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结合大量人际交往实例,运用心理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告诉读者,如何在跟人交住的过程中把握好大量的非语言因素,从而能够更好地使自己被你的交住对象所接受,并在最短的时间里完成最有效率的交流和沟通。
另外本书中还提到了几十个日常生活中一直困扰我们的问题,如为什么有的人能言善辩却始终难以让人信赖,而有的人总是沉默无语却说服力十足?为什么眼睛大更容易吸引人?为什么有的人能够四处逢源,而有的人却总是让人一看就烦?为什么能熟练摆出“八字眉”的女人经历的苦难多?为什么耳朵大的人通常会比较有钱?为什么眉毛长预示着身嫩出现毛病?为什么贪吃贪睡的人怕孤独?为什么说经常摇头的人都缺乏主见?
所有的答案就在本书当中!
当你开始学会“看”人时,男人与女人,上司与下属,朋友与知己,同事与同事之间的那点破事,再也逃不过你的火眼金睛!
当你开始学会“看”人时,男人与女人,上司与下属,朋友与知己,同事与同事之间的那点破事,再也逃不过你的火眼金睛!
每一个人都具有不同的性格,有的温柔善良,善解人意;有的阴险狡诈、图谋不轨;有的谦虚自信,热情大方……如果能准确的识别这些人,并顺着他们的性格寻求突破,那么很多让你害怕和想破头脑的问题都会顺利解决。
5.目光接触的第一刻烙下印迹
很多人都觉得人的目光中存在着一种或多种非常诡异的力量,这种力量有的时候可以将一个人彻底改变,有的时候却强硬得足以致命。的确,在生活中,一个或多个人尖锐且冷漠的眼神足以计人不寒而栗,甚至自杀身亡,这也许就是所谓的“目光杀人”。而这里到底蕴含了什么秘密呢?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目光作为视觉的载体,与谈话之间有一种同步效应。人内心的隐秘,胸中的奔突,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在变幻的眼神巾流露出来。所以,人们可借助目光表达丰富的感情,增强讲话的效果。
为了进一步说明这一点,心理学家们还做了这样一个实验:
一名实验者躲在公园的棕榈树下,拍摄坐在草坪上正在谈话的情侣。女孩滔滔不绝地讲述着,男孩盯着女孩的眼睛,目光非常柔和,一副含情脉脉的样子,这种目光一直持续到女孩把话讲完,女孩有点脸红,摸了摸自己的脸说道:“看够了没有。”男孩说:“一辈子都不!”
另一名实验者躲在拐角处拍摄躲在一处偏僻的街角吵架的夫妻,妻子抱怨男人不顾家,总是以工作为中心,男的不屑一顾地将目光移向一边,不去看妻子,妻子说:“你看着我!”男人匆匆瞥了一眼,然后又将目光移开,厌恶地说:“够了。”
还有一名实验者乔装成参加宴会的人员,拍摄举办人员和参会客人,其中有三分之一的员工不敢看领导和客人的眼睛,听老总说话时总是低垂着眼帘,并不时地点头,还有一些跟客人谈话的职员,时不时会红脸,且目光游离不定。
第四名实验者拍摄的是两名正在商谈合作的人,其中一方一直盯着另一方的眼睛,目光很复杂,融合了判断、猜测、不屑和思考。
通过对这四种视线和目光的分析,心理学家还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对一件事情的喜恶和重视程度体现在人们目光接触该事物的时间长短和距离大小上。
应该说,目光接触是人与人之问建立思想交流的最基本方式,是一种无声的非语言交流,对于人类来说,无论是观察一个人的美丑,还是善恶我们都是通过跟他的眼神接触来判断的。
对于美好的事物或人,人们第一眼就会留下好印象,且观察时会给予最多的目光注视,这种注视不仅能从远距离射过来,更有甚者为拉近距离,还会追随这件美好的事物奔走,直至赶上对方并将其看清楚。比如好莱坞名角——漂亮不凡的演员詹妮就有过这么一次难忘的经历。有一年,詹妮来中国出席一次商业活动,活动结束后,她回到下榻的酒店准备同房休息。在乘电梯时,几位不相识的中国“绅士”仿佛生平第一次看到这样的人间尤物一般,眼光直勾勾、赤裸裸、毫不掩饰地在詹妮的脸上扫来扫去,有的人甚至忘我到忘记按楼层号,以致跟着詹妮来到她住房的十六层,这场目光浩劫几乎计詹妮窒息了,她说:“在电梯内不过20秒的时间,却如漫漫黑夜,我像是一只无助的羔羊被粗暴无礼的目光宰割着!”
