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人画山水、竹石、人马、花鸟,优于此或劣于彼。公悉造其微,穷其天趣,至得意处,不减古人。……他就是我国古代著名的书法家、美术家赵孟頫。在书法方面,篆、隶、真、行、草无一不精;在绘画方面,于山水、人物、竹石、鸟兽无所不能,取材广泛,技巧全面,为元代文人画开启先路,论者以为乃元画第一人。本书以充满感情的笔调,记录了这位伟大艺术家的辉煌一生。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松雪斋主(赵孟頫传)/浙江文化名人传记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万斌 |
出版社 | 浙江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他人画山水、竹石、人马、花鸟,优于此或劣于彼。公悉造其微,穷其天趣,至得意处,不减古人。……他就是我国古代著名的书法家、美术家赵孟頫。在书法方面,篆、隶、真、行、草无一不精;在绘画方面,于山水、人物、竹石、鸟兽无所不能,取材广泛,技巧全面,为元代文人画开启先路,论者以为乃元画第一人。本书以充满感情的笔调,记录了这位伟大艺术家的辉煌一生。 内容推荐 在中国美术史乃至中国文化史上,赵孟頫是一位博学多才的杰出人物。 在绘画方面,于山水、人物、竹石、鸟兽无所不能,取材广泛,技巧全面,为元代文人画开启先路,论者以为乃元画第一人。绘画理论上提倡复古,主张“画贵有古意”,崇尚唐人,反对南宋院体中柔媚纤巧画风。明人王世贞说:“文人画起自苏东坡,至松雪敞开大门。”这句话基本上客观地道出了赵孟颛在中国绘画史上的地位。 在书法方面,篆、隶、真、行、草无一不精,在当时便有“上下五百年,纵横一万里,举无其匹”、“书法称雄一世,画入神品”之誉,在书法史上放出了空前的复古集成的异彩。他的楷书,与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并称“四大家”,世称“赵体”。元朝一代书法,几乎无不在他的笼罩之下,乃至明清两代以至今日,凡有志学书、探讨古人笔法者,无不从他问径得法,形成了风格鲜明的赵派书家群。 他还善于诗文、考据学,精通音乐,并在篆刻艺术、鉴定古器物上皆有一定的成就。在印章一道,也建树甚高,他力主汉印质朴之美,将汉印之美从古印中独立出来,从而奠定了篆刻艺术以汉为宗的文人印章审美观,并创以精妙的小篆写印,开元朱文之一脉。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末世皇孙国亡梦断 皇族王孙生不逢时 家族的熏陶家乡的馈赠 国乱如麻发愤苦学 隐居林泉书画寄志 自喻蕙兰屡次辞荐 结识戴、袁成莫逆之交 艰难抉择被荐应召 第二章 初赴大都外任济南 出山北上热诚入仕 官场初挫自悔自责 身当恩遇忠直报元 激流勇退外任济南 宦游南北交友阅古 钟情艺术追踪晋韵 钩摹印史提供范本 第三章 休病江南抒胸中丘壑 知己相逢绘鹊华秋色 聚杭共赏各有所得 居莲花庄潜心艺事 托物言志抒胸中意 第四章 提举江浙儒学首领江南文人 公务交游虽仕犹隐 夫唱妇随你依我依 绘江南水村袭北宋画风 悼念胆巴绘红衣罗汉 扛鼎力作永垂史册 精金美玉珠圆玉润 第五章 再次赴京官至一品 连跋兰亭论书学观 受仁宗宠遇官至一品 盛名之下门生芸芸 南赵北高、崾文化大融合 儿亡妻病请求南归 旖旎丹青色风流满世问 人书俱老二王活精神 第六章 晚年致仕病逝故里 痛失爱妻淡漠虚名 笃信佛禅以僧为师 年老多病作书而逝 故人已去逸闻永传 夫妇合葬相伴泉下 一家能书千古美谈 第七章 艺盖群伦名留太空 丹青古意名画第 复兴晋法独步书翰 诗文篆刻多才多艺 赵孟颊大事年表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家族的熏陶 家乡的馈赠 虽然赵孟頫出生在赵宋王朝风雨飘摇的历史年代,但从小就因家族显贵,大量的藏书和与文人士大夫的密切交往,为他攻读诗书、研习书画提供了较好的物质环境。这正是一个封建文人在成长初期所理想的条件。赵孟频得赵宋文化之沾溉和滋养不同于一般的文人,他有着一般读书人所没有的皇孙的身份,也就是说他出身于当时社会最高贵的家族,其身上深厚的文化修养和卓越的艺术禀赋与这显贵的皇族血统不无关系。 