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以此书献给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
本书用近500幅清晰生动的历史照片再现了60多年前北京的抗战史,真实地记录了那段悲壮的历程,展现了中华儿女不畏强暴的民族气节。该书资料珍贵,内容真实,只为了不能忘却的历史。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北京抗战图史(精)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北京市档案局//北京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 |
出版社 | 北京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谨以此书献给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 本书用近500幅清晰生动的历史照片再现了60多年前北京的抗战史,真实地记录了那段悲壮的历程,展现了中华儿女不畏强暴的民族气节。该书资料珍贵,内容真实,只为了不能忘却的历史。 目录 救亡怒潮 九一八事变 北平学生南下示威 中国军队的武装抵抗 日本制造华北事变 一二九运动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的贯彻 卢沟醒狮 七七事变 社会各界支援29军 浴血南苑 激战南口 全面抗战局面的形成 烽火长城 日伪在北平的高压统治 北平各界的反抗斗争 八路军挺进平郊 城市斗争与秘密交通线 抗日根据地包围北平城 日军在北平的暴行 抗日根据地的建设与巩固 欢庆胜利 战略反攻与平郊的解放 欢庆抗战胜利 正义的审判 后记/ 试读章节 日本侵华野心由来已久。 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战争;1900年,日军参加八国联军侵略中国;1904年—1905年,日俄在中国东北作战,战后日本取代俄国,逐步控制中国东北;1914年,日本出兵山东;1915年,日本政府向袁世凯政府提出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1927年6月,日本在“东方会议”上制定了“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的对外扩张侵略新方针;1928年,日本出兵山东,制造济南惨案。 1931年6月,日本军部制定《解决满洲问题方策大纲》,确定了“采取军事行动”占领我国东北的方针。此后,日本又不断挑衅,为发动侵略战争制造借口。8月,日本间谍陆军大尉中村在潜入黑龙江进行军事侦察活动时毙命,日本军国主义者借此叫嚣“以武力解决”。而蒋介石政府则一心忙于“剿共”,对日本侵略者的恶意挑衅采取妥协退让的方针。中村事件后,蒋介石电示东北军首领张学良:“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挑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东北军的处处忍让,更助长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按预定计划自行炸毁南满铁路沈阳北部柳条湖的一段铁轨,反诬中国军队所为。并以此为借口突然袭击中国军队驻地北大营、占领了沈阳城,史称“九一八事变”。日本由此揭开了侵华战争的序幕。 与此同时,中国人民反抗日本侵略的正义战争也义无返顾地开始了。 大事选辑1894年7月 日舰击沉中国运兵船高升号,并击伤济远等舰,中日甲午战争爆发。1895年4月17日 中日签订《马关条约》,条约规定中国割让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及辽东半岛给日本,赔偿日本白银二亿两,另有若干严重损害中国主权的条款。1900年5月 日军加入八国联军侵略中国。1904年2月 日本为同俄国争夺中国东北,发动日俄战争。次年通过条约获得了在中国东北的支配地位。1914年9月 日本以对德宣战为名,派兵在中国山东龙口登陆。1915年1月18日 日本提出“二十一条”,阴谋灭亡中国。1919年1月18日 巴黎和会开幕,日本坚持继承德国在山东的各种权利,引起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由此爆发五四运动。1927年6月27日 日本内阁在“东方会议”上制订了《对华政策纲领》。 日本华北驻屯军的由来 1900年八国联军侵犯北京后,1900年9月通过《辛丑条约》获得了在华北的驻兵权.日本是向华北派遣驻屯军最早的国家之一。早在条约签字前二个月,日本政府就以“护侨”、“护路”为名,正式宣布成立清国驻屯军,司令部设于天津。1912年改为中国驻屯军。由于该军驻扎华北,中国的官方文件和报刊上,一直称“华北驻屯军”。华北驻屯军由日本陆军部领导,其组织机构分为两大部分:一是驻屯军司令部,二是驻屯军部队。驻屯军司令部司令官由军部任命。1936年4月,日本为准备全面进攻中国,决定将华北驻屯军升格,司令官由少将提为中将,改由天皇亲自任命。从1901年到1937年的37年间,先后担任过华北驻屯军司令官的有梅津美治郎、多田骏、田代皖一郎、香月清司等28人。