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伟大的二重性格(解读鲁迅经典)/青少年图书馆丛书
分类
作者 孔庆东
出版社 花山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他既爽朗,又忧郁;既豁达,又念仇;既果断,又彷徨;既机智,又呆板;既深刻,又幼稚;既诚朴,又狡黠……几乎一切中国人视为两极的品性都被他力挽双驹地融为一炉,他,就是当代文坛巨人——鲁迅,而我们在这里向大家介绍的,不是他的性格,而是作为优秀作家的鲁迅!

内容推荐

这是一套名家视角丛书。由2l世纪中国著名学府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解读20世纪中国文学经典名著。丛书以教育部最新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将经常入选中学课本,又能代表中国现代文学成就的10位大师级作家作为介绍对象,其作品篇目的选择、书前导言及篇末的解读文章,反映了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学术界最新研究水平,并且贴近青少年读者的砍赏口味,好读、耐看、有吸引力,充分体现了权威性、当代性、青年性、知识性和新鲜活泼的编选风格。丛书既是广大文学爱好者的良师益友,也是青少年学生课外阅读的最佳选择。

目录

伟大的二重性格--我之鲁迅观孔庆东1

小说

狂人日记2

阿Q正传lO

药38

在酒楼上45

孤独者53

伤逝68

铸剑83

出关97

散文

影的告别106

过客109

死火114

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117

这样的战士120

阿长与《山海经》122

杂文

看镜有感128

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132

灯下漫笔141

爱之神147

文艺与政治的歧途149

二丑艺术155

由聋而哑.157

从讽刺到幽默160

出卖灵魂的秘诀162

"圣武"165

有无相通168

无声的中国170

流氓的变迁175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178

答中学生杂志社问180

我怎么做起小说来182

小品文的危机18

略论中国人的脸190

文学和出汗194

战士和苍蝇196

导师198

我观北大20l

可惨与可笑204

空谈207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210

连环图画琐谈212

"京派"和"海派"214

从帮忙到扯淡218

我要骗人221

登错的文章225

试读章节

阿Q正传  第一章序

我要给阿Q做正传,已经不止一两年了。但一面要做,一面又往回想,这足见我不是一个“立言”的人,因为从来不朽之笔,须传不朽之人,于是 人以文传,文以人传——究竟谁靠谁传,渐渐的不甚了然起来,而终于归结 到传阿Q,仿佛思想里有鬼似的。

然而要做这一篇速朽的文章,才下笔,便感到万分的困难了。

第一是文章的名目。孔子日,“名不正则言不顺”。这原是应该极注意的。传的名目很繁多:列传,自传,内传,外传,别传,家传,小传……,而可惜都不合。“列传”么,这一篇并非和许多阔人排在“正史”里;“自传”么,我又并非就是阿Q。说是“外传”,“内传”在那里呢?倘用“内传”,阿Q又决不是神仙。“别传”呢,阿Q实在未曾有大总统上谕宣付国史馆立“本传”——虽说英国正—史上并无“博徒列传”,而文豪迭更司也做过《博徒别传》这一部书,但文豪则可,在我辈却不可的。其次是“家传”,则我既不知与阿Q是否同宗,也未曾受他子孙的拜托;或“小传”,则阿Q又更无别的“大传”了。总而言之,这一篇也便是“本传”,但从我的文章着想,因为文体卑下,是“引车卖浆者流”所用的话,所以不敢僭称,便从不入三教九流的小说家所谓“闲话休题言归正传”这一句套话里,取出“正传”两个字来,作为名目,即使与古人所撰《书法正传》的“正传”字面上很相混,也顾不得了。

第二,立传的通例,开首大抵该是“某,字某,某地人也”,而我并不知道阿Q姓什么。有一回,他似乎是姓赵,但第二日便模糊了。那是赵太爷的儿子进了秀才的时候,锣声镗镗的报到村里来,阿Q正喝了两碗黄酒,便手舞足蹈的说,这于他也很光采,因为他和赵太爷原来是本家,细细的排起来他还比秀才长三辈呢。其时几个旁听人倒也肃然的有些起敬了。那知道第二天,地保便叫阿Q到赵太爷家里去;太爷一见,满脸溅朱,喝道:

“阿Q,你这浑小子!你说我是你的本家么?”

阿Q不开口。

赵太爷愈看愈生气了,抢进几步说:“你敢胡说!我怎么会有你这样的本家?你姓赵么?”

阿Q不开口,想往后退了;赵太爷跳过去,给了他一个嘴巴。

“你怎么会姓赵!——你那里配姓赵!”