赵宋皇族是一个有着浓厚的艺文传统的家族。这种传统早就从奠定佑文政策的赵匡胤时就已经开始了。赵匡胤虽为一介武夫,却很懂得文治的意义和文化人的重要。登基称帝后,为了顺应形势的变化发展,很快由一介武夫变成为“性好艺文”的尊儒重文之君,而且能诗能文。在他的文治努力下,“遂使三代而降,考论声明文物之治,道德仁义之风,宋于汉、唐盖无让焉”。据传,当初赵匡胤黄袍着身之后曾秘密地制作了一块“誓碑”,誓词共有3条,其中一条就是“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此事不见于正史,但不管它是否确切,“不杀士大大”的说法与宋代历史则基本符合。从总体上看,其他朝代士大夫动辄被杀头情况在宋代并不存在。对文人的爱护和尊重,实质上是对文明和才学的敬畏。正是这种敬畏促成了宋廷佑文的基本国策,也造就了一个“文采风流”的皇族。 宋真宗更是锐意文史,他亲自为龙图阁撰制和书写文词,并召近臣前往观赏,说:“朕听览之暇,以翰墨自娱,虽不足以垂范,亦平生游心于此。”后来宰相丁谓请求将其文词镂板发行,从内宫一下就拿出了722集,可见真宗真是雅兴不浅。 后世历代皇帝多有风流儒雅之人,宋仁宗即是一个诗书皆通的风雅之帝,“幸宝文阁,为飞白书分赐从臣。作《观书诗》,命韩琦等属和”。宋英宗好读书,行似儒者。宋哲宗为太子时曾手书佛书,为父皇祈福,“所书字极端谨”。 宋王朝建立伊始,就把经营翰林图画院作为重文政策的一部分,给予画家以各种优厚的待遇。同时在王室中也竭力加以提倡,博雅赅洽,丹青自娱,蔚为风气,直到南宋亡国,擅长绘画的帝王宗亲代不乏人。在宋代历朝的国君中,最具艺术气质和卓异才华的当数宋徽宗赵佶了。赵佶是历史上有名的亡国之君,不过从艺术史上来看,他则是一个杰出的画家、书法家,还能诗擅词。他艺术上的光辉成就和政治上的暗弱无能恰成强烈的对比。 赵估自幼即酷爱书画,即位后,对绘画的关怀比对国家大事更为用心。他选集了三国以来的古今名画1500件,名做《宣和睿览集》,另外还敕令编撰了《宣和书谱》和《宣和画谱》。赵估的绘画艺术成就突出,尤以传统的工笔重彩花鸟画最有特色,传世作品也以花鸟画较多,现故宫博物院、辽宁省博物馆和台湾都藏有其真迹,尚有不少流散国外。也能作人物、山水及各种杂画,画法以精细工丽为主,妙趣自然,一丝不苟,凡签名及题句都用他独创的“瘦金体”书写,字体秀劲,画面工丽,相得益彰。 P9-10 序言 浙江这块并不算太广阔然而深厚的土地,哺育了众多的文化名人。他们为文化的传承,更为文化的创新,竭尽了他们的才智,取得了伟大的成果。据我们的粗略统计,元明清三代中,浙江一省的文学家皆占全国总数的五分之一。而现代史上,浙江文化名人之多、涵盖领域之广更使人瞠目结舌!面对这么一块丰厚的文化宝藏,今天如果不做点什么,岂不愧对先人! 开辟鸿蒙,旧事难具论。但据新的研究成果,可知约在十万年前,“建德人”已在浙江大地上活动。马家浜文化、河姆渡文化是六七千年前的胜景,四千多年前的良渚文化则透出了文明时代的曙光,充分证明了中华民族的多中心起源说。不过,与后来得到迅猛发展又逐渐被确认为华夏文化核心的中原文化相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早期的浙江文化弱势地位明显,良渚文化的神秘消失,也许就是这种弱势地位的原因或者结果。 尽管到西汉,浙江一带仍被视为“方外之地”,但是,即便从较狭窄的中原文化的角度看,浙江文化也已经能够成为那曲多声部合唱中的一个声部了。春秋时期的范蠡是一个成功的政治家和企业家,同时也是一个洞明世事的经济学家。而王充,则以他的《论衡》震动了汉末的京兆。 魏晋南北朝时期与两宋时期的两次从北到南的人口大迁徙,以及吴越钱氏保境安民,是浙江文化后来得以繁茂的关键。这其间的安史之乱,也是北南文化彼消此长的关节点。自此,浙江这块美丽的土地开始得到大规模和深层次的开发,优美的山水给了艺术家、诗人,乃至高士高僧无尽的灵感。浙江人才迭出,各展其技,已然引起全国的注意。艺术家王羲之、王献之、曹不兴、智永、虞世南、褚遂良、燕文贵,文学家谢灵运、沈约、骆宾王、孟郊、寒山、拾得、罗隐、周邦彦,宗教界的智颉、杜光庭,科技界的沈括、毕异、朱肱,都是对中国文化卓有贡献的人物。 南宋政权定都杭州后,浙江文化旋即在中国文化的舞台中心进行了令人崇敬的表演。这一表演一直延续到了清代。