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陈传席文集》共分为四卷,分别为文学卷、绘画卷(上)、绘画卷(下)、随笔卷,与2001年河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陈传席文集》为姐妹篇。该文集主要收录了老版文集中未收录的文章,此外,还收录了陈传席先生最新发表的关于文学、美术研究、艺术欣赏、画家评论、个人随感等文章,较为完整地反映了陈传席教授对文学、艺术和生活的看法。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陈传席文集(共4册) |
分类 |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
作者 | 陈传席 |
出版社 | 安徽美术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该《陈传席文集》共分为四卷,分别为文学卷、绘画卷(上)、绘画卷(下)、随笔卷,与2001年河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陈传席文集》为姐妹篇。该文集主要收录了老版文集中未收录的文章,此外,还收录了陈传席先生最新发表的关于文学、美术研究、艺术欣赏、画家评论、个人随感等文章,较为完整地反映了陈传席教授对文学、艺术和生活的看法。 内容推荐 陈传席,江苏徐州人,曾任美国堪萨斯大学研究员。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陈传席教授在美术理论和美学研究方面颇有造诣,且善于将美术理论与文学、哲学、宗教、历史、经济等人文学科相结合,研究成果深刻、准确,富有新意,尤其在六朝绘画史和六朝画论的研究方面独树一帜,其著作《六朝画论研究》在国内外学术界居领先地位。陈传席教授已出版著作三十多部,发表学术性文章四百余篇,在国内学术界有重大影响。据《美术》公布,陈传席的艺术史论研究强度居全国第一名。《陈传席文集》共分为四卷,分别为文学卷、绘画卷(上)、绘画卷(下)、随笔卷,与2001年河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陈传席文集》为姐妹篇。该文集主要收录了老版文集中未收录的文章,此外,还收录了陈传席先生最新发表的关于文学、美术研究、艺术欣赏、画家评论、个人随感等文章,较为完整地反映了陈传席教授对文学、艺术和生活的看法。文学卷主要收录了“汉文化的分裂、重心转移及与森林的关系”,“台阁体研究”,“明反曹、暗反刘——《三国演义》内容倾向新论”以及一些画集的序跋等文章。绘画上卷主要侧重对书画的研究与考证,绘画下卷则主要侧重于对书画名家的评论。随笔卷集中了陈传席教授关于人生、社会、艺术、生活等的感悟和心得兼及与朋友的往来书信等内容。贾平凹曾经这样评价过陈传席教授:“陈传席文、史、哲、美、论俱佳,故其画意境高超,格调高古,望之有一股仙气,这是一般人所不能达到的。”该书是读者认识陈传席教授的一扇窗户。 目录 自题 自序 ①文学卷 一 汉文化的分裂、重心转移及与森林的关系 导论 (一)早期北方比南方更适宜人群居住和文化发展 (二)早期的文化名人和文化典籍皆出在北方 (三)早期北方为什么能成为文化中心 (四)五代时期汉文化的分向发展(分裂) (五)五代之后汉文化重心之南移 (六)汉文化分裂和重心转移的根本原因——森林被破坏 二 台阁体研究 前言 (一)台阁体和“三杨”(略) (二)文人奴性品格的形成 1.应制诗文中表现出的文人奴性品格 2.其他诗文中表现出的文人奴性品格 3.台阁体和文人奴性品格形成的原因 (1)明初残酷的政治环境之影响以及永乐帝之需要 (2)“感圣主之眷遇” (三)台阁体的三个阶段和特色 1.台阁体的滥觞和第一阶段 2.台阁体的第二阶段——高潮期 3.台阁体的第三阶段——式微期 (四)台阁体作家文学观和师承 1.台阁体作家的文学观 2.台阁体作家的师承 (五)台阁体批评和影响 1.台阁体批评 2.台阁体对社会之影响 3.台阁体对明代文学之影响(略) 4.台阁体对明清艺术之影响(略) (六)台阁体及国运和文运问题(略) 主要参考书目 外文参考书目 三 明反曹、暗反刘——《三国演义》内容倾向新论 四 虱子小史 五 夜逐穷鬼 六 随笔三则 (一)好女子,何人可嫁? (二)虹在水天中 (三)想念 七 《读史三则》 八 陈平和金钱、美女 九 蔡文姬和李清照的荣与辱 十 从“三余”、“三上”想到的 十一 造谣 传谣 信谣 十二 记铃木敬先生 十三 同学石飞 十四 悔晚斋臆语·序 十五 悔晚斋臆语·后记 十六 六朝画论研究·再版自序 十七 西山论道集·自序 十八 西山论道集·后记 十九 岭南画派·序言 二十 海上画派·序言 二十一 20世纪上海美术大事记·序 二十二 濠江画人再录·序言 二十三 小品画·折扇画·序 二十四 吴藕汀画集·序 