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正品三国(三国演义与史实不符的100处新解)
分类
作者 天行健
出版社 花山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作者系考证三国历史的权威专家,研史数十载,以大量史实为依据,条分缕析《三国演义》中100个失实之处,还历史以本来面目,使读者能够正确认识三国真实的历史,本书有着不可估量的史学价值。罗贯中的倾向是“尊刘抑曹贬孙”,因此影响了构架情节的比例。书中大事张扬蜀汉的事迹,拔高蜀汉人物,其虚构不可不谓之精妙,但事实上,在正史《三国志》中,《蜀书》的份量却是最少。

内容推荐

《三国演义》的倾向是“尊刘抑曹贬孙”,因此影响了作者构架情节的比例。书中大事张扬蜀汉的事迹,拔高蜀汉人物,其虚构不可不谓之精妙,但事实上,在正史《三国志》中,《蜀书》的份量却是最少。《正品三国》就是以史证百题提醒读者:演义毕竟是演义,历史终归是历史,不可简单混淆。对于历史的认识,不能仅仅停留在演义的水平,而是要以客观求实的态度,还原历史的真实面目。

目录

前言

罗贯中虚构“桃园三结义”

刘备身世说

关羽、张飞的出身之谜

“鞭打督邮”的本是刘备

“孟德献刀”的故事原型

“捉放曹”的真伪

“袁绍主盟”之主角另有其人

应是孙坚斩华雄

“三英战吕布”纯属子虚乌有

吕布诛杀董卓与貂蝉无关

蔡邕之死的真相

李、郭之反与王允被杀

到底谁杀害了曹嵩一家

边让被杀因其恃才傲物

陶谦遗命让徐州

马腾举义与李、郭失和

迎献帝曹操“瞒天过海”

张绣复叛与曹操的“风流韵事”

虚构“刘安杀妻”意在抬高刘备

吕布之死

貂蝉的下落

“衣带诏”疑点新考

并非关公斩车胄

“击鼓骂曹”——祢衡悲剧缘“狂疾”

关羽原是无条件投降

“斩颜良、诛文丑”——一个降将的悲哀

虚构的“千里走单骑”

古城会于史无据

假周仓与真儿子

赵云出世与投归刘备

定辽东实曹操之计

马跃檀溪的传说

为徐庶正名

诸葛亮“躬耕之地”

((梁父吟》的由来

“三顾茅庐”——五个字与七干字

“火烧博望坡”在诸葛亮出山之前

“赵子龙救幼主”确有其事

“张翼德大闹长坂桥”的艺术夸张

“舌战群儒”与史实的出入

两个吴国太

二乔和铜雀台

诸葛瑾说孔明

被歪曲的周瑜形象

蒋干过江到底去干什么

“草船借箭”的故事原型

诈降是真、苦肉计是假

曹操的战船是自己锁上的

横槊赋诗出自《短歌行》

“借东风”更多的是戏剧成分

荒唐的顺水人情

到底是哪个赤壁

“一气周瑜”绝无此事

黄忠不战而降、魏延并未造反

太史慈之死

“借荆州”的来龙去脉

孙权“进妹固好”演义“二气周瑜”

“锦囊妙计”与“密教”

“三气周瑜”更属无稽之谈

被罢官的庞统和故事移植

马超兴兵并非替父报仇

韩遂真正的结局

向刘备献地图的是法正

庞统之死——荒诞的故事

擒张任的不是诸葛亮

马超的悲剧

真正的孤胆英雄是鲁肃

二苟令的下场

“曹操定汉中”的四种说法

关于斩夏侯渊的异议

“诸葛亮智取汉中”的几处疑点

“水淹七军”是因为汉水突然暴涨

“白衣渡江”实为吕蒙首倡

关羽走麦城详考

“玉泉山显圣”——关羽被神化

华佗被害证误

“必有一冢藏君尸”

诸葛亮谏伐吴于史无据

刘备与诸葛亮的关系

关兴、张苞复仇纯属虚构

孙夫人怎会为刘备殉节

其实“八阵图”并不神秘

邓芝使吴始末

“七擒孟获”——荒诞不经的情节

姜维归降是迫不得已

王朗不是被骂死的

司马懿的被贬与复出

“空城计”源自“郭冲五事”

“斩马谡”的前因后果

周鲂“断发”还是“下发”

二次伐魏并未攻祁山

细述“六出祁山”

神秘的“木牛流马”

魏延事件只是一次内讧

诸葛亮和司马懿谁更高明

如何评价姜维“八次伐魏”

诸葛瞻“美声溢誉,有过其实”

姜维的异想天开

“卖主求荣”的谯周

“干寻铁锁”的来历

试读章节

二 刘备身世说

“刘皇叔”之说,并非始于《三国演义》,在《三国志平话》中,刘备就被称为“刘皇叔”了。按:《平话》约成书于元代至治年间(1321-1323),比《演义》约早30-50年的样子。《演义》在此基础上,为了突出刘备的正统地位,对他的皇族身份,更加不遗余力地渲染和强调。

但即便是根据《演义》所写,也有人对此大不以为然。如第二回:

“督邮问曰:刘县尉是何出身?玄德曰:备乃中山靖王之后,自涿郡剿戮黄巾,大小三十余战,颇有微功,因得除今职。督邮大喝曰:汝诈称皇亲,虚报功绩!目今朝廷降诏,正要淘汰这等滥官污吏!”

