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梦想美丽(人生中国)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寇延丁
出版社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他们是肢体和容颜并不美丽的人,但他们不放弃对美的追求,梦想美丽,创造美丽,传播美丽是他们的人生。作为健全和美丽的人,你了解他们的生活和心灵世界吗?你也有他们那样的美丽吗?本书是一本关于残疾人美术家的书,讲述了他们的美丽与梦想,读后,会让你震惊、感动……

内容推荐

一场大火,你被烧成焦糊的“家雀”;一次灾病,你被抽断了筋骨;一见天日,你就在万簌俱寂的世界;一到人间,你就被人称作“傻子”。……不论是先天还是后天的原因,残缺的肢体和丑陋的容颜,让那么多的苦难降临到你的头上,似乎人生的美丽、美好、美妙都离你而去,你将怎样生活?……你追寻着美丽的梦想,你再造了生命,你创造了梦想中的美丽人生和美丽世界。……你让人们在想:生命到底有多大的张力?精神到底有怎样的刚性?人生的美丽在哪里?你让人们看到:美丽人生不仅是梦想。

目录

序 有梦想的人是幸福的

从海霞到郭卫兵

田晓明 爱之上

张惠斌 世界上有几个上帝

杨忠 就这样与生活和解

吕桂荣 “活不起”的人生 活出来的精彩

赵丽 被生活选择

刘超 那只老虎在梦想

常清 巧手编织精彩人生

跋 在路上

试读章节

   为某种东西感动

认识田晓明,不是因为她的作品,也不是因为她的名气,而是因为我的感动。

世纪之交我正在做电视记者,不断地从各类媒体上见到田晓明的名字,在我向人们征求素材的时候,也不断有人推荐她。可是那时候我觉得,既然中央电视台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都已经报道过了,新华社通稿也已发过,我再去采访已没什么必要。再说了,我对她所从事的剪纸艺术一窍不通,我所能做的评价,只能有“好看”或者“不好看”,很煞风景。

后来又在电视里见到了田晓明。这一次,不再只是大谈她那幅著名的作品,而是讲了她的生活故事,从那个十几分钟的专题片里,我才了解到在田晓明盛名之下的更多的东西。

我知道了田晓明和她的丈夫都患有小儿麻痹后遗症,田晓明是个土生土长的东北人,而她的丈夫则是土生土长的山东人,田晓明来自一个富庶之地小康之家,而她的丈夫则家境穷困。如果不是在骨科医院相遇,他们应该是永远属于两个世界的人。他们相遇了,相爱了,结了婚。自幼学画的她拐着残疾的腿学做农活,为了装扮他们漏雨的草房第一次拿起剪刀剪纸,并从此一发而不可收。到2000年,田晓明已经举办多次个人展出,在全国级剪纸大赛中获得多项一等奖、全奖,成为中国剪纸研究会会员。

那部片子里有许多田晓明夫妇日常生活的细节,其中一个镜头是这样的:田晓明洗完了衣服以后,和同样残疾的丈夫一起抬起洗衣的大盆去倒水,随着他们一高一低的脚步,盆里的水颠啊颠的,终于洒了出来。淋湿了他们走过的路,同时洒落下来的还有我的眼泪。当时,正在做专题片编导的我很清楚地知道,这样一个镜头很可能是拍摄人员特意安排渲染的煸情段落,但我还是哭了出来。

我被深深地感动了,踏上了去她家的路。去她家直线距离不过六十公里,但我坐长途车却整整走了一个上午,因为她住的地方太偏僻了。我倒了两次车,最后还要坐二十八分钟三轮才到她的村庄,离她越近,眼里的房子越破烂,在一堵已经开始坍塌的墙上见到了这样一条残损的标语:“为实现粮食自给而□□!”十五年前,二十二岁的田晓明告别宠爱她的父母,千里迢迢义无反顾奔向爱情的时候,我不知道她走的是不是这条路,不知道她有没有看见这条标语,不知道她会怎么想……我的眼泪又一次掉了下来。