二十五 李明久画集·序 二十六 美在斯——洪世杰的绘画艺术 二十七 卢坤峰画·序 二十八 黄山写生集·序 二十九 梅纯一画集·序 三十 斑斓辉煌的20世纪中国绘画·序 三十一 寻韵丹青·序 三十二 逸品集·序 三十三 悼父文 三十四 贺李铸晋教授八十寿联 三十五 致刘晓路单位唁电 三十六 致陈少丰教授家属唁电 三十七 自述 ②绘画卷(上) 一 苏轼“洗出徐熙落墨花”考释——兼谈徐熙的画法 (一)中国画能用水冲洗吗 (二)王进叔和苏诗考 (三)释苏诗《徐熙杏花》 (四)徐熙的画法 二 海派的两股势力及其形成基础 (一)查士标和“扬州派”及“海派” (二)陈洪绶的影响以及前、中、后 (二)期海派的融合 三 天安门前为什么要建人民大会堂和历史博物馆 四 “不教工处是真工”和“风竹哭”——徐渭论画 五 “光居其首”和“无所不师,而无所必师”——曹雪芹论画 六 萧云从的《离骚图》 (一)《离骚图》的创作年代和刻工及其他 (二)《离骚图》考释 七 任熊及其木刻画传四种 (一)任熊的生平及成就 (二)任熊的四套版画作品 1.关于《高士图》 2.关于《列仙酒牌》 3.关于《於越先贤像传赞》 4.关于《剑侠传》 附录:清·周闲《任处士传》 八 乾隆《劭农纪典》研究 (一)“劭农”和“耕糟” (二)清高宗弘历和《劭农纪典》 (三)《劭农纪典》的史料价值 (四)《劭农纪典》的社会科学价值(略) (五)《劭农纪典》在文物研究上的重要意义(略) 九 中国画家与赞助人 (一)《中国画家与赞助人》序 (二)阿尔喜普和他的绘画收藏 (三)再评清初画家和绘画作品 1.清初宫廷画家的分类 2.清初宫廷画家的绘画作品 (四)赞助人王世贞 (五)玉山雅集:14世纪昆山的赞助情况 十 荣启期和被裘公 十一 读《青藤老人卧看{山海经)图》 十二 北魏孝子图石棺 十三 读日本高桐院《山水图》 十四 徐悲鸿《十二生肖图》研究 十五 论大师和高质量艺术作品的标准 十六 论元创性、功夫与工夫(上) 十七 论元创性、功夫与工夫(下) ③绘画卷(下) 一 批评就是宣传 二 谈批评和危机及轻批评问题 三 谈“轻批评” 四 书法——非专业之业 五 高等艺术院校必须加强文化基础课 六 关于中国画的教育问题 七 艺术的现代和传统 八 复古也是一条路 九 论徐悲鸿为什么反对“中西结合” 十 形式与灵魂——当代中国画问题杂谈 十一 20世纪中国美术形成的各种因素 (一)外部艺术之影响 (二)外来艺术之影响 (三)政治思想之影响 (四)外来思潮之影响 (五)传统积淀之影响 十二 20世纪中国美术史研究的特点及状态 十三 传统艺术的根源之地——杂谈南京的绘画及其他 十四 更无真相有真魂——谈黄慎花鸟、人物、山水册页 十五 在孤独与高贵之间——陈子庄艺术及当代中国画现状 十六 徐悲鸿、黄胄、老甲画马之研究 (一)画马之历史沿革 (二)徐悲鸿画马 (三)徐悲鸿与黄胄 (四)老甲画马 十七 大气和乾道 十八 钱松函的绘画艺术 十九 钱松画画序 二十 以画记史 二十一 白石散论 二十二 《五牛图》——读吴冠中的一张油画 二十三 画出沉重——评大画家陶博吾 二十四 青绿山水画的复兴——记杨启舆先生及其艺术 二十五 格调意境趣味 二十六 随想见形 随形见性 二十七 一超直入如来境 二十八 寻找自己的坐标点 二十九 清新和润淡——刘知白老人的画 三十 眼底都无碍 胸中自有春——沈鹏及其书法艺术 三十一 是神仙自能拔宅 三十二 善学而能化——记丘金峰及其绘画艺术 三十三 志于道 游子艺——丘金峰先生及其绘画艺术 三十四 品高而度远 三十五 达变识次 开宗立派——谈于志学的绘画艺术 三十六 唯美的艺术——记张朝阳及其作品 三十七 骨餒而有书卷气——李一书法 三十八 重建花鸟画的审美价值——记贾平西及其艺术 三十九 民族的 时代的 个人的 四十 为劳苦大众呐喊的艺术家——晁海 四十一 话马得 四十二 神到笔随悉造其微——记范扬的画 四十三 自信和悟性——笔厚墨沉说范扬 四十四 唐人意境宋人笔法——浅析陈品鑫的《王维裴迪诗意书画册》 四十五 “真工实能”之作——谈许良佐的画 四十六 塞下曲——谈许良佐边塞山水画 四十七 雄浑和内秀——记王中明及其山水画 四十八 自娱和娱人——谈纵横先生及其诗画 四十九 直从书法演画法 五十 为巴蜀山水传神——记画家屠古虹先生及其艺术 五十一 大画家降格小画家升格 五十二 关于现代画品 五十三 格调和功力 五十四 书法 画法 佛法 五十五 说画道 五十六 动口与动手 五十七 关于题目 五十八 应该画什么 五十九 风格和花样——谈双年展的一个问题 六十 文物考古的价值意义 六十一 泥土与黄金争价——记中国宜兴陶瓷艺术馆 六十二 中国山水画源远流长 六十三 张大千破坏敦煌壁画等问题 六十四 西方美术精粹和东方海外遗珍 六十五 杂谈评论家、理论家的报酬、地位及其他——披露中国古代和国外画家理论家地位变迁之实 六十六 要多看中外名作——答一位考生 六十七 关于中国画几个问题答记者问 六十八 我学画经历和体会 六十九 魏维果山水画序 七十 画圣齐白石画序 ④随笔卷 一 什么叫知识分子(节录) 二 悔晚斋臆语(选刊) 1.