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策划、组稿、运作到正式出版历时一年之久,苏秀老师以80多岁的高龄承担了几乎所有的工作,从组稿、写稿、改稿到监督和参与随盘MP3的制作,都付出了大量的辛劳,我们应向她老人家致敬!
本书是上海电影译制厂建厂五十周年的纪念文集,书中具体纪录了邱岳峰、毕克、尚华以及陈叙一四位艺术大师在上译厂的故事。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峰华毕叙(附光盘上译厂的四个老头儿)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苏秀 |
出版社 | 文汇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从策划、组稿、运作到正式出版历时一年之久,苏秀老师以80多岁的高龄承担了几乎所有的工作,从组稿、写稿、改稿到监督和参与随盘MP3的制作,都付出了大量的辛劳,我们应向她老人家致敬! 本书是上海电影译制厂建厂五十周年的纪念文集,书中具体纪录了邱岳峰、毕克、尚华以及陈叙一四位艺术大师在上译厂的故事。 内容推荐 本书是上海电影译制厂建厂五十周年的纪念文集,书中具体纪录了邱岳峰、毕克、尚华以及陈叙一四位艺术大师在上译厂的故事,书中具体收录了:《我们的“老头儿”》、《一个有魅力的杂家》、《我和父亲邱岳峰》、《我和邱岳峰夫妇当年的一段经历》、《他用声音传递了人性》等文章。 目录 【序】 我深深地感谢大家 【陈叙一】 我们的“老头儿” 教我如何不想他 陈叙一也要听我的 一个有魅力的杂家 他几个字就能叫你入戏 “哎,你谈过恋爱吗?” 享受 程玉珠口述:上哪儿再去找一个陈叙一? 父亲 从陈叙一学翻译 配音史记·高祖本纪 品叙四章 【邱岳峰】 如果,他能把一切都看淡 我和父亲邱岳峰 “命运,这怎么说呢?” 牛棚中建立的友谊 我和邱岳峰夫妇当年的一段经历 未完成的约稿——一组往来电邮 他把门重重地关上了 邱岳峰 我的邱岳峰 绅士邱岳峰 邱岳峰死的时候,我二十出头 忘不了的一天 于无声处的怀念—逃亡的检察官 他用声音传递了人性 【毕克】 是金子总会闪光 回忆毕克 我所熟知的毕克 无话可说的代言人 衷心祈祷冥福 他有一双温暖的手 天堂有个录音棚 天寒梦深读毕克 【尚华】 他别无所求 老尚,希望你能听见 老哥俩 我眼中的尚华 尚老二,你个老小子 尚二爷没死在话筒前 和“斯坦尼斯拉斯”聊天 他们又回到了原来的地方 生日礼物 职责与良知——听尚华配沙威 【殷殷知音】 沃土 最后的独白——纪念几位老同事 两代人的感激 伴随我们的那些电影 天涯知音 声音创造了历史 上译厂的半支乐队 叫板原声——说说我的宝贝电影《蛇》 印象即兴 【灼灼其华】 提高译制片质量,本子是关键 字儿·事儿·味儿 从“1+1=1”谈起 我感到很幸福——给网友的一封信 【附录】 陈叙一翻译代表作 陈叙一导演代表作 邱岳峰配音代表作 邱岳峰导演代表作 毕克配音代表作 毕克导演代表作 尚华配音代表作 尚华导演代表作 MP3欣赏手册(峰华毕叙电影录音精选) 试读章节 我们的“老头儿” “老头儿”,不知是谁给我们的老厂长陈叙一起的外号,后来就变成了我们大家对他的昵称。是为了表示对他的尊敬,更是为了表示跟他亲密才这样叫的。