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正说清朝十二帝(增订彩图珍藏版)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阎崇年
出版社 中华书局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以著名清史专家阎崇年先生今年在央视10频道热播的大型系列讲座《清十二帝疑案》为基础,修改增订而成。该书有别于当下流行的“戏说”宫廷戏,让读者在生动的历史故事的叙说中正确认识历史。语言通俗流畅,不时流露些许幽默。中央电视台制片人聂丛丛:“做了三年多的央视《百家讲坛》栏目制片人,接触的专家学者近千位,能把学问当评书讲的、能把历史当故事说的,阎老师是第一人。”

内容推荐

清朝是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的最后一页。在二百多年的漫长岁月中,清朝既为中华民族做出了超越前人的重大贡献,也为中华民族留下了大量的失败与屈辱的辛酸记录。二百多年间,从努尔哈赤到溥仪,先后有十二位皇帝统治着这个泱泱大国。无论是一代圣君康熙帝,还是短命的同治帝,都对它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正说清朝十二帝,就是正说一个王朝的兴衰没落,正说一个时代的岁月变迁。

目录

天命汗努尔哈赤

少年坎坷含恨起兵/5

十大贡献成功之谜/9

宁远兵败悲剧之因/24

相吴阅读书目推荐/28

崇德帝皇太极

励志:登上大位/32

文治:革弊鼎新/37

武功:四向开疆/41

谋略:精心运筹/45

离世:不善己合/53

相矢阅读书目推荐/56

顺治帝福临

同母后的关系/66

同皇叔的关系/71

同爱妃的关系/73

同洋人的关系/78

同僧人的关系/81

相矣阅读书目推荐/84

康熙帝玄烨

对历史:八大贡献/90

对自己:好学不倦/95

对朝政:勤慎理政/102

对臣民:仁爱庶民/107

对西学:吸收接纳/112

对子孙:督教以严/115

相矣阅读书目推荐/122

雍正帝胤X

前奏:储位之争/126

登极:疑窦丛生/132

余波:纂书自辩/137

改革:承上启下/145

死因:众说纷纭/151

相矣阅读书目推荐/154

乾隆帝弘历

出生地点之谜/157

亲生母亲之谜/163

两后死因之谜/169

香妃身世之谜/173

乾隆历史功绩/178

盛世下的危机/186

相矣阅读书目推茬/190

嘉庆帝颥琰

平庸天子/194

惩治和珅/195

和坤现象/210

危机四伏/212

相矣阅读书目推荐/214

附录一:和珅二十罪状/215

附录二:和珅抄产清单/216

道光帝X宁

铺匣风波/223

鸦片烽火/231

历史责任/236

相矣阅读书目推荐/240

咸丰帝奕许

错坐了皇帝宝座/244

错离了皇都北京/249

错定了顾命大臣/258

圆明园惨遭焚劫/264

相矣阅读书目推荐/276

同治帝载淳

慈禧的身世/280

同治朝新政/294

重修圆明园之争/304

同治死因疑案/307

相矣阅读书目推荐/314

光绪帝载X

慈禧一言定大统/317

光绪的少帝生活/323

主战求变两失败/331

光绪帝与李连英/335

家庭生活的悲剧/340

光绪帝死因疑案/347

相矣阅读书目推荐/354

宣统帝溥仪

立嗣废储再立/357

登极退位复辟/363

国民战犯公民/374

相吴阅读书目推荐/378

清朝十二帝总说

清朝历史的十大贡献/380

图强维新的八次机遇/386

皇位继承的四个阶段/391

清朝选官的科举制度/397

八旗制度的历史弊端/402

清朝兴盛的历史宝鉴/409

试读章节

皇太极是清代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对满族历史和中华历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皇太极正当事业通向顶峰的时候,却在52岁突然去世。皇太极死于心脑血管病。皇太极就其性格来说,有勇敢坚强、铮铮铁骨的一面;也有以情夺理、放纵多情的一面。皇太极性格的弱点,主要是不善“己合”,不善于调整自身心理与生理的平衡。