阿Q并没有抗辩他确凿姓赵,只用手摸着左颊,和地保退出去了;外面又被地保训斥了一番,谢了地保二百文酒钱。知道的人都说阿Q太荒唐,自己去招打;他大约未必姓赵,即使真姓赵,有赵太爷在这里,也不该如此胡说的。此后便再没有人提起他的氏族来,所以我终于不知道阿Q究竟什么姓。

第三,我又不知道阿Q的名字是怎么写的。他活着的时候,人都叫他阿Quei,死了以后,便没有一个人再叫阿Quei了,那里还会有“著之竹帛”的事。若论“著之竹帛”,这篇文章要算第一次,所以先遇着了这第一个难关。我曾经仔细想:阿Quei,阿桂还是阿贵呢?倘使他号叫月亭,或者在八月间做过生日,那一定是阿桂了;而他既没有号——也许有号,只是没有人知道他,——又未尝散过生日征文的帖子:写作阿桂,是武断的。又倘若他有一位老兄或令弟叫阿富,那一定是阿贵了;而他又只是一个人;写作阿贵,也没有佐证的。其余音Quei的偏僻字样,更加凑不上了。先前,我也曾问过赵太爷的儿子茂才先生,谁料博雅如此公,竞也茫然,但据结论说,是因为陈独秀办了《新青年》提倡洋字,所以国粹沦亡,无可查考了。我的最后的手段,只有托一个同乡去查阿Q犯事的案卷,八个月之后才有回信,说案卷里并无与阿Quei的声音相近的人。我虽不知道是真没有,还是没有查,然而也再没有别的方法了。生怕注音字母还未通行,只好用了“洋字”,照英国流行的拼法写他为阿Quei,略作阿Q。这近于盲从《新青年》,自己也很抱歉,但茂才公尚且不知,我还有什么好办法呢。

第四,是阿Q的籍贯了。倘他姓赵,则据现在好称郡望的老例,可以照《郡名百家姓》上的注解,说是“陇西天水人也”,但可惜这姓是不甚可靠的,因此籍贯也就有些决不定。他虽然多住未庄,然而也常常宿在别处,不能说是未庄人,即使说是“未庄人也”,也仍然有乖史法的。

我所聊以自慰的,是还有一个“阿”字非常正确,绝无附会假借的缺点,颇可以就正于通人。至于其余,却都非浅学所能穿凿,只希望有‘‘历史癖与考据癖”的胡适之先生的门人们,将来或者能够寻出许多新端绪来,但是我这《阿Q正传》到那时却又怕早经消灭了。

以上可以算是序。P10-12

序言

如果从1917年算起,中国现代文学已经有了85年的历史。之所以人们习惯将1917—1949看做现代文学的“30年”,是因为那是一个大家、名家辈出的时代,而这一群星灿烂的情景,在近一个世纪的中国文学中并不多见。虽然,在“文学”和“历史”的天平上,重量是倾斜于“历史”的,文学无可置疑只是历史的一部分。然而,文学却用自己的方式展现历史宏大的场景及其丰富和充满矛盾的内涵,暴露出被时间掩埋的某些不便言传的细节,从而把历史的声音、形象储藏在诗歌、小说、戏剧和散文之中,变成一种特殊的民族记忆。所以,当历史远走之后,留给“今天”的,往往是一些作家的名字,和他们的那些不会“远走”的作品。我想,这也许正是我们编选丛书的一个初衷。

丛书所选的10位作家,代表了中国现代文学不同时期的创作成就,他们各不相同的艺术风格,显示出这一时期文学极其丰富、多样的审美形态。由于“背景”、“地域”和“人生经历”等等的不同,他们的创作所存在的差异,也是十分明显的。很长一个时期内,因为复杂的原因,文学史、包括读者对这些作家的“评价”与他们的实际成就并不一致,有些,甚至远离了他们创作的实际状况和史实。

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许多作家的“位次”又出现了一些调整,他们的“身份”发生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变化。但这种现象的出现并不奇怪,因为,“当代人”总是按照自己时代的价值取向和审美习惯来“挑选”作家的,他们的“文学接受”难免要打上“时代”的特殊印记。鉴于上述大的文化动向,进入我国中学课本的作家,在不同时期想必也会发生相似的“变动”和“调整”。比如,在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的中学语文课本中,鲁迅、郭沫若、朱自清、茅盾、巴金、老舍的作品占有较大的比重,鲁迅则是每书必选的作家之一。

