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徽商的历史
一部生动的晚清中国商业史
一部浓缩的晚清社会文化史
两代徽商的坎坷人生经历
三个少年的经商苦旅和情感历程
本书描写了清代中期两代徽商的艰难奋斗及情感历程,歌颂了他们的开拓精神和商业道德。作品情节跌宕,情感丰富,是一部生动且具有历史内涵的作品。中国内地、中国香港及韩国当红影视明星联袂出演的同名电视连续剧中央电视台于黄金时段激情推出。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大清徽商(上下)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黄维若 |
出版社 |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一部徽商的历史 一部生动的晚清中国商业史 一部浓缩的晚清社会文化史 两代徽商的坎坷人生经历 三个少年的经商苦旅和情感历程 本书描写了清代中期两代徽商的艰难奋斗及情感历程,歌颂了他们的开拓精神和商业道德。作品情节跌宕,情感丰富,是一部生动且具有历史内涵的作品。中国内地、中国香港及韩国当红影视明星联袂出演的同名电视连续剧中央电视台于黄金时段激情推出。 内容推荐 《大清徽商》形象地展现了清朝乾隆末年中国社会各阶层的生活以及那个时代特定的政治与文化;从不同侧面展示了徽商的商业历程。通过对两代徽商的艰辛付出、特别是年轻徽商成长历程的描写,展示了徽商“以义为重”、“义利兼顾,利以义取”、“以诚相待”、“以信接物”的商业精神和重文重教,贾而好儒的特点。 大清盛世,圣驾南巡,扬州盐业总商汪仲连与众多徽商将接驾事宜操办得奢华至极,使龙颜大悦,徽商们囊中银子却被水洗一空。为筹集银两行盐,卷入官府利益相争的漩涡中,汪仲连被判充苦役,家产被抄。16岁的少年汪宗昊、程元亮与家境贫寒的汪无竞离开家乡,开始了他们漫漫的商旅人生。艰难曲折的经商苦旅,使他们尝尽人间百味,不同的从商经历和情感历程,演绎了三个少年不同的人生命运。书中对徽商信奉的经商理念和商业精神作了生动形象的诠释,使人参悟到徽商的为人、为商、为官之精髓所在。 本书是一部具有史诗风格的历史小说,故事情节曲折,催人泪下。 目录 第一章 家道突变——少年郎弃学从商 第二章 行商苦旅——恰克图斗智斗勇 第三章 郁郁还乡——于情于义两难舍 第四章 广州捐布——生意虽败眼界开 第五章 松江起家——引织机开设工场 第六章 鸿泰织造——有惊无险扶摇上 第七章 终承父业——游商行盐多艰辛 第八章 靖州贩盐——易货成功显韬略 第九章 整饬盐政——行盐路上遇私访 第十章 树大招风——避官捐告病还乡 尾 声 试读章节 第一章 家道突变—少年郎弃学从商 大清盛世,扬州天宁寺前的运河中。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夹着锣鼓丝竹唱曲喝彩之声如巨浪般袭来,无数旌旗招展,无数人头攒动,直如端阳赛龙舟一般热闹至极。但见八九丈宽的运河里,并排有六只平底大舟,其上以厚木连成一片,那木板宽约七八丈,几将运河河面遮住,板面上雕栏玉砌,分明成了一座极大的舞台。其上高悬彩幅,写的是“恭迎圣驾万岁吉祥”八个大字,彩幅下百余名戏子正在腾旋歌舞,而两岸却是数百名艳装歌女及青衣小鬟,各牵宽幅彩绸,拉着这硕大的河中舞台徐徐前进。一时笙歌动地,欢声遏云。两岸围睹者不下数千之众,大家一齐喝彩。大声唱和,其热烈程度几至无法形容。 河岸边高埠之上有一群衣冠华美气宇昂扬之人,其中一五柳长髯的中年人将手中五彩牦尾向天一举,近旁立即有人点燃手中烟火,顿时一串红色礼花呼啸着冲向天空。顷刻之间,鼓声人声一齐止歇,大家鸦雀无声仰脸看着这中年人。 中年人朗声道:“很好,圣驾到来时,这河中戏台就在御龙舟前边十丈远的地方,缓缓前行,将《永庆升平》从头演起,两边拉彩绸的人,也要齐声伴唱……” 原来其时天下承平,海晏河清,皇上在几次南巡之后,对江南美景及此间富足繁华情致风韵极是喜欢。