第一,过于生气。人可以生气,但不能过于生气。皇太极气性太大,因气大而伤身。崇德六年(1641年)四月,清军围锦州,郑亲王济尔哈朗、郡王阿济格、多铎等“离城远驻,任意田猎”,导致明军乘机往锦州运粮。初三日,皇太极大怒,命撤回之师,不许人城,不许入衙门,不许人大清门。大学士范文程等奏言:“国中诸王贝勒大臣,半皆获罪,不许入署,又未获人觐天颜,臣等思伊等回家日久,复近更番之期,各部事务,及攻战器械,一切机宜俱误,望皇上少霁天威,仍令入署办事。”初七日,皇太极命召集获罪诸王贝勒大臣等,于笃恭殿前,令诸王贝勒大臣等各人署办事,但不许人大清门。范文程等又奏日:“获罪诸王贝勒等,俱系皇上子弟,……令其入朝会公所未知可否?”皇太极不允。诸王贝勒大臣遂各赴署办事。十七日,多尔衮、豪格、杜度、阿巴泰等,言于范文程等日:“我等获罪深重,蒙皇上深恩从轻处分。我等愚诚,既不敢亲奏于上,若缄默不言,皇上必不召见我等有罪之人,自当哀恳,上必宥而见焉。然心中惶惑莫定,未审如何乃善,烦为我等议之。”范文程等奏闻。皇太极命范文程等传谕诸王贝勒大臣,令照旧各赴朝会之所,其在户部办事大臣有事,仍照常来奏。范文程等奏日:“诸王贝勒大臣当必欢忭,奏请谢恩,可否勉从其请,伏候上裁?”皇太极不允。范文程等传谕,王贝勒众大臣,遂进大清门,各入朝办事。在事关军国大事上,皇太极怄气,不许有过错的诸王、贝勒、大臣到六部、二衙门办公,显然不够理智,意气用事。

第二,过于重情。人可以重情,但不能过于重情。皇太极过于重情,因情重而伤身。皇太极爱妃关雎宫宸妃海兰珠病重,消息传到松锦前线。“是夜一鼓,盛京使至,奏宸妃疾笃。上即起营”。皇太极闻讯后,立即车驾启行,奔向盛京。皇太极在返回途中,宸妃已死。皇太极闻“妃薨,恸悼,卯刻,驾抵盛京。入关雎宫,至宸妃柩前,悲涕不止”。宸妃出殡,陈设仪仗,由东侧门,出盛京地载门五里暂殡。皇太极等率诸王等亲送。皇太极过于悲痛,不能自已。大臣奏言:“今者皇上过于悲痛,大小臣工,不能自安。”提出:“皇上一身,关系重大,况今天威所临,大功屡捷,松山、、锦州,克取在指颐间。此正我国兴隆,明国败坏之时也。皇上宜仰体天意,自保圣躬,勿为情牵,珍重自爱。”皇太极悲哀七日,“上居御幄,饮食顿减,圣躬违和。是日,午刻,皇后、宫妃,及诸王大臣,陈设祭物于神前,祈祷。酉刻,上方愈,稍进饮食”。皇太极过于悲悼,不能自持,以致昏厥。

朝鲜《沈阳日记》记载:“汗行出北城门至秫门外夫之(福晋)完敛处(诵经设伸祀之处),行大完敛……完敛处则设帐幕于野中,环簟作墙,造纸屋、纸塔,以五色纸为彩幡、彩钱撙、彩花等物,极其丰侈,费至万金云。僧道巫觋杂沓如祈祝之状。汗大加悲痛,归路哭泣不止矣!”

上面两例,可以看出:皇太极是一个性情中人,不善“己合”,既不能“制怒”,也不会“抑情”,任性所为,纵情不羁;身体过胖,血压又高,病情加重,盛年病逝。P53-54

序言

读朱熹《四书集注》,有一点感悟。学术之研究,有三种境界:能俗而不能雅,能雅而不能俗,既能雅又能俗。所谓“能雅能俗”,就是化俗为雅,茹雅为俗,亦俗亦雅,大雅大俗。

由是,联想到历史学。历史学的功能,各家说法不一。史学之功能,愚以为有五:一是传承,二是文化,三是社会,四是资治,五是学术。这五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可谓“五元一体”。我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讲“清十二帝疑案”,在中华书局出版《正说清朝十二帝》,冀以史学的五项功能,贯穿清史“正”、“细”、“慎”、“通”、“新”五说,试图有助于受众走出清史、清帝、清官的“戏说”误区。

一是“正说”。人类历史演变,主要靠文字、文物、口述和音像去传承,其中文字是文明史传承的主要手段。历史如果没有文字记载,今人怎么会知道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文字传承历史,贵在一个“正”字。《汉书·艺文志》载:“左史记言,右史记事。”记言记事,中正求真。许慎《说文解字》日:“史,记事也。从又,持中。中,正也。”又曰:“又,手也,象形。”“史”,就是用刀笔,记言载事,持中公正。因此,“中正真实”是历史学的基本特征。