又,第四十三回,诸葛亮去柴桑,在“舌战群儒”的场面上,陆绩在座上问诸葛亮说:“曹操虽挟天子以令诸侯,犹是相国曹参之后。刘豫州虽云中山靖王苗裔,却无可稽考,眼见只是织席贩屦之夫耳,何足与曹操抗衡哉!”

上面所引的两段话,都不见史书的记载,是《演义》的作者所设计的对方的反诘之辞,不代表作者的观点。

◎《演义》言之确凿

作者要正面告诉读者的是:刘备的“皇叔”身份是真的,第二十回写汉献帝接见刘备的情形说:

“帝宣上殿问曰:‘卿祖何人?’玄德奏曰:‘臣乃中山靖王之后,孝景皇帝阁下玄孙,刘雄之孙,刘弘之子也。’帝教取宗族世谱检看,令宗正卿宣读曰:‘孝景皇帝生十四子,第七子乃中山靖王刘胜。胜生陆城亭侯刘贞。贞生沛侯刘昂。昂生漳侯刘禄。禄生沂水侯刘恋。恋生钦阳侯刘英。英生安国侯刘建。建生广陵侯刘哀。哀生胶水侯刘宪。宪生祖邑侯刘舒。舒生祁阳侯刘谊。谊生原泽侯刘必。必生颍川侯刘达。达生丰灵侯刘不疑。不疑生济川侯刘惠。惠生东郡范令刘雄。雄生刘弘,弘不仕。刘备乃刘弘之子也。’帝排世谱,则玄德乃帝之叔也。帝大喜,请入偏殿叙叔侄之礼。帝暗想:曹操弄权,国事都不由朕主,今得此英雄之叔,朕有助矣!遂拜玄德为左将军宜城亭侯。设宴款待毕,玄德谢恩出朝,自此人皆称为刘皇叔。”

◎胡三省说:刘备世系不可考

但尽管《演义》似乎是言之确凿,而考之于史籍,刘备的出身却是难以证实的。《三国志·先主传》说:刘备,字玄德,涿县人,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之后。刘胜之子刘贞,在汉武帝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封涿县陆城亭侯,因为酎(宙zhòu)金案失去了侯位。刘备的祖父刘雄举孝廉,官至东郡范县令。父亲名叫刘弘。

对于史籍的上述记载,古代的史学家就产生过怀疑,如给《资治通鉴》作注的元人胡三省就说过:刘备“自祖父以上,世系不可考”。②胡氏的说法是有道理的,现在我们就进一步考察一下这个问题。

中山靖王刘胜是汉景帝之子,景帝共有十四个儿子,嫡子(皇后所生之子)就是大名鼎鼎的汉武帝刘彻,王皇后所生。刘胜是贾夫人所生,封于中山③,称中山靖王。他“乐酒好内”(酗酒,好女色),共有120多个儿子。其中有一个儿子叫刘贞,被封为陆城侯。陆城即陆成县,在今河北蠡(里lǐ)县南。到了汉武帝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刘贞因为酎金案失去了爵位,封地被取消了。所谓“酎金案”是这样的:天子在祭祀宗庙时,同姓诸侯都要来参加,并且都要拿出一定数量的金子作为助祭之费,称为“酎金”。武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分裂势力,以诸侯贡献的金子成色不好、分量不足等为借口,削夺了106个诸侯的封爵和封地,刘贞包括在内。从此这一枝属就居住在涿县。也就是说:到了刘备那个时代,在涿县姓刘的人当中,有一部分人是刘贞的枝属,也有的与此无关。刘备是不是这一支属,就很难说了。《演义》中说汉献帝命令宗正卿取出世谱宣读,宗正卿从中山靖王刘胜 、陆城侯刘贞,一直念到刘备的父亲刘弘,刘胜以下十四代,代代都有传人,可谓言之确凿。但我们查一查《汉书·王子侯表》,在刘贞被削爵夺地之后,这一支属就再也没有记载了,从其他古书上也找不到任何印证。事实上,这一支属已经失去了贵族身份,沦落在民间了,《演义》上所写的自沛侯刘昂到济川侯刘惠共十三代,代代都是侯爵,不仅难于稽考,连名字都是虚构的,而且从道理上讲,也是不可能的。既然已被削爵夺地,其传人焉能再世袭为诸侯?

