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托普检讨(企业大败系1)
分类 经济金融-经济-企业经济
作者 何忠平//杨志宏
出版社 当代中国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托普软件是一个什么的软件?  

托普曾经风光无限,却瞬间崩溃,是猝死于战略还是暴毙于战术?

“后托普时代知的变异样本在全国到底又上演了多少精彩故事?  

溃败之际,宋如华的“忏悔”为什么还是不能挽救托普顶峰背后的疯癫?  

宋如华会不会成功复出,像史玉柱一样?  

作者通过长达3年的调查,首次深度披露托普系12年沉浮真相,力图在历史中还原一个真实的托普,并努力追问托普之败究竟是谁之罪。

内容推荐

传说中托普的第一桶金掘自青城山,为什么说与“中功”有关?  

托普系控股、参股了哪150家企业?

2001年,托普冠名上海申花队的1000万美金哪里来的?

托普科技上市前夜,来自香港的一封紧急传真是什么?

在十周年庆典之夜大闹成都双流国际机场,宋如华是酒醉还是心乱?

招聘5000名软件工程师的内幕是什么?

记者街头被打与托普内部的“特务”机构有何关联?

宋如华通过哪些渠道转移了多少钱到美国?

宋如华为什么一直留着平头发型?

……

有人说,1995年托普内部组建了秘密“特务”机构;有人说,托普伤害了全中国程序员的心;有人说,托普系“三驾马车”的资本秘闻永远都讲不清……

《21世纪经济报道》资深记者、宋如华前秘书等联袂大曝“托普经济帝国”沉浮真相,首次深度披露托普系150家企业名单及宋氏“忏悔”报告等,全面第一手的资料、赤裸裸的,“第一现场”,我们在历史中追问:到底是谁成就了宋如华?

目录

引子:1992—2004年

第一章 30岁前:苦孩子、大学生、副教授

在那遥远的小山村

两次高考11个茶叶蛋

一个农村青年的大学生活

山重水复的雅安“社教”

第二章 “弃教从商”四年三曲“托普楚歌”

“下海”!妻子的渠道

骑三轮车送货的教授

“7·18”是个’“良辰吉日” 

“第一桶金”掘自青城山?

来自红庙子的一个电话

托普“红旗能打多久”?

1995年桃花村“歃血盟誓” 

“让我们向上帝宣誓”

“二号人物”出走托普纪实

第三章 托普软件:历史深处的诡秘

帝国的“时间开始了” 

锁定“川长征”的台前幕后

重组“第一步”:真实的谎言

四川省体改委主任大怒

没有退路的“第二步”:谁买单?

“西部软件”:一炒二限三送

1998年“证券市场最受关注的重组典型案例” 

神秘的“锅盖”与“我们今年赚了2个亿” 

自贡风波:有人要让宋如华当众出丑?

恳请给予一次“表现的机会” 

带个银行行长看看就可以贷款

第一次进中国证监会的门

高勇说“增发条件不成熟”后

一个小股东的质疑信

增发仅有官员支持,还不行

“这么多钱,怎么用啊?” 

洪涛被抓:都是钱惹的祸

托普软件收入来源大揭秘

谁该为托普软件的原罪负责

托普软件曾经的整改档案

“这个世界本来就比较复杂”

第四章 别了,www.chinese.com!

那个域名价值12万美元的网站

倒过来干,“让我们一起搞大!” 

开到九寨沟的网站联盟大会

声西击东,奇袭“金狮股份” 

谁是“金狮股份”第一大股东? 

进出“隐秘”的顶峰投资公司

炎黄在线配股计划受阻后

chinese.corn的升级版COl工集团

*ST炎黄:一个诉讼缠身的“道具” 

谁的“中国物流实验基地”?

第五章 托普科技原罪:道可道非常道

上市前夜的一份传真件

第一家A股上市民企分拆赴港挂牌

“天天向下”的托普科技

还有谁差点被托普重组

档案链接:托普系“三驾马车”股权结构图

第六章 “传媒第四城”托普的那一场风花雪月

被“关门打狗”了?

