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部以19-20世纪之交俄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思想为研究对象的理论专著,内容涉及俄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思想的基本特点,普列汉诺夫:诗学的“获生的跳跃”,列宁:建构文学反映论的意识形态视野,托洛茨基:诗学,在革命的名义下等,适合文学思想研究者参考使用。
自 序
绪论
一 研究的学术背景
二 基本术语的界定
三 在话语研究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思想
四 另类马克思主义者的文学思想话语成分
第一章 俄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思想的基本特点
一 现实优先的原则:俄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思想的现实语境
二 文化解读:俄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思想的民族文化语境
三 学派与学派间对话性的存在
四 实践性品格:面对文学现实新问题的回答
第二章 普列汉诺夫:诗学的“获生的跳跃”
一 民粹派文学批评:启蒙话语中诗学的意识形态性
二 别林斯基:诗学的现实关怀-
三 诗学的政论批评与意识形态之维度的建立
四 不自觉的“艺术文化学”研究
第三章 列宁:建构文学反映论的意识形态视野
一 列宁的文学反映论思想的理论起点
二 作为列宁文学反映论之哲学基础的认识论特征
三 文学反映论的提出:一个指向现实使命的命题
四 党性原则——列宁文学反映论的最高体现
五 马克思主义文学思想阵营内部的不同学派的对话
第四章 托洛茨基:诗学,在革命的名义下
一 托洛茨基的文学活动和他的文学思想系统中的基本问题
二 “革命的诗学话语”
三 诗学的社会学批评和阶级分析
四 “无产阶级文学”和“无产阶级文化”作为一个理论问题
第五章 卢那察尔斯基:俄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思想的自我意识
一 俄国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自我意识和体系化
二 卢那察尔斯基文艺批评的社会历史维度和美学维度
三 卢那察尔斯基文艺批评的文体特征
第六章 布哈林:建构体系的欲望
一 文化中介与形式的内涵:历史唯物主义视界下的文艺问题
二 “无产阶级文化”作为一个问题
三 布哈林与葛兰西:现实影响与批评
第七章 巴赫金:俄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思想的理论整合
一 巴赫金“意识形态科学”学说与文艺学研究的视野拓展-
二 巴赫金的社会学诗学
三 巴赫金的“形式学说”及其意义
结束语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