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灯》是张生继《白云千里万里》之后的第二部长篇小说。在张生笔下,黄庭坚的诗境和“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一样被滤去宦游四海、羁旅行役的古典感伤,成为一种让我们联想到漂浮、虚幻、不确定、不真实等状态的意象。在古典时代中,生命即便漂浮着,有着坚实的意义共契的古典人也会认为漂浮只是偶然的遭遇,而不会把它认知为基本的存在方式。而在现代社会里,意义共契已土崩瓦解,存在本身就是漂浮,漂浮的存在经历着漂浮的际遇,生命竟轻得让人无法捉摸——《十年灯》便是张生对漂浮这种现代感受的一次捉摸。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十年灯/九星文库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张生 |
出版社 | 花城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十年灯》是张生继《白云千里万里》之后的第二部长篇小说。在张生笔下,黄庭坚的诗境和“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一样被滤去宦游四海、羁旅行役的古典感伤,成为一种让我们联想到漂浮、虚幻、不确定、不真实等状态的意象。在古典时代中,生命即便漂浮着,有着坚实的意义共契的古典人也会认为漂浮只是偶然的遭遇,而不会把它认知为基本的存在方式。而在现代社会里,意义共契已土崩瓦解,存在本身就是漂浮,漂浮的存在经历着漂浮的际遇,生命竟轻得让人无法捉摸——《十年灯》便是张生对漂浮这种现代感受的一次捉摸。 内容推荐 小说以上个世纪90年代前后时代的转换为背景,描述了几个走出大学校园的年轻人面临急遽变化的社会现实所做出的不同的选择,及由此而产生的不同命运。仅在短短的十几年间,昔日的同窗挚友,或远渡重洋学艺有成,或流落街头乞讨为生,更有红极一时的歌星,骤然暴富的大亨,还有不足为道的小人物,林林总总,让人过目难忘。而小说正是以这些个性鲜明的男女之间的情感纠葛为线索,追溯了这十几年来时代的变迁对人内在的心理和精神所造成的冲击、侵蚀与改变,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又充分展现了他们的迷惘与彷徨,矛盾与追求,以及对生活,对人生,尤其是对爱情的体悟。让你在伤感而低徊的情绪中,再次倾听一曲属于新一代人的青春之歌。 目录 第一章 咖啡味道 第二章 说你说我 第三章 寻无所爱之旅 第四章 见易别难 第五章 两个世界 第六章 为艺术而艺术 第七章 昔日重来 第八章 琴声只献陌生人 第九章 回到今天 试读章节 2002年8月初的一天下午,我独自一人坐在北京西城区的一个临街的小发廊里发呆。透过贴得花花绿绿的玻璃拉门,可以看见在刺眼的阳光下来来往往的行人和车辆,间或,还有个把拄着拐杖的乞丐或背着旅行包的外国游客走过。在我旁边,一个头发染成金黄色的小伙子和一个坐在椅子上的姑娘在用一种我不懂的方言有一句没一句地聊着天。我看了看手机上的时间,没想到,理个发会这么快,从进来到理好只花了十几分钟,我无奈地摇了摇头。 等人的确无聊。我这次到北京,主要是为了陪高前,其次是想顺便采访一个曾经只身走完长城的徒步旅行家,可没想到我在太阳底下站了半个小时也没等到他。我还以为他临时有事不来了,谁知拨通他的手机一问,原来这家伙居然在路上,为了表现自己的性格,他要徒步走过来见我。而且,这个神经病起码还要半个多小时才能到。 这天天很热。我看了看两边的街道,这一带是胡同密布的老城区,不仅街道很窄,像样的门面房也不多,都是一些小杂货店和饭店。真不知道,这个小子为什么会约我在这个地方见面。由于实在没地方好去,我只好假借理发,躲进了路边的这家有空调的发廊里,凉快一下。 没想到这一点会正中高前下怀。他进了发廊就和一个小姐直奔一侧的包房,还建议我也和他一起放松一下,体验体验生活。尽管我对高前的爱好并无意见,但这一次还是多少让我有些不快。 一时无从说起,也无从想起,只能从天气谈起。作为一个长期生活在南方的人,我感到北京的天气并不像人们所说的那样一无是处。