驻屯军原设两个队部,分别驻扎北京、天津,总兵力5774人。1936年4月一6月,日军增兵华北期间,把驻军地点扩大到丰台、通州,驻屯军数量增加至8443人。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将驻屯军扩大,改编为“华北派遣军”(又称华北方面军),从此取消了驻屯军番号。 P5-P7 序言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八一五日本投降,中国抗战历时14年之久。中国人民以持久的抗战、巨大的牺牲,消耗并最终摧垮了日本这架疯狂的战争机器,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一场全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抵御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也是中华民族结束百年忧患,从此走向民族振兴的伟大转折点。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因其思想理论路线的先进性,以及广大党员为国为民奋不顾身的牺牲精神,赢得了人民的信任和拥护,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国共两党捐弃前嫌,携手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召唤并凝聚起一切爱国力量,万众一心,同仇敌忾,经过长期浴血奋战,终于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了中国。 在这场战争中,北京人民发扬了五四以来反帝爱国的光荣传统,坚贞不屈,共赴国难,在极其艰难困苦的情况下,同日本侵略者展开了殊死的搏斗。 1931年九一八事变,点燃了中国人民反抗的怒火,北京成为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中心和支援抗战的前沿。各界抗日团体、各种抗日力量汇聚北京,全国各地、海外侨胞慰问东北抗日义勇军、支援长城抗战和绥远抗战的捐款捐物,通过北京送往前线。1935年日军策动华北事变,北京爆发了一二九学生运动,抗日的怒吼唤起了广大青年学生和人民群众,掀起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1937年七七事变在北京发生,中国守军奋起抗战,从此拉开了全民族抗战的帷幕。“长城”、“大刀”、“卢沟桥”也由此成为全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反抗日本侵略的象征。 抗战时期,北京沦为日本侵略者统治华北的中心,但古都从未平静,人民从未屈服。在城市,抗日的烈火在地下涌动,各阶层人民用自己的方式反抗日本侵略者的残暴统治。在乡村,抗日的烽火燃烧着大地,八路军冀热察挺进军按照“巩固平西,坚持冀东,开辟平北”的方针,在华北与东北交界的战略要地,多次粉碎日军的“扫荡”和“清剿”,打破日军制造的“千里无人区”和经济封锁,在北京周边建立起平西、平北、冀东抗日根据地,对北京、天津、张家口等大城市构成战略包围,直接威胁和动摇着日伪在华北的统治。 中华儿女从不在侵略者面前低头,北京人民不畏强暴的民族气节,为民族的独立而壮烈牺牲的吉鸿昌、佟麟阁、赵登禹、白乙化等抗日英烈,成为北京这座具有光荣的爱国主义传统城市的骄傲。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的壮举。在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刻,只有“筑起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才能挽救民族危机。今天我们在建设现代化的进程中仍然要弘扬团结一致、众志成城的精神。 国家落后就要挨打。今天,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我们的国家已日渐强大,人民扬眉吐气。但由于人口众多等原因,我们仍是发展中国家,必须保持忧患意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继续埋头苦干,才能彻底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使我们的国家真正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当今的世界已经比60年前大大进步了,和平和发展成为主流。但是,歧视、垄断、贪婪、掠夺的势力依然存在,战争的根源依然存在,善良的人们,我们要警惕呀! 随着一个“甲子”的逝去,历史场景已渐行渐远。人们留下的图片会泛黄、散失,然而历史不能忘记。为了不能忘却的历史,我们编辑了这部《北京抗战图史》。 谨以此书献给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 《北京抗战图史》编委会 2005年8月 后记 用历史照片再现60年多前北京的八年抗战史,是为了真实地记录那段悲壮的历程。 用照片再现北京抗战史是困难的。