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丽莎白王太后是“铁娘子”的原型,她获得这一称号远远早于玛格丽特·撒切尔;她一生刚强坚毅,在每一个紧要关头力挽狂澜,而遇太平盛世则尽情享受。那么她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她做事的动力何在?如果有,她的兴趣和爱好是什么?她喜欢谁,讨厌谁?她是如何看待法国人、德国人、英国人以及英联邦的?她做些什么使自己得到休息和放松?在私底下她又是什么样的?本书着力于探究王太后隐秘的内心世界,从而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不为世人所熟知的王室成员的真实形象。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伊丽莎白王太后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英]科林·伯吉斯//保罗·卡特 |
出版社 | 上海远东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伊丽莎白王太后是“铁娘子”的原型,她获得这一称号远远早于玛格丽特·撒切尔;她一生刚强坚毅,在每一个紧要关头力挽狂澜,而遇太平盛世则尽情享受。那么她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她做事的动力何在?如果有,她的兴趣和爱好是什么?她喜欢谁,讨厌谁?她是如何看待法国人、德国人、英国人以及英联邦的?她做些什么使自己得到休息和放松?在私底下她又是什么样的?本书着力于探究王太后隐秘的内心世界,从而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不为世人所熟知的王室成员的真实形象。 内容推荐 伊丽莎白王太后(1900—2002)是当今英国女王的母亲,也是英国历史上最长寿、最受人尊敬的王室成员。她是一个不同凡响的女性,几乎经历了20世纪发生的所有重大事件。她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上世纪30年代,英国国王爱德华八世“不爱江山爱美人”,作为弟媳的她敢于当面向辛普森夫人表示不敬;二战中,她因临危不惧而被希特勒称为“欧洲最危险的女人”。她在丈夫去世、长女登基成为女王之后,便早早隐退,但仍以王太后的身份继续为国效力。 伊丽莎自王太后为人低调,从不接受媒体采访,因此世人对她的了解甚少。本书作者曾是王太后的侍从武官,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撩开了王室生活的神秘面纱。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走入王太后的宫门 第二章 特立独行铁娘子 第三章 王室午餐趣闻 第四章 王太后的国事活动 第五章 王太后身边的工作人员 第六章 侍从武官这个角色 第七章 痛苦的查尔斯 第八章 王太后的孙辈们 第九章 王太后与她的两个女儿 第十章 伦敦以外的生活 第十一章 王太后的赛马情结 第十二章 王室的其他侍从武官 第十三章 在王室工作的收获 第十四章 永恒的王太后 后记 试读章节 1995年夏季的天气极好。自温布尔顿网球公开赛后,英伦一直是晴空万里,阳光普照,这一天也不例外。中午,王太后在克拉伦斯府邸的花园里吃午餐,陪同她的是她的“家庭队”成员:王太后的财务官拉尔夫·安斯特瑟爵士、她的私人秘书阿拉斯泰尔·艾尔德爵士、她的高级女侍臣戴姆·弗朗西丝·坎贝尔一普雷斯顿,还有我。所谓“家庭队”,我指的是王太后在生活中离不开的几位高级工作人员,王太后的公务、出行和日常生活起居都要靠他们安排照料,尽可能让她生活得舒适安逸。王太后和我们就这么坐在餐桌边,我本以为那也就是平平常常的一顿花园午餐,与以往的任何一次没有什么不同,但是我想错了。当时我们已经用完了这顿午餐的主食,包括作为开胃菜的鸡蛋,后面上的是鸡肉和土豆,是土豆泥,因为那是王太后的最爱。