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是人民教师的光辉典范,被誉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和“万世师表”。本书遵循少而精和学以致用的原则,在陶行知600多万字的著作中,精心挑选了40篇最基本也是最为重要的教育名篇,其主要内容包括陶行知的教育改革思想、生活教育理论、幼儿教育思想、教师教育思想、道德教育思想、科学教育思想、创造教育思想、职业教育思想、乡村教育思想、民主教育思想等。我们希冀广大教师通过学习陶行知这些最为重要的教育篇章,对陶行知教育学说的基本内容有较为具体、真切的了解和认识,并能自觉地用以指导平时的教育教学改革实践和自身素养的提升,以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师整体素养的提高。
本书适合广大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和各类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师阅读参考,也为各类高等学校、教师进修学校的教师教育和教师培训提供一本适宜的参考教材。
陶行知是20世纪我国一位伟大的教育家、杰出的爱国者、卓越的共产主义战士,是中国进步知识分子的典范。他的一生,为改革和发展中国的教育事业,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和民主斗争事业鞠躬尽瘁,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受到了党和国家几代领导人的崇高评价。
本书对选文作了题解和注释。题解简要介绍选文的写作背景,注明所据版本以及阐述的主要教育观点;注释着重简释选文中的教育术语、人物和典故等。每篇文章编排的顺序为选文、题解和注释。
本书对于进一步继承、弘扬和发展陶行知教育思想,提升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素养,尤其是中小幼教师的教育理论素养和师德修养,推动和促进教育改革事业的深入发展,会有非常重要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1)共和精义(节选)(1914年lO月、11月)
(3)生利主义之职业教育(1918年1月15日)
(12)师范生应有之观念(1918年5月)
(18)第一流的教育家(1919年4月21日)
(21)新教育(1919年7月22日)
(31)学生自治问题之研究(1919年10月)
(40)教育者之机会与责任(1922年7月7日)
(48)南京安徽公学办学旨趣(1924年12月8日)
(53)整个的校长(1926年2月5日)
(55)学做一个人(1926年2月28日)
(58)我之学校观(1926年9月20日)
(62)创设乡村幼稚园宣言书(1926年10月29日)
(67)我们的信条(1926年11月21日)
(70)中华教育改进社改造全国乡村教育宣言书(1926年12月3日)
(72)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1926年12月12日)
(75)如何引导学生努力求学——给正之先生的信(1927年2月)
(77)行是知之始(1927年6月3日)
(81)教学做合一(1927年11月2日)
(86)在劳力上劳心(1927年11月3日)
(89)以教人者教己(1927年11月5日)
(92)答朱端琰之问(1929年1月15日)
(107)生活即教育(1930年3月29日)
(116)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一致李友梅等(1930年4月30日)
(118)师范生的第二变——变个小孩子(1931年5月15日)
(123)教学做合一下之教科书(1931年8月)
(139)儿童科学教育(1932年5月13日)
(149)创造的教育(1933年3月)
(159)杀人的会考与创造的考成(1934年6月1日)
(163)传统教育与生活教育有什么区别(1934年11月11日)
(166)生活教育之特质(1936年3月16日)
(170)中国大众教育问题(节选)(1936年4月1日)
(174)每天四问(1942年7月20日)
(185)育才十字诀(1942年12月4日)
(189)创造宣言(1943年10月13日)
(195)创造的儿童教育(1944年9月20日)
(203)实施民主教育的提纲(1945年5月)
(212)民主教育(1945年11月1日)
(215)小学教师与民主运动(1946年5月10日)
(223)教师自动进修——和小学教师谈话之三(1946年6月6日)
(226)为新中国之新教育继续奋斗——致育才学校全体师生(1946年7月16日)