做官意不可在官,作文意不可在文 2.孔子爱财第一 3.知人与知事 4.写诗宜化见为识,写史须以识取见 5.情感和感情 6.瑕与坚 7.大则难容 8.解手 9.束脩 10.极聪明人多疑心 11.醒与醉 12.理夺和情求 13.十有九输天下事 14.匆匆而成 15.智圆行方 16.北固亭月夜祭长江 17.朋友与仇人 18.人瘦和士俗 19.天才即疯狂痴癫 20.“唯上智与下愚不移” 21.宋元明清士人 22.“和而不同”与“同而不和” 23.一国二制 24.杂议 25.郭巨埋儿议 26.孰与仲多 27.奇语 28.孔子好下古·老子好中古·庄子好上古 29.儒·道·佛 30.诗忌隔见,亦忌直说 31.释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 32.释温庭筠《菩萨蛮》 33.读《天净沙》 34.李清照《如梦令》 35.李白 36.回文诗 37.论方回词 38.王摩诘和陶渊明 39.老妪解诗我不解 40.杜诗李风之一 41.情欲与长寿 42.生命与精神 43.物种起源 44.原“孟” 45.井水与长寿 46.独睡丸 47.吸鸦片者戒后仍可长寿 48.蔡京定罪法 49.志与气 50.编辑苦衷 51.“玩世不恭”与“幽默” 52.中才易致高位——吾国发展缓慢原因之一 53.待小人不可以大恩 待君子必以大德 54.山青则水清 55.君以诗长,亦以诗短 56.中西艺术之异(上) 57.中西艺术之异(下) 58.真父与假父 59.天道有知 60.宋臣可斥君 61.二十四史中《晋书》最次 62.离婚 63.害人·防人 64.才与势——“使桀纣在上,虽十尧不能治” 65.心与志 66.耻之 67.传于今与传于后 68.余不读老名家之新作 69.诗的异化 70.稿酬、写作和用兵 71.自题 三 偶感集 1.开头的话 2.人口素质及教育问题 3.计划生育问题 4.腐败问题 5.依靠当地干部和树立标准 6.税收问题 7.出版社问题 8.研究所和画院 9.关于三令五申 10.建立国家考试院 四 书信集 1.关于书信集 2.关于文坛的杂言 3.发明本心 4.不信以为真,也不信以为假 5.知人不易 6.顺从自然和走运 7.我对待稿酬,如韩信用兵 8.忍耐和想通 9.中西文化源头 10.艺术和人生 11.为人尖刻,为文鲜明 12.虚假的魅力与长久的“陈寅恪” 13.骂人 14.人品和素质 15.报刊和编辑问题 16.当面与背后 17.人和猿 18.评中华书局 19.科举是中国封建社会超稳定的根本 20.陶渊明最爱桃花,次柳、松、兰,再次爱菊 21.孙中山 陈独秀 蔡元培 22.“天才”与“干才” 23.待五百年后人论定 五 移民实边 长治久安——新疆考察之一 六 西域和新疆及语言文字的统一 七 大禹并未传位给子 八 如何选择和写作学位论文 前言 (一)学位论文题目的选择 (二)题目的形式 (三)论文的写作 (四)内容提要 (五)论文的字数 九 今古二事感叹 十 “夫人”姓什么 十一 “名记”和“名人” 十二 骂得有理 十三 身与时舛——谈我学画的历程和矛盾 十四 与陈传席对话——关于当前书画问题的问答 十五 磅礴郁积之地,必出畸人 十六 懒怠画画 十七 怀念亚明 十八 艺术品收藏问题 十九 爱情不是婚姻的基础 二十 马和马上 二十一 多留一些黑暗 二十二 梅花不宜作国花——兼论牡丹 二十三 答韩国友人问(节录) 二十四 火焰山·跋 二十五 边塞峡谷图·跋 二十六 画虎三题 二十七 简笔山水·跋 二十八 怀念白纸 二十九 悼母文 后记 试读章节 一个社会,真正的知识分子是不多的。把具有中专以上或大学以上学历的人都划为知识分子是错误的。领导干部即政府官员,不算知识分子,因为他们不符合第一个条件,其他条件也未必符合。当然,有的知识分子到政府里去做官了,那么,他的身份也就改变了,他算政府官员而不再算知识分子。医生、技术干部、商人等也都不算知识分子,他们是实业家,但知识分子可以兼做实业家。比如一个人以著书立说为主,同时兼做实业,但二者仍然是泾渭分明的。但现代的知识分子不可能兼做政府官员,因为他不可能具有批判精神和独立人格。比如,下一级官员必须听从上一级官员的,“独立”则不可能。 知识分子有小知识分子、普通知识分子和大知识分子的区别。以教师为例,著作等身、影响巨大的大学教授可是大知识分子,而在社会上影响不太大的小学教师则只可是小知识分子。但专职的大学校长未必是知识分子,小学教师虽然一般说来只是传播文化,但他是独立的。即使上级有什么规定,但他传播文化时仍然是有他独立的一面,他仍然可以有批判精神,政府的下级官员传达上级指示决定时,则很难具有批判精神和“独立人格”。 学者,即从事哲学、文学、艺术、历史学、社会学、文字学等学术研究的人。作家、艺术家、思想家等,都具有独立的一面。当然,“独立”主要指精神独立、人格独立,但也必须在你的学术著作或者文艺创作中表现出来。 知识分子所必须具备的四条,其中第一条是从职业上划分的。