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和贾宝玉对话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周汝昌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贾宝玉是《红楼梦》中的第一主人公;是曹雪芹满怀理想和激情,倾其心血和才力创造的艺术形象;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出现的全新的不朽典型。《红楼梦》里讲他是石头“通灵”而变成的人,那么他灵在何处?灵、玄虚否?他与作者曹雪芹的“关系”如何?……著名红学家周汝昌为你独到解读贾宝玉!

目录

【一】绪语 2

【二】卷头诗 5

【三】对话目录 6

【四】贾宝玉论赞 1

【五】小引 3

【六】对话正文 4

【七】后记(一) 243

【八】后记(二) 245

【九】编者寄语 248

试读章节

[贾:周君,你到底怎样看《红楼梦》,即雪芹原著的八十回《红楼梦》,而非一百二十回的假“全本”?[周:只有四个字,日:“红楼非梦”。

[贾:若云非梦,就有实事“本事”了,不是信口编造的“故事”了。这倒有理。但听说人家都批判你,说你不通文史,不懂文学,只知“实证”,还把小说当成了“实录”,闹了大笑话,为人诟病,已历五十载之久。您有点儿悔过自讨吗?[周:我说“非梦”是指有本事、素材。我不同意雪芹是写别姓他人,所以不惜强调“自况”“自叙”“自道”之说。也许矫枉而过正了?自当反省检讨。但仍以为宁过,勿不及,既矫枉,必过正——何况也谈不上“过”字。此我还“过”的不是没有先例。

[贾:雪芹是为了作个小说的模样,当然要有小说的手法,这一点你也说过吗?[周:何尝没说过。我说的是:“至于穿插拆借、渲染点缀,乃小说家之故常”,所以无须乎总把这个“常识”赘于行文之际。可是,我的别的话都被引列,只这话却不加说明揭示。

[贾:其实,雪芹自己也有“交待”的,是你忘了尽先引来说清,人家误解你,也不能尽怪人家。P37

序言

一九五四年上元佳节,我应亡友凌道新兄之邀,访问北碚西南师院,晤会吴雨僧(宓)先生(注),他为我题词,并示我昔年陈寅恪先生赠他的论《红》诗,首联云:“等是阎浮梦里身,梦中说《梦》更酸辛……”此诗永不能忘。

整整五十年往矣!凌兄、吴老以及当时所见诸贤,俱作古人。而今我却写出了这一册“梦中说梦”的“梦书”,诚非无源之水,种种因缘,可以回溯。

我这“梦中说梦”,与寅恪大师七律原意又不尽同。我是梦见贾公子宝玉,梦中讨论红楼一“梦”,方才撰成此书的。然而,不同之中,也有同处。我为什么梦见宝玉?其实梦见的人太多了,但总不曾有过这么丰富的对话。醒后追思,略加编整,成一小帙,也不失为艺林之一枝,红学之片段。孔子说过:“久矣不复梦见周公!”人家圣人梦圣人;我这却算怎么一回事?方家大雅,哂之诟之,无词可解。

梦是“萦思结想”的结果,梦宝玉而相谈,论《红楼》以对话,不也是一桩新文异事吗?!正如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竞有一位哥儿,衔玉而生,岂不离奇荒诞?我见一份大报上已然正式提出了荒诞也是美学的这样一种命题,我不禁如“梦”方醒。“演说”的“演”字,耐人寻味。

梦境迷离恍惚——这不一定。我有很多梦真是清清楚楚、明明切切,连一些细节也不模糊。而且许多境况是平生绝未经过、想过的——那是怎么出现于梦中的?我自己答不出,别人怕也不易代答。

梦已变为“文”了,以下说“文”。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诗圣老杜名言,原是自谦自检,是以自古未见异议。但我总想:人是否都如他那么真能有自知之明?怕是个大问题。每日写文而不知得失何在的,大有人在。即如老杜自己,能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能知“赋料扬雄敌,诗推子建亲”,却不大见他也自批哪首、哪句写坏了,出来败笔了,至少词不逮意了。所以“寸心”之知,实非轻易可到。

今年七月问,不知缘何,萌念创意要写此书——最初的念头,此刻已说不甚清。下笔以后,却未有阻滞之感,倒是意趣盎然。乘势而进,不觉积至九九八十一篇。这种选题,如此写法,是得是失?中间各样词句内容,哪为得,何为失?都自思自量而模模糊糊,答不出明确的话来。这证明,我的“寸心”实在不及古贤远甚!这就应该生愧才是。那么,为何还要拿给读者诸君一本连自己也尚无评议的书稿呢?