我和田晓明成了朋友,我写了许多关于她的文章,讴歌他们的爱情。

在西方,几乎所有的童话故事都是这样结尾的:“王子和公主终于结婚了,从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这样的故事给人造成一种假象:只要得到了爱情,就像灰姑娘穿上了水晶鞋,一切都会从此美好起来。就像在我们中国的传说里一直坚定不移地认为:只要鲤鱼跳过了龙门,就可以变成天廷的白龙。而事实上,田晓明在和相爱的人结婚以后,农活依然沉重,房子依然漏雨,他们伤残的腿依然冰凉疼痛。所不同的是,这个原本破败不堪的小院里贴满了红彤彤的美丽的剪纸,而且每到夜晚,他们都会把对方的脚抱在自己怀里,将自己胸口的热气,一丝一丝地传递到对方身上。在一个又一个寒冷漫长的夜晚,他们冰凉的脚在彼此的怀抱里慢慢变暖,同样的冷与热,同样的心心相印,同样的珍爱对方超过自己。他们是贫穷的,疼痛的,但他们又是幸福的。

现代科学告诉我们:即使跳过了龙门,鲤鱼们也不可能脱胎换骨。田晓明的故事也向我们证明了:即使得到了爱情,灰姑娘也不可能变成公主。但是,我坚定不移地相信:真正的爱情就像真正的金子一样,即使掉落到贫穷的尘埃里,照样不为所污,光彩依然。

田晓明的剪纸作品里有许多爱情题材:天仙配、夏日恋歌、男耕女织……双双对对的喜鹊、两相依偎的爱侣、相拥化堞的粱祝……在面对田晓明的作品的时候,除了好看,更多的是有一种深深的感动,我想到意大利诗人卢哈诺·德克雷申的诗:“我们都是只有一只翅膀的天使,只有彼此拥抱着才能够飞翔。”

           P23-P25

序言

   有梦想的人是幸福的

这是一本关于残疾人美术家的书。

“美术”的字面解释是“造型艺术”或“专指绘画”,我取前者,目前我收集了171位残疾人美术家的资料,含绘画、书法、篆刻、剪纸、泥塑、木雕、刺绣、竹编十几个门类。不管是美术这个词还是后面具体的门类,都能让人产生美的联想,有愉悦感,“残疾”则不同。

“残疾”,指的是“肢体、器官或其功能方面的缺陷”,我承认,这确实是一个让人感到压抑的字眼,一个让人不愿意走近,甚至下意识躲避的字眼。但我还是在自己四十岁的时候踏上了寻访残疾人美术家的行程,都说四十不惑,我已经想清楚了,这是一条我必须要走的路,也是一条注定要走的路。

因缘际遇,我在自己人生之路上遇到了许多优秀的残疾人,许多优秀的残疾人美术家,每个人都给了我太多启迪,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人生的轨迹,走上一条这样的路,仿佛冥冥之中的宿命。

我从来也不曾奢望从残疾中发现美,残疾本身只有“不美”,无论怎样的生花妙笔都无法美化、修饰残疾。但是,让我震惊的是,那些承受着巨大痛苦和不幸的残疾人,却用自己残缺的生命创造出了美。

残疾人美术家和这种美相携而至,带着美的尊严和人的尊严,让我肃然起敬。

“残疾人美术家”这种称谓只是为了说起来顺畅,非我的本意,若要确切地表达我的想法,应该是“美术家里的残疾人”。

“残疾人美术家”容易被理解成“残疾人里的美术家”,好像是先划定了一个“残疾人”的圈子再谈美术,首先是“残疾人”,其次才是“美术家”;而“美术家里的残疾人”则不同,首先是“美术家”,只是由于肢体或者功能的缺失,这位美术家是残疾人。如果把“残疾人里的美术家”比作“残奥会选手”的话。那么“美术家里的残疾人”则应是“奥运会选手”。坐在轮椅上的人注定与奥运会无缘,只能参加残奥会;但美术不同,美术的疆域就像天空一样广大无边,并不只是健全人的专利,不仅坐在轮椅上的人可以从事美术创作,甚至连失去双臂的人都能以口衔笔写一笔好字。