只有对他不满的时候,表示要跟他划清界限了,才叫他“陈厂长”。不知道他当时,是否能从这不同的称呼里,体会到我们对他的感情变化。 他出身于上海一家买办资产阶级家庭。家里经常有外国客人,从小他就会说英语。而且熟知很多英美国家的风土人情。他对英文文法倒不一定精通,但是他的听力特别好,以至于40年代在“苦干剧团”时,大家都很穷,买不起头轮影院的电影票,只能凑钱让他一个人去看,回来讲给大家听,可见他听电影的功夫有多厉害。50年代,社会上不放美国电影了。但是,中影公司经常会给我们一两部美国电影看。那时,我们就会围住他,叫他一边看,一边讲给我们听,就像“大光明”的同声翻译。 有一天,不知他为什么事高兴,拿来一张他青年时期的照片,得意地说:“给你们看一个美男子。”说实话,他不属于浓眉大眼、五官英俊的美男子。但是他作风儒雅,潇洒飘逸,这种气质可以说,是很少有的。如果他也能像孙道临在《早春二月》里那样,穿一件长衫,围一条围巾,一定会是一个极具魅力的“五四青年”。他这种气质恐怕只有生长在上海,生长在他那个文化圈子里的人才会有。 也许,正是因为他生长在上海这样一个被资本主义理念浸润的社会,他才会有那些先进的经营理念吧。 培养人才的理念 电影也好,话剧也好,编剧和导演的意图都是要靠演员来体现的。因此,从翻译片组成立,陈叙一就开始了对演员的培养。翻译片组创建伊始,没有人知道翻译片演员应该具备什么条件。所以当年的领导会把一些既没文化,也没演戏经验的人招进来,以为只要会说普通话就行了。当然,这些人很快就被淘汰了。 他培养演员的第一个点子,就是以老带新。 他利用自己在话剧和电影界的老关系,向故事片组借来了孙道临、舒绣文、卫禹平、高博等演员,这些在台词和表演上特别有造诣的人,使我们这些新人,可以一面工作,一面学会怎样读台词,怎样塑造人物。不管是有过舞台经验的,像邱岳峰、尚华,还是我们这些没有学过表演的,都很快成长起来了。 这也成了后来我自己做导演的时候,经常使用的方法。如让曹雷在《南北乱世隋》中带林栋甫,让毕克在《砂器》中带施融,等等。 梯队理念 陈叙一可谓深知“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精髓。拿我们女演员来说,50年代末期,姚念贻稍大一点,赵慎之和我才刚到三十岁,他就先后吸收了李梓、刘广宁。到了70年代,当李梓、刘广宁还只有三十多岁的时候,又招进了程晓桦、丁建华等人。到了80年代,我们演员组,横向是生、旦、净、末、丑行当齐全,纵向有各种年龄层次的演员可供选择。真可以说,在这块调色板上,色彩丰富,特点鲜明。所以很多观众都说:“越是人物众多的戏,越能显示出上译厂的实力。哪怕只有几句话的角色,也人各有貌。”如《尼罗河上的惨案》《华丽的家族》等片的配音,都显示了当年群戏的实力。 集中力量,各个击破 在培养演员方面,老陈心里是有一盘棋的。他观察我们每一个人,先是试探性地让你配各种角色。然后,在一两年内,密集地给你多部影片的主要角色,使你在短时期内,迅速积累起塑造各种人物的心得体会,从而跃上一个台阶。然后,再换一个人培养。隔些年,又会轮到你一次。这样,你就从“本科”升到“研究生”了。 以我自己为例,从1950年到1954年,我配过《货郎与小姐》中活泼、调皮的小侍女;配过《彼得大帝》的皇后;配过《伟大的公民》里白发苍苍的老布尔什维克;也配过《萧邦的青年时代》里萧邦的年轻恋人;还配过《不可战胜的人们》中有一大群孩子的工人妻子……这可以说是我打基础的时期。