也就是说,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后半期,浙江素领风骚,对中国文化贡献卓著:在思想学术领域,涌现出永康学派陈亮、永嘉学派叶适等重事功、重现实的思想巨擘,他们的主张在今天仍然成为浙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思想资源;王阳明的心学独树一帜,引领了明代思想解放的滔滔洪流;黄宗羲对政治社会的深刻反思,击中了传统中国的根本弊病。而黄氏与章学诚,则为中国史学的重镇。文学领域,则有陆游、朱彝尊、龚自珍等大诗人,更有高明、徐渭、李渔、袁枚等与市民阶层有深刻联系能道时代之先声者,亦有刘基、宋濂、于谦等在政治领域大有建树且文学亦可观者。艺术大师也极多,如马远、夏畦、赵孟颛、黄公望、吴镇、王蒙、陈洪绶等,不仅为一代名家,亦可为后世垂范。诸多的藏书家、刻书家和文献大家如范钦、严可均等为文化之邦增添了浓郁的文化气氛。在与海外文化的交流沟通上,浙江也处于领先地位:陈元赘、朱舜水为中国文化远流日本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而李之藻、杨廷筠、李善兰等则师法西方科技,开中国文化近代化之先声。 西风东渐,古老的中华从沿海泛起新浪。这一次在文化史上几可媲美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使浙江有幸再一次位居中国的发展前沿,浙江文化在20世纪再次放射出异彩。转型期的文化大师,浙江有了王国维、章太炎、蔡元培。而鲁迅更以其超凡的艺术感受力和深邃的历史洞察力,成为世界级的文化巨人。举凡文学、艺术、教育、出版、学术、新闻,浙江无不人才济济,傲视全国,如茅盾、夏衍、郁达夫、吴昌硕、潘天寿、夏丐尊、张元济、胡愈之、钱玄同、陈望道、邵飘萍、曹聚仁等等,皆可谓自成一家的文化巨擘。在新兴的科学技术界,浙江亦出类拔萃,有竺可桢、金宝善、姜立夫、严济慈、童第周、赵忠尧等著名科学家。20世纪已经逝去,但我们完全可以期望浙江的文化在新千年发扬光大,再放异彩。因为时代需要,因为中国需要,我们更希望因为世界需要!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为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综合学术机构,一方面以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另一方面也要秉承浙江文化的传统优势,总结浙江文化发展的宝贵经验,为文化的创新发展竭尽绵薄。在浙江省委、省政府建设文化大省的号召下,我们毅然启动“浙江文化名人传记”系列丛书一百部这个我院建院以来最大的科研项目。通过为浙江文化名人立传,既可借以反映浙江文化发展的总体面貌,也有利于今人见贤思齐,努力进取。目前丛书正在陆续面世,我们一定团结各方力量,坚持学术标准,争取近年内完成这个浩大的学术工程。 本丛书共为一百部,其中古代五十部,20世纪五十部。本丛书中之文化名人,我们一般采取以下准则选取:(1)生在浙江,或其主要文化成就在浙江完成者;(2)卒年在2000年底前者;(3)在某一文化领域作出巨大贡献,在全国有重大影响者。另外,丧失民族气节者不入选,个别资料奇缺者亦暂不入选。其中选目,若有不甚恰当者,希社会各界批评指正。 本丛书从创意始,就得到了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浙江省财政厅的正确指导和真诚帮助,得到了诸多学术界前辈的支持,得到了各兄弟单位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更值得一提的是,得到了众多文化名人的亲属及有关人士的无私协助。在此良好氛围下,我们唯有在今后几年焚膏继晷,埋头苦干,将这项工作尽可能做好,庶几不负社会之公望! 是为序。 万 斌 2003年春于杭州 后记 元代为时近一个世纪,就书画论,赵孟頫不论在哪个方面,对当时或后世的影响可谓无有出其右者。他的艺术成就,应当包括书法绘画、文学(经、史、散文、诗词等等)、书画文物鉴定以及音乐、篆刻等各个方面。可以说,他是第一流的政治家、经济学家、文士、诗人、音乐家和书画家。他的天才可与艺术界的伟人列奥纳多·达·芬奇、米开朗琪罗和鲁本斯相提并论。