“正说”就是按照历史原貌,向广大受众中正地、真实地讲述历史。“正说”是针对“戏说”而言。上世纪80年代以来,长达20年间,中国的影视和文学作品,对中国古代史,特别是对清朝历史、清朝皇帝和清朝宫廷,情有独钟,戏说成风。既引发了民众对清史关注,又使得人们对之疑惑不解。人们普遍期待正说清史,如同“久旱望甘雨”。“正说”讲的是历史,“戏说”编的是故事。小说家、影视家对清史、清帝、清官进行戏说,塑造人物,编创故事,那是艺术家们的事。对受众来说,看“戏说”时应知道这是“戏”,瞧的是热闹,不可以当真。史学家对清史、清帝、清宫进行正说,传承历史知识,提高文化素养,这是史学家们的事。对受众来说,看“正说”时应知道这是“史”,了解的是“真实”,不必图热闹。人们对“正说”与“戏说”都需要,既不能要求史学家去“戏说”,也不必苛求影视家去“正说”。然而,史学工作者有责任、有义务向广大观众和读者,正面讲述真实的历史人物、真实的历史事件、真实的历史故事。

二是“细说”。历史是有血有肉、丰富多彩的。教科书和史学著作通常是概括地梳理历史发展脉络,阐述重大历史事件,评述重要历史人物。“细说”,把学术视野聚焦在历史长河中的一些人物与事件上,进行深入细致的叙述。这些人物与事件,多为观众、读者所关注的重点、热点、疑点。人们往往需要了解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的细节,并期望专家学者给予特别的关心、详述、解惑和诠释。这就给历史学者一个机会,尽可能细致地讲述历史。我在“清十二帝疑案”和《正说清朝十二帝》中突出“正说”的同时,也注重“细说”。比如,人们需要了解光绪帝的死因,我就把有关光绪帝死因的五种说法,详列档案、文献、口碑、论著的观点与资料,分析综合,深入浅出,雅俗共赏,加以解说。既有鲜明观点、丰富史料,又有细致讲说、深入分析,并寓见解于叙述中。《圆明园惨遭焚劫》播出后,有的观众来信说“受到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这既得益于“细说”,也得益于“慎说。”

三是“慎说”。电视台的讲座,出版社的出书,都面对社会广大受众,必须乾乾翼翼、谨谨慎慎,正像《诗经·小雅·小X》所言的“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每一个人物,每一件史事,每一条分析,每一个论断,都要力求做到:文有征,言有据,不虚美,不隐恶,求真求是,科学缜密。讲稿、书稿可能有错误,正确的态度是:闻过则喜。我的《正说清朝十二帝》问世一年多,已经重印16次,每次都对个别疏误进行修正。既不能掩盖错误,也不能文过饰非。这里我讲一个“半字师”的故事。《巢林笔谈》云:“东海一闺秀作蓝菊诗云:‘为爱南山青翠色,东篱别染一枝花。’佳旬也。予以别字尚硬,为去其侧刀,人称为半字师。”我则碰到“一字师”的读者。《正说清朝十二帝》中转引光绪帝《围炉》诗:“西北积明雪,万户凛寒飞。惟有深官里,金炉兽炭红。”中国传媒大学张蔚同学来信说:“飞”字从韵律上应作“风”字,建议我查对一下。我托故宫博物院一位资深研究员,查对光绪帝《御制诗集》。回答是“风”字。没有亲自核对,心里忐忑不安。我亲自去故宫博物院图书馆再查对《清德宗(光绪)御制诗集》原文,发现“寒”字应作“严”字。就是说做学问应当亲自查阅第一手史料。严肃的历史学,文直事核,言必有据。史学工作者应有责任感,让社会上广大的观众与读者,对讲座或书稿,既觉得可亲,更觉得可信。

四是“通说”。司马光((资治通鉴·进书表》云:“监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嘉善矜恶,取是舍非,足以懋稽古之盛德,跻无前之至治,俾四海群生,成蒙其福。”我在“百家讲坛”栏目中,横向讲了清朝12个皇帝,纵向讲了清朝12个专题,既有横向阐析,也有纵向探索。贯通清朝全史、清朝列帝所演绎的内在联系,其兴衰、成败、治乱、福祸之镜鉴,需要集中地、系统地进行解说。比如,清朝的历史地位,296年间的十二帝,各有其历史贡献,世各有其治策弊端。那么,清朝的兴、盛、衰、亡,有些什么经验与教训呢?我说过:清太祖努尔哈赤既播下了“康乾盛世”的种子,也埋下了“光宣哀世”的基因。显然八旗制度是其“种子”与“基因”的一个表征。八旗制度是清朝根本性的社会制度。八旗盛则清兴,八旗衰则清亡。又如,清朝图强维新的八次历史机遇,单独看一次维新机会的丧失,可能看不清事物的本质。如果将顺、康、雍、乾、嘉、道、同、光八朝的历史机遇丧失,贯通来看,纵横联系,论考行事,察敝通变,从中找到一条鲜明线索,进而得到一点新的启迪。