我之学校观
(1926年9月20日)
学校的势力不小。他能教坏的变好,也能教好的变坏。他能叫人做龙,也能叫人做蛇。他能叫人多活几岁,也能叫人早死几年。
学校以生活为中心。一天之内,从早到晚莫非生活,即莫非教育之所在。一人之身,从心到手莫非生活,即莫非教育之所在。一校之内,从厨房到厕所莫非生活,即莫非教育之所在。学校有死的有活的,那以学生全人、全校、全天的生活为中心的,才算是活学校。死学校只专在书本上做工夫。间于二者之问的,可算是不死不活的学校。
学校是师生共同生活的处所。他们必须共甘苦。甘苦共尝才能得到精神的沟通,感情的融洽。国家大事,世界大势,亦必须师生共同关心。学校里师生应当相依为命,不能生隔阂,更不能分阶级。人格要互相感化,习惯要互相锻炼。人只晓得先生感化学生,锻炼学生,而不知学生彼此感化锻炼和感化锻炼先生力量之大。先生与青年相处,不知不觉的,精神要年轻几岁,这是先生受学生的感化。学生质疑问难,先生学业片刻不能懈怠,是先生受学生的锻炼。这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好现象。总之,师生共同生活到什么程度,学校生气也发扬到什么地步,这是丝毫不可以假借的。李白诗说:“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好比是学生的精神。办学如治水,我们必须以导河的办法把学生的精神宣导出去,使他们能在有益人生的事上去活动。倘不能因势利导,反而强事压制,那末决堤泛滥之祸不能幸免了。
康健是生活的出发点,亦就是学校教育的出发点。学问、道德应当有一个活泼稳固的基础,这基础就是康健。俗话说“百病从口入”,同志们务必注意,办学校是要从厨房、饭厅办起的。
生活之发荣滋长须有吸收滋养料的容量。学校教职员必须虚心,学而不厌。我以为不但教师要学而不厌,就是职员也要学而不厌,因为既以生活为学校的中心,那末各种事务都要含有教育的意义。从校长起一直到厨司、校工,各有各的职务,即各有各的学问要增进。增进之法有二:一是各有应读之书必须读;二是各有应联之专家同志必须联。一个学校要想有美满的生活,必须和知识的泉源通根水管,使得新知识可以源源而来。
学校生活只是社会生活一部分。学校不是道士观、和尚庙,必须与社会生活息息相通。要有化社会的能力,先要情愿社会化。
学校生活是社会生活的起点。远处着眼,近处着手,改造社会环境要从改造学校环境做起。全校师生应当以美术的精神共同改造学校环境。凡应当改造的,一丝一毫都不肯轻松放过,才能表现真精神。师生不能共同改造学校环境而侈谈社会改造,未免自欺欺人。
高尚的生活精神不用钱买,不靠钱振作,也不能以没有钱推诿。用钱可以买来的东西,没有钱自然买不来;用钱买不来的东西,没有钱也是可以得到的。高尚的精神如同山间明月、江上清风一样,是取之无尽,用之无穷的。没有钱是一事,没有精神又是一事。有钱而无精神和无钱而有精神的学校,我都见识过。精神是不靠钱买的。精神是在我们身上,我们肯放几分精神,就有几分精神。不关有没有钱,只问我们肯不肯把精神放出来。
我们要学校生活长得敏捷圆满,就得要把他放在光天化日之下。太阳光底下可以滋长,黑暗里面免不掉微生物。所以我主张学校要给人看。做父母的、管学务的,以及纳教育税的人,都要看学校。要学校改良,做校长的、做教员的,都要欢迎人参观批评,以补自己之不足。学校放在太阳光里必能生长,必能继续不断的生长。
我对于学校悬格并不要高,只希望大家把学校办到一个地步——情愿送亲子弟人校求学,就算好了。前清往往有办学的人不令子弟入学,时论以为不恕。现今主持省县教育者,亦颇有以子弟无好学校进为虑,甚至送入外人设立学校肄业,真正令人不解。我要有一句话奉劝办学同志,这句话就是:“待学生如亲子弟。”
十五、九、二十【题解】
本篇是陶行知系统阐述其与传统迥异的学校观的重要文章,“是一个活学校的宣言书”。原载1926年11月5日《微音》月刊第29、30期合刊。
在文章中,陶行知描述的他心目中的理想学校应该是:以生活为中心,不只是在书本上做功夫;师生共同生活,彼此感化;以健康为生活、为教育的出发点;不仅学校的教师要学而不厌,职员也应该学而不厌;学校必须与社会生活息息相通;全校师生要以美术的精神共同改造学校环境;人人都应具有高尚的生活精神;学校欢迎人家参观和批评。总之,在陶行知看来,学校办得好不好,关键是看家长是否愿意把自己的子女送来入校求学。
P58-61
陶行知是20世纪我国一位伟大的教育家、杰出的爱国者、卓越的共产主义战士,是中国进步知识分子的典范。他的一生,为改革和发展中国的教育事业,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和民主斗争事业鞠躬尽瘁,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受到了党和国家几代领导人的崇高评价。