残疾,是人类发展进程中不可避免的社会代价。.中国有六千万残疾人,这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之中到底有多少美术家尚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有相当比例的人具有优秀的艺术天赋。残疾,造成了他们与世界之间的距离,也使得他们在某一方面较之常人有着更敏锐更独特的感受,用他们伤残的身躯在平凡的人生中熔铸着艺术的奇迹。

我不懂美术,自认没有资格评价他们作品的优劣,在我选择采访对象的时候参照了美术界的标准,要看他们是不是曾经在权威机构组织的美术大赛中获奖,而不仅仅指残疾人美术大赛。也就是说,他们应当是“奥运会选手”而非“残奥会选手”。比如田晓明,曾在中国剪纸博览会和建国五十周年全国展中获一等奖、金奖,我称她“获得了奥运会金牌”。再比如刘超,曾经在世界华人艺术展中荣获银奖,是获奖者中唯一的残疾人,他们都是在与健全人同场竞技的“奥运会”上脱颖而出的。

作为残疾人,他们承受着苦难,作为美术家,他们以美回馈人生。

2004年12Z月22日,大连,刘超正在画一只虎。对我来说,看着身患脑瘫的他画画是一个非常痛苦的过程,而我也知道,对刘超来说,能够执笔作画却是人生中最大的快乐。刘超画起画来太过投入,一会儿就大汗淋漓,数九寒天也不例外。在他要为纸上的虎头落笔点睛的一刻,我看到刘超额角的汗水在正午的阳光照射下闪了一闪,窗外的风拖着尾音呼啸而过,笔锋起落之间那双虎眼已经被赋予了神采。画完之后刘超兴致勃勃地向我讲起了老虎,讲到老虎各种各样的神态,我问他刚刚画出的那只老虎正在干什么。他的脸上慢慢慢慢地浮起一个沉醉的笑,顿了一会儿才回答我:“这只老虎,它正在——梦想。”

这只老虎在梦想,刘超,又何尝不是在梦想呢?

作为美术家,他们是神的孩子,追逐灵感,被梦想引领。

有梦想的人是幸福的。

后记

    在路上

一直喜欢那种在路上的感觉,在路上,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风景,意想不到的风景。就像我们无法预先设定自己醒来的方式一样无法预知一切,不知道自己究竟会遇到什么,又会发生怎样的改变。

这是一次宿命之旅。

从十几年前与海霞的初遇开始,走上一条这样的路,已经成为我人生中的宿命,当赵丽说“很多时候往往是命运在选择你而不是你选择命运”的时候,我觉得这句话有似曾相识的感觉。

从海霞到海涛、再到郭卫兵,我开始重新认识“残疾人”这个词,根据那时候的数据,中国就已有六千万残疾人,六千万,一个远远超出了我的想像的巨大的数字,同时,又好像是一个极其遥远的数字。

事实上,在我们的生活中,这个字眼也确实离我们很远,在我们的衣食住行、工作生活、社会交往圈子里,很有可能见不到一个残疾人。清晨,当我冲出家门从楼梯上跑下,擦肩而过的是健全人;当我蹬上自行车汇入上班的人流,前后左右行色匆匆的是健全人;当我一路走进办公室,迎面遇到的是健全人;上班、下班、银行、邮局、超市、公交……面对的也都是健全人。

我们一直生活在一个属于健全人的社会里,这会让我们觉得,这就是整个的社会。

真的是这样吗?

六千万啊,意味着我们总人口的二十分之一,意味着平均每五个家庭里就会有一位残疾人。

看到这个数字之后回头看看自己身边,就会“发现”很多残疾人,只是不曾被我们注意罢了。

我们的城市里有一所聋哑学校,我上班就会路过,因为海霞和海涛的缘故我走进了那里,隔着那扇安静的大门,里面有数以百计的残疾孩子。从那里我还知道了,我们的城市里还有一个叫“盲童学校”的地方,那里同样有数以百计的残疾人。

不仅如此,仔细想想,残疾,其实在我们的人生中无处不在。比如我曾经有位同事有个残疾儿子,智力障碍,我知道他,认识他,但是叫不出他的名字,而且,几乎忘记了他。再比如,常常会在路口转角处遇到的那个人,拖着一条腿用一个特制的钩子翻捡垃圾箱里的垃圾,我认得他的样子,但根本不知道他是谁,来自哪里。我没有必要记住他、认识他,他们的存在与否对我的生活根本不产生任何影响,没有任何意义。