虽然这种注视有些无礼,但正好暴露了人的本性,那就是当人们遇到美好的事物时,视线在她脸上停留的时间总要长得多。虽然她有别于情人间的那种注视,但实质上还是代表了对这件事物的喜爱。当人们看到一个臭烘烘的乞丐时,相信没有人原意将目光停留在他的身上久久不肯离开。
可见,目光接触是一种信息、一个信号、一种是否进一步交流或厌恶与否的透露。比如实验中吵架的夫妻,因为丈夫讨厌妻子的言论,反感妻子的咄咄逼人,以致用爱理不理的目光来反抗,而这种目光只会计事情越闹越糟糕。在夫妻感情的愈合中,柔和、善意、抱歉的目光往往具有治愈伤口的作用。此外,首次见面的人相互沟通,如果不敢与人进行目光交流、不会运用目光,那只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恶劣后果。
毕业于世界名校美国哈佛大学的王先生,其简历几乎让他百发百中地得到了面试的机会。然而很不幸,在连续十多次的工作面试中他均遭到了失败,不明就理的他不得不找一位心理医生进行咨询。这位心理医生没有发现他的外表形象和语言沟通上有什么显著的错误和缺陷。但是在与王先生进行面试模拟中,心理医生发现,王先生的目光飘忽不定,跟心理医生的目光接触不到五秒后,便将目光移到了自己的手上、前方的墙上、眼前的桌子上或者别处。而这种注视方式,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给对方的感觉就是要么不屑一顾这场面试,要么对自己没有信心,要么注意力不集中,不重视对方的谈话。这正是王先生失败的原因所在。
而遗感的是,几乎每一家公司都有这么一些员工,不敢看领导、客户的目光,并尽量将视线拉得很远,似乎要在彼此之间树立起一堵高大的围墙一般。测试者认为,不敢注视客户的目光,以及眼神的飘忽不定是他们丢失订单的原因所在。
专注地望着别人是最明显的“倾听”信号,也是在给讲话者反馈“我正在认真听你讲”的信息。然而许多人却由于种种原因,时常很难与他人保持平稳、持久的目光接触,就如同很多腼腆的人不知把手放在哪里一样,他们的目光或是偏向一边,或是盯着你的脖子,或是左顾右盼。P18-20
日本某公司曾经以一个人的脸型为着重点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面试活动,从而吸引了大量优秀青年前往参加,但结果却出人预料。在这场面试中,那些线条硬朗,严肃,且脸型像电台新闻主播的人(方脸)一律被录取了,而那些长着一张娃娃脸,且英俊好看的人,却全都被排除在门外(当然那些娃娃脸型的人中还是有很多优秀人员)。
到底这是一场怎样的面试,为什么有企业会拒绝娃娃脸型的人呢?
原来,这家企业的老板曾是一位优秀的心理学家,对于人的内心世界和面部特征有着独到的见解。这位老板认为,脸离大脑最近,所以最容易伪装;但同时脸上有几万条神经,脸越大神经系统越发达,所以做事更灵活?
并且他还强调说,一个人华美的语言,优雅的举止都是假象,而真正真实的是人的面部特征和整体轮廓,因为这些东西都是静止的先天的自然的东西,人可以伪装他的表情,但没有办法去伪装他的轮廓,所以,识别一个人时,仔细观察他的相貌,就能得知这个人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做事方式,有没有自信,会不会撒谎等。
遑论该公司是否用这种方式招到了会干事的人才,但就“以貌取人”这点来看,人的相貌在人的整体发展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也是人们借助人类语言以外的东西,识别一个人的先决条件。
科学家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智商也开始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为了印证这点,他们将30年前人的平均智商和30年后的人的平均智商做了对比,发现现在人的智商要比30年前的人的智商平均高出3%。智商的发展使人们更容易伪装自己,让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充满狐疑、猜忌,尤其在一个陌生的交际圈中根本不知道哪些是好人,哪些是坏人,以致上当受骗。就像福尔摩斯说的“那些普普通通而毫无特色的罪行才真正令人迷惑,就像一个相貌平凡的人最难以让人辨认一样。”所以,剪除危险,你首先要知道的就是如何识别一个人,从哪些角度去识别。
社会心理学家曾告诉我们,在人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只有10%的沟通是通过语言来完成的。除了语言之外,一个人的五官分布、动作表情、眼神变化、身上的气味、服装和皮肤的颜色、人体的温度、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等也都能传达大量的信息。这些信息都是从人身上透露出来的,但很多时候我们却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以致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受到了损失。
本书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结合大量人际交往实例,运用心理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告诉读者,如何在跟人交住的过程中把握好大量的非语言因素,从而能够更好地使自己被你的交住对象所接受,并在最短的时间里完成最有效率的交流和沟通。
另外本书中还提到了几十个日常生活中一直困扰我们的问题,如为什么有的人能言善辩却始终难以让人信赖,而有的人总是沉默无语却说服力十足?为什么眼睛大更容易吸引人?为什么有的人能够四处逢源,而有的人却总是让人一看就烦?为什么能熟练摆出“八字眉”的女人经历的苦难多?为什么耳朵大的人通常会比较有钱?为什么眉毛长预示着身嫩出现毛病?为什么贪吃贪睡的人怕孤独?为什么说经常摇头的人都缺乏主见?……
所有的答案就在本书当中!