然后,到了1957、1958年,他就密集地给了我多部戏的主要角色。如《警察与小偷》的小偷妻子、《孤星血泪》的养女艾司黛拉、《红与黑》的侯爵小姐玛季德、《第四十一》的女红军玛柳特卡、《漫长的路》年轻的革命党人拉雅、《不同的命运》刚毕业的女中学生索妮亚等等,使我到达了一个新的层次。 1971年,我们从干校被召回上译厂。在脱离开业务六七年之后,我配的第一部戏就是《战争和人》的女主角伍代由纪子。那是个二十多岁的青年,而我那时已经四十五岁了。是老陈的信任和器重帮我找回了话筒前的自信。我又得到了新一轮的培养。随后是《罗马之战》的女王;《春闺泪痕》被战争夺去丈夫,又深恐再失去儿子的母亲;《生的权利》的黑妈妈;《化身博士》的侍女艾维;《红莓》里以妻子的爱拯救了丈夫灵魂的农妇柳巴……本来还有一个角色也应该是我的——日本片《啊,军歌》的女主角,是个乡下老太婆,一口土话,尽出洋相,是个非常有戏可配的喜剧人物。老陈原定是我,但是工宣队认为我是配由纪子的,怎么可以配老太婆,坚决反对用我。老陈还不死心,提出让我跟张同凝试戏。结果,大多数都认为我好。张同凝也认为:“这个人物‘嗯嗯,啊啊’的小零碎,我抓不过你。”可工宣队还说我声音年轻,不适合配老太婆。老陈说:“声音是可以做的。她配由纪子声音也做过。”可那时候工人阶级说了算,硬是把我反掉了。张同凝说:“你平时不喜欢配老太婆,这次怎么这么起劲?”她不理解,一般的影片,老太婆多半没多少戏可配,可这个老太婆多么有戏呀。 不单是我,我们演员组所有的男男女女,不论是李梓、赵慎之、刘广宁、曹雷、丁建华,还是胡庆汉、尚华、毕克、乔榛、童自荣,无一没受过老陈的悉心培养。邱岳峰就更不用说了。 编辑制——初对 陈叙一在抓紧培养演员的同时,也在大力探索培养翻译和导演的途径。首先,是翻译的编辑制。他立下定规:甲翻译的剧本,由乙做编辑,与译制导演及口型员一起对剧本进行修改、加工。这样一来,无论是甲的翻译水平,还是乙的校对水平,就都展示在大家面前了。因此,没有人会不用功。也因此,既提高了剧本的质量,也提高了翻译、编辑、导演的能力。这就是匕译厂特有的“初对”。 导演负责制 1958年全国各省都建立了电影厂,上译的一些老导演多去支援其他厂了。厂里遂从演员组抽调了尚华、胡庆汉、我、张同凝和老导演时汉威组成了导演组。 导演组一创立,老陈就提出:“译制片导演的基本功,就是理解原片。”并规定,每部影片录音之前,导演要对全组讲戏。讲戏也就是检验你对戏理解的深浅。他说,讲戏必须结合生产需要,不能讲空话。比如,讲到《恶梦》中黑人女大学生,她生活在北方的加利福尼亚卅I,那是个殖民城市,不太可能有种族歧视。她能在假期和白人女同学一起驾车出游,也说明,她从未因自己的肤色受到过歧视。所以,她对南方的黑人表现出的逆来顺受,觉得完全不能理解。这些表明影片作者认为,美国的种族歧视,只是在南方。 在导演讲戏的过程中,他经常会问:“这场戏什么意思?这句话的潜台词是什么?”他也特别鼓励演员们提问。 所以,演员的戏配得不到位,他会责问导演:“你怎么通过的?你懂了没有?”这就逼着导演不能马虎。 从1951年开始,老陈就让我做一些美术片的译制导演了。后来又陆续让邱岳峰、尚华、富润生也断断续续做过几部译制导演工作。其实,那时我们厂并不缺导演。一般总有五六个人。那么,他为什么要培养我们呢?我猜想,原来那些导演,年龄和他差不多,资历也和他差不多,他无法像对待我们那样要求他们。