《商务早报》、《蜀报》同时停刊

进退《四川文化报》

托普“背靠很大的权利”

投资报业的两个内幕

出局者托普:谁洗谁的牌

除了“死”,别无选择

4300万一场游戏一场梦

第七章1 000万美金冠名申花足球彻底调查

上海滩缘怨一念间

一个为扬名一个为求利

“1 000万美金”只是一个噱头

好聚好散?宋如华偏不干

面子的问题

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诉讼

兔子与窝边草:四川伤透了心

第八章lT界最大的“地主”

27个软件园:“帝国”生死棋局

从“东大软件园”看出新门道

“民营企业还有审计部?”

托普出川:玩的是“苦肉计”

西部软件园第一个分园的沉浮

“到华东去,那里有的是钱!”

乌托邦式的“千里软件产业带”

一个圈地样本:上海南汇县的那块地

上海东部软件园的5个“最”

圈地诀窍:“用投资换市场”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软件园政策

档案链接:托普27个软件园名单列表

第九章 “信息化”战略流产纪实

宋氏眼中的“托普问题”

攘外必先安内

包治百病的“信息化”战略

又一个“形象工程”流产‘

第十章 “5 000名软件工程师”招聘内幕大起底

为搞“十周年大庆”想买一架飞机

一个有着周年情结的企业

一次公开的“醉”酒

还要招10 000名软件工人

到底招聘5 000名什么

“7·18”的一封“致敬信”

大闹成都双流国际机场

一场12天的“人际”盛宴

“媒体风波”中托普沉默再沉默

宋氏解读康熙皇帝的“三杯酒”

考官被问得瞠目结舌

“现在起码有180万人都讨厌宋如华” 

第十一章 托普裁员:等待救赎的败相

无事可做的“软件工程师”们

“休克疗法”: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托普裁员一波三折

“我在托普的日子” 

“sTOP'’真的是“到此为止”

“我不会采取过激行为离开托普” 

第十二章 托普批判:魔鬼藏在细节中

1996年《托普典章》是“大救星”?

不“搞”出来不准做老总

比《华为基本法》还好

股东“一觉醒来就有笑的”

不是车多,是口子太多

为人民服务——要收费

敌人的敌人,还是敌人

曾经宋如华眼中的联想

被边缘化的核心竞争力

托普产品的“前世今生”

托普市场战略“变形记”

托普有多少个财务总监

自称败笔的“双百工程”

风险金事件:底层员工“网络暴动”

《托普典章》背后的“绝活” 

一个上海股东的托普梦:是谁骗了他?

去美国前宋如华的最后一次检讨

第十三章 2003—2004年:回天无力“帝国”崩塌

一场无疾而终的“反省”运动

“没有子弹,心里就发慌” 

“5·12”秘密财务大清理会议-

绝密文件:《托普集团内部结算管理办法》 ‘

托普11周年:把名字刻入石头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街头被打悬疑

新的《托普集团章程》出笼

宋如华的最后一次公开露面

走了,“我一定会回来的” I

第十四章 宋如华归来耶

后宋氏时代的托普“浙江帮”

废墟中指点“未来”:从狼变成刺猬

Quixit=Quick Exit:又牵出一家神秘公司

Harrison song洛杉矶卖书卖茶

“自查”、拍卖、退市“三步曲”

“后托普”产业变异:教育、土地与“壳”

附:托普蛛网。150家企业名单

跋:非如此不可吗?

试读章节

在那遥远的小山村

帝国,斜阳,归人。

2004年仓皇离境前,宋如华对到机场送行的两位下属说:“我会回来的!”回想起两年前的托普“十周年庆典”——巨资包下专机、前呼后拥、处处嘉宾助兴、觥筹交错——无限风光恍如一梦,此番_去却不知几时能归,去意彷徨的宋一时语咽,极尽凄凉。

草创时期像“水泊梁山”,鼎盛时期像“太平天国”,这不仅是托普也是中国大多数民营企业无法摆脱的怪圈。宋如华真的还会回来吗?托普就只是一个“死亡”样本吗?

