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农民培训技术丛书》是为了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吸纳先进科技成果的能力,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保障粮食安全,提升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由农业部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组织专家精心编写而成。
本套丛书包括小麦、玉米、大豆、棉花、油菜、甘蔗、柑橘、苹果、肉牛、肉羊、奶牛、水产品和药用动植物等在国内外市场上有较强竞争力的农产品,紧紧围绕生产中的技术问题,结合农民科技培训的实际需求,以生产管用、农民易学、经济有效的实用技术为重点,兼顾先进技术;力求做到实际、实用、实效和表述清、技术精、编排新,而且通俗易懂,图文并茂,可操作性强。
本书根据农业部绿色证书工程新世纪培训计划,结合当前我国实施中药材规范化生产(GAP)的实际,介绍了薄荷等42种全草类药用植物的形态特征及生长特性、GAP生产对环境条件的要求、GAP生产新技术以及商品规格、采收加工技术和综合开发利用等内容。各种药材编排以“生产过程”或“生产季节”为顺序,以“新技术”和“新知识”为核心,语言通俗易懂,资料收集较全,图文并茂,可操作性强,便于读者使用。
五、商品规格及采收加工技术
(一)产品规格广藿香以身干,带叶,无须根、泥沙、枯枝、霉变的为合格品;以叶多肥厚、香气浓郁者为佳品。
(二)采收采收时期与广藿香质量高低密切相关。采收过早,叶片中有效成分积累不够,质量也不佳;采收过迟,叶片容易掉落,影响产量和质量,因此要注意掌握采收时期。一般掌握在种植14个月左右,枝叶旺盛生长期采收。具体采收时间,因各地气候、栽培习惯和轮作方法不同,采收期亦不同。一般头年秋季栽种的,翌年8月收;春季栽种的当年9月左右收获;田地栽培的6~8月收获,坡地栽培的8~11月收。采收方式有两种,一是选择晴天连根拔起,去掉泥沙、须根,晒干即可;二是留宿根,分期收割生长繁茂的侧枝,约半年收获一次,2~3年后更新。
(三)产地加工采收下来的枝叶,在太阳下晒蔫,摊晒时间的长短根据各地习惯而定,有的晒3天,有的晒5天。分层重叠堆放,压紧,并盖上稻草,让叶闷黄,,俗叫“发汗”。堆一夜后,次日再摊开日晒,晚上重复堆放“发汗”,日晒、夜闷重复2~3次后,摊开至晒干为止。堆晒过程中,忌雨淋。供蒸油用的,先将叶片或茎叶晒干后堆放一段时间,然后蒸馏。大约5千克鲜品可得到1千克干品,每667米。产300千克左右。加工藿香油以鲜品为好,久贮挥发油散失,产量不高。
(四)贮藏打包贮藏于阴凉干燥处。注意防潮、防热、防霉变、防虫蛀。
六、综合开发利用
广藿香是常用中药之一。研究表明,广藿香还含有苯甲醛、丁香油酚、桂皮醛、广蓄香醇、广藿香吡啶、表愈创吡啶,以及多种倍半萜如石竹烯、β-榄香烯、别香橙烯、γ-广藿香烯、β-古芸烯、愈创木烯等。研究发现,广藿香油能促进胃液分泌,增强消化力,但对胆囊无收缩作用。广藿香水煎液对常见的多种致病性皮肤真菌,如许氏毛癣菌、趾间毛癣菌有抑制作用;浸出液较水煎液作用要强,对钩端螺旋体有抑制作用,高浓度有杀灭作用;对消化道和上呼吸道病毒的生长繁殖有直接抑制作用,一其有效成分是黄酮类成分,以该成分为主合成的内服药物,直接提供给鼻病毒感染者使用后,效果良好。广藿香对胃肠有解痉防腐作用,对胃肠疾病有很好的作用。广藿香油尚可作香料,为调制化妆品用的调合剂、定香剂。对广藿香剂型的研究也有很大进展,传统的剂型多是丸剂、散剂、酊剂等,存在着服用、携带不便的缺点,新研制的剂型有冲剂、软胶囊、药膜、栓剂、硬膏剂等。这一切,都预示着广藿香的广阔开发应用前景。
P14-15
当前,我国农业改革和发展进入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农产品供求关系从供不应求转向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也从单一的数量向数量、质量、营养、安全并重转变,农业发展从主要受资源环境约束转向受资源、市场的双重约束。随着我国加入WTO以后,农业从自给自足为主转向全面对外开放,国内农业面临国外强有力的竞争压力。这些新的变化使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业科技进步的需求明显增强,对农业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与普及的要求更加迫切,对农民培训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教材是农民培训的重要基础和有力保障。为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吸纳先进科技成果的能力,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保障粮食安全,提升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业部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组织专家精心编写了这套《新型农民培训技术丛书》。本套丛书包括小麦、玉米、大豆、棉花、油菜、甘蔗、柑橘、苹果、肉牛、肉羊、奶牛、水产品和药用动植物等在国内外市场上有较强竞争力的农产品,紧紧围绕生产中的技术问题,结合农民科技培训的实际需求,以生产管用、农民易学、经济有效的实用技术为重点,兼顾先进技术;力求做到实际、实用、实效和表述清、技术精、编排新,而且通俗易懂,图文并茂,可操作性强。
本丛书在编写过程中引用了不少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和发表的论著及部分插图,在此一并表示敬意和感谢。由于编写任务紧、时间仓促,编著者水平所限,难免有不妥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农业部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
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