故对于元代书画的研究,赵孟颊应该是一位中心人物。 然而,这么一位伟大的艺术家因为以宋室身份仕元而遭致许多非议。新中国成立后,各地出版社虽然出版过一些赵孟频的书法碑帖,有关杂志也发表过他的一些书画作品,但迄今为止一直还没有看到一本较全面地介绍他的专著。关于他的生平、思想、艺术观、作品、笔墨技法等,文献所载或详或略,或仅记叙,或兼评论,其方式不尽相同,其中有些不易找到,亟待汇集、综合、改编,以便读者研究查考。但要真实全面地写好赵孟颛,还其700多年前一个活生生的艺术大家的真实面貌,确有许多难题。 在艺术评判与封建伦理的双重标准下,赵孟頫成为书画史上争议最多的人物。围绕赵孟頫,学术界历来有许多颇有争议的问题,例如他的人品和书品的问题,他的画学观书学观的问题,他的诸多作品的真伪及创作年代、创作意图的问题,乃至他的婚姻及子女生卒年的问题等等。由于年代久远,资料匮乏,许多历史记载又相互矛盾,而作为第一手资料的赵孟颗大量信札又都只署月日而无纪年,甚或缺月少日,且也存在真伪问题,必须去伪存真,方可加以利用。而本传又不能写成纯考证性的文字,因而在对待许多有争议的问题上,在依据《元史》、杨载《行状》、信札等原始资料的基础上,取其自己认同的观点加以记述,因而在一些问题上,有争议是难免的。 历史的功过自有历史来评判。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将非艺术因素作为品评书画家艺术水平高低的做法,已越来越没有市场,因为这种方法是不科学的。诚如黑格尔在《哲学史讲演录导言·序》中所认为的:“我们必须承认这是一个正当的要求,即对于一种历史。不论它的题材是什么,都应该毫无偏见地陈述,不要把它作为工具去达到任何特殊的利益或目的。”赵孟颊是在一种特殊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具有特殊地位的历史人物,对他艺术生命的评判,应该注重从时代与个人的互动中去做全面客观的分析与把握,以避免过去一些只注意对个人因素的透视而忽略历史背景因素的谬解与偏见。赵孟頫生活于宋元交替的年代,他出仕元朝已是元朝政权日趋巩固稳定之时,他要在社会上有所作为,必须依附于新的政权,否则,要实现自己的抱负是很难的。事实证明,他出仕元朝之后,加强了社会联系,开拓了自己的眼界和胸襟,广泛接触了朝野的文化界人士,这对于他在艺术上的成长和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面对蒙古贵族入主中原的社会时局,汉民族进行的各种形式的反抗斗争,包括士阶层的隐退山林、消极抗争的行为在内,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内都属不甘于受奴役和压迫的表现,都应给予肯定。而对那些通过各种途径(自愿的或被迫的)与元蒙统治阶级采取了合作的态度的人,则应从他们在整个民族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如何给以恰当的评价,而不能仅从其人生道路的选择不同而轻率地予以否定。历史地分析那些服务于元朝政权的汉族知识分子,会发现他们中不少是通过自己的行动在捍卫、弘扬着汉民族的先进文化的同时,也改造和提高着蒙古族的文化水准和政治素质,可以说正是通过这些人的努力,使一个向以“杀伐、狩猎、宴飨”为生存主旨的民族步向文明,也使各民族的文化得到交流融会,汉民族的文化得到发扬光大,赵孟颊仕元后起到的正是这个作用。 这是王朝闻主编的《中国美术史·元代卷》中评价赵孟頫仕元的一段话,我认为较客观和公正。过去,人们谈及赵孟頫时往往把他的出仕和书画艺术割裂开来,因此,也就无法对他作出历史的、实事求是的评判。作为我国元朝初期的一个上层封建文人,他在从事政治活动和履行公务的同时,不但有一套比较系统的理论主张,而且进行了艰苦而勤奋的艺术实践,留下了大量的书画艺术作品,其创作和理论为元代以至后世的美术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的功绩是不可抹煞的。对此我们归根结蒂要承认他的存在,肯定他的成就,研究他的艺术。 浙江湖州地域山清水秀,环境优雅,是典型的江南水乡,自古便有着丰厚的文化资源,茶文化、丝绸文化、湖笔文化、美食文化、民俗文化等都具有别具韵味的地域文化特点和长久的生命力。赵孟颗生于湖州,长于湖州,即便在大都为官期间也时时想念着家乡。