1962年4月24日,宋如华出生在绍兴平水乡长塘头村一个清贫的农民家庭。从绍兴到他的家乡,要翻越几十里蜿蜒曲折的山路,那里茂林修竹满山遍野,还要经过池塘、小河。长塘头村位于会稽山脚下一片平缓的山坡上——山洼处有一汪碧绿的水潭——据当地懂风水的老人讲,此处山形绵延如卧龙,水潭如龙珠,是个出人物的地方。

宋如华的父亲宋金根,早年读过几年书,是村里的“文化人”,担任大队会计,宋如华出生时,宋金根已有两个女儿。给儿子取名叫“如华”,宋金根和妻子的想法很朴素,自然是希望儿子将来不仅有着年少如华的容颜,还有着繁花似锦的前程。

家境的贫寒并没有影响到宋如华快乐的童年。在双亲和姐姐的照料下,幼小的宋如华非常听话,不像农村一般的男孩——一调皮捣蛋、下水爬树、打架斗气,在姐姐的“带领”下,宋如华还时不时帮着体弱多病的母亲做点家务事,比如送水、煮饭。

那时的中国农村正处于“文化大革命”的前夜,充斥了各种扭曲的激情。1960年底,各地农村陆续恢复了1958年前的合作社经济制度。

一转眼,宋如华就到了该上学的年龄,对其寄予厚望的父亲深知文化的重要性,再三叮嘱他要好好学习好好读书,读书苦,但读出来了,就会出人头地。

正当大家对未来充满美好期待时,母亲的早逝让全家措手不及,悲伤的气氛犹如那夏天的滚滚乌云,把宋家的上空挤了个满满当当。7岁的宋如华有一种从山顶跌人谷底的压抑,他哭着闹着要妈妈,早早懂事的姐姐擦干眼泪,一把搂住他……

寒风扫树,落叶打肩。外面的风一阵比一阵紧,又一个冬天来了。P4-5

序言

引子:1992—2004年

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的企业家开始以整体形象走上社会舞台。新中国开始拥有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家,如果从1992年算起,至今也不过十多年的历史。但就是这十多年,有人说中国的企业家至少经历了4次暴富机会:从最初的下海经商潮,到后来海南地产泡沫,再到国内股票市场的投机狂潮,最近的机会是各种版本的网络传奇。

不断地制造不良资产,不断地处置不良资产,是中国经济的一个怪圈。其实,无论是制造还是处置不良资产,也都是“非常高级”的暴富机会。“托普神话”已证明了这点。

1992年,托普诞生于西部。2004年,“托普经济帝国”崩塌。

中国的西部,被人一贯认为“封闭”、“落后”。事实上,那里从不缺少惊喜。比如四川,它是中国内地最早的股份制发祥地:中国内地第一篇股份制文章是四川省社科院的学者1986年在《工人日报》上发表的;在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革中国内地最早是从四川开始的;中国内地第一次股份制研讨会是1986年在自贡召开的;中国内地4家最早发行股票的公司,成都蜀都大厦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之一;成都的“红庙子”是中国内地最早自发形成的股票市场……

1992年的改革之春,同样让西部人喜出望外。那年夏天,成都电子科技大学一位刚过而立之年、曾被体制内外人士普遍认为非常有培养前途的副教授与另外两位合作伙伴怀揣5 000元“下海”了。他,就是宋如华,一位生于浙江的男人。

激情总要付出代价。当时无序而狂热的房地产开发,造成企业资金被“压死”,民间资金被“套牢”,各种名目的集资款被“抽空”。1992—1998年,全国GDP峰谷落差平均为4个百分点,而海南省为35.9个百分点,大起大落,位居全国之首。

最终从“泡沫”中全身而退者,寥寥无几。其中,就有宋如华和他的托普。“身单力薄”的他竞能死里逃生,这是大多数人都不曾想到的,包括他自己可能也没想到7年后会成为《福布斯》中国内地排名前50位的富豪、8年后会拥有3家上市公司、10年后集团下属150家公司。