如今又率大队人马再次出京南巡来了。消息传来,扬州官府便将接驾奉君之事交付给扬州的商人,让他们出钱出力一手承办。这中年人叫汪仲连,乃是徽籍扬州盐业总商,众人推他总领接驾事宜。现下里他率领扬州商界一些主事人,组织了数十个徽州戏班,正在操演接驾演出。 当下汪仲连话未落音,一阵马蹄声骤然响起,一劲装汉子骑一匹神骏白马,还牵着三匹马,急驰而至。那些马身上都汗淋淋的,显是被这人轮番奔骑。那人冲上高埠,未及到人群面前,便滚鞍下马,直奔汪仲连,大声道:“仲连叔,皇上率南巡行营万余人,离开济南,已到泰安驻跸。” 高埠上的人们听得此言,不禁紧张骚动起来,一时间议论纷纷: “……哎呀,来得这么快呀?” “……我的天,上次南巡才六千人,这次一万多人了!” “……行宫及营房都得扩大,来得及吗?” 汪仲连道:“圣上从泰安一路下来,到我们扬州起码还得二十天时间,不要慌,一切按原来谋划的办。” 那劲装汉子上前两步,低声道:“仲连叔……济南府总领接驾事宜的富商邹嗣煌自杀了!”他说话的声音不大,但周边几个人都听见了,众人一愕,面面相觑,一时惊疑无语。 此时运河里鼓声乐声又起,上万人齐唱:“……四海无虞,德过舜禹;圣策神机,仁文义武;户户安居,处处乐土;凤凰来仪,麒麟屡出……” 汪仲连脸色一变,沉思片刻,向另一徽籍总盐商巴文藻道:“文藻兄,你留在这里主持操演。”又向另一徽籍钱商胡珏道,“胡珏兄,修建圣上行宫的四千工匠今天要到了,还有开挖新河及修建接驾跸道的一万二千民夫也是今天到,你安排他们的饭食及住处。每人先发二两赏银,让他们好生出力,各听调排。”巴文藻与胡珏都连忙答应。 汪仲连向劲装汉子道:“走,你随我们到会馆去。”P3-4 序言 皖南山区的古徽州,坐落在由新安江及其支流冲积而成的山间小平原上,这里“东有大障山之固,西有浙岭之塞,南有江滩之险,北有黄山之陇”。在现代交通出现之前,百姓走出徽州必须翻过崇山峻岭或者越过重重急流险滩,然而,正是这一片山环水抱的古徽州孕育和发展出了一支在明清时期引领中国商业经济潮流四百年的商业劲旅一一徽商。 徽州在东汉以前基本上是一片尚未开垦的山高林密的自然山区,当时的原住民是“依山阻险,不纳王租”的山越人。东汉末年,中原战乱频仍,人们纷纷渡江南迁,如世外桃源般的徽州,成了北方士家大族躲避战乱的上佳选择。魏晋时代的“永嘉之乱”、唐朝末年的“安史之乱”和两宋时期的“靖康南渡”三次大规模的移民高潮,中原一带士家望族的迁入,一而再地冲击、整合,最终彻底地改变了徽州的人口、经济、社会结构和文化习俗等,大大加速了徽州封建化的进程。随着徽州地区人口的急剧增长,人口多而可耕地少的矛盾也逐渐突出起来,“八山半水半分田,还有一分是庄园”是徽州的最大现实,也是徽州人千百年来必须时刻面对的问题,徽州人依恋家园,但又必须走出大山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 徽州处于万山丛中,山多地少土瘠人稠是其不利的一面。但是另一方面徽州气候湿润,物产丰富,徽州盛产木材、毛竹、茶叶、桐油、山货土产以及“文房四宝”等大量手工艺品,这些在经济日渐发达的淮扬、江南地区以及全国的大中小城市均有广阔的市场。徽州人只有因地制宜,将这些物产通过新安江等便捷的水道运送出来,方可换取他们生活所必需的粮油棉盐等,才能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之所需。正是这种生存的压力和市场的需求,极大地刺激着商业活动,直接导致徽州商帮的兴起和发展,实际上徽州的许多商人最初就是从贩运本地土特产开始进入商业领域的。与此同时,历史也给徽州商帮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南宋以后随着政治中心的南移,经济重心也加速南移到淮扬地区和苏、嘉、杭等长江三角洲地区。