1891年10月18日,陶行知出生于安徽省歙县一户农民家庭。他自幼聪颖好学,在好心人的帮助下,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打下了深厚的国学根底,后来又在县城一所教会学校免费完成了中学学业。1914年他以文科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金陵大学,后赴美国留学,先后获得伊利诺大学政治学硕士学位和哥伦比亚大学“都市学务总监资格文凭”。1917年秋天,26岁的他怀着“要使全中国人都受到教育”的雄心壮志,回到了祖国,受聘担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等教职,开始了他的教育生涯。1929年,上海圣约翰大学授予他“荣誉科学博士”学位。1946年7月25日,由于劳累过度,健康过亏,陶行知患脑溢血在上海病逝,享年55岁。
陶行知的一生,是为中国人民的教育事业和革命事业努力奋斗的一生。1923年8月他辞去大学教职后,先后致力于平民教育运动、乡村教育运动、普及教育运动、国难教育运动、战时教育运动、全面教育运动和民主教育运动,创办了南京“晓庄师范学校”、上海“山海工学团”、重庆“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等。与此同时,他又将所从事的教育事业、教育活动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斗争和反内战,反独裁,争和平,争民主的革命斗争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陶行知为普及人民大众教育、培养人才和中国人民革命和解放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毛泽东称赞他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受之无愧。
陶行知的一生,又是为中国人民大众的教育事业和革命事业无私奉献的一生。他不仅辞去了令人羡慕的国立大学教授、系主任、教务主任等职务,而且在以后的人生旅途中,又谢绝了仕途上一次次升迁的机会。为了办好人民大众的教育事业,他克己为群,无私奉献。他将编写《平民千字课》所得的版税全部献给平民教育之用;拿出仅有的积蓄,创办晓庄师范学校;甚至将其母亲死后的人寿保险金,也拿出来资助新安旅行团。在办理育才学校时,除了卖字集资,将自己著述、讲演所得酬金,以及担任国民参政员的薪水等全部贡献给学校当作办学经费外,还四出募捐,“化缘兴学”,而自己克勤节俭,过着非常简朴的生活。他逝世后,在他的出生地安徽歙县黄潭源村,除了故居前后的流水和翠竹之外,没有任何遗产留给后代,真正做到了“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宋庆龄赞扬他为“万世师表”,陶行知无愧于这一崇高称号。
陶行知的一生,也是开拓创新的一生。他是一位在中国教育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转型期,在中国教育向西方学习的历史进程中,从全局上改革传统教育,并取得重大突破,产生广泛影响的伟大教育改革家。他以生活教育理论为核心的教育学说,是在吸取中国传统教育理论的精华和外国先进教育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中国教育实际而创立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其内容博大精深,不仅为中国新民主主义教育理论打下了坚实的基石,而且“与当前的社会主义教育学息息相通”。
陶行知离开我们虽然已经60年了,但他的思想和业绩已成为我们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成为我们前进的动力和武器。陶行知没有死。他活在我们千千万万人的心中,活在21世纪教育改革和社会进步的宏大事业和伟大进程中。
江泽民同志指出:“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促进教育改革。”为了便于广大教育工作者学习、研究和运用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和办学经验,我们选编了这本《陶行知教育名著教师读本》。相信本书的出版发行,对于进一步继承、弘扬和发展陶行知教育思想,提升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素养,尤其是中小幼教师的教育理论素养和师德修养,推动和促进教育改革事业的深入发展,会有非常重要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金林祥
2005年lO月1日于华东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