用来佐餐的是一种浓烈的红葡萄酒,并不适合在炎热的夏季饮用,但酒过几巡后还是喝掉了几瓶。席间的谈话涉及各种话题,大家一会儿聊起第二次世界大战,一会儿又说到最近一集的电视剧《伦敦东区人》。但是我注意到,在我们吃完主食大约5分钟后,餐桌上聊天的语速开始慢下来,就好比是把一台留声机关掉后,唱片转盘的转速会渐渐慢下来,直到最后停止一样。接着,我看到拉尔夫的脑袋开始捣蒜了,心想,噢,这不碍事,他以前也这样,毕竟上年纪了。再说今天席上并没有客人,也不是什么特别的日子,所以这无伤大雅。拉尔夫的鼾声才刚刚响起,王太后也闭上眼睛睡着了。这是我第一次看见王太后在进餐时睡着,她以前从未这样过,于是我转向阿拉斯泰尔求教,因为当时我确实有点不知所措。我是说当自己看到一个王室成员在用餐时睡着了,不知道应该如何去唤醒他/她,是不是有正确的礼节或规范?可阿拉斯泰尔无法回答我,他也睡着了。接下来我听到一下轻轻的撞击声,戴姆·弗朗西斯的头倒在了餐桌上——睡着了。这四个人坐在那里神志绝对不清,阿拉斯泰尔轻轻地打着酒酣,王太后的脑袋则向前耷拉着。 5分钟,然后是10分钟过去了,我干坐在那里,心想,他们中的哪一个会随时醒来吧,可是没有。算起来,我足足在那里坐了35分钟,一点也不知道该怎么办。期间我曾经站起来,伸伸腰腿,稍稍走动一下,然后再回到餐桌边,坐在这一伙酣睡的人中间。有一个小小的恶作剧念头曾经闪过我的脑际:我想象着如果在他们的脸上画些滑稽的小胡子会怎么样,就像最近英国板球队在庆祝获得英澳板球赛的锦标活动中,史蒂夫·哈米森给同伴球员弗雷德·弗林托夫所画的那样。当时,这一桌子人吃饭睡着的情形真是让我哭笑不得,我一直巴望能有个侍者过来收拾餐具,可是通常王太后不打铃召唤,他们是不会出现的,而此时她是不可能打铃的,因为她正闭着双眼在梦境中考虑一天的大事呢。最后,我终于忍不住了,心想必须搞出点动静来,否则我就将在那儿一直呆坐下去。于是,我不顾一切地按响了招呼侍者的铃,旨在把他们吵醒,虽然这样做有违王室礼仪——没有得到王太后的允准,任何人不得按响这个铃。可是铃声真的响起来后,我的天!他们一下子全都坐了起来,而且马上就接着瞌睡前的话题说下去,拉尔夫感叹道:“当然,德国人一垮台,意大利人就只有投降的份。” 阿拉斯泰尔补充说:“你看,我就是不明白……” 他们全都若无其事地聊了起来,就好像前面那35分钟什么事也没发生过。 我努力装出一副不太吃惊的样子,暗自思忖,这也许可以算是我在克拉伦斯府邸服务期间所看到的最古怪的一幕了吧。但久而久之,我对在王室工作期间的任何见闻都不会再感到大惊小怪,因为在那里我有幸见识了一些我以前从未遇见过的最怪僻、最妙趣横生、最富有魅力的人,而得到在王室工作的机会则完全出于偶然。 1994年我26岁,在爱尔兰近卫军服役了3年后,正要离开陆军。我当时已修完一年的陆军飞行员课程,并先后在英格兰、北爱尔兰和澳大利亚驾驶直升飞机。就在我觉得自己需要一个全新的挑战时,一个在悉尼驾驶空军救护机的机会出现在我面前,这对我可是求之不得的机会。但是我的副团长一个电话便使我和这个良机擦肩而过:他在电话中问我对照顾王太后的工作是否感兴趣。这话问得我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我便问他我将以什么身份去照顾她?同时心里不断地猜测,他说的“照顾”是什么意思?副团长回答说是想让我去给王太后当侍从武官(equerry)。我以前曾经听说过equerry这个词,是从拉丁语eques派生出来的一个古老词汇,意思是“骑士”或“掌马官”。但眼下这份差事与小马驹、母马、马厩等毫不相干,侍从武官的工作任期两年,在此期间每天的大部分时间都陪伴在王太后身边,扮演她的协调人或组织者的角色。实际上,这个角色本身并没有明确的职责,也不设任何岗位培训。这份工作从不公开招聘,只有受到陆军方面邀请的人才有可能担任此职。P2-4 序言 2002年,被爱称为太后妈妈的王太后陛下与世长辞,以上所选的只是无数追思她的颂辞中的一小部分。在许多人的笔下,她是一个这样的女性:作为王室家族最年长的成员,她坚定不移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她心地善良,为人慷慨大方,待人体贴周到,工作勤勤恳恳,但是说到底,她是一个非常隐遁内敛的人。