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长征史诗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何辉
出版社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中国第一部史诗体的长征叙事诗。

一部记录艰苦卓绝长征历程,歌颂英勇无畏长征精神的长篇叙事诗。这部长诗近2万行,20余万字,用充满激情的语言,展现了一幅气势磅礴的历史画卷,塑造了一群活生生的红军将领和战士的英雄形象,也细致刻画了善良朴实的普通百姓。

内容推荐

从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工农红军进行了大规模的战略转移。这一前后历时两年的、史无前例的伟大军事行动后来就被称为“长征”。作者通过真正的史诗形式来展现红军长征波澜壮阔的全景画面。主要记述了中央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故事,其中也偶尔提到其他几支红军部队。

目录

序  言

楔  子

第一卷 长征的序幕

第二卷 出发

第三卷 突破第一道封锁线

第四卷 突破第二道封锁线

第五卷 突破第三道封锁线

第六卷 从临武至道州

第七卷 血战湘江

第八卷 老山界

第九卷 神秘的大火和毒水

第十卷 黎平前后

第十一卷 抢渡乌江

第十二卷 智取遵义

第十三卷 攻克娄山关

第十四卷 遵义会议

第十五卷 西进赤水激战土城

第十六卷 西渡赤水扎西整编

第十七卷 二渡赤水再克娄山关

第十八卷 遵义大捷

第十九卷 三渡赤水

第二十卷 四渡赤水

第二十一卷 南渡乌江

第二十二卷 北盘江前后

第二十三卷 威胁昆明抢渡金沙江

第二十四卷 金沙江江畔

第二十五卷 会理城下

第二十六卷 通过大凉山

第二十七卷 奔袭安顺场

第二十八卷 强渡大渡河

第二十九卷 飞夺泸定桥

第三十卷 翻越夹金山

第三十一卷 胜利会师

第三十二卷 在川西北

第三十三卷 筹粮待发

第三十四卷 穿越大草地

第三十五卷 包座大战

第三十六卷 从班佑到腊子口

第三十七卷 走向陕北

后 记

主要参考书目

作者简介

试读章节

前面有一个高高的大山名叫雷公岩,

陡峭的山峰如同石柱插向云霄,

上山三十里险途,下山十五里曲径,

勇士们笑笑说他们有翅膀可以高飞。

被善待的人儿馈赠给主人闪光的银圆,

白鬓的母亲连连摇头决不接受,

虽然身上穿的是勉强遮体的破衣。

过了许久来了一个年轻的战友,

宽阔的肩膀上背着长长的布做的米袋,

装着三天的粮食如今还是满满,

明知前面路途艰难、粮食稀缺,

心志豪壮的勇士们仍把米袋捧上,

决意送给那瑶族慈爱的白鬓母亲,

然后重踏上征途怀着如铁的决心,

留下那白鬓母亲在柴门前挥手依依。

普照万物的太阳西沉入逶迤的远山,

统辖夜晚的黑幕笼罩了宽广的大地。

飘着晚烟的村落,早已黄透的田野,

重重苍翠的山林,长长蜿蜒的队列,

全都慢慢慢慢隐入夜神的巨翅。

墨色的夜晚降临时部队才到山脚,

满天闪烁起点点灿烂的银色星光。

火把也繁星般在黑色的山路上亮了起来,

这些火把不是拆自瑶民的篱笆,

而是战士们从近旁的竹林砍伐竹子,

自己做火把照亮那黑色的夜路长长。

  P70

序言

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值得歌颂的传奇,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就是其中之一。举世闻名的长征,本身就是一部惊心动魄的史诗。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一次伟大胜利,也是无私奉献、不畏艰险、永不言败的精神的胜利。

从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工农红军进行了大规模的战略转移。这一前后历时两年的、史无前例的伟大军事行动后来就被称为“长征”。

人们常说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是指中央红军(即“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的战略转移。中央红军的长征从1934年10月离开江西于都河开始,以1935年10月19日到达陕西北部的保安县吴起镇为结束的标志。

