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红与黑/译文名著文库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法)司汤达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红与黑》是法国著名作家司汤达的代表作,是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作。小说紧紧围绕主人公于连个人奋斗与最终失败的经历这一主线,广泛展现了“19世纪最初30年间压在法国人民头上的历届政府所带来的社会风气”,反映了19世纪早期法国的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本质问题。在艺术上,小说以深刻细腻的笔调,广泛运用独白和自由联想等多种艺术手法,充分展示了主人公的心灵空间,挖掘出了主人公深层意识的活动,从而开创了后世“意识流小说”、“心理小说”的先河,司汤达因此被后人称为“现代小说之父”。

内容推荐

司汤达(1783一1842),法国著名作家。《红与黑》是他的主要作品,十九世纪现实主义文学流派的代表作。

主人公于连是小业主的儿子,凭着聪明才智,在当地市长家当家庭教师时与市长夫人勾搭成奸,事情败露后被迫离开,进了神学院。经神学院院长举荐,到巴黎给极端保王党中坚人物拉莫尔侯爵当私人秘书,很快得到侯爵的赏识和重用。与此同时,于连又与侯爵的女儿有了私情。最后在教会的策划下,市长夫人被逼写了一封告密信揭发他,使他的飞黄腾达毁于一旦。他在气愤之下,开枪击伤市长夫人,被判处死刑,上了断头台。

目录

出版者告读者

上卷

第一章  小城

第二章  市长

第三章  穷人的财产

第四章  父与子

第五章  谈判

第六章  烦闷

第七章  亲和力

第八章  小事件

第九章  乡下的一个夜晚

第十章  心比天高,禄如纸薄

第十一章  一个晚上

第十二章  旅行

第十三章  网眼长袜

第十四章  英国剪刀

第十五章  鸡啼

第十六章  第二天

第十七章  市长第一助理脾

第十八章  国王在维里埃尔

第十九章  思想使人痛苦

第二十章  匿名信

第二十一章 和主人的对话

第二十二章 一八三0年的作风

第二十三章 一位官员的忧愁

第二十四章 省会

第二十五章 神学院

第二十六章 人世间,或富人所缺少者

第二十七章 人生的初步经验

第二十八章 迎圣体

第二十九章 第一次提升

第三十章  野心勃勃的人

下卷

第一章  乡村的快乐

第二章  初入上流社会

第三章  最初的几步

第四章  拉莫尔府

第五章  敏感和一位虔诚的贵妇

第六章  说话的腔调

第七章  痛风病发作

第八章  哪一种勋章使人与众不同?

第九章  舞会

第十章  玛格丽特王后

第十一章  年轻姑娘的威力

第十二章  他会是一个丹东吗?

第十三章  阴谋

第十四章  年轻姑娘的思想

第十五章  这是阴谋吗?

第十六章  深夜一点钟

第十七章  古剑

第十八章  残酷的时刻

第十九章  滑稽歌剧

第二十章  日本花瓶

第二十一章 秘密记录

第二十二章 讨论

第二十三章 教士,树林,自由

第二十四章 斯特拉斯堡

第二十五章 道德高尚的女人的职责

第二十六章 道德的爱情

第二十七章 教会里的最好职位

第二十八章 曼侬·莱斯戈

第二十九章 烦闷

第三十章  喜歌剧院包厢

第三十一章 使她害怕

第三十二章 老虎

第三十三章 软弱的苦痛

第三十四章 有才智的人

第三十五章 暴风雨

第三十六章 悲惨的详情细节

第三十七章 主塔楼

第三十八章 有权势的人

第三十九章 阴谋

第四十章  平静

第四十一章 审判

第四十二章 

第四十三章 

第四十四章

第四十五章 

附录一  关于《红与黑

附录二  安托万·贝尔德案件及死刑执行

试读章节

索雷尔老爹一因为这正是他,对德·雷纳尔先生向他提出的那个与他儿子于连有关的奇怪建议,感到惊奇,更感到高兴。然而在听的时候,仍旧带着一副怏怏不乐和不感兴趣的神色,这一带山里的居民很善于用这种神色来掩盖自己的狡猾。在西班牙人统治的时代他们是奴隶,到如今还保持着埃及农民的那种相貌特征。

索雷尔的回答,在一开始,仅仅是长时间地背诵他牢记在心的所有那些表示敬意的客套话。笨拙的微笑更加重了他相貌上天生的那种虚情假意的,几乎可以说是无赖的神情。这个头脑灵敏的老农民一边重复说着那些空话,一边企图发现,是什么原因使得这样重要的一个人物想把他那个无赖儿子请到家里去。他对于连非常不满意,偏偏是于连,德·雷纳尔先生愿意出三百法郎一年、高得出乎意外的工资雇用,另外还供给伙食,甚至还供给衣服。最后这个条件是索雷尔老爹灵机一动,突然提出的,德·雷纳尔先生也爽快地一口答应。