但“以创造或传播文化为职业的人”也未必都能算做知识分子。必须在你创造和传播的文化中能起到“关心国家的前途和人类的命运”之作用,否则,也不过是某种专业的从业员。即使你有很高的专业技能,你能写书。你能画画,你能从事化学、物理学的研究,你如果没有“关心国家的前途和,人类的命运”的思想,并以之为基础。从事你的工作,那你不过和普通的木匠、铁匠、泥瓦匠一样,是以你的技能谋个人生计的人,也不能算是知识分子,知识分子必须有思想,这思想必须是为天下而非为个人。张载说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则是典型的知识分子思想和立身处世的准则。知识分子也应该是有原则的。史书上记载的《儒林传》中的人,大多是知识分子,《文苑传》中的人,就未必全是知识分子。方孝孺是知识分子。唐寅(字伯虎)就只能算是文人,而不能算是知识分子。方孝孺是建文帝的侍讲学士,从职业上讲还不完全算是知识分子,但他一生的理想是“明王道,致太平”。朱棣打败建文帝并夺取帝位时,请他草拟即位诏。这对于方孝孺来说,是十分容易办到的事,而且他写了,马上可以升官发财,荣华富贵一生。但他也有自己的原则,他不写。最后被朱棣用刀割开他的两嘴角至两耳。再寸磔而死。且诛灭十族,死达847人。他毫不后悔,显示了知识分子的原则性(封建社会知识分子的局限性,如忠君等,此处暂置而不论)。 衡量一个知识分子是否是关心国家前途和人类的命运,主要看他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的一面。如作家、学者的著作。如果其著作缺乏思想、对社会无益甚至危害社会,则非知识分子之所为。如科学家的发明和创造对人类无益甚至有害。亦非知识分子之所为。至于知识分子个人的细小行为和未对社会产生较大影响的言论。则不应视为衡量其人的准则。也就是说,小节可以随意一些(做官的不可以随意)。但影响社会原则的个人行为又不在此列。比如,齐白石平时似乎是不问政治的,但当日本侵略军给他送去烤火煤,以示“关心”时,他能断然拒绝并退回,而且绝不和日本人打交道;黄宾虹以死拒绝日本侵略军为他祝寿;梅兰芳蓄须明志,不为侵略者演出。这些个人行为有关原则,就表现出大的问题了。“大节不亏”,“小节出入可也”。儒家最重要的著作《论语》中“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是否具有“批判精神”,是衡量知识分子的一个重要特征。现代的知识分子和古代的“士”有一定区别。现代的知识分子一般不直接掌握政权,但又要“关心国家的前途和人类的命运”。所以,他必须具有批判精神,尤其在和平时代。因为战乱年代,最高统治者为了自己的胜利,大都重视有真才实学的知识分子,在一定程度上,得“士”则得天下,失“士”则失天下。朱元璋在未得天下之前,也是十分尊重和重用“士”的,得天下之后,则残酷地镇压、残杀、侮辱“士”。和平年代,有真才实学的知识分子不但不能掌权,大多还会受到排挤和迫害。我曾写过一文《中才易致高位》,其中说:“高才每为人妒,庸才多为人鄙,是以中才易致高位。”我的原稿是“中下才易致高位”。中下等人才容易达到高位。一旦达到高位,他们又把精力用于保护和提高自己的地位上,更没有时间学习,于是中下才又变为下才。《左传·曹刿论战》中有一句话:“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肉食者”即身居高位的官员,他们目光短浅,见识鄙陋,不能深谋远虑。自古以来皆如此。以“下才”和“鄙”者统治国家,发号施令,必然是下策。有的还为了私利,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不仅会有下策。还会有危害国民之策。因此,知识分子必须高举批判的旗帜,纠正错谬,指摘落后,揭露黑暗,鞭挞丑恶。一则教育当权者,使其提高治理能力,指示其仕途正路;二则为其明确国民现状,国家前途所在及古今治者之得失,并献策献计:三则告之以各专业之知识;四则警之以必出于公心,杜绝危害国民之企图;五则约束其放肆之情,鞭策其全心全意服务于国民。各级官员皆是人民的公仆,知识分子则是他们的老师。1776年,英国的一位普通学者亚当·斯密出版了他的《国富论》一书,揭示了市场供求规律。提倡自由竞争,产生了巨大影响,为很多人推祟。他曾受到国家最高层次人物邀请,政府首相、伯爵、公爵、王公贵族济济一堂,等待他的到来。亚当,斯密一到门口。这些王公贵族立即停止各种争论,全部起立,向他致敬。斯密当时实际身处社会最下层,不好意思地请大家安坐。大家仍然不坐。首相皮特说:“先生,你不坐,我们不会坐的。哪有学生不为老师让座的道理呢?”可见英国人对知识分子的尊重。这是英国发达的因素之一。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时代,尚且称知识分子为国师、军师、帝王之师,现在的知识分子不做官,全力于各专业知识的研究。更应该是各级官员的老师。 