最让我意外的是,残疾人不止在我的身边,而且就在我的家庭里。我家就有残疾人,而且,不是一个,是两个。记得我很小的时候,在遥远的老家,在陌生而模糊的亲友的最后一排,有一个人,是我的叔叔,爷爷奶奶最怜惜、偏爱,也是最担忧、无奈的小儿子就是一个盲人。现在想来,他泛白的眼球一定是吓着了我,依稀记得小叔走近时我就会哭,我总是远远地避开他,甚至在记忆里,都下意识地回避了他。替小叔盖房,为小叔成家(小婶智障,这样我们家就已经有了两位残疾人),帮小叔抚养孩子……小叔人生中的每一步,对我的爷爷、奶奶、父母、叔叔和姑姑们来说,都是不可推卸的责任,过去是,现在和将来也是,小叔,是他们的担忧,也是他们永远无法放下的负载。

还有,还有……

稍一凝神,就会发现这样的现实,真的让我很压抑,很灰心,甚至感到恐怖。

我承认,“残疾人”这个词让我感到不舒服,哪怕是我至亲的小叔,所以我会有意无意地回避他们,甚至在记忆里忽略、“忘记”他们,他们的形象模糊、遥远,远离我的记忆,远离我们社会的主流。  是海霞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切。因为她,让我吃惊地发现残疾人也可以是美的,于社会、于家庭他们照样可以是自尊自立的劳动者、创造者;因为海涛,我知道了残疾人也可以是优秀的、让人尊重的;因为郭卫兵,我才开始认识到,残疾人不仅不是社会的负担,而且还可以是在社会的主流中担负了为许多人引领方向的职责的人。

“艺术对于生命来说,是一种最不可或缺的营养。正像人体中的微量元素,即使微量,但仍然是宝贵的。”对所有的人来说都是如此,不管他是健全人还是残疾人。中国的残疾人艺术团早已走向世界,美术创作又当如何呢?

寻访残疾人美术家的想法自从结识田晓明后就有了,但迟迟不曾付诸实施,种种因素让我前后思量了很久。我曾经在自己的文字里隐晦地表达了这种困惑:

开花是花生命里的大事,许多花一生只能开一次。

开花是花生命里最重要的一件事,花为此投进自己所能聚集到的全部能量,把想做的都做了,把能做的都做了,把想说的都说了,把能说的都说了,花在开放的时候从来也不藏着掖着。

而人的一生之中要经历很多事,人觉得自己要考虑很多因素,所以人不会轻易认定这就是唯一,所以人不会为这样的唯一而不管不顾,人需要瞻前顾后,要一想再想,要三思而后行。

花有勇气把自己的真心捧出来,所以花的笑容很美,而人,只有看着。

文中“花”之所指,其实就是郭卫兵的《水手报》和田晓明的百米长卷。与他们相比,我是健全的、健康的,但我却没有勇气像他们一样全心投入一件自己认定的事情,当然这里面有现实条件的诸般限制,但我觉得,更多的原因还是在于,他们都把这当作了“唯一”,而对我而言,却只是“之一”。

我为自己的犹豫不决找了许多理由,比如资料准备得还不够充分,比如还不具备足够的能力,比如还缺少这样那样的设备,比如远行上路还需要足够的钱……

时间一年一年过去,我已搜集了171位残疾人美术家的信息,积累的资料已达三十万字;几年来也已经成功策划出版了好几本书,举办了几次大型的专题文化活动;我已经换了电脑,也买了数码摄像机……

好像所有的问题已不再是问题,所有的借口都不再是借口。我终于背起行囊上路。

这是一次尴尬之旅。

终于上路之后我又必须承认,这是一次极其尴尬的旅程。

上路之初,我带足了资料,不是被采访对象的资料,而是我自己的资料。有我十几年来发表的与残疾人美术家有关的文章,有我编导制作的电视专题片刻录的光盘,也有我被译成英文向外推介的文章,还有我的散文集,里面收录了许多关于残疾人美术家的篇章。我带这么多东西,只是为了向人们介绍我采访的宗旨,解释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要做这样的采访。