名是利的影子。凡一个人在某个领域展现出超常的创造性,英雄的“神化”过程也会随之开始。宋如华先后获得了“中国IT界十大风云人物”、“中国软件行业最杰出青年”、“四川省第十届优秀企业家”、“成都市第四届十大优秀青年”、“成都市第五届十大杰出青年”、“成都市劳动模范”、“四川省劳动模范”等称号。2000年、2001年以及2002年,他还连续人选《福布斯》杂志中国富豪前100名。若干年后,如果“托普神话”能够继续,一定也会有人一针见血地指出: “时势造英雄”。

凝重的,是那一段岁月;依稀的,是那一段人生。2004年,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出台前夜,“托普经济帝国”黯然落幕。回天无术的宋如华将自己持有的托普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托普软件控股母公司)1 800万股股票,以总价人民币2元的价格转让给了他的两个下属,并辞去托普集团董事局主席职务,以治病的名义远走美国……

托普12年,宋如华一进一出之间的起承转合,尽显轮回的悲剧性。又因为“托普经济帝国”的崛起与崩塌刚好发生在1992年和2004年这两个历史节点之间,自然也使其具备了独特的标本意义和珍贵的研究价值——是谁成就了宋如华?又是谁弹奏了“托普楚歌”? 

如果说以理论素养而闻名、以大陆首富而名噪一时、以“倒飞机”事件而一举惊天下的牟其中,是20世纪80年代末的“神话”;1962年生的昔日IT“首富”、年轻人心目中白手起家的偶像、巨人集团负责人史玉柱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传奇”;那么,弃教从商的宋如华编织的“托普经济帝国”则是21世纪初的一个关于顶峰与疯癫的“盛世泡沫”。

这三人,都是一夜间名闻天下,又都在一夜间轰然倒台。

至今,牟其中还被关押在武汉的监狱中。在这三人中,他的命运最悲惨。和他相比,史玉柱遭到的挫折并没有好到哪里去,1997年初,巨人大厦未按期完工,媒体地毯式地报道巨人的财务危机,不久大厦停工,遗留给巨人集团和史玉柱的是高达2.5亿元的债务。长江后浪推前浪,尽管同样是倒台,但宋如华不但没有吃牢饭,反而比牟、史进退更“从容”,他出走美国1年多,至今仍是一个没有被立案调查,更没有被司法机关认定触犯刑法、民事法律法规的公民。

历史从不自动呈现其本来面目。其实1997年,宋还专门拜访过牟和史。那一年,中央正在酝酿以扩大内需为主基调的宏观调控政策,托普刚刚从“内叛风波”中恢复元气。

有人在宋如华耳边吹风:南德集团的牟其中了不得。既然是个厉害角色,宋如华就产生了想去会会牟的念头。结果约好见面的那天,宋如华跟一家公司谈卖电脑的事迟到了,赶到了牟其中那儿时,老牟有点不高兴,打官腔问他是从哪里来的,宋忙说是四川,牟说:“那我们还是老乡嘛。”宋赶紧跟牟解释,他迟到是因为跟谁谁谈什么什么事儿去了。

没想到牟其中听完后,一脸兴奋,“你这个东西不错,中国有两亿中、小学生,市场很大。这样吧,我南德集团在国际上知名度很高,你托普生产电脑,我到华尔街融资,你把电脑分给全国各地的学校,华尔街的钱通过南德借给托普,学校收费之后付钱给托普,托普再通过南德把钱还给华尔街,只要教育部出保证书,这事儿一定做得成,华尔街有的是钱。”

宋如华后来感慨,“那家伙真是神。几分钟时间,他就搞了个概念出来。”不过,从“门前冷落鞍马稀”的南德办公区,宋已经觉察到当时的南德经营情况比较糟糕,所以合作之事最后不了了之。

1997年底,宋如华通过党内关系(宋是中国致公党党员)专程到珠海拜访了史玉柱。没寒暄几句,史就走火入魔般地向他宣传起了巨人的新法宝——“脑白金”,史玉柱坚信凭借“脑白金”巨人可以东山再起。那次见面,宋如华的感觉是史玉柱没救了!