而且,官员们久居高位,必生骄奢淫逸之意,必生自私自利之心。所以,知识分子必须具有批判精神,以自己手中的笔,参与历史,深切地关心现实,关心民族的生存、发展和建设,关心国家的前途和人类的命运,而置个人利害于不顾。这是知识分子应有的品德和责任。 宋诗有云:“杜鹃夜啼犹带血,不信东风唤不回。”这正是知识分子的精神写照。 “独立人格”乃是知识分子最基本的品质。实际上,任何人都应该有独立人格。知识分子应该有更强的独立人格,没有独立人格,也不可能有真正的“批判精神”,也无法关心国家的前途和人类的命运。知识分子是一个独立的阶层,以其脑力劳动获得报酬,独立于世,绝不是附在什么“皮”上的“毛”。一旦附在什么“皮”上,便成为政客、帮闲、附庸,绝不是知识分子。知识分子一生为真理而奋斗、而献身。绝不能为官儿的附庸。绝不能站在权势者立场上为之辩护。所以,他必须具有最强的独立人格。具有最强的独立人格,才能有最强的批判精神,才能真正地关心国家的前途和人类的命运。 下级官员必须和上级官员保持一致,军人尤应如此。所谓“服从命令听指挥”。知识分子不必如此,也不能完全保持一致,否则,“同流”就可能会“合污”。知识分子是教育者、督促者。教育、监督、约束官员,开启民智,淳化风俗。“保持一致”则如何起到教育和监督作用? 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杨伯峻译为:“君子用自己的正确意见来纠正别人的错误意见,使一切都做到恰到好处,却不肯盲从附和。小人只是盲从附和,却不肯表示自己的不同意见。”君子不是小人,不应该“同而不和”(保持一致)。而应该“和而不同”。所谓“同而不和”,即上级说好,你也说好。上级说可,你也说可;上级说不好、不可,你也说不好、不可,只有同,实际是盲从附和。这无益于国民。上说可,你说不可,如果你的意见对,上则改可为不可,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如果仍可,你的“不可”则可使可行者考虑更周密,排除“不可”的因素,少遇挫折。“和而不同”也就是批判精神。 知识分子是时代的先锋,其思想必是先进的。任何时代的实际领导阶层只能是知识分子。知识分子可以而且应该和民众相结合,也可和官员阶层以及工商等各阶层相结合,但不能完全一致,必须体现出其先进性和启蒙的作用。一个国家的强弱、先进和落后、开化和蒙昧,主要体现在群体知识分子身上。国家形象固然是以经济为基础的,但最高形式还是体现在文化上。文化主要是知识分子的事。 一身之强弱在乎元气。天下之兴衰在乎士气。一个国家的制度、性质也是依托于一代文化而成立。所以,一代知识分子之强弱也关系到国家的强弱、天下的兴衰。 关于知识分子自身的发展、强弱和群体作用等问题,我将在下一章再做论述。P2-7(随笔卷) 序言 庾信诗云:“世途旦复旦,人情玄又玄。”今世尤甚。 经常听人说:“上帝不会把所有的鲜花都送给一个人。也不会叫一个人永远倒霉。”我一直不相信这话。因为我就是一直倒霉,一直受苦,一直遭人嫉恨、围攻。还有无穷的诽谤,而从没有走运的人。今天忽然想起来,读者对我还是很厚爱的。我已出版的文集(五卷本)本来是应约由一家综合性出版社出版的,其中有论画的,也有论文的。也有论史的。后又改由河南美术出版社出版。我想既然是美术出版社出版,内容只能是谈美术的,于是把论文学、论历史、论人生等内容全拿掉了,定名为《陈传席艺术文集》。但总编辑黄思源先生说:“就叫《陈传席文集》吧。”大概他当时就准备把我的论文学等文章收入。2001年6月,《陈传席文集》5卷本正式出版,不久就要再版。这说明读者对我还是很厚爱的。如是看来,上帝也给过我一朵鲜花。因为读者的厚爱。安徽美术出版社又约我把未入文集的一些文章再集为5本出版。 我本打算花10天左右时间把已发表的文章复印出来,分分类别和次序,交到出版社就行了。谁知竟花了差不多三个月时间。主要是已发表的文章找不到了,或者找起来很困难。我的事多,竟误了很多大事。期间我又到国外去参加一次国际学术会议,很多外国学者都提到我已出版的5本文集,都希望能看到续集。北美洲一位学中国艺术史的博士也从太平洋彼岸打来电话,问我有无续集,这对我鼓舞又不小。回来后决定加速整理。 本拟再出5本,但选后的5本中部分文章我不太满意,于是又决定删去一些,减为4本。4本中后来又删去一些。大抵我年轻时写的文章,差不多皆可入集;中年时写的文章,很多不可入集,应酬之作和被迫之作以及心烦意乱中仓促而成之作太多。这使我很难过。质量有问题,数量也不多。 已成书的文章,一般不收。已出版的专题著作更不收入其中。但《悔晚斋臆语》例外。这本书早已出版单行本,而且已经再版。因为我自己偏爱这本书,其中“论艺”部分已收入《陈传席文集》第5卷。剩下部分我又收入这次出版的随笔卷。此外,还有一部分文章在收入专书时,被编辑删改了(编辑也是奉上级命令删改的),写文章的人最忌怕的就是别人修改他的文章。如果是应酬文章,那倒不要紧,删掉一点也就算了。如果是自己认真写的文章,别人改一个字,他心中都很难过,所以,本书中的文章如果也见于其他书中,那内容肯定有别,而且有重要的不同。 