进行长征的还有红军的其他几支部队。红二十五军于1934年11月离开鄂豫皖根据地向西转移,开始长征。红四方面军于1935年3月离开川陕根据地,发起嘉陵江战役,随后向西开始了长征。1935年11月,红二、六军团(后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也离开湘鄂川黔根据地开始长征。红二十五军最先结束长征。这支红军于1935年9月15日到达陕北延川县永坪镇,同陕甘红军会师,历时10个月,转战4个省,行程近1万里。1936年7月,红四方面军和红二方面军在甘孜会师后分路北上。1936年10月9日,红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同红一方面军会师,历时1年又7个月,转战了4个省。1936年10月22日,红二方面军到达甘肃的将台堡,同红一方面军会师,历时近1年,转战9个省,行程近2万里。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的会师,标志红军长征的胜利结束。

埃德加·斯诺曾写道:“总有一天会有人写出这一惊心动魄的远征的全部史诗。”这句话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后来亲走长征路,写作了The Long Mareh:The Untold Storly(《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一书,可以说是实现了斯诺的愿望。除了以上两人,时至今日,已经有很多关于长征的著作了。但是,据我所知,直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用真正的史诗体裁来写过长征。我想,大概是因为那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吧。

我创作这部史诗的主要动机之一,就是想以真正的史诗形式来向红军勇士们表示敬意,因为庄严、质朴、优雅的史诗对于波澜壮阔的长征和那些质朴豪壮的、精神高贵的红色勇士而言,是最适合不过的。我将自己创作的这部《长征史诗》首先看成是一部文学作品。当然,我也努力使它成为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具有历史价值的“史”诗。因此,在创作过程中,我主要以大量的长征回忆录、长征日记作为创作的参考素材,不论大事还是小事,都尽量追求具有历史真实的元素;同时也尽量争取使那些人们熟悉的或不熟悉的长征故事以史诗这一新的形式再现。我相信,在史诗的创作中,艺术想象力和对历史真实性的追求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以协调的,甚至是可以相得益彰的。

我希望能够通过真正的史诗形式来展现红军长征波澜壮阔的全景画面。我在这部《长征史诗》中,主要记述了中央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故事,其中也偶尔提到其他几支红军部队。

在这部长达近两万个诗行的史诗中,不仅仅写到毛泽东、周恩来等伟大的革命领袖,也以非常多的笔墨写到普通的红军战士。我把红军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看待。我认为,正是因为伟大的领袖和千千万万普通的战士无私地团结在一起为了共同美好的理想而奋斗,才汇聚成了勇往直前、坚忍卓绝的红色铁流,才凝聚起了无私奉献、永不言败的集体主义精神。

红军的精神,并不会因为长征的结束而逝去。红军的精神是一种人在艰难困苦中永不言败的精神,是人类精神中稀有的、高贵的牺牲精神。正是这种牺牲精神使普通的、脆弱的人变成无所畏惧的勇士,激励着平凡的、渺小的个人超越“小我”,成就“大我”。因此,红军的精神,不仅仅是我们国家、人民的精神财富,也是全人类的精神财富。  这部《长征史诗》,不仅仅是对英勇红军的歌颂,也是对人类所能拥有的高贵精神的歌颂。

何辉

2006年7月

后记

创作这部史诗,本身就如一次长征。

我小的时候就曾经写过一些关于红军的诗歌。当然,那时写的东西很幼稚。我想说的是,用诗歌的形式传诵红军的故事一直是我埋藏在心底的一个梦想。如今,经过日日夜夜的艰苦努力,这个梦想得以实现了。在这在这个时候,我想起了许多对我的创作产生深刻影响的人。