结果,史玉柱2001年复出,不但还清债务重建了商誉,而且还让一句广告语“送礼只送脑白金”,传遍了大江南北。不无讽刺的是,2002年,托普因“招聘5 000名软件工程师”引发媒体风波,“曾经紧握的手,突然反变成拳头”,宋如华情急之下昏招迭出,银行、地方政府与托普划清界限保持距离,合作伙伴纷纷倒戈,托普处于风雨飘摇中。据说,咸鱼翻身的史玉柱还派人专程到上海东部软件园参观考察,表示了“慰问”之情。

现在定居美国的宋如华能像史玉柱一样“复出”吗?

历史激流,浩浩荡荡。1992~2004.年,无论是宏大叙事抑或平凡关注,宋如华及托普的沉浮都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如果用两个字来形容这过去12年的脉络进程,那就是“转型”。一方面,社会转型本身就预设了充分的暖昧空间;另一方面,整个社会的运转仍在一个不确定的机制中“摸石头”,躁动、盲目、狂热依然存在的过程里,企业的成长常表现为沉浮不定之后的不可逆转。

今日中国,依然是一个盛产英雄并且同样“英雄不问出处”的国度。不了解“托普经济帝国”为什么会在昨天一夜之间崛起,自然也不会懂得“托普经济帝国”为什么会在今天整体崩塌;不深刻检讨托普生死背后的制度基因,也就谈不上反思之后的继续前进。

“每一代人都需要自己的革命。”的事迟到了,赶到了牟其中那儿时,老牟有点不高兴,打官腔问他是从哪里来的,宋忙说是四川,牟说:“那我们还是老乡嘛。”宋赶紧跟牟解释,他迟到是因为跟谁谁谈什么什么事儿去了。  没想到牟其中听完后,一脸兴奋,“你这个东西不错,中国有两亿中、小学生,市场很大。这样吧,我南德集团在国际上知名度很高,你托普生产电脑,我到华尔街融资,你把电脑分给全国各地的学校,华尔街的钱通过南德借给托普,学校收费之后付钱给托普,托普再通过南德把钱还给华尔街,只要教育部出保证书,这事儿一定做得成,华尔街有的是钱。”

宋如华后来感慨,“那家伙真是神。几分钟时间,他就搞了个概念出来。”不过,从“门前冷落鞍马稀”的南德办公区,宋已经觉察到当时的南德经营情况比较糟糕,所以合作之事最后不了了之。

1997年底,宋如华通过党内关系(宋是中国致公党党员)专程到珠海拜访了史玉柱。没寒暄几句,史就走火入魔般地向他宣传起了巨人的新法宝——“脑白金”,史玉柱坚信凭借“脑白金”巨人可以东山再起。那次见面,宋如华的感觉是史玉柱没救了!

结果,史玉柱2001年复出,不但还清债务重建了商誉,而且还让一句广告语“送礼只送脑白金”,传遍了大江南北。不无讽刺的是,2002年,托普因“招聘5 000名软件工程师”引发媒体风波,“曾经紧握的手,突然反变成拳头”,宋如华情急之下昏招迭出,银行、地方政府与托普划清界限保持距离,合作伙伴纷纷倒戈,托普处于风雨飘摇中。据说,咸鱼翻身的史玉柱还派人专程到上海东部软件园参观考察,表示了“慰问”之情。

现在定居美国的宋如华能像史玉柱一样“复出”吗?