这一问,却让我想起了《诗经》上的两句:“嘤其呜矣,求其友声”。我想与贾宝玉对话,就是为求友声。写了拿给诸位读者,也还是为了一个友声。

我写此书,原想能与古人交流,与书中人交流,也与当前同道同好交流。交流的形式,可以不拘一格:书简、电话、论文、诗句……都是为了同一目的交流、沟通、感召。否则的话,寸心得失“自知”,就会限于主观而无“旁观”之“清”了。

至于许不许与小说人物对话?好像未闻有此禁也。日可日否,正好也是共同谈论的文章体例吧。幸惠友声,恕此嘤呜。

后记

这册小书,如此题名,如此体例,会不会招来误会,说这是“标新立异”,有意“吸引”买书的顾主?如有这样揣度却错解了本意。我写这小书,倒是很认真的,态度也是严肃的,不是“编相声”,开玩笑。

我读《红楼梦》,不是先看哪个女儿,不是评林品薛,我首先被吸引住的是贾宝玉,我想了解他,或者时髦话叫“走近他”。他很可爱,也有点儿神秘,有点儿怪僻——有一个耐人寻味的“个性”。书里讲他是石头“通灵”而变成的人,那么他“灵”在何处?灵,玄虚否?“迷信”吗?他与作者曹雪芹的“关系”到底如何?这些问题常常让我萦思结想,可又没有良策回答。于是,我忽“异想天开”,灵机一动,自忖何不假设我见到了他,并与之促膝谈心,交流讨论?体例,不也是人创的吗,又何妨从我开端?

这就是本书的由来。大约用了九十九天,积攒了八十一篇“对话”。虽不足称为新“文体”,倒还“生面别开”,小有新意。

内容所涉的,每篇择一重点,二人言来语往,互启互发,相倚相辅,使之可读,可“听”。让人人的思路受其牵引,随之步步前“行”。难处是口吻、气质,没法仿效,不能像“真”。更难的是“语汇”、问答口吻相去二百数十年,很多话语、意念,都不知怎么找到“共同点”。

让宝玉口里说出与我相同的“学生腔”“八股调”,那不行;让我学贾宝玉的声口词气,我又做不来。因而只好是个四不像——我只心里防着:要“口语化”,别做“文章”。

也因此,引书里的事、话,不“掉书袋”,不“原原本本”一大套,要假设彼此都熟悉,一说就懂——若一作“注①,注②……”,就露出“编造”的“马脚”了,味儿就变了。

本书偶需引录几句诗文之时,仿随笔之例,只为说明大旨,不是学术论文非要完整、精明、注明版本卷数等等一套规矩,而是信口开谈、凭仗记忆、略述概要之意。此点再次说明,可免却不必要的误会。

写完了,回顾一下,内涵所涉,都伤之浅近,谈不到高处、深处,这就不是“宝玉”之过,还是我的浅薄本相了。幸乞识者多予教示。

又本书第63页,涉夜宴小燕提议去请林、薛时,中无“云姑娘”三字,此据己、庚、蒙、戚、苏(及北师大)等诸古本全然一致,而拙校《会真》误从杨藏本加此三字,是旧年失检之例,亟应自检疏失之过,并向读者致歉。

顺便一提,我在《红楼夺目红》中引了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的那首《一剪梅》,其中有“云中谁寄锦书来”、“此情无计可消除”两句,照此词调之音律韵律而考之,绝无在两处重要韵点上不归韵而失协之例,音义俱乖,乃传抄刊板之误。我为了一般读者读时顺口谐音,写作“云中谁寄锦书求”、“此情无计可消休”,皆“尤部”押韵,而行草书体之讹写也。盖“求”即《诗经·关雎》的“逑”,而“休”是停歇义,与“除”为“断绝”义绝不可混——要将“相思”之“情”予以“消除”,即断情绝念之佛家示训了(高鹗伪续正是如此);填词就是为了抒情,若是断情,那就何必又作此《一剪梅》。况“寄锦书来”、“消除”,语甚乏味少韵,岂是易安女词人的佳笔所宜有乎?然而就有人认为“失误”,颇致讥诟。我想,这种地方,会心相视就是了,一涉吹求,转成呆论了。因本书也不免类似情况,还宜声说一下为好,高明不为絮烦,幸甚。

汝昌,甲申八月下浣寒露节夜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9:3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