尽管北京的天气和上海一样酷热,但却干爽很多,一点不像上海,走到哪里都像是在洗桑拿浴,浑身湿漉漉的,有时让人想透口气都很难。这点很像上海的建筑,新建的高楼大厦总是鳞次栉比,丝毫不考虑各自的风格和形状是否相宜,还常常是一定要冲到马路中央才罢休。而北京的高楼风格比较协调,疏朗,无形中给人留下了视觉和心理上呼吸的空间,我觉得,仅凭这一点,北京城建上的所有缺点都可以原谅。甚至,不怕被那些热爱历史文化遗产的人骂我没文化,就是再拆几座老四合院也无妨。 坐在理发椅上这么胡思乱想了一会,感觉心情好了点,我也慢慢回想起来,好像这个徒步旅行家说今天要带我到他当年出生的地方看一看,大概就是这里了。没办法,他还真把自己当成一个人物了。我拉开挎包,想抽支烟,却发现早上出来的时候,把烟忘在宾馆里了。 , 屋角那台陈旧的柜式空调在嗡嗡嗡地响着,在宜人的凉风中,我回头看了一下身后的一扇拉上窗帘的门,从里面传来了一阵男女的调笑声。高前显然正在里面快活。我叹了一口气,百无聊赖地拉开门,到隔壁的一家杂货店买了一包烟。可把烟叼在嘴里后,才想起自己的打火机没气了,就又折回去要了个一次性的打火机。因为不好在空调屋里吸烟,我就站在杂货店的外面点了一支。 街对面是一排高大的杨槐树,稠密而细碎的树叶在明亮的阳光中不停地抖动着,看上去有如波光粼粼的水面,让人眼花缭乱。 抽了几口后,我觉得有些口干舌燥,就扔掉了剩下的大半支,重新回到了发廊。不由得有些烦躁。正好座椅前面的一张摆放着剪刀、梳子以及各种洗发水的长桌上,有一台破旧的台式录音机,我就顺手按下了录音机的放音键。 磁带嗞嗞啦啦地转了几圈后,突然传来一曲节奏轻快却不无忧伤的旋律,紧接着就是一个女声,用一种涉世不深的、很单纯的嗓音唱出了歌词: 每次走过这间咖啡屋,忍不住慢下了脚步。 你我初次相识在这里,揭开了相约的序幕。 一曲终了,我迫不及待地倒了一会带,然后又小心地按下了放音键。我觉得,好像在突然之间,所有的声音都远去了,整个房间里,只有这支歌曲在回响。 今天你不再是座上客,我也就恢复了孤独。 不知什么缘故使我俩,由情侣变成了陌路。 这首歌的歌词一如其旋律,单纯、浪漫,却带有一丝迷惘和忧伤,同时,还有一种无奈和固执。 我从座椅上直起身子,轻轻地按了一下倒带键,然后又按下了放音键。 刹那间,那个遥远的年代,似乎也像磁带上的这首歌一样被倒了回来。我几乎能闻到那个时代的特有的味道,那是一种浓烈的咖啡味道,新奇,苦涩,让人回味无穷,却又让人不知所云。 那是一种我至今仍觉得奇怪的感觉。(P1-3) 序言 之所以要写这样一部小说,有两个方面的原因。首先是情感上的,这个原因基本上和文学无关。从80年代末到现在这十几年的时间里,是中国社会转型或者变化很快的一个阶段,在此期间,我也由一个普通的大学生变成一个大学老师。但这只是外在身份的变化,真正改变的是我的内心。我已不再像过去那样抱有理想和热情,旧曰的那些狂热的梦似乎像褪色的照片一样只在记忆中模模糊糊地存在,我逐渐学会接受和忍受这个业已变化得越来越陌生的、同时也是越来越清晰的现实。 这个改变开始是无意的,被迫的,可后来就变成一种自律性的东西了。也许,用笛卡尔的一句话来表达这种状态更为贴切,“我始终只求克服自己,不求克服命运,只求改变自己的欲望,不求改变世界的秩序。”是的,一切都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了。但我觉得,这并不仅仅是成熟的代价。这一点,我想不仅是我自己有这种感觉,凡是和我一起经历了这个时代的同龄人也都会有这样的经验。 是什么东西在发生作用?又是什么东西发生了作用?是我们看见的,听到的,还是那些我们看不见的、听不到的事物改变了我们,把我们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这些问题困扰着我,尤其是这几年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得越来越强烈,我想,要真正弄清楚这一切,或许只有回到那个时代,重新开始,才能找到答案。而对于我个人来说,这一时间的起点就是80年代末。也就是从这个节点开始,一切都忽然变得不一样了。 可以说,在这个过程中,绝大多数人都像我一样随波逐流发生了变化,可仍有人带着痛苦艰难地在这个时代里闪转腾挪,他们不愿改变自己,而依然保持着在此之前所形成的那些观念,直至处处碰壁,甚至毁灭。