历史激流,浩浩荡荡。1992~2004.年,无论是宏大叙事抑或平凡关注,宋如华及托普的沉浮都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如果用两个字来形容这过去12年的脉络进程,那就是“转型”。一方面,社会转型本身就预设了充分的暖昧空间;另一方面,整个社会的运转仍在一个不确定的机制中“摸石头”,躁动、盲目、狂热依然存在的过程里,企业的成长常表现为沉浮不定之后的不可逆转。

今日中国,依然是一个盛产英雄并且同样“英雄不问出处”的国度。不了解“托普经济帝国”为什么会在昨天一夜之间崛起,自然也不会懂得“托普经济帝国”为什么会在今天整体崩塌;不深刻检讨托普生死背后的制度基因,也就谈不上反思之后的继续前进。

“每一代人都需要自己的革命。”

后记

跋:非如此不可吗?

……前几年,托马斯离开苏黎世回布拉格的时候,他想着对特丽莎的爱,默默对自己说:“非如此不可。”一过边境,他却开始怀疑是否真的“非如此不可”。后来,他躺在特丽莎身边,回想起七年前发生的那一系列可笑的巧合,把他引向了她,现在又把他带回了一个不可冲破的牢笼。这意味着他生活中的“非如此不可”太少吗?

——[捷克]米兰·昆德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我们不是一群好事之徒。仅仅因为,我们“憋”得实在是太慌。

德隆、科龙、三九,一个接一个“倒下”,大有前赴后继之势,我们就不明白,非如此不可吗?1924年,杭州西湖的雷峰塔倒塌了,鲁迅满心欢喜,说“活该”,因为白蛇娘娘被法海压在塔底。德隆、科龙、三九包括托普的“倒塌”,又是谁被压在“塔底”呢?毅然说出两个字“活该”后,我们就这样心安理得了吗?

我们忧虑重重,笑不出声来。因为我们不但不知道“倒塌”的真相,更不知道下一个轮回是否又有新的故事版本让人再度扼腕叹息。我们觉得,除了叹息,我们还该记录些什么。

“我给你提供几个线索,你先去摸下”,2003年3月,春寒料峭,成都一家不知名的茶馆里,杨志宏终于答应见我了,他啜了一口5元钱一杯的“盖碗茶”,盯着我,幽幽地说了一句,“该有个了结了”。昏暗的灯光,射得他憔悴的脸万分苍白。在离开托普近一年的时间里,杨志宏说他就像着了魔一样,一到夜深人静,就想起在托普的历历往事。

那时,我们还没有聊到要写一本书。  ,

后来,杨跟我坦承,为了找一个合作者写一本书,他先是试探了下我的“工作能力”和“职业道德”。毕竟,以宋如华前秘书的身份站出来写一本关于托普沉浮真相的书,是需要勇气和谋略的。再后来,他跟我说,写书不是为了名,更不是为了钱,而是为了了却那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虽然关于托普的报道已有很多,但多虚虚实实,真假难辨,或管中窥豹。我希望写一本书能让宋如华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到托普为什么败!”

早在1996年的一次私下交谈中,杨志宏就对宋如华说,“托普是一个很独特的经济学案例”,宋如华边听边鼓励他,“以后有机会把托普写出来吧!”杨志宏没有辜负老板的心愿,2002年,作为托普十周年献礼之一,由他全程采访编写的《托普之路》正式出版,该书从正面宣传企业形象的角度讲述了托普集团1992。2002年的发展历史——虽是“树碑立传”式的写作,但由此给予的机会,也让“身在曹营”的杨志宏对托普有了更多真实和理性的认识。

2002年4月,因公私两方面的原因,杨志宏正式离开了托普。

在此之前,出于对托普的感情和一名老员工的责任心,他以“对托普事业的系列思考”为题,就当时托普存在的问题写了篇近两万字的文章给宋如华,杨志宏提出:媒体的关注实际上反映了托普作为公众公司应承担的责任,而不能简单地认为是有人要“整”托普。可惜,宋很不以为然。在托普内部BBS上,杨志宏表达了自己的深刻怀疑:“为什么目标越来越远大,前途却越来越迷茫?为什么土地越圈越多,发展空间却越来越狭小?”