红军的故事,我最早是通过小人书知道的。我的父母在我小时候常常给我买小人书看。买书的钱是从他们微薄的工资中省下来的。从这些小人书中,我第一次知道了红军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等充满传奇的英雄故事。我的大伯也很喜欢给我讲革命战争年代的故事,其中也有关于红军长征的;他在几年前去世了,看不到这本他应该会很喜欢的书了。我曾在浙江省衢州市鹿鸣小学念书,当时有个名叫胡阿香的语文老师,她是一个慈祥和蔼的老人,语文课上得很好。所以从小学开始,我就对语文非常感兴趣。初高中时期我就读于浙江省衢州市第二中学,初中的语文老师叫汪少波,高中的语文老师叫胡勤。他们都是才华横溢、忠于职责的优秀教师。他们进一步激发了我对文学创作的热情。我在此也要感谢我以前的美术老师姜宁馨、张伟民。姜老师是我美术方面的启蒙老师。张老师是浙江美术学院毕业的,我在课余跟着他学画,一学就是六年。学习美术,使我充满了艺术创作的热情。

要写作一部真正的史诗,仅仅有文学和艺术的热情还不够,还需要对历史有比较深刻的理解。在历史方面,我要感谢我中学时代的两位历史老师。一位叫徐寿昌,他上历史课旁征博引,能言善辩;另一位叫张苏法,当时还很年轻,讲历史课娓娓道来,生动有趣。这使我对历史一直保持着浓厚的兴趣。(顺便说一句,现在很多年轻的大学生对历史很不感兴趣,没有热情和动力去了解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我觉得这不仅仅会造成知识体系的缺憾,也可能丧失了很多人生的乐趣。)对于红军历史的兴趣,自然也包容在我的历史兴趣之中。

文学、历史和艺术一直给我带来很多乐趣。我大学就读于北京广播学院(现已更名为中国传媒大学)。大学期间我在新闻系念书,专业方向是广告。专业学习之余,一直不曾改变对于文学、历史和艺术这些“老朋友”的喜爱。在大学时期,我最喜欢做的事就是看书,其中就有关于长征的著作。关于长征,有两个人的著作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一是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另一是哈里森·索尔兹伯里的《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这些作品给了我很多感动,也使我孩提时的那个用写诗来歌颂英雄的梦想始终在思想深处跳动不息。

在这里,我也想简单说一下这部史诗的创作缘起和动机。

我想,创作这部《长征史诗》,一是因为心中一直未曾忘却上面已经提到过的孩提时的梦想,这恐怕是每一个孩子都会有的对英雄的崇拜之心所致。孩提时期单纯而崇高的梦想是宝贵的。许多时候,随着我们渐渐长大,那些单纯崇高的梦想会离我们远去,会被岁月不知不觉地尘封。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不因成长而放弃那些纯真的梦想,我想今日和未来的世界一定会更加美好。

更重要的是,我认为在今日的中国,迫切需要红军勇士们所拥有的“长征精神”。如今,我们的经济发展很快,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社会物质产品越来越丰富了;然而,丰裕的社会常常更容易出现精神疲弱与萎靡的症疾。我们的国家、社会,我们的后代——未来的主人,需要一根强壮的“脊梁”,需要有意志、力量与勇气去面对未来的挑战。我想,用史诗的形式,歌颂红军长征的英勇事迹,为我们的时代、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注入勇气和力量,不正是很有价值的事情吗?

我是一名平凡的教师。教师的职责在于教书育人。传授知识和塑造人的精神同样重要。现在,很多人认为学校重要的是传授知识、技能,至于塑造人的精神,那是整个社会的事。可是,难道我们能够否认,社会不是由单个个体的人所组成的吗?如果每个人都把塑造人的精神的职责推卸给社会,那么社会难道能够自发产生这种功能吗?的确,我们的社会在快速发展,会遇到很多社会问题。但是,如果家庭、学校、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能注重人的精神培养与塑造,许多社会问题是可以找到解决之道的。创作这部史诗作品的动机之一,也是希望作为一个普通人、一个普通的教师,在对人的精神,尤其是对年轻人的精神培养方面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这部史诗的创作,从开始收集相关历史资料,一直到动笔写作,最后经过反复修改,前后断断续续经历了五六年时间。一九九九年,我从北京广播学院硕士毕业后留校任教,开始带学生。九九级的新生军训按照惯例应是一九九九年九月;那次却改在了二〇〇〇年的暑假进行。顶着酷暑,我带着学生参加了军训。在军训期间和部队的一次联欢会上,我组织我们连队的学生排演了一部《四渡赤水》的小型舞蹈剧,学生们演得很投入,感动了很多人。那次演出后,我写作诗歌歌颂红军长征的梦想又重新在内心涌动。我决定继续以前已经开始的对于红军长征史料的收集工作。此后这种资料收集和阅读工作一直继续着,我也开始进行创作的酝酿,也开始创作一些片段。由于平时教学、科研任务很重,同时还要承担一部分的行政工作,因此,创作只能利用业余时间来进行,而且断断续续。但是,我相信滴水可以穿石,只要坚持就能完成。(当然,创作中也有“急行军”的时候,这通常发生在假期。)的确,有些时候也确实曾经想要终止创作,每当遇到这种时候,正是红军的长征精神激励着我坚持下来。几年来,为了进行创作,我不得不牺牲大量的业余时间,很少参加娱乐活动,甚至很少进行体育锻炼。但是,如果和红军勇士们那种抛头颅洒热血的牺牲相比,我的这点儿牺牲又何足挂齿呢?