这个要求使市长大为震惊。“既然索雷尔对我的建议并不像他理所应当地那样感到高兴和满意,”他对自己说,“显然是另外已经有人向他提出过。如果不是瓦尔诺,还会有谁呢?”德·雷纳尔先生催促索雷尔当场就定下来,但是没有成功。老农民诡计多端,固执地拒绝;他说,他希望征求征求儿子的意见,倒好像在外省有钱的父亲不是为了做做样子,还真的需要征求莫名一文的儿子的意见似的。

水力锯木厂由溪水边的一座敞棚构成。架在四根粗木柱子上的屋架支着棚顶。在敞棚中间,八尺到一丈高的地方可以看到一个锯子不停地上上下下,一个非常简单的机械装置把木材朝这个锯子推过来。溪水推动一个轮子,这个轮子带动这个具有双重作用的机械装置;一方面锯子上上下下,一方面木材缓缓推向锯子,被锯成薄板。

索雷尔老爹到了他的工厂跟前,用洪亮的嗓音叫于连;没有人应声。他只看见他的两个巨人般的儿子,正在用沉重的斧子把枞树树干劈方正,然后送到锯子那儿去。他们全神贯注,很准确地按照木材上画出的黑线劈下去,每一斧子下去,都有一些大块的木屑飞起来。他们没有听见父亲的声音。他朝敞棚走过去,进了敞棚,发现应该守在锯子旁边位置上的于连,在比锯子还要高出五六尺的地方,骑在棚顶的一根横梁上。他非但没有当心地照看整个机械的运转,反而在埋头看书。再没有比这更能引起索雷尔老爹反感的了。

P16

序言

……

《红与黑》的巨大魅力,还在于它极富有艺术特色。

司汤达曾说:“除了几何学以外,只有一种推理方式,那就是通过事实来推理。”①“用事实来证实,是最好的证实。”②他总是把真实性放在第—位。对他来说,尊重事实,意味眷一方面要“摹仿自然”,尊重通过观察在“广阔的天地里”发现的。事物的比例”,“不带成见”地“如实反映”,③另一方面要“善于选择真实”,“描绘出每件事物的主要特征”,“把主要特征陈述得更鲜明”④。以上我们已经看到,《红与黑》就是司汤达根据对波旁复辟王朝社会现实的亲身体察所作的真实描绘,作家从纷繁复杂的事物中提炼出最本质的事物,不仅创造了社会各阶级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典型,而且如实地反映了各种势力的比例,以及它们在历史运动中的消长。

但是,虽然同为现实主义,司汤达的现实主义却与巴尔扎克的现实主义很不相同。巴尔扎克更感兴趣的是造成一个人的“境遇”,而司汤达倾心的是人的“灵魂的辩证法”。

当有人询问司汤达的职业时,他严肃地答道:“人类心灵的观察者。”⑤我们从《红与黑》中可以看到,对人物的思想、感情、情绪、心理活动的描述,亦即对人物内在世界的描述,成了司汤达塑造人物性格的至关重要的手段,如果没有内心描述,他笔下的人物都会立即枯萎。不难想象,假若于连在握住德·雷纳尔夫人的手时没有想到这是他的“职责”,假若于连看到瓦尔诺之流花天酒地而不由心底发出愤慨的诅咒,假若于连在死牢里不做那些深邃的思考,他这个人物的形象定然面目全非。泰纳赞誉司汤达是。古往今来最伟大的心理学家”⑥。司汤达对人的心理的研究的确精到。他不仅看透了人物的心灵,而且看到他们行动和感觉的心理法则。爱伦堡精辟地指出:“玛蒂尔德任何时候都不会重复德‘雷纳尔夫人的心理活动。”⑦不仅如此,《红与黑》中的每一个重要人物,都有着与他们的出身、职业、气质、际遇相联系的,构成他们性格的基本特征的许多心理细节。仔细领味《红与黑》中的心理描写,读者会获得莫大的艺术享受。

司汤达对开掘人物内心世界的专注,同时也决定了他的小说艺术的其他一些特点。

为了把读者的注意力最大限度地集中到人物的内心世界上来,司汤达有意识地把对客观物质世界的描写加以最大限度地削减。他在《拉辛与莎士比亚》中举了一个很雄辩的例子:一个情敌在大街上夺去你心爱的人的心,要你说出此人这时戴的领带是什么颜色,是不近情理的。另外,在他看来, “描写一个中世纪农奴的服装和铜项链,要比描写人类心灵的运动更轻而易举”①。因此,他完全忽略人物的衣着,正像他在化名文章中直言不讳的,他“让读者完全不知道德·雷纳尔夫人和德·拉莫尔小姐穿的连衫裙的式样”。对人物外貌的描写同样轻视,他笔下的奥克塔夫②、于连、法布里斯③都是“细长的身材”、“黑色的大眼睛”、“鬈曲的头发”。自然景物的描写也少得出奇。只有在衬托于连的胸怀时,作者才难得地挥洒笔墨去形容“从他头顶上的那些巨大岩石间飞起来”的一只雄鹰在“静悄悄地盘旋着”。

为了突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司汤达不仅要尽量减少物质世界的干扰,而且也强调把内心活动写得尽量简洁。他的自传性小说《亨利·布吕拉的一生》,以这样一句话作为结束:“再温柔动人的感情,如果琐琐屑屑地道来,也会受到损害。”司汤达深知利弊,所以他的主人公的心理活动无论多么丰富,他总诉诸凝炼的几笔。