此外,我这几年撰写的《评现代名家与大家》,已由三联书店出版,名为《画坛点将录》。所以,也不收入这次的文集中。 这次出版的4卷文集,有研究文学的文章,有关于文学创作的文章,有研究美术的文章,另有评论、议论、随笔、杂文、散文等。我大概分一下:大抵第一卷内容属于文学范畴。有的属研究,有的又属创作。第二卷和第三卷属论美术的范畴。第四卷属评论、议论、随笔之类。但分卷并不严格。有的文章属性很清晰,如《台阁体研究》、《明反曹、暗反刘——(三国演义)内容倾向新论》,这肯定属文学研究的范畴。《海派的两股势力及其形成基础》、《任熊及其木刻画传四种》,肯定属于美术研究的范畴。但《读史三则》、《随笔三则》、《自述》等是属于文学呢,抑是属于美术或议论、评论呢,皆无可无不可。第二卷、第三卷中基本上是美术,而第四卷中的有些内容列在第二、第三卷也未尝不可。文史哲本来就无法严格地区别,本书只是大略的划分而已。 有几篇文章还须再向读者剖白。 文字卷第一篇《汉文化的分裂、重心转移及与森林的关系》一文。是我在东南大学百年校庆上的讲演。这篇长文的内容和观点,我从1982年就开始思考,其中部分内容及观点,我也多次写在其他论文中。但都零零碎碎的,没能彻底说清。2002年6月,东南大学为庆祝该校百年华诞,邀请世界上百名教授学者(除我之外,皆是十分著名的在某一学科造诣很深的人物)去做讲演。我也滥竽其中。讲演的内容后经几位博士生记录成文,我又做了修改,添加注释,最后由我的学生石莉博士整理定稿。 《台阁体研究》是我当年读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时的博士论文,当时我虽然十分忙,但对待自己的博士论文还是比较认真的,但没有写完。本打算在获博士学位后把尚未完成的章节完成。再做修改,出版专书。但一直抽不出空来。所以,多少年过去了,还是原来的样子。但经常有很多人打听是否已出版专著。或向我索要论文样本,而我手中仅有一本。估计一时还没有时间完成。所以。这次便收入文集中。但保持了博士论文的形式。 随笔卷第一篇《什么叫知识分子》(节录)也是我即将完成的一本书。因为太忙,一时尚来不及定稿,故先将其中一小节的部分内容收录在这里,想听听大家的意见。 文集中收入了很多序跋和评论画家作品的文章,我是经过选择才收入的。我写序跋和评论文章,其中大部分都谈了重要问题,而且多具有普遍性。如果我有理论的话,很多理论就体现在其中。望读者莫因其为序跋和评论而忽略之。 记得我还发表过一些文章,但却找不到了。学校每年要求教授发表的文章要上报供查,但我每年上报的书和论文丢失不少。有一次丢失了整整一大箱子的书和杂志。拿去这些书和杂志的人也许觉得很好玩。然而,对于作者来说。是何等的不幸啊。但我这次却意外地找到了1977年发表的《从三余、三上想到的》文章,当时我才二十余岁,又二十余年过去了。读后是何等的感慨啊。 人生之感慨,纵有万端,但最大的感慨莫过于时光的流逝,但也无可奈何。汉武帝尚且感叹:“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南朝梁诗人何逊《赠诸旧游》诗云:“少壮轻年月,迟暮惜光辉。”他说的“光辉”就是时光。但“光辉”又如何惜法呢?就我个人的认识,宇宙之广大,个人之渺小,凡是思而无益之事,不去思考:凡是争而无益之事不去争:凡遇小人欺谤,能忍则忍,切不可与之计短较长:凡遇功名荣禄,一概退让,以免因荣招祸:人生以安宁无事为最大福分。近读曾国藩《日记》有云:“静中细思,古今亿万年,无有穷期,人生其间,数十寒暑,仅须臾耳。”又云:“知天之长,而吾所历者短,则遇忧患横逆之来,当少忍以待其定。知地之大,而吾所居者小,则遇荣利争夺之境,当退让以守其雌。”我读中国历史,惟有一事不解,历代为本朝镇压农民起义者,成功之后,都顺手灭掉本朝。如汉黄巾起义,曹操等镇压了黄巾军,事后皆纷纷自立,曹操实际上灭了汉朝。又如东晋的刘裕为司马氏镇压了桓玄以及王愉、王绥、谢混、郗僧施等。又镇压了孙恩、卢循领导的农民起义,一时保住了司马氏的政权。但不久,他就杀掉安帝。旋废司马德文,灭晋,称帝。建宋。唐末黄巢起义,镇压黄巢起义者,也纷纷割据。再如朱温降唐后,替唐镇压农民起义军,后来也灭了唐。但曾国藩替清朝镇压农民起义军后,何不趁势北上灭掉清朝,自己做皇帝呢?他当时完全有这个力量,因为能打仗的军队差不多都掌握在他的手中。现在看来:曾国藩打了十几年的仗,打败了太平军以后,他的年龄已大了,而且身体多病。战争彻底结束后不久,他也就死了。如果他年轻,清朝的命运就另当别论了,皇帝就可能由满人变为湘人。钟会伐蜀后,不也说过“男儿四十,不算华颠”吗?所以,钟会伐蜀后,又拥兵自立,反叛司马氏,那时他才39岁。但曾国藩40岁时事业尚未起步。读他的日记后,方知他的意志早巳消沉,“当退以守其雌”,不愿再去争雄了。 在我的印象中,过了少年时期,我就再没有争雄的念头,一直是“退以守其雌”,一直是甘愿任人宰割的,而且一直是一个卑贱可怜的人。但回忆我少时写的诗句和日记,“迎春去早,赢得黄金腰带绕”,“学剑当为万将首,著书求做百世师”……当然,这是十几岁时的思想。