◎刘备身世另一说

在古书上还有另一条信息,据《典略》记载说:刘备是临邑侯支属。《典略》一书是三国魏人鱼豢所撰,鱼豢和刘备是同时代的人,所以这种说法是有一定的原始性的。按:临邑侯刘让是常山宪王刘舜之后,刘舜和中山靖王刘胜都是景帝的儿子,而其后代则属于不同的支系了。

总之,刘备究竟是中山靖王刘胜之后,还是常山宪王刘舜之后,或者是和二者都不沾边,而是他攀龙附凤,虚报家门,我们已经说不清楚了,而且连刘备的同时代人也存在着异说。但不管怎么说,说刘备是汉室的宗族,总算是见于史书记载,还是有其可能性的;而《平话》和《演义》上说他是皇叔,却在史书上找不出一点根据来,我们便只能把它看成是小说家之言了。

P4-6

序言

《三国演义》(以下简称《演义》)是一部流传甚广的历史小说,被称为“第一才子书”,与《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合称为“中国四大奇书”。问世六百多年以来,一直享有盛誉,堪称民族文化的瑰宝。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对于陶冶民族精神、培育民族的伦理观念和审美情操等,都起过或将继续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所有这些,文学家、艺术家、伦理学家以及研究文化学、民俗学的学者们都作过大量的论述,我不想在这里多说。

我所要着重说的是另一个侧面:就是我们在充分肯定它的价值的同时,还不要忘记,由于时代的局限性,它还有不少糟粕,还有不少落后的历史观点以及封建迷信的意识,是我们应该批判地看待的。特别是从普及正确的历史知识的角度来看,对它所写的不正确的历史知识,应该加以辨正。它的内容真假混杂,搅成一团,真中有假,假中有真,真真假假,假假真真。你说它不是历史,其中确有不少内容是历史;你说它是历史,其中又有不少内容是没有史实根据的。这种类型的小说,最容易以假乱真,使人们得到一些本来不是历史、又认为是历史的知识。

中国历史悠久,朝代众多,而人们最熟悉的朝代还是三国。有不少三国的故事和人物,几乎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不少人有关三国的历史知识并不是从史书中学到的,而是从《演义》和根据《演义》改编的戏曲、评书中得到的,这就在历史知识方面陷入了误区。当然,我们不是否定《三国演义》,而是提醒读者:《演义》是演义,历史是历史,二者可以并存,但不可混淆。在你游览了《演义》的艺术殿堂之后,如果还想了解真正的三国历史,就应该再进入历史之宫。一个民族的历史知识的素养,仅仅停留在演义的水平,过于热衷于“戏说”这个,“大话”那个,而把真正的历史著作束之高阁,那是不行的。正处在伟大历史转折中的中国人民,更应以史为鉴,以史为荣,通过学习历史来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这也是我写作此书、划清史与非史界线的目的所在。

清代史学家章学诚说《三国演义》“七分实事,三分虚构”。后来人们常说它“七实三虚”,大约就是由此而来。其实,从大的框架来看,说它“七实三虚”是可以的,甚至说“九实一虚”也未为不可;而若从具体的故事情节来看,又何止“三虚”!《演义》的政治倾向是“尊刘抑曹”,再加上一个“贬孙”,这便影响了作者虚构情节的比例。因为他要大事张扬蜀汉方面的事迹,拔高蜀汉方面的人物,所以虚构蜀汉方面的情节最多,尤以诸葛亮的故事最为典型,其精彩之处几乎绝大部分是虚构的。而在正史《三国志》中,《蜀书》的分量是最少的。

当然,这种虚构并非完全出于罗贯中个人的主观臆造,有许多内容是在他以前的俗文学(包括平话、戏曲、民间传说等等)的演变过程中,不知经过多少无名作者的加工创造,以约定俗成的方式完成的。其中自然也有罗贯中本人虚构的。因此我们在本书中常常指出某个情节为“虚构”,就具有广义的性质,既包括罗贯中本人,也包括罗贯中以前的那些无名作者们,也不排除后来的整理者(如毛纶、毛宗岗父子等)的添枝加叶。至于哪些是罗贯中本人所虚构,哪些是采用了前人的资料而改编,哪些是后人的演绎,研究起来便非常复杂了。而且时至今日,由于原始资料的大量佚失,只有一小部分内容我们尚可以考证出它的来龙去脉,大部分内容已经很难究其源流了。因而本书只是侧重于以史书和其他古代典籍为依据,划定一条“史”与“非史”、“真”与“假”的界线,至于这些情节在俗文学史上的演变情况,有的可以稍加涉及,有的则只有略而不谈了。

《三国演义》中有悖于史实之处触目可见,限于篇幅,本书不能作全面的清理,只是从中选出一百条重要的情节为例,辨正其真伪,并运用科学的观点做一些评论。所涉及的虽然不是《三国演义》的全部内容,但其中的重要内容大多涉及到了。   早年相声大师苏文茂先生有《歪批三国》的名段,纯属戏说;此书反其意而行之,故名“正品”。虽二者旨趣迥异,但书名却是受其启发衍化而来的。无歪即无正,无正亦无歪,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辩证思维方法,相辅相成之义也。

最后要说的是:由于作者学力有限,此书不当之处在所难免,切望专家学者以及广大读者不吝指正。

天行健

于嫩水之滨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20:1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