出于同样的原因,司汤达竭力主张“使形式所占的部分”尽可能“菲薄”,使风格缩小到“零度”④。他甚至轻视文笔,认为一个完美的作家要能使人们读过他的作品之后只记得意思而不复忆及个别辞句。他就是努力这样做的。为此,他不仅嗜读十八世纪启蒙作家的简洁的散文,而且每天早晨背诵几页《民法》。司汤达小说语言的简约、质朴,甚至到了干枯的程度,《红与黑》的读者不难获得深刻的印象。

在《红与黑》中,人们可以发现一个饶有兴味的情况:小说基本上是以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写的,但是第一人称“我”却经常插嘴进来,评头论足。实际上,即使在第三人称的叙述中,隐身作者的态度也昭然若揭。作家描写主人公于连的笔墨中,同情的色彩更加鲜明。在十九世纪欧洲文学名著中,作者这样直接出面,作者的倾向性如此露骨的,实在少见。

文学技法没有一定之规。文学名家总是各逞其能,各尽其妙。《红与黑》的不朽魅力,表明司汤达的艺术追求达到它的理想境界。例如,通过贬低风格,他创造了那最适应他的小说需要的风格。也许正因为这个缘故,萨特指出:“他的风格是尽善尽美的。”①

小说的题目《红与黑》究竟应该作何解释呢?这是一个半世纪以来人们一直在探究的一个谜。关于这个书名,已经提出的说法五花八门。比较普遍的一种看法,认为“红”指红色的军装, “黑”指教士的黑袍。此外,也有人认为:“红”是指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的英雄时代,“黑”是对卑鄙可耻的复辟时代的蔑视②;“红”象征于连的力量,他羡慕苍鹰的力量和它的我行我素,“黑”象征身陷囹圄的于连幻想的破灭③;“红”与“黑”是赌盘上区别输赢的标志……

《红与黑》是个象征性的书名。正像后世的象征主义者所说的,它成了“面纱后面的美丽的双眼”,若隐若现,更增加了它的魅力。既是象征,人们本来是尽可以通过自己的体会,在意向上充实它的含义的。但是,具体地指定“红”代表红色军装、 “黑”代表教士黑袍,却显然不能成立。整本《红与黑》,写到军队处只出现过拿破仑龙骑兵“披着白长披风”,而绝无“红色军装”出现,这不是偶然的。拿破仑的部将极少有身穿红色军装的,这一点可由维尔奈的名画《枫丹白露的诀别》为证,在那幅画上,拿破仑的部将们聚集在这位行将前往厄尔巴岛的皇帝周围,竟无一人身着红衣;而复辟王朝对红色是讳莫如深的。至于教士黑袍,那不是于连追求的目标,他羡慕的是年薪二三十万法郎的红衣主教。那种认为“红”与“黑”和赌博的输赢相联系的解释,更是牵强。我们知道,司汤达是以唯物主义哲学家的严肃态度来处理于连的失败的,这里丝毫不牵涉什么“机运”。从两种力量的对立和斗争的意向上理解“红与黑”,相比之下倒是更合乎情理的。

能不能有一个比较贴近又比较可靠的解释呢?应该说可以。司汤达本人为人们提供过帮助,在《吕西安·娄凡》的手稿中,谈到他为这部新作考虑的另一个名字《红与白》时,他写道:“《红与白》,或者《蓝与白》,为了使人联想起《红与黑》,并且给记者们一个启示:‘红’,共和党人吕西安。‘白’,保王党少女沙斯特莱。”司汤达关于“红”与“白”的解释,与服装无涉,而是根据两位主人公政治思想的对立。循着这一启示,我们可以说,《红与黑》中的“红”指以其特殊的方式反抗复辟制度的小资产阶级叛逆者于连, “黑”指包括反动教会、贵族阶级和资产阶级在内的黑暗势力。这一理解,不但贴近作品的故事内容,而且切合这部小说的主题思想。

司汤达继《红与黑》之后的作品,值得特别一提的是《巴马修道院》(1839)和《吕西安·娄凡》。前者以复辟时期的意大利为背景,通过一个青年由追求进步到沉沦的经历,反映了意大利由拿破仑时代到复辟时代的历史曲折,是司汤达又一部长篇小说杰作。未完成的长篇小说《吕西安·娄凡》以一八三O年七月革命后建立的七月王朝时期的法国为背景,通过一个大银行家的儿子由进步到反动的蜕变,表现了这一时期的法国社会现实,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它在资产阶级文学中第一次从正面表现了工人阶级反抗资本统治的斗争。在一八三八年出版的《一个旅行者的见闻录》中,司汤达还提出要写一部复辟时代贫苦农民惨遭迫害的编年史。尽管一八四二年三月二十三日的一次中风过早地夺去了他的生命,但这位卓越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忠于他的时代的鲜明形象,将永远为人们所记忆。

张英伦

一九八六年五一六月于北京

(序言摘录)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3:5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