现在看来,不过是狂言乱语,不仅是十分幼稚的,更是十分可笑的。所以,我也曾打算把我少时写的诗、词收入文集,但怕贻人笑柄,而且自己也觉得可笑、惭愧,于是便止住了。 检讨自己,“未老先衰”,一直存在我的意识中。我十八九岁时就恐慌:马上20岁了,这辈子完了。20岁时,我已感到自己老了。《登云龙山顶》诗:“归去又登云龙顶,月寒空照楚王城。”是我20余岁时写的,已经十分消沉了。其实我应该好好打打基础,认真做点学问。但总觉得自己已老,已经20多岁了,还有什么前途呢?后来我遇到很多机会,都以自己老迈而放弃。等到40多岁,方知自己不老,应该努力,但社会已不许。国家规定,45岁是一道杠子。人到了45岁,一切都受到限制。而且。同行的嫉恨,“朋友”的不满,官儿的畏惧,都会给你设下陷阱,你得花很大的气力去排除。加之父母、亲友、同事、前辈、晚辈、老师、学生等,都有事要你过问,每天都沉浸于俗事当中,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这时候,不消沉也得消沉。“无情岁月增中减”,这是自然的规律。我不相信历史有规律,也不相信文艺有规律,但相信自然有规律。白天黑夜,春夏秋冬,生老病死,都会必然到来,不需你去为之奋斗。凡是经过奋斗才能得来的都不叫规律。比如,我们喜爱春天,但并不需要组织春天协会或春天同盟党为之奋斗,到时春天自然会如期到来,这就叫规律。人之由生到死也是无法改变的,而且“物极不反”,这也是规律,规律是不能改变的。 借文集出版之际,检查近几年的写作,不论是数量,抑是质量,都足以使我感慨万千,但又无可奈何。意志的消沉也许和年龄有关,但曹操不也说过“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吗?我也曾多次许愿,要排除各种干扰,从事什么研究,写出一些像样的文章,到如今,皆成空话。这次我不再向读者许愿了。一任自然吧。 2004年5月6日 后记 校完这几卷后,我又不禁感慨万端。要说的话很多,多到一定程度,又什么也不想讲了。但还要讲几句,虚应故事而已。 我们这一代人。恐怕也是古往今来天上人间最倒霉的人。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可我15岁时,正遇到文化大革命,不准学。再向前三年。遇到大饥饿,不给饭吃,每天饿得发昏。没办法学。30岁时,我正读研究生,算不算“而立”呢?算又怎么样呢?不过是读个研究生而已。40岁时是我一生中最“惑”的时候,现在到了“知天命”之年了,“天命”是什么呢?有没有“天命”呢?有没有“命”呢?有人研究说:世界上智商最高的人,都相信有上帝存在。如牛顿、爱因斯坦等,还有很多有为的总统也如此。我说,凡是最倒霉的人都相信有“命运”存在。如果最倒霉的人也不相信“命运”,那他就过不下去了。一旦认命,也就心安理得了。因为这不怪我不努力,怪我的命不好,把责任推给上帝或其他主宰人类命运的“人”,自己就轻松了,日子就好过一些了。 我似乎不太相信冥冥中有一位伟大的巨人(神)在控制我的命运,而且,卫星、火箭都上了天,也没有发现玉皇大帝的宫殿。但我似乎有点儿相信冥冥中(大自然)有一种控制人类或宇宙的力量,我经常讲的一句话,自有人类以来,古往今来吧,大约有几亿年了吧,世界各国人口的出生,男女人数总是基本相当,绝不会有一段时间只生男,不生女,或只生女,不生男,或男女出生过分失调,这如果没有一种巨大的控制力,绝不可能如此。反之,如果有一段时间男女比例过分失调,那绝不是大自然的作为,而是人为的。人为的结果,都要遭到报复。再如,世界之大,无奇不有,而且什么样的人都有。所谓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音乐、美术、诗歌、建筑、化学、物理、政治、军事等,其中十分杰出的人物,皆有天赋,强学者不可能成为十分杰出的人物——这天赋为什么不会一时期全是美术,或全是音乐呢?大自然有一种分配能力。有人说,科学太不发达,无法证明上帝的存在,当科学发达到一定程度,应该能证实“上帝”的存在和能力。 再说“红羊劫”,美术教育家周湘在20世纪初写《近世美术界小传》,其“序”中有云:“余尝辑道咸以来书画家小传一卷……一因红羊劫后,过江名士,大都作沪上寓公,”这里提到“红羊劫”,距今已近一世纪了。去年,我又看到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往事未付红尘》一书,其中记载康有为的女儿康同璧在文化大革命中(1966年)说:“如今正当‘红羊劫’,大家在劫难逃。”所谓“红羊劫”,即丙午、丁未两年,也包括这两年前后的巨大影响(主要指破坏力)。丙、丁属火,火即红,未即羊,故曰“红羊”,凡遇这两年,国家必遭大难,1966年即丙午,1967年即丁未,这两年正是“文化大革命”最激烈的两年,上至国家主席被整死,下则老百姓互相斗争、武斗、打砸抢。