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尔斯华绥是英国20世纪杰出的小说家、散文家、剧作家,曾获诺贝尔文学奖,其作品以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社会为背景,在英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具有广泛的影响。高尔斯华绥的散文题材丰厚,视野宏阔,叙事不拘一格,本书共收入了其创作于不同时期的散文作品49篇。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高尔斯华绥散文选/外国名家散文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英)J·高尔斯华绥 |
出版社 | 百花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高尔斯华绥是英国20世纪杰出的小说家、散文家、剧作家,曾获诺贝尔文学奖,其作品以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社会为背景,在英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具有广泛的影响。高尔斯华绥的散文题材丰厚,视野宏阔,叙事不拘一格,本书共收入了其创作于不同时期的散文作品49篇。 目录 人物与风景 菩提树(3) 勇气(7) 幽会(14) 补偿(18) 役畜(25) 王(28) 惜别(30) 选择(34) 山冈上的喜鹊(40) 质量(45) 进化(54) 队伍(59) 伤逝(64) 打麦(69) 闪现的微光(74) 母亲(78) 孩子(83) 苍翠的远山(88) 无声的船(93) 蹊跷(95) 两副神情(106) 仙境(112) 评论与回忆 西班牙的城堡(117) 六位小说家的侧影(133) 又四位小说家的侧影(153) 《绿厦》代序(172) 回忆康拉德(179) 向康拉德致敬(195) 悼W.H.赫德逊(198) 创作经历回顾(203) 书 简 致拉·莫屈朗(209) 1904年5月20日 (209) 1904年6月5日(209) 1904年6月19日 (210) 1904年9月20日 (211) 致本地的一位教士(212) 致R.H.邵特尔(213) 致多萝西·伊斯顿(214) 致一位未记下姓名的通信者(215) 致爱德华·加尔奈特(216) 致彭森比爵士夫人(218) 致亨利·巴比塞等一批作家(221) 致玛·雷诺兹(224) 致肖伯纳(225) 致琼斯先生(226) 致肯尼斯·安德鲁斯先生(228) 致俄亥俄州的路易·S·威斯先生(231) 致未记下姓名的通信者(232) 致纽约的苏肯尼可夫先生(234) 致纽约的W·柯兹连科先生(235) 译后记(236) 试读章节 伦敦的烈日夺去了树叶清新的气色。没有洒水车经过。我的狗由于高温而直喘,舌头从滴着口水的嘴里伸出来。在这个有着陡直的坡道,画室,马厩,树木的幽静的地区没有车马来往。 在一座高楼前面的马路上站着一个脸带红晕,衣衫褴褛的妇女,手里紧攥着一把薰衣草的小枝,在行人道的路缘上还坐着一个。从她肮脏破烂的披巾中可以窥见一个婴儿的干瘪的小脸,他正从一只不干净的空瓶上吮吸着扭弯的破旧的橡皮奶嘴。婴儿目不转睛地张望外面广大的世界——它既炎热又尘土飞扬还到处存在饥饿——他的眼睛似乎十分了解。这个婴儿发现了一切他要知道的事情。他的眼睛是有耐性的,紧挨着母亲瘦削的胸脯,女人的眼睛也是有耐性的。 “我的姐姐——可怜的人——还有她的婴儿。她丈夫遗弃了她。我们是从布莱顿走来的,行行好吧!上帝保佑您,先生,买一小枝薰衣草吧!” 两只脚沾满街道上的尘土和污秽,母亲和婴儿抬起眼来。 “上帝保佑您,先生,买一枝薰衣草吧!” 薰衣草!…… 在高楼的大厅内阳光通过百叶窗的缝隙射进来;在跳动多暗影的光线下,人们在悄悄地走动,低语,微笑。 楼上一切都是清凉的,一位刚做母亲的女人躺在洁白的床上。保姆站在她的脚跟,怀中抱着新生的婴儿,他胖胖的,皮肤光洁,罩着蒙头的斗篷犹如一位主教;在他周围是许多的面孔,既惊奇又欢喜,对这个睡在洁白的羊毛毯和提花布中的温暖舒服的小人儿赞叹不已。 一声啼哭;所有的人都哆嗦! 时钟滴答,保姆急忙走动,鞋跟在地板上发出轻轻的嗒嗒声,做礼拜的唱诗声传来。黄昏飘进菩提树的香气;在洁白的床上靠着枕头的母亲露出了微笑。 炎热中一个王出现在那里的户外——清凉中一个王在这里的室内——你们来到了你们的王国!P28-29 后记 在本世纪开头的三十年中约翰·高尔斯华绥(1867—1933)是英国国内外最享盛誉的小说家,所以我国的梁启超先生访英,高尔斯华绥是他亟望结识的文学界代表之一。