而我们都是一张白纸,可以按照他的蓝图,来画他心目中最理想的图画吧。 实践证明,他的做法确实是行之有效的。我们厂导演的能力有大小,但是利用这种互相探讨的做法,就保证了我厂出品的每部影片,都在一定的水准之上。P6-11 序言 今年是上译厂建厂五十周年的日子。我们仍然活着的人虽然经历了将近二十年的沉寂时光,但是终于看见,译制片重新受到观众和媒体的关注。这是对我们一生工作最优厚的回报。然而对译制片作出过巨大贡献的老厂长陈叙一、备受观众喜爱的邱岳峰、毕克和尚华(老尚生前还看到了译制片复兴的先兆)却由于各种原因,离世的时候都是很寂寞的。他们的功劳是不该被埋没的,观众也在默默地想念着他们,感谢他们。因此我想在我们厂庆之际,做一本纪念他们四个老头的书,写写他们的勤奋,他们对事业的痴迷以及他们人生的点点滴滴。这既是为了寄托我们的追思之情,我想,这也是爱他们的观众极想知道的。 我的同事们在来稿中叙述了很多连我也不知道的故事,以及他们跟几个老头儿交往的方方面面。尽管人天永隔,还深情地呼唤着他们,读来不禁让我潸然泪下。 近几年我就特别感受到网友对我们的支持,对我们的厚爱。他们当中藏龙卧虎,有人说:“我要把译制片事业,当成我自己的事业。即使只剩我一个人,也不放弃。”这样的执着,真不免让我们这些专业工作者汗颜。还有的网友把配音版和原版反复对照着看,他们是把它当作唐诗宋词一样来欣赏和研究的,这也叫我受宠若惊。不但如此,他们还帮我做电影截图,搜集电影海报,为这本书做MP3,没有他们,我也许就做不成这本书。 各界社会名流也不吝赐稿给我们,他们当中有著名的电视节目主持人、作家、导演,这次都以影迷或观众的身份写来很好的稿子。尽管大多数人素未谋面,他们的热情响应,使我感到极大的荣幸,也使我感到四面八方对我伸出的援手。我相信,他们的参与,也一定会大大提高这本书受到的关注程度。 我深深地感谢大家,深深地感谢所有赐稿给我们的人,也深深地感谢一直支持我们、厚爱我们的观众。没有你们就没有我们。 最后,我想说说这本书的书名。开始我们就很自然地叫它“四个老头”,后来要向出版社正式上报书名了,有人说,过去已经有过黄永玉的《比我老的老头》了,再叫“老头”之类的书名,多不新鲜。大家七想八想,总难如意。再后来有个小朋友提出一个很怪的名字“峰华毕叙”,有这本书尽叙上译厂一代风华之意,又嵌进了四个老头儿的名字(峰谐音风)。乍一看不像个中规中矩的书名,我却觉得,怪也有怪的好处,好奇就会引起关注,何况还自有道理。于是决定小标题用“上译厂的四个老头儿”,书名就叫“峰华毕叙”。 2007年8月27日 书评(媒体评论) 陈叙一是上天给我们译制厂的礼物。 ——苏秀—— 绅士邱岳峰有意无意地向社会传递着一种高贵,微弱地传递着。这种传递夹杂在城市活力四射的喧嚣中,有所选择,有所顾及。当一个人在熙熙攘攘的人流中忽然从身到心都静下来了,那他就是被绅士邱岳峰的声音击中了。 ——崔永元—— 在我这样年纪的一代人从童年到青年,和译制片的关系是那样的密切,说译制片伴随我们的成长,一点不是虚夸。他们用声音创造了历史。 ——肖复兴—— 我相信,能坚持在台下用掌声送别那些难忘的声音的,尽管声音微弱,却一定出自肺腑,是天涯知音。我也永远感谢,那段迷恋译制片的年月。 ——程乃珊——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