我所要面对的第一个尴尬就是我的“身份”。这个问题由来已久,在我写作和采访的过程中,“身份”一直是一个让我很尴尬的问题。此前一直都是业余写作,最初我所记所写,大都是身边的人,比如海霞是我的同事,海涛是她的弟弟,接近、了解他们比较自然。但为了采访田晓明就曾颇费思量,得到田晓明的消息是在1999年,直到一年之后,借由《爱的天空》一文才与她建立了联系。我不归属任何一家报纸、杂志、电台或者电视台,也无法像真正的记者一样许诺我的文章会以什么方式发表,如果不是恰好看到了省台播出的片子,恰好《中国妇女报》又发表了我的文章会怎样呢?

为能采访同省同市的田晓明尚且如此,这一次远赴辽宁,我的尴尬可想而知。  我所要面对的第二个尴尬就是要证明我不是骗子。

我知道确实有太多人打着“助残”的旗号行骗,就连我自己都曾遇到过。我甚至不敢说自己是在“自费采访残疾人”,我不敢用这个曾经被骗子用过的名义自我介绍。如果有人问起我采访的性质,我会给他看我的资料,告诉他对这个问题关注已久;如果他一定要问出什么背景的话,我会说是北京的某个公益组织;如果他还穷追不舍,问我采访的费用从哪里来,我就会说是得到了某国际基金的资助……

一开始说的还是实话,说到最后就全成了假话,这是生生把好人逼成骗子了。

好在这一路有惊无险,想采访的人都访到了。

这又是一次恐惧之旅。

这是我第一次带着摄像设备出远门,到一个个陌生的地方去寻访陌生的人,面对陌生的一切。对我来说,每一个夜晚都是一次提心吊胆的考验,我尽量避免住宿,不仅是为了省钱,也是为了安全。即使在白天也无法放松,甚至不得不放过许多极好的拍摄时机。这一路,我拍摄的全都是残疾人美术家的室内访谈,没有任何室外镜头,没有拍摄任何一个城市的外景、标志性建筑,这本是摄像的大忌,但我都明知故犯了。因为我不知道一个独行女子手执摄像机招摇,接下来会遇到什么,我试不起。

但这同时也是一次收获之旅。

上路时我背负着期待和忐忑,归来时全都是沉甸甸的收获。

我收获的,不只是几位残疾人美术家的故事,不只是厚厚的图文资料,不只是二十小时录像和几百张照片,更重要的是,我收获了他们的认可、理解和信任。

每位接受我采访的残疾人美术家都给了我太多,是他们让我认识到,除了“残疾”,还有爱,有美。更重要的是,他们的接纳与认可给了我信心和勇气。

这更是一次温暖之旅、感动之旅。

感谢我的朋友,给了我太多的支持和帮助,给了我太多的爱和温暖。

沈阳的朋友为我此行做了太多准备,包括那个安静的、洒满阳光的房间,让我在那个遥远的地方有了一个可以独享的空间。在我踏上去辽宁的列车之前上过一次网,打开我的邮箱,有一份邮件,内容很简单,是她的手机号,问我是不是记得。我没有手机,一上路就无从联络,发邮件,可能是她与我联系的唯一方法了,有点像大海里的漂流瓶。这份简单的邮件让我在北京站前的网吧里愣了好一阵,心里热乎乎的。到达沈阳的时候天还没亮,我没有按她说的到站后立即打电话联系,沈阳正在降温,我希望她能多睡一会儿,但我走出车门,就在公交站看到了她冻红的鼻尖。

太多的人,太多的事,我甚至无法一一列述,无法用语言来感谢,我只能说,他们所做的一切,都已经成为我行程的一部分,我只能用自己的行动来表达对他们的爱和感激。

很多时候,我对自己说,走上这样的一条路,其实是源自我对“在路上”那种感觉的迷恋,不妨把这当作一次旷日持久的旅行。

把自己交给路,也就是交给了无从预想的风景,交给了无从预想的收获和感动。

         寇延丁

         2004年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11: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