这篇文章,也是导致杨志宏出走托普的重要原因之一。

离开托普后,杨志宏始终也没有放弃对托普的观察。在托普因招聘5000名软件工程师而深陷“媒体风波”之时,他又专门写了封信给宋如华,“最近闲读《金刚经》,现以其中的偈语相赠:‘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当作如是观。”

这注定是一次穿越夹缝的艰难写作。

虽我曾有过出版经历,但我从没有采访过宋如华,而且我的职业也只是一个政经记者。作为本书第一作者,我不但要尽快通读所有我们能搜集到的关于托普的资料和报表,还要不断跟杨志宏交流我对托普和宋如华的判断及疑问。在无休无止的争议和启示中,在“上不见顶下不窥底”的各种限制中,我们一起努力让文字尽量逼近真实,我们一起努力让事实本来的面目还原……

有人说,上坡路与下坡路是同一条路。我们所做的“还原”工作走的又何尝不是这样一条路呢?然而,知易行难。杨志宏先前因在网络发表“为了忘却的纪念”系列托普检讨文章,受到了有关人员赤裸裸的威胁;更有甚者直接暗示,注意自己家小的安全……但是,我们写书的步伐在“不可知数”前一直没有停止过。我所结交颇深的一些政府官员在表示朋友式的担忧同时,对我说,“所谓各作,就是面带笑容去做非做不可的事”。

谢谢他们!没有他们的鼓励和支持,我们不会有今日之无畏。

本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从本书一开始写作,我们就通过各种渠道联系宋如华,就在2005年年底,我们还给宋如华和其“书原广场”网站的网管去了封英文电子邮件,表示书即将交付出版社出版,希望能看到他的意见。很遗憾,5个邮件地址——song@chinese.com、song@soyodo.com、harrison@chinese.com、harrison@soyodo.com、webmaster@soyodo.com,有两个——harrison@chinese.com、song@chinese.com——被“退”了回来,而这两个正是宋如华以前用过的邮箱;其余的,至今也未见任何回复。

这似乎也算不上什么惊奇。据说,2005年下半年,四川一个知名民营企业家到美国考察,千方百计联系上了宋如华,想与他见面叙叙旧,谈谈国内托普软件园土地的事情。结果,被宋如华以工作忙抽不了身拒之于门外,丝毫不顾及昔日同乡之情。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淘尽多少英雄。”宋如华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这代企业家也只是过渡的一代”,可是他没有想到自己一手创办的托普12年后竞弄了个“一地鸡毛”。

我们不可能都成为英雄。总得有人在英雄们走过时坐在路边鼓掌。我们希望本书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通过事实看到真相,给宋如华及千千万万的托普人以参考,给处于“过渡”期的中国企业家、经济学家、监管部门、地方政府官员及无以数计的股民以借鉴。

在这里,我要感谢《21世纪经济报道》我亲爱的同事:向文件、王云辉、程东升、侯继勇、丁秀洪、刘涓涓、杨瑞法等,没有他们先前的努力和帮助,本书能否问世将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还要感谢我亲爱的领导:总编沈灏、主编刘洲伟、编委金城、南方新闻中心主任康庄等,没有他们的宽容和大度,也许我早早就放弃了对本书的写作。要感谢的人实在太多,还有Donews创始人刘韧、《知识经济》杂志社总编林军、网易财经频道主编王强、《成都商报》记者吴宇航、《云南日报》广告经营处策划部主任贾敏、四川恒和信律师事务所律师何勇、当代中国出版社编审乔平等,在百忙之中,他们都对本书提供了无私的支持和鼓励。

特别要感谢的,还有我的合作者——杨志宏,没有他的艰辛付出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托普生死也许终将成谜。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参考和引用了不少同行、网友等的作品;此外,还得到了诸多不愿透露姓名的托普人的帮助,他们提供的大量第一手资料和证据,使我们有机会更进一步了解托普和宋如华。在此,一并致以诚挚的谢意!

鉴于作者的水平及条件所限,本书有不尽如人意与不足之处,望读者批评指正。

2006年2月12日,元宵节,四川成都(何忠平写)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2:2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