这是因为王太后的生平有着极大的神秘性——你根本不可能透过她的外表真正了解她的内心世界。不少人做过这样的尝试,如她的亲密朋友诺埃尔·科沃德、弗雷德·阿斯泰尔,以及她在特种部队中的朋友和她的一些女侍臣,但几乎所有的人都徒劳无获。 在Google上键入王太后的姓名,你能获得数千条相关的检索结果。但是,除了辑录一些多年来她说过的只言片语和离奇的许多被证实为杜撰的轶事传闻之外,几乎所有的条目对她的叙述都极少,因为她的生活确实鲜为人知。 那么她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她做事的动力何在?如果有,她的兴趣和爱好是什么?她喜欢谁,讨厌谁?她是如何看待法国人、德国人、英国人以及英联邦的?她做些什么使自己得到休息和放松?在私底下她又是什么样的? 这些问题至今还没有得到真正的回答,即使是在她去世已有几年之后,因为没有人出来讲述王太后的真实故事,告诉我们她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像她的管家威廉·泰隆或是她的私人秘书阿拉斯泰尔·艾尔德爵士都是有秘闻和故事可说的人,但是随着岁月的流逝,事情变得越来越清楚:他们将把这些故事和秘闻带进坟墓。鉴于公众迫切想了解这些真相,她生前的工作人员中有那么多人不愿意开口讲述,这着实令人为难,我只得一再压抑自己想讲些故事的冲动。也许这是因为王太后是一个极重隐私的人,他们觉得讲述这些事情无异于侵犯她的隐私。可是她逝世后给世人留下了如此神秘丰厚的精神遗产,如果听任对她生平的诸多记忆随风飘逝,那实在显得有点荒唐。 终于,科林·伯吉斯少校站了出来。他于1994年至1996年担任王太后的侍从武官,此后一直到她去世仍然定期去看望她。在任职的两年中,他每天与王太后在一起,并且经常会单独陪伴她度过一段相当长的时间,每逢这种时候王太后便会对他谈起记忆中的过去和当时的种种事情。本书就是科林·伯吉斯的讲述,前所未有。 科林在克拉伦斯府邸工作的那几年恰逢王室的多事混乱之时。查尔斯王储和戴安娜王妃的婚姻濒临破裂,有关王室成员的负面报道几乎每天都会出现在报纸和电视上。科林说出了王太后是怎样应对当时所发生的种种事件,这些事件最终导致了自从爱德华八世不得不退位以来英国王室所遭遇到的最大危机,即戴安娜的逝世。科林讲述了王室生活的种种紧张和压力、旅途见闻、官方访问的场合,以及王太后与其他王室成员可以摆脱公众和媒体的窥视,好好放松休息的时刻。这是一个神奇的故事,我是在和科林进行一系列的聊天式谈话中,听他讲完这个故事的,历时六个多月。故事中的王太后形象,是自她去世后所有描述性文字中最丰满的,对王太后的性格和人格的刻画,也最入木三分。王太后是“铁娘子”的原型,她获得这一称号远远早于玛格丽特·撒切尔;她一生刚强坚毅,在每一个紧要关头力挽狂澜,而遇太平盛世则尽情享受。从我们的多次谈话中,我可以清楚地感受到,科林在过去是那么深深地爱戴和尊敬王太后,现在依然如此。出于这种感情写成的此书,着力于探究王太后隐秘的内心世界,从而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不为世人所熟知的王室成员的真实形象。 保罗·卡特 后记 清晨3点电话铃响了,我妻子伊丽莎白拿起听筒,对方说:“你好,伊丽莎白。这是圣·詹姆斯宫。戴安娜王妃在巴黎遭遇车祸。她受了伤。只是让你知道一下发生了这事,十白有人为这事想找你了解情况。” “伤得重吗?”伊丽莎白问道。 “现在还不清楚,有情况我们会随时告诉你。” 伊丽莎白把我叫醒,告诉我这事。“啊,是吗,”我说,“我相信她在那里会得到最好的治疗。”说完,我又进入了梦乡。 几小时后,电话铃再度响起。伊丽莎白拿起听筒,随后说:“噢,天哪。” 她转身对着我一字一顿地说:“戴安娜死了。”我一下子惊呆了。我无法相信会发生那样的事。我的感觉就好像是失去了一个家人。我见过她,和她说过话,这消息着实令我伤心难过。她是我的熟人。 那天上午伊丽莎白被叫去圣·詹姆斯宫,帮忙处理如洪水般涌来的鲜花和卡片,都是一大桶一大桶装得满满的,源源不断地运来。王室的全体工作人员被要求坚守在一线岗位,因为此时的英伦已进入举国哀悼的状态,其阵势之大可谓史无前例。