五是“新说”。学术研究,贵在创新。历史学的学术功能,要促进学科自身发展。我在《正说清朝十二帝》一书中,运用了一些新视角、新资料、新分析、新论述。比如,关于顺治帝,从其同母后、叔王、爱妃、洋人、僧人五个关系切入。又如,关于康熙帝,则从其对自己讲学习、对朝政讲勤慎、对臣民讲仁爱、对西学讲吸纳、对子孙讲教育五个方面切入。再如,关于道光帝,道光朝鸦片战争失败的历史责任,既应看到其失败之必然性,又要剖析其失败之偶然性——指出道光帝应对鸦片战争失败负主要历史责任。另如,关于辛酉政变,以往多从“承德集团”与“北京集团”对立的两极进行“二元分析”。我则从帝后、朝臣、帝胤三股政治势力的对抗与整合做出“三元分析”。对咸丰帝则分析其“错、错、错”——错坐了皇帝宝座、错离了皇都北京、错定了顾命大臣。复如,关于宣统帝,对现行教科书、专著所论的“张勋复辟”,提出新见,切磋商榷。“复辟”一词,“复”者意为恢复,“辟”者意为君位;张勋作为一个长江巡阅使、安徽督军,其有何“辟”之可“复”?因之,我以“张勋兵变,宣统复辟”为题而展开对这段历史的阐述。

总之,“正说”、“细说”、“慎说”、“通说”、“新说”,旨趣在于体现史学传承、文化、社会、资治、学术的功能。这种尝试,尚在求索。对待历史,要在敬畏,应当敬畏历史。为什么要“敬”?因为吸取前人经验,会得到宝贵的智能;为什么要“畏”?因为重蹈前人错误,会受到历史的惩罚。对于历史,既不能浮躁,也不能片面。有两种极端的倾向:一种是忘却历史的耻辱,另一种是抹去历史的辉煌。正确的态度是,既不要抹去历史的辉煌,更不要忘却历史的耻辱。同样,对待清朝的历史,既不要忘却清史的耻辱,更不要抹去清史的辉煌。应正视以往的辉煌,要记住历史的耻辱。总结历史经验,牢记历史教训,劝奖箴诫,自强不息,如《尚书大传·卿云歌》曰:“日月光华,旦复旦兮!”

上文为笔者于2005年3月31日在中央电视台“清十二帝疑案”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稿(做了修改),代为序。

阎崇年  丙戌年春节于四合书屋

后记

本书缘起,略作说明。

2002年8月,我应紫禁城出版社之邀,撰写出版了《清朝皇帝列传》。书中分别对清朝12位皇帝,作了全面而简要的综合介绍。

2004年3月,我应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之邀,讲《清十二帝疑案》,既纵向讲了清朝1 2位皇帝的历史疑案,又横向讲了有关清朝的12个专题。

该讲座的文案稿,以《正说清朝十二帝》(图文本)为书名,于2004年10月,由中华书局出版;录音稿则由中央电视台交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于2005年8月以《清十二帝疑案》为名出版。

《正说清朝十二帝》(图文本)出版以来,承蒙读者厚爱,已经重印16次,印数33万馀册。最近,中华书局又推出《正说清朝十二帝》(增订彩图珍藏本),以飨读者。

本书特点,主要有三:

第一,增补内容。本书较《正说清朝十二帝》(图文本),增加《清朝十二帝总说》,包括《清朝历史的十大贡献》、《图强维新的八次机遇》、《皇位继承的四个阶段》、《清朝选官的科举制度》、《八旗制度的历史弊端》、《清朝兴盛的历史宝鉴》,在同治朝增加《圆明园惨遭焚劫》等。有的章节作了重大的调整和补充。

第二,订正疏误。《正说清朝十二帝》(图文本)每重印一次,必改正数处,如光绪帝《围炉》诗:“西北积明雪,万户凛寒飞;惟有深宫里,金炉兽炭红。”经核对《清德宗(光绪)御制诗集》原文,将“寒飞”改为“严风”,订正后的文字为:

西北积明雪,万户凛严风。

惟有深宫里,金炉兽炭红。

本书反映了《正说清朝十二帝》(图文本)增订后的文字。

第三,重新调整。本书插图273幅,其中有若干幅插图较为稀见;重新设计,从目录、书文到装帧、版式,从开本、纸张到色彩、印制等,均有创意,焕然一新。

本书出版,感谢中华书局李岩总编辑、宋志军主任;感谢北京满学会陈丽华荣誉会长暨学会同仁。感谢所有的关心者、支持者!

阎崇年

丙戌年春节于四合书屋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29 19:5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