20世纪90年代后,这种格局出现了较大的变化,过去一直被忽视、甚至不曾露面的作家,例如沈从文、梁实秋、林语堂、张爱玲等人这时纷纷“登堂入室”,他们的作品不仅占去了“主流作家”长期占有的篇幅,而且愈益“抢眼”,开始拥有比较多的读者。当然,如上所说,这种情况是“时代”在另一情景下的又一“选择”,人们大可不必为之奇怪。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任何文学选本,都能对当时的读者,尤其是中学生读者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留下特殊的“文学记忆”。文学在一个人成长的过程中,有时候会起到别的书写形式无法替代的作用——这一事实,已经被几十年来我国中学教育的历史所证实。考虑到这一情况,各位编选者力图避免过去那种“倾向性”的编撰习惯,尽量选人既代表一个作家最高成就,又反映出他们创作态度和艺术风格的多样性的作品,无意再像以前那样“主观地”去影响、左右读者,而是给后者留下了更大、更宽阔的选择空间,让他们按自己的眼光来挑选作家,欣赏作品。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现代教育进入了繁荣时期。更多的青年学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到大学深造的梦想。但是,由于“升学”、“就业”等社会问题带来的压力,中学教育中也出现了“本末倒置”的现象。高分低能,一定意义上降低了一代人的文化素质,而这种积重难返的现象,在大学一年级的学生身上表现非常明显。

从更长远的眼光看,它的“累积”,不仅将会极大地影响到大学阶段的教育质量,使民族的人文教育进入一个“低俗”,而且其负面效应,也许是无法估价的。其实,现在不光不少理工科学生在文学知识、修养上近乎“文盲”,即使有些文科生、甚至中文系学生,四年之中没有通读过鲁迅的《阿Q正传》、茅盾的《子夜》、巴金的《家》、沈从文的《边城》、老舍的《离婚》等作品的,也不算是什么“新闻”。造成以上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急功近利的中学课堂教学的责任,另一方面,也与我国目前大学体制“非人文化”的状况有直接关系。

说到底,高中课堂的语文教学实际是一种“文学教育”,“语文教学”在本义上,不单要求学生掌握基础性的、必要的“知识”,以便适应高考,还要求学生是一个有相当文学修养和艺术鉴赏能力的人。尤其是后者,某种程度上成为一所学校和老师的教学是否成功的一项重要标准。然而,实际的情况是,这种“判断标准”与现实状况恰好相反,有些,甚至到了令人堪忧的程度。

今天看来,上世纪初蔡元培先生提出的对国民进行“美育”的思想的确是非常高瞻远瞩的一种识见,但显然,蔡先生所说的“美育”并不等于是“课堂教学”,它包括的范围,远远要比人们的理解更加广泛。因此,在我看来,所谓的“文学教育”是在课堂之外由学生自我完成的,它与“课堂”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但要比课堂站得更高、也更远大和丰富。文学教育牵涉到学生本人的阅读、欣赏、选择等等一些方面,它是以广泛的文学阅读为基础的,是一个不断累积和储蓄的过程,只有在读了很多的作品之后,他才能真正了解一个作家的创作个性,其精神世界和作品之间的复杂关联,从而才能对同类作家和一个时期文学的总体状况有比较全面、深入的体察和认识。“十年磨一剑”是一个现实比喻,然而,文学修养其实就是一个长期为之、坚持不懈的过程。同样道理,一个首先具备了深厚的文学修养的人,他才有可能在知识的竞争中始终处于较大的优势。

本丛书聘请了国内几位有声望的学者担任顾问,他们是: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严家炎先生、谢冕先生和洪子诚先生。各位编选者,都是目前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界的青年翘楚,如孔庆东、旷新年、刘勇、张健、张新颖、王兆胜、吴义勤、王光东等,他们分别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和上海大学等一些著名学府和研究机构。另外,一些硕士、博士研究生也参与了部分篇目赏析文章的撰写工作,他们的“加盟”,为本丛书增添了不少亮色。

值得提到的是,各书作品篇目的选择、书前导言及赏析文章,反映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学术界的研究水平,它们不光视野开阔,知识结构新颖,而且也注意在“作品赏析”之外,详细介绍作品产生的“背景”和其他相关知识,充分体现了当代性、青年性、知识性和新鲜活泼的编选风格。入选篇目,有些已经与目前的中学语文课本相连接,有些作品很少见到,有些则超出了课本范围,力图使读者在掌握基本的知识之外,有一个比较开阔的中国现代文学的艺术视野,使他们能够站在一个较高的台阶上俯瞰中国现代文学的全貌和发展历程。

另外,在赏析文章的撰写上,我们要求做到艺术感好、叙述新颖、有较强的分析能力,要求文字上尽量贴近高中学生的欣赏口味,同时做一点适度的提升。要求它们好读、耐看,有吸引力,同时像一篇知识性的美文。

如果说,读者与作品之间是一种交流的关系,那么编选者、赏析作者与读者之间,也应该是“心有灵犀一点通”的默契的关系。相信通过这套丛书,广大青少年读者能和我们一起进入一个丰富多彩的文学世界当中,产生一种真正的心灵和艺术的对话。

最后,我特别要向几位担任顾问的学界前辈,向各位编者和参与撰写工作的研究生们,表示衷心的谢忱。

2002年10月5日于北京志新村小区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14:1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