当时的英国作家中哈代已放弃小说而改写诗歌,劳伦斯尚未得到一致的肯定,康拉德仅以写海洋小说著名,且都先于他去世,因此他成为小说这一体裁的无可争议的泰斗而获得1932年的诺贝尔文学奖。现在回顾起来,平心而论,就社会批评的深刻性来说,他比不上哈代,就心理分析的突破他比不上劳伦斯,就题材的气势他比不上康拉德,但就叙事的规模和反映社会生活的广度(包括他的戏剧)而言,他是有不可企及的地方。 高尔斯华绥出生于英国苏莱郡一个富有的律师家庭,父亲按照自己的意愿想培养他继承自己的事业。高尔斯华绥受到良好的正统教育,他先就读于哈罗中学,后升入牛津大学学习法律,取得律师开业证书后他去国外考察旅行,一次在商船上进行海事实习期间结识了这艘轮船的大副康拉德,后者替他打开了文学的大门,使他对文学写作产生了兴趣。 据高尔斯华绥自己回忆,他是在1895年他未来的妻子阿妲·库泊的鼓励下才真正提笔专门从事文学创作的,此后一发不可收拾,1906—1921年陆续写成《福尔赛家史》及其续篇《现代喜剧》(1924—1928)和《一章的结束》(1931—1933)①。同时他还写了另一部家史小说《弗里兰一家》(1915),以及多部单本的长篇小说《法利赛人岛》(1904),《乡村别墅》(1907),《博爱》(1909),《家长》(1911)等。 在我国,高尔斯华绥以老一辈翻译家周煦良先生所译《福尔赛家史》而著名。这部作品忠实生动地反映了英国维多利亚晚期与爱德华时代上层社会的风习,郁达夫先生曾称作者是“英国上流社会的精密记录者”“报告……英国上流社会的动摇与变迁”。读过《福尔赛家史》中《残夏》这篇插叙的读者大概不会忘记高尔斯华绥那优美的文体,那好像一阕规模宏伟的交响乐中一个简短的抒情间奏曲。这一风格使高尔斯华绥在散文中也成为名家。 本书大致包括三个部分:人物、风景素描与回忆,文论与序跋,书简。从这些内容可以看到高尔斯华绥散文的一斑。 作者自称他的写作深深受益于俄国的屠格涅夫和法国的莫泊桑,尤其是前者,那种明净、含蓄、简洁、抒情的风格在他的写景叙事和人物肖像的散文中明显地看得出来。这些作品有的以含蓄的笔墨,抒情的调子再现人物的性格面貌,速写出一幅幅肖像画,有的则着重渲染一种意境而达到散文诗的境界。他写的爱情场景是那么富有诗意(如《幽会》《惜别》),而写那些不幸的小人物——散文中他没写过大人物——鞋匠,车夫,清洁工,农民,由于他富有感染力的文笔又那么使人动情(如《质量》《选择》)。高尔斯华绥没有写过传统的有关衣食住行的幽默小品或杂文(至少是我没有读到过),他的抒情散文是名副其实的美文,同时又不乏含蓄的社会批评,说明他在气质上是个诗人同时也突出他作为关心社会问题的小说家的一面。作为小说家有时他的作品中小说与散文的因素是交织的,有的篇章(如《蹊跷》 《两副神情》)难以区分是小说还是散文。以高尔斯华绥十分赞赏的契诃夫和莫泊桑来说,他们的作品中有些也是难以划分的,如果说情节的淡化和抒情的笔调是区分散文与小说的标准,作为小说家的高尔斯华绥的某些作品散文化的倾向比较明显。 从创作方法的角度而言,高尔斯华绥是个现实主义者。他曾说一个作家所写的东西必须是他观察过、感觉过、经历过的,所以他推崇托尔斯泰,狄更斯,康拉德,但他又是个比较保守的现实主义者,他不能容忍劳伦斯,同时对弗洛伊德表示冷淡。突出的是他要求形式和文体的高度完美,所以他对具有浪漫主义倾向的梅里美、史蒂文生以至赫德逊同样给以高度的评价。他对英、法、俄等国十位小说家的评论在某种程度上属于比较文学的范畴。因为他不是职业的文学理论家,批评家,也许我们觉得有些分析还缺乏理论的深度,但也没有学究气或人云亦云,确实是他个人的真知灼见,我们不一定在别家的文论中看得到。 本选集的最后一部分是书信。作为散文文学,高尔斯华绥的书信缺乏书信作家的随笔内容,大多讨论文学与当时的社会政治问题,这跟他的为人作风文雅持重是一致的①。以他丰富的文学经验,对爱好写作的读者,有些意见,如他谈到年轻的作家不要急于发表不成熟的东西,也不要追求虚名,都是有道理的,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高尔斯华绥主要是小说家,他的精力着重放在小说上,散文作品不是很多,尤其是杂文,也远不如他的小说重要,但他也是个文体家,不论他的小说或散文,都很讲究文体,这是文学史家公认的,如果读者能从某些篇章的译文中(如《菩提树》《闪现的微光》)感觉到美,那么译者就达到他介绍高尔斯华绥的散文的基本目的了。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