长篇的史诗创作是非常困难的。创作《长征史诗》时,我在诗句中运用了“顿”(也可近似理解为音步、拍,或音组)的诗歌技巧,同时讲求在段落中的押韵,但是为了避免单调,句中并不拘泥于轻重音节的位置。以往的长篇诗作一般要么讲求句中韵律(如“顿”),少有同时追求句末押韵(脚韵)的。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原作主要讲求音步而非韵脚。罗念生先生翻译的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就是运用了六音步,但是没有句末押韵。陈中梅先生最初翻译的荷马史诗运用了近于散文风格的自由诗体,后来又用多变的韵文体形式翻译,但是每句音步不讲求齐整。我在创作《长征史诗》中,采用了句中六“顿”或叫近似于英诗的六音步(当然,汉语是世界上最为灵活的语言之一,对于汉语句子中的“顿”或近似于英诗的“音步”的理解,不同的人可能略有不同),尽量尝试在追求每句音步的齐整的同时,还追求句末押韵,以加强作品的整体感和雄浑的整体表现力;我把这当作是长诗创作中的一种尝试和挑战。(关于中国诗中的“韵”,我是非常赞同朱光潜先生的观点的。朱先生曾在《诗论》中写道:“中国诗的节奏有赖于韵,与法文诗的节奏有赖于韵,理由是相同的:轻重不分明,音节易散漫,必须借韵的回声来点明、呼应和贯串。”)这部《长征史诗》各韵的使用基本参照《诗韵合璧》。由于这部史诗长达近两万个诗行,因此用韵是非常多的,几乎涉及了所有常用韵部。

此外,在这部史诗创作中也采用了一些诗歌创作常用的技巧。比如,我采用了长篇诗歌创作中常用的“程式化”技巧来表现一些在不同时刻出现却仍具有相似特征的场景(自然现象、战斗场面就属于这种情况)。我认为,这种诗歌技巧有助于增强如朱光潜先生所说的诗歌的情趣——“缠绵不尽”、“往而复返”的情趣。当然,这部史诗创作过程中还运用了很多其他的具体技巧,在此就不再赘述了。

我要特别感谢我亲爱的父母亲。正如天下许多平凡而又伟大的父母一样,他们几十年如一日地辛勤工作、省吃俭用,使自己的孩子能够接受教育,快乐成长;我的大伯何炳富和大娘洪秀兰也曾在我小时候抚养过我一段时间,为我的成长花费很多心血。古人云: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可是,作为一名平凡的教师,如今我不能给他们什么物质方面的回报,甚至不能花很多时间陪伴在他们身旁,每每想起,心中总有歉意。唯有勉力奉献自己的微薄才智,多出优秀的作品和成果,作为对他们的报答,也同时表示对他们的敬意。

我也借这部史诗,向千千万万恪尽职守、辛勤工作、在困难与挫折面前不屈不挠的普通人表示尊敬。在他们身上,也有着不死的长征精神,有着我们国家民族的伟大魂魄。

何辉

2006年7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21:4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