其他如革命元勋,国家要员,大小知识分子,死的死,伤的伤,导致十年浩劫,中国遭受有史以来最大的劫难,文化遗存、经济建设都遭到巨大的破坏。我们这一代人,正在“志学”之年,也无法上学。损失太大了,这正是“红羊劫”。所谓“在劫难逃”。再前一个“红羊劫”是1906年。1907年,这两年,中国很多地方遭受大水灾,“禾谷不登,一粒如珠”。灾民饿死无数,黄兴领导的“革命军”就在1906年发动首次“会党起义”,清军调湖南、湖北、江西、江苏等省军队。前往镇压,双方死伤无数。革命军参加战斗者,几乎被杀光,其他的起义也死人无数。1907年,仅孙中山直接领导的起义就有六次,与清军厮杀,更是死人无数。还有黄兴领导下的起义,以及各地的暗杀和小型的战斗。不计其数。徐锡麟、秋瑾都是在这一年被捕遭到杀害的,徐锡麟还被清军挖了心,做下酒菜。各地差不多都有起义,战争不断,尸骨遍野,正是“红羊劫”,到了辛亥革命那一年,对于清政府来说,难是更大。但民国建立了,又是好事,所以,不算“红羊劫”。再向前一个“红羊劫”。就是“洪、杨之乱”的前夕,洪秀全、杨秀清正是那两年组织了起义力量,而后起义。横扫清朝十四个省,死人也是不计其数的,一面是洪、杨军杀清军,一面是清军杀洪、杨军。据《中国人口史》统计,咸丰年间,中国人口一直在减少。十四个省的部分富人跑到上海,在外国人的租界里避难,这就是周湘说的:“道咸以来……红羊劫后,过江名士,大都作沪上寓公。”据宋代柴望作《丙丁龟鉴》计算,自战国至五代之间的天下大乱,国家遭大难,都在丙午、丁未两年。唐代殷尧藩《李节度平虏诗》有云:“太平从此销兵甲,记取红羊换劫年,”很多人说:“文革”大难前,早有人算到中国要有巨大灾难,其实,这是很好算的,就是“红羊劫”,下一个“红羊劫”是2026年、2027年,至于是海峡两岸的战争呢,还是其他灾难呢?就不得而知了。当然,我也可以故弄玄虚地说“天机不可泄露”。为什么丙午、丁未两年,国家有大难呢?这也必须等待科学再发达后才能得到解释。总之,我似乎有点儿相信冥冥中有一种力量控制人类和宇宙。至于有人把这种力量具体化(具象化)了,然后去烧香磕头,我是始终有点怀疑的。我的一位朋友知道自己本命年要有灾难,他又系红腰带,又按时去烧香磕头,又去浇水,结果灾难仍未免。所以,还是应该从科学上去认识这个问题,迷信是不对的。 各种损失。莫过于时间的损失。我这半生误掉的时间太多,这20年尤为俗事纠缠。没能好好做学问,有时十分痛心。但一想到“天命”如此,也就算了。何况,我已经历过一个“红羊劫”,下一个“红羊劫”又在等着我。 有人说,你出版了几十部著作,而且都再版了,有的再版8次,有的译为外文;这部文集又出版四本,还不知足?其实,这些很少有我满意的著作。尤其是这四本,能被认真称为学术论文的不多;大多是反映我思想的小文章。但我也有“惑”。有很多人说,真正有价值的文章,读者不会超过十个人。我绝对相信这话。尤其是科学上的论文,世界上有一两个人读就够了。读者超过十个人的文章,多是普及性的文章,学术价值不大。但《论语》、《孟子》的读者是几十亿人,《圣经》的读者是几百亿人,它的价值难道不大吗?马克思的《资本论》,读者也有几十亿,这些著作也都改变了时代和世界。应该说价值超过读者不超过10个人的著作的价值。而且,凡是名著,如《红楼梦》、《水浒传》、《圣经》等,都是语言浅显明白、内容深刻的,历代读者都十分多。所以,这也使我“惑”。 我相信理论,更相信事实。 老实说,不是我吹牛皮,写一些高深理论的文章和著作对于我来说,并非难事。但写出来,没有人看,又何苦写呢?这我也“惑”,八年抗战,赶走了日本帝国主义:三年国内战争,天翻地覆,新中国成立。又,我读《史记》知韩信本是一个市井无赖之徒,连饭都吃不上,靠别人舍为生(这比我这个博士士教授差得多),但他仅二年就成为齐王,再二年,即击灭项羽,成就了大汉王朝的统一。又读《明史》知朱元璋25岁时还是一个乞丐,25岁末去做强盗(这就更不如我这个国家高级职员了),但仅16年,就建立了大明王朝,并延续了200余年。人家花了几年时间干出那么大的事,而我却“惑”了十几年,岂不悲哉, 但我也做了一件事。那就是从南京师范大学调到上海大学,我已正式取得了上海市的居住证和上海大学的工作证,但脚跟未稳。我又调到北京的中国人民大学。我既好静,又好动。之前,天津、沈阳、广州、重庆等地也都来人联系,希望我调到他们那里工作,我也都愿意去,但年龄到站,不准许我再乱动了。吕尚(姜太公)90遇文王,90岁开始工作,结果完成了兴周大业,如果在今天,他就什么事也干不成了;一个年龄就把他卡死了。我们天天要厚今薄古,古代能人尽其才,又如何薄呢?今天又如何厚呢? 我是好胡思乱想的人,每天百分之九十五的时间浪费在胡思乱想上,这篇“后记”本来只打算写几句话,结果,一动笔,便马上胡思一段,又马上乱想一段。如果不是我病体难支,加之牙痛难忍,且又夜深,我不知还要写到哪里,现在只好强迫自己停笔,该“洗脚上床,休管他门外有斜阳”了。于是,有很多该讲的话,也就不讲了。 2005牟5月于中国人民大学林园楼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