这其中,有我的朋友,也有我所不认识的人,但我相信,他们和我一样,都无奈地经历了这一段生活,而且,还将要继续生活下去。但无论如何,这对恰好度过了自己青春岁月的我们这一代人来说,它是重要的。 当然,这些年代概念都是上个世纪的习惯性的称谓,并不符合现在的说法,如今的习惯性用法是在那些年代前面加上上个世纪或者20世纪。可一直到现在,我都不能适应这种做法。我还是直接说80年代或90年代,而根本不觉得它们已经属于上个世纪,我不接受这种人为的划分,我自己依然生活在上个世纪,我感到自己的青春,梦想、追求,还有与之相伴的迷惘、失落和痛苦,似乎都永远地停留在了那个时代。 这也是我为什么会截取黄庭坚的《寄黄几复》这首诗里的诗句来作为这部小说名字的原因。实际上,我更喜欢的是李商隐的《滞雨》一诗的意境,我觉得,它更能表达我在写这部小说时的情感和想传达的某种东西。 滞雨长安夜,残灯如客愁。 故乡云水地,归梦不宜秋。 我不知道这种情感是否也和那些客居于这个年代的知名和不知名的朋友们的心情相似,我只觉得,正是这首诗,使我一次次陷入对往事的回忆,也使我~次次感觉到置身于这个时代的那个自己真切的不安与局促。 甚至,在完成这部小说的那一刹那,我恍然觉得,我只是在某种形式上复写了这首诗而已。 其次,之所以写这部小说,当然是和自己在文学上的追求有关,我过去的写作,大多是从某种概念出发,即使是倾注了我最多心力的长篇《白云千里万里》,也是从一个概念出发。举个例子,当时我一度想用熊伟先生所译海德格尔此在概念之“亲在”为题命名这部小说,从中也可看出,我写这部小说的用意。时至今日,我还是觉得用“亲在”也很好。我感觉到,这些作品尽管技术圆满,可是缺少血肉,和自己的生活缺乏必要的关联。那种犹如气味和触觉一样能够唤醒我内在的感性的东西,过于冷静和淡漠,也过于概念化,不仅与自己无关,更与我们这一代人无关,它只是一种抽象的文学观念的具体化或小说的样式而已。因此,它与当下生活也不具有活生生的联系。 这同样也是长期困扰着我的一个问题。所以,从这部小说起,我想改变一下过去的那种创作方式,套用一个我很喜欢的一个现象学的主张,就是,我想回到自己的经历中来,同时,也回到自己这一代人的经验中来,然后,借此找到一条通往现实的路。 我希望,它也是一条通往个人的文学新天地的道路。 显然,对于我写这部小说来讲,这虽然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但并不是一个根本的原因,更不是一个关键的原因。 说穿了,我只是想写一写我自己的,还有我的朋友们的,乃至于我们这一代人的青春之歌罢了。 如此而已。 2005年8月10日于上海五角场家中 书评(媒体评论) 我喜欢张生小说中流露出来的那种书卷气,这种气息在中国的前辈作家中很难看到。我始终觉得书卷气是传统的一部分。 ——叶兆言 对当下生活的观照,既充满诱惑,也潜伏危险,或许60年代出生的作家们在寻找他们的代表作时别无选择。张生的《十年灯》即是这样一个有益的尝试。这部小说以上个世纪80年代至今的社会转型为背景,描述了几个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以及他们通过爱情对人生和命运所作出的无尽的探索,追问,还有沉思。令人感怀。 ——宗仁发 张生被他的朋友们指称为知识分子,而他本人似乎对这个标签并无异议。正像他的一篇小说的题目《这也是一个知识分子》所暗示的,“也”字含有尖刻的嘲讽和带一点犬儒色彩的无奈,但嘲讽和无奈恰恰表明,知识分子在张生那里是一个肯定性的价值中心。 ——李敬泽 这是一代人的青春之歌。小说既有80年代独有的感伤情绪,也有90年代以后的那种特殊的迷惘气氛,它再一次让我回忆起自己和朋友们所度过的那些难忘的青春岁月,还有这些岁月所带给我的伤痕、梦想、纯洁的友谊和爱情。 ——李冯 正如书中所引的卡伦·卡朋特那首动人的《昔日重来》的歌曲一样,读这部小说,感动我的也不仅仅是那如烟的爱情和随风而逝的往事,还有它的明快的语言、曲折的情节和弥漫在作品中的像这首歌一样迷人的旋律。 ——谈瀛洲 《十年灯》,十年情。在一个真挚的情感业已离我们远去的时代,这部作品带给我们的是深深的感念和无尽的遐想。弥足珍贵。掩卷难忘。 ——李洱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