千里马与顺风耳的理想已成现实。如今的电视纪录片,作为成为“显学”的电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承担着以覆盖面最广、影响力最大、渗透性最强的电视传媒纪录历史与现实的神圣使命。正如《中国纪录片人宣言》所言:“纪录是纪录者的生命存在形式。纪录片的品格即是纪录者的品格。”中国电视纪录片工作者担当的责任是:“记录我们民族波澜壮阔的复兴历程:记录我们人民奔上小康大道的动人故事。”“为时代立传,为历史存真:传承文化,连接未来;生命不息,使命不止。”

当今世界,人类在反思历史时,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的大思想家、哲学家、美学家,都共同认识到:如果说,工业革命在推动人类社会生产大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自然生态环境某种程度的破坏——自然资源的失度和过度开发破坏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那么,信息革命就在推动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同时,则留下了人文生态环境某种程度的破坏——人文精神和伦理道德水准的滑坡。面对人类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生态环境的严重现状。曾荣获诺贝尔奖的数十位大科学家几年前云集巴黎,共商对策,在著名的《巴黎宣言》中呼吁:为了人类美好的未来,21世纪人们应当回到2500年前东方的孔子那里去讨教!可见,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天人合一”等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哲学,作为人类宝贵的思想资源,魅力依存。在这方面,纪录片大有独特的用武之地。电视纪录片之所以分出“自然类”与“人文类”这样重要的类别,实乃创作趋势和内在规律使然。

人类在和平、发展这两大共同主题下,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攸关人的素质文化力的竞争。文化力作为综合国力的根本性标志,极为重要。考察国情,时下电视文化在相当程度上对书籍文化的挤压。已是不争的事实。但迄今为止,人类文明的精华,恐怕主要还不是集中体现在荧屏上,而是体现在图书馆里经过历史筛选和确认的古今中华的经典书籍文化里。当然,盛世文化理应最具包容性。电视文化应当包容时尚与流行,但都不应止于时尚和流行。电视文化不仅应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的娱乐需求上多做贡献,而且更应在着意于提升民族的精神文化素质上狠下功夫。唯其如此,电视文化的生命与价值,集中体现在思想内涵与文化意蕴上。电视纪录片在这方面的优势,显而易见。勿庸讳言,我们对电视纪录片的投入。却远远少于对电视娱乐时尚节目的投入:我们对时尚与流行的宽容乃至放纵,却又远甚于对思想文化品位的追求。须知,过度追求视听感官的刺激感,往往会同时消减理性思维能力和精神反思的痛感,两者是成反比例的。这于民族的创新能力和建设创新型国家,都弊多利少。因此,呼吁全社会关心和支持注重思想文化品位的电视纪录片的创作及其理论建设,实在是当务之急的明智之举。

实践证明:优秀的具有吸引力感染力的电视纪录片,往往不独靠纪实记录取胜,而是要伴以审美发现取胜。这就对创作者提出了须兼具纪实思维与审美思维双重优势的更高要求。不言而喻,创作者的历史观、美学观至关重要,其思想道德修养、科学文化素养、文学艺术修养乃至敬业精神,共同决定着作品的优劣成败。文格、艺格与人格,对于电视纪录片来说,缺一不可。亦如《中国纪录片人宣言》强调的:“我们不媚俗,不趋炎,独立思考,真实记录。我们用良知与勇气铸造坚强的人格,然后从容不迫地记录这个变革时代中的伤痛与忧思、光荣与梦想。”行文至此,我对聪明智慧而又勤勉敬业的电视纪录片创作者们。油然而生敬意。

权且充序。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21:3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