我那时在从事电视制片工作,有点置身度外,但一直关注着电视、报纸上的报道,伊丽莎白常把宫里的最新消息带给我。她说王室正处于极度的紧张和巨大的压力之下,许多人似乎把戴安娜的死亡怪罪到王室头上,随着事态的发展,整个形势开始不利于他们,女王也被说得一无是处。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巨大危机。就我个人而言,真是无法相信一些人对戴安娜的死会有这样过激的反应。 王室遭到了种种批评指责,主要是因为在悲剧发生后,他们没有公开表露悲痛之情。我认为这种批评根本就没有道理。你不能去指责别人表示悲痛的方式,因为这纯属一个人私底下的事。每个人对失去亲人的处理方法不同,王室成员如何表达悲痛那完全是他们自己的事。死亡是最后的圣殿,如果与你亲近的某个人去世了,你有权获得清静,而不是遭到攻击。所以说这整个事件就是个错误。 在此期间我一直没见到王太后,等到事件过去两个月之后我才接到邀请去看望她。我们的谈话没有涉及这件事,因为戴安娜的名字从来不会在克拉伦斯府邸被提到。自从戴安娜与查尔斯决裂后,我再没有听到王太后说过戴安娜这三个字,也从来没有谈起过与她有关的事。王室一贯倾向于听任事态发展,顺其自然,并在不利情况下勉为其难,尽力追求最好。他们历来能够做到不管处境有多艰难都要咬牙坚持,这一回也不例外。 坚忍不拔,持之以恒,这一点王太后做得最好。随着时间的流逝,自然规律对人生的影响越来越明显,这完全可以套用玄学派诗人安德鲁·马韦尔的名句“时间长了翅膀,战车正在驶近”。王太后的思维能力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减退,健康状况也没有任何明显的恶化;但她已没有精力应付日常的礼仪套路,请客人一起用午餐。我发现自己被邀请去克拉伦斯府邸的机会变得越来越少,最后一次去是在2001年,王太后去世的前一年。我没有注意到她身上有什么大的变化,她仍然谈笑风生,身体硬朗。我记得当时对她的侍从武官说:“她永远不会停下来。她只会走下去,一直走下去,永不停摆。” 然而她还是停了摆,但不是越走越慢、渐渐停下来的那种情况。她一直在正常地走,然后戛然而止。2002年3月30日,星期六,下午3时15分,她平静地离开了人世。 很难说我在那一刻的感觉如何。一位将近102岁的老人与世长辞,会不会令人感到震惊?我想,回答是既不会,也会。这算不上什么意外,因为我们全都知道这一天会来到;但另一方面,又有震惊的感觉,因为当王太后去世的这一天真的来临,悲哀像滚滚波涛一样不断地冲击着我,戴安娜逝世时我并没有这么伤心,因为我和王妃并没有那么多的接触。 得到消息后,我立即和克拉伦斯府邸的几位老同事取得联系,他们正忙着为王太后的葬礼做准备,还雇用了帮手来应付人们源源不断送来的大量鲜花和礼品。王室对举办葬礼可谓轻车熟路,因为几个星期前,玛格丽特公主已先王太后去世。王太后的葬礼过后,工作人员在克拉伦斯府邸又逗留了几个月,分拣整理大量的礼物、处理撤消办公机构的善后事宜。 王太后的葬礼于当年4月9日星期二在西敏寺大教堂举行。光是葬礼本身就令人敬畏,堪与温斯顿·丘吉尔的葬礼媲美。我记得,当送葬队列从西敏寺会堂行进到大教堂时,除了苏格兰风笛的吹奏声,我什么也没听到,而这声声风笛直吹得我哽咽欲泣,难以控制。从个人的角度来说,最使我动情的是,我曾经为这位伟大的女性工作过。通常在你为某个人工作了很长一段时间后,无论此人有多么伟大,你都会只把他/她看作一个血肉之躯的凡人,他/她的所有个性和特点都会被放大,置于前台最突出的位置;然而,在葬礼上,我突然大彻大悟,第一次确凿无疑地明白了自己曾经是在为谁而工作。王太后是个对世界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女性,葬礼对我触动最大的正是这一点。一时我的思绪绵绵不断,想到她就是英格兰的前王后,能与她相处是我的荣耀;我还充分认识到作为一个20世纪的伟大偶像,王太后在世界上的地位可谓举足轻重。