赵孟频一生处于归隐与出仕两难之中而特别思恋故乡的独特的心路历程,在其传世的诗文书画艺术中可以得到充分反映。翻开他亲自编定的《松雪斋集》,其诗文内容与一般封建知识分子之作大有差异,它没有慨然谈功名的激情,更没有“名满四海”的满足与骄傲,大量诗文以出仕和归隐为主题,表现的是对仕官的无奈、对归隐的向往、对高士的景仰、对故乡的眷恋。 人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是讲地理环境对人的气质及文化素养的影响。尽管说不清赵孟颊书画变迁的细致因缘,可是生活在这样山清水秀的清丽之地,再质朴也会变得灵秀,再古厚也会变得鲜莹。有哪一位艺术家不乐于与自然结缘呢?美国的梭洛,有两年半的时间里远离都市,独自在宁静的华尔登湖畔结庐。这里乏人问津,落叶满地,黄花堆积,却使人心灵比任何时候都澄澈和灵动。许多艺术家的这种行为,为的是给疲惫的生命以静养和呵护,找回在都市中失去的生命怡悦。赵孟頫也不例外。我想,倘若赵孟颓久居都市,不受江南山水熏染,没有南北宦游的独特经历,他笔下流动的或许就不是今日的风采了。如果这样,赵盂烦或许就不是当今意义上的赵盂烦了。幸好人生没有如果。 我国书画艺术经过无数书画家们的探索和苦心栽培,千百年来,一向有东方艺术核心或灵魂的说法。笔者是个史志工作者,对中国传统书画只是个业余爱好者。因为是书画殿堂的“槛外人”,自问还没有多少门户之见。再从美学角度来说,艺术美感的审美知觉是在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影响下,从感性知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人们的审美知觉除了具有社会普遍性外,还不可避免地会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主观差异j陛。因为这个缘故,笔者在写作这本书时,就难免会在力求客观记述的同时,带上一些个人的主观理解。敬请批评指正。另外还要说明两点: 一、关于赵孟頫诗文集名的问题。 赵孟頫生前将自己诗文辑成《松雪斋文集》,友人戴表元作序,(后)至元五年(1339)其子赵雍将其诗文辑集付梓,并请时为湖州总管何贞立为此集作跋,沈伯玉依此辑成《松雪斋文集》,系赵孟频诗文集的最初刻本。以后不断翻刻,集名不断变化,篇目亦有增损,如明正德七年(1512)方选刊本《松雪斋文集二卷》、明万历江元禧校刊《松雪斋集二卷》以及唐廷仁刻本《新刊赵松雪文集四卷,外集一卷》等。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曹培廉校正讹缺,辑为《松雪斋全集十卷,外集一卷,续集一卷,附录一卷》,是为“城书室本”。康熙五十七年(1718)萧龙江辑《松雪遗稿一卷》。此外,词集有: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侯氏亦园刻本《松雪斋词一卷》,稿本《松雪斋词一卷补遗卷》等。诗集有:元至正元年(1341)虞氏务本堂刊本《赵子昂诗集七卷》等。1986年浙江古籍出版社印行《赵孟頫集》,任道斌先生校点。本书所引出自元沈伯玉刊本,“四部丛刊”初编集部,封面集名《松雪斋集》,内文集名《松雪斋文集》。为避免行文繁琐,本中所引诗文凡有题目的,不再一一指出卷数。 二、关于资料出处的问题。 本书在撰写过程中,某些章节和生平年表中借用或摘引了他人的著作和论文资料,尤其是赵维江所著的《赵孟頫与管道升》一书及任道斌所著的《赵孟颛系年》、单国强《赵孟頫信札系年初编》、杨振国《赵孟颗的(谢幼舆丘壑图)和(吴兴清远图)及其与六朝画风的关系》、洪再新《赵盂频红衣西域僧(卷)研究》等论文,在此一并表示诚挚的歉意和感谢。 作者 2005年9月于湖州 书评(媒体评论) 他人画山水、竹石、人马、花鸟,优于此或劣于彼。公悉造其微,穷其天趣,至得意处,不减古人。……然公之才名颇为书画所掩,人知其书画而不知其艾章,知其文章而不知其经济之学也。 ——杨载 赵魏公以艺文名天下,及用篆籀法施于绘事,凡山水,仕女、花竹、翎毛、木石、马牛之属,亦入妙品,修道先生云:“广长三万里。上下二百年,唯公一人尔。”信然。 ——宋濂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