困难在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照相在中国一般老百姓中还是一件十分奢侈的事儿;困难在于,这些照片镜头面对的是刀戈的相向、烈火的灼烧和鲜血的流淌;困难还在于,经过半个多世纪时代的变迁,许多照片已经散失;特别是日本侵略者为掩盖其罪恶,像他们对待其他资料、档案一样,绝大部分在失败之前就被毁弃了。 北京抗战历史似乎只能停留在人们的口述之中,停留在文字的描述之中了。 事实不然。 2005年初,当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北京市档案馆、北京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决定联合编辑《北京抗战图史》之后,通过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我们发现镜头前的北京抗战史是如此清晰生动。为了编好这本书,我们动员了北京市18个区县、重点厂矿、高校的史志部门;我们走访了政协、统战系统许多单位;我们徜徉于北京各处档案馆、图书馆和展览馆,在卷帙浩繁的档案中、在发黄的画册中钩沉历史的印记;当通过媒体向社会发出照片征集的消息后,一条条线索、一张张照片迅速向我们汇集而来。为了编好这本书,我们走访了参加过北京抗日斗争的焦若愚、林一、王若君、张大中、赵勇田等同志,他们虽已年届髦耋,仍深情回忆起当年的战斗情景并提供了珍藏60多年的照片;不少烈士亲属或抗日战士的后代送来了珍贵的照片;很多普通的北京市民无私地将他们珍藏的抗战文献提供给我们,甚至连外地民工也加入进来。激动人心的事情几乎每天都在发生,我们被人们的爱国热情深深地感动,它激励着我们努力编辑好这本书。 在半年时间里,我们收集到1500多幅历史照片。这些照片大多摄取的是有关北京地区抗战及北京沦陷时期的情景,本书选用的近500幅照片,有许多是新近发现并被首次使用。大量的照片说明,北京人民抗战的英雄壮举不仅活在人们的心里,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暴行不仅铭刻在人们的脑海里,同样也保留在这些宝贵的历史镜头里。 本书所指的北京地域范围以现行辖区为准,包括了当年河北、察哈尔等省的一些地方。为了与历史相一致,本书的概述等说明文字均称“北京”为北平,只在日伪机构名称前冠以“伪”字以示区别。为了理清北京抗战史的线索,向读者介绍更多的知识,我们把全书分为四个部分,共2l节,每节前用简略文字概述该节主旨,同时整理了“大事选辑”并配之以“历史链接”,以方便读者由图知史,由史索图。 本书是在很短的时间里征集、编辑完成的,所有参加这项工作的人员都把编好本部书当作一项光荣使命,市委党史研究室、市档案馆、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领导对本书政治方向的把握、书稿的策划和组织工作给予了精心指导,认真审阅了每一次校样。抗战史研究专家李良志、荣维木、刘苏、孔宪东、荣国章、李宗远等认真论证了本书框架,编辑后期我们还请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黄小同及孔宪东、荣国章等认真核对了本书史实。本书英、日文目录由黄淳、孙庆章翻译,抗战史研究专家张注洪、史桂芳核校。 陈静负责全书的组织、协调并统筹了编校工作;韩勤英起草了本书框架,并负责全部照片的统筹及“救亡怒潮”图片、文字的编写;周进负责对外宣传及“卢沟醒狮”图片、文字的编写;陈静、赵晋负责“烽火长城” 图片、文字的编写,韩勤英、周进、陈静负责“欢庆胜利” 图片、文字的编写;吴兰挖掘了大量档案资料、照片并参加了本书的编校工作;刘苏对本书的结构及编校、装帧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使本书能以更高质量出版;王汝满搜集的大量照片成为本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俊良为本书做了不少具体工作。 在本书出版之际,我们要感谢平谷、密云、门头沟、延庆、怀柔、通州、宣武、崇文、昌平、西城、房山、顺义、海淀等区(县)党史办公室、史志办公室、档案部门的同志们;我们要感谢清华大学校史党史研究室、首钢党史办等单位的同行们;我们要感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平北抗日战争纪念馆、首都图书馆、天坛公园管理处的大力支持;我们要感谢老同志的亲属及子女李福顺、魏云平、伍依丽、沈建平、李铁流、郝春和、陆微等朋友;我们还要感谢热情提供资料的潘惠楼、张建衡、姚国平、郭德吕、刘乃崇、王百强、蓝英年、李惠兰等同志。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才有可能把凝结着北京人民抗战艰难、痛苦、牺牲、胜利、欢欣的画卷展现在世人面前。 由于时间紧促,我们未能与所有摄影者取得联系,望图片摄影者见书后与我们联系。 北京新闻出版局、北京出版社为本书的编辑、出版给予了大力支持,张苏、于虹、曹革成为本书付出了辛勤劳动,在此一并致以诚挚感谢。 由于时间、篇幅等原因,本书收录的照片依然有限,有待日后继续丰富。如果本书对于读者,特别是青年读者了解北京抗战史有所帮助的话,我们将十分欣慰。因为我们知道,本书的生动和精彩,完全源之于北京人民抗日斗争自身的丰富、生动和精彩。那是一幅北京人民都应知晓、永远不可忘却的悲壮的历史画卷。 本书编辑部 2005年8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