在我担任她的侍从武官期间,从来没有真正经历过隆重的盛典和宏大仪式的全过程,因为王太后晚年的生活中已很少再有这样的内容;我为她工作时一切都非常家庭化,因此这个庄严肃穆、规格极高的葬礼给我的感官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在大教堂内,我和王太后的历任和现任工作人员坐在一起。他们看上去都很正常,基本上没有人显得过度悲伤。人们对这一刻的到来已经早有准备,虽然也伤心也悲痛,但决不会出现戴安娜入葬前的那种哀号恸哭。造成戴安娜逝世后那种局面的原因是,当时许多人对她的情况一无所知,对王室的历史沿革毫无概念;他们只是被现代灰姑娘的故事所倾倒,对整个童话信以为真。但是王太后的情况就截然不同了。 王太后的辞世被一种伟大的历史厚重感所笼罩,它带给人们的悲伤与戴安娜逝世所带来的悲伤,完全是本质的和程度上的不同。这是一种更富有意义的悲伤,王太后留给世人的是一份长长的个人业绩记录。比起戴安娜的香消玉殒,上了年纪的人对王太后的去世更加动感情,因为他们经历了她所经历的一切,就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例,他们遍尝她所遭受的一切苦难,历经大轰炸的洗劫,饱受食品匮乏限量配给的艰辛,因此整个葬礼有一种更令人肃然起敬的氛围,仪式也显得更传统、更能打动人心。戴安娜的去世在更大程度上是一个悲剧,是生命过早凋谢;而王太后的仙逝完全不是这码事,她的葬礼既表达了人们的悲痛又是对她生命的礼赞。 我发现最有意思的是,在王太后的葬礼上,所有的政府官员和国家首脑都在大教堂最前面的位子上就座,而王太后府上所有的工作人员,包括我,以及与她相知相交最深的人却都给塞到了教堂的后排座位上。从人性的角度来说,这种做法的确有伤感情,但还是可以理解。虽然所有与她相处最亲密的人都被安排坐在离她的灵柩最远的地方,但就这种丧事的礼数与排场而言,这样安排无可厚非。然而,看到像王太后的管家威廉·泰隆这样的人几乎被排斥在葬礼仪式之外,还是令人感到伤心,他们毕竟为王太后服务了一辈子。据我所知,王室中只有女王的丈夫菲利普亲王注意到了这一点,并在事后提出过异议。只是,如果王太后活着,她很可能会说这样安排是对的。 葬礼举行之日,西敏寺大教堂一带始终沉浸在友善亲和的氛围中,人们对这位成绩卓著、一辈子活得充实的女性充满了神圣的仰慕之情,许多人都回忆起、谈起她的生平事迹。在仪式开始前,我曾经和一位在报社供职的人交谈,他告诉我几年前他去采访报道某项军方的活动,王太后作为贵宾出席,那天现场有好几百人,他说:“要知道,她与屋子里的每一个人都进行了个别交谈,与每个人单独相处的时间都不少于几分钟。我简直无法相信眼前的事实。在场的每个人都兴奋异常,她离开后,那里充满了陶醉与幸福感。” 我记得自己从葬礼仪式的现场出来后,发现许多人站在议会广场上,等着领取一份印制好的葬礼仪式说明书。他们都希望能够参与整个与王太后的葬礼有关的活动,与其说这是对她去世的哀悼不如说是对她生命的赞美。葬礼过后,我曾接到邀请回访克拉伦斯府邸,但没有成行,不管怎么说,没有了王太后这地方不可能再和以前一样了。事情就是那样,大家开始变得疏远起来,我生命中的一个主要篇章已经结束,留给我的全是对一位女性的温暖记忆,她是老式价值观念的代表,这种老式的价值观念不仅仅是指在礼仪程式方面坚持规范,还包括以热爱生活的一种古老态度,去欣赏和接受生活中不可逆料的突发事件和不尽如人意的方面,就像戏剧家诺埃尔·科沃德那样,他的乐天派生活态度闻名遐迩。王太后为人纯洁率真,这充分体现在她以平易近人、亲切自然的态度对待几乎所有与她相遇相处的人,并以此深深地打动了他们每个人的心灵。就我个人而言,我最看重的是王太后身上那种心系人民、关爱民众的高贵品质。她本人就是一种鼓舞,一种激励。历史将会善待她,对此我毫不怀疑。她是一个被遗忘了的时代的最伟大的使者。 书评(媒体评论) “她热爱祖国,因此祖国也热爱她。” ——首相托尼·布莱尔阁下 “王太后是个了不起的王后,一个非凡的人。她的逝世不仅仅是王室的悲哀,也是整个国家不可弥补的损失。” ——前首相撒切尔夫人阁下 “王太后是世界上许许多多人的力量源泉和精神支柱。” ——美国总统乔治·布什先生 “我们的国家因她在世而更富庶,因她离世而变得更贫乏。” ——前首相约翰·梅杰爵士阁下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