三个人聚在一间会议室正在商讨合作的事情。他们分别来自北京、台湾、香港,三人的文化、对人接物、思想各方面都存有差异,所以在整个谈判过程中总会有不同的言论和反驳出现,尤其是台湾老板,总是打断别人的话语,到了最后谈判也似乎陷入了僵局。
北京公司谈判人员想,要想解开这个结,首先需要获得这个项目的最大投资者——香港老板的真实想法,然后才能顺着他的思想,找到三全其美的合作方法。
然而,台湾老板还在滔滔不绝地阐释自己的想法,根本无视香港老板时不时皱起的眉头,和对方眼睛中越来越小的瞳孔,甚至不给任何人插话的机会,继续眉飞色舞,一副胸有成竹的模样。但他越是这样,北京方谈判人员就越紧张,因为香港老板的眼神和举止告诉他,对方随时准备拍屁股走人,只要对方停止合作,一切完美的规划都将是一张空纸。
就在台湾老板停顿喝水的间隙,北京公司谈判人员马上插话问香港老板道:“对T先生的言论您有什么看法吗?或者您有更好的想法,要不您先说说自己的要求吧。”
终于可以一吐自己的想法,香港老板便从整体规划、存在问题、解决方法、广告提议等方面入手,将自己的想法和盘托出,而通过他的讲解后,三个人都发现这其中存在一个很大的市场。于是有了北京公司人员的调节,问题终于迎刃而解,双方在各自都满意的基础上达成了合作协议。
这是真实的事情,北京公司代表人员是我的一个朋友,他在我编写这本书的过程中曾充当了第一个读者。他曾告诉我以前他从来都不会关注别人的肢体语言和表情变化,只是顺着对方的言论走,似乎语言成了获取别人信息的唯一通道,而自从看了本书后,他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总会不自觉地去观察对方的行为举止,并且发现,原来很多时候语言传递的信息是相当匮乏的,而人体和面部传递出来的信息却比语言生动灵活丰富得多。
的确,正如前言中强调的“人的相貌占九成”,就连古人都供认不讳这一点:
《孟子·离娄上》说:“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嘹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焉。听其言,观其眸子,人焉瘦哉?”
曾国藩说:“一身精神,具乎两目,一身骨相,具乎面部。”
两者大体的意思是:想知道一个人是正直的、邪恶的,还是精神的,看他的眼睛便能一目了然。大而明亮的眼睛往往是正义和健康的体现,混浊无光的眼睛必是心术不正和疾病的体现。古人因为掌握了这样一门独到的“观心术”,从而涌现了大量大智大勇的人。
然而,值得强调的是,古代人相互交流的圈子并不大,除了官场就是邻里,这样一个小的圈子都需要去把握人的心术,懂得对方的肢体语言,那么在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对内外交流加大的今天,是不是人们更应该学着去掌握这门“察言观色”的学问?
答案当然是肯定的。我们几乎每天都要跟形形色色的人交往,在这些人群中,有我们熟悉的人,也有陌生的人,每一个人都具有不同的性格,有的人温柔善良、善解人意;有的阴险狡诈、图谋不轨;有的人谦虚自信,热情大方,如果准确地识别这些人,并顺着他们的性格寻求谈判突破,那么很多让你害怕和想破头脑的问题都会顺利解决,而本书的编写无疑在一定程度上能为那些经常与人谈判,却常常让谈判僵局弄昏头脑的人们开辟一条全新的路径。
回顾整个成书过程,是一个证明“肢体语言”准确性的过程。编者在编写本书时,查阅了大量心理学和相学的相关知识,内文中也融入了大量的实际案例,用趣味的语言描述,企图为某一肢体语言表达的含义给出更多的依据,而这也是跟以往“相貌”书籍条条框框式八卦内容的最大区别所在。总而言之,目的只有一个,读者能为我所用,用到实处,且准确无误。
此外,在此还要感谢那些在理论和案例上给予支持的心理学专家和相学人士,没有他们的帮助,本书也只能成为为大家提供一点识人皮毛知识的俗书,不可能像现在一样往更深层迈进。
另外,因为编者个人能力有限,书中难免存有纰漏,还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