徽州地处江南,与这些经济曰益发达地区紧邻,承接着时代潮流的冲击。徽州人紧紧抓住了历史机遇,积极投身商业活动,以吃苦耐劳、坚忍不拔、艰苦创业的“徽骆驼”精神,纵横商战领域,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终成中国古代十大商帮之翘楚。 徽商萌芽于南宋,成长发展于明代,到清代中叶,达到了鼎盛时期,当时有人写诗描述徽州商人:“丈夫志四方,不辞万里游。新安多游子,尽是逐蝇头。风气渐成习,持筹遍九州。”民间谚语“无徽不成镇”也从另一侧面印证了徽商足迹几遍天下的事实。当时,南北二京,各省都会以及全国其他的城镇,都是徽商活跃的地方,如扬州、苏州、南京、淮安、芜湖、杭州、湖州、临清、汉口、南昌、广州、北京等城市都有大量的徽商居住和从事商业活动,并成立了自己的商会或会馆等,就是那些穷乡僻壤、深山老林、沙漠海岛等地方也不乏有徽商的活动,一度还有不少徽商由浙闽扬帆出海,从事着风险极大而利润也极高的海外贸易。 徽商之所以能称雄中国商界数百年,“贾儒结合”、“贾而好儒”是其重要因素。因历史战乱原因南迁徽州的中原等地显姓大族,深受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熏陶,传承着“尊师重教”的理念,所以,徽州虽地处万山丛中,但历来有“十户之村,不废诵读”的传统。富户人家办的私塾,宗族祠堂办的义学、义塾,官府办的县学、府学等等,使徽州的教育得到了相当的普及,使徽州也赢得了“东南邹鲁”之美誉。在这样乡土背景中成长起来的徽商,与其他商帮相比,有着较高的文化素质,因此,他们的营商行为和实践也显示出很多与众不同。比如,他们强调商业活动中的儒道,认为商业活动也是实践儒道的活动,把儒家所宣扬的“诚笃”、“诚意”、“至诚”等理念贯穿于营商活动,强调“以诚待人”;把儒家的“立信”、“笃信”、“言而有信”等转化为经商实践,强调“以信接物”。他们高扬“义”的精神,强调“义利兼顾”、“以义取利”、“不以利为利”,相对那些只知赚钱发财,不知义为何物的行为而言。是一种难得的理性自觉,自然也给徽商带来了较好的名声和财运。他们注重对文化和教育事业的投入和支持,捐资兴学、筹资办学、刻书藏书,修家谱、族谱、方志,兴建书院祠堂,以及努力培养子弟读书入仕,谋求政治地位的提高等举措,促进了地方文化教育事业的繁荣和发展,所以,徽州文化的兴盛和发展,有赖徽商的贡献。当然,文化教育的繁荣发展反过来又推动了商业的发展,徽商能在当时中国十大商帮中脱颖而出、出类拔萃,绝非偶然。 同自然和社会的任何事物运动规律一样,徽商也没有逃脱“物极必反”、“盛极而衰”的自然法则。徽商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到清代嘉庆以后开始逐步走向衰落了。徽商衰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战乱的破坏,经营方式的落后,资本向非经营领域的大量转移,以及“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和商品的倾销等等,但根本的原因还在于封建的政治体制,这个体制的基础是小农经济。 自西周进入封建社会以来,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虽经无数战乱导致江山易主、王朝更迭,但以小农经济立国的“抑商”政策却没有多少实质性的改变。封建政治体制下的商人居于四民之末,商人的经营活动没有法律的保护,正常的商业秩序得不到维护,这样,商人在经商赚够了大量的金钱之后,就不大愿意将商业所得的巨额利润转变成资本,投入扩大再生产和营销活动,而是用商业所得去享乐,去培养子弟做官,去购买土地成为地主。商人成为地主后,不但不受歧视,反会受到尊重。他可坐收地租,享受悠闲自得的生活而无须冒经商风险,再延师课教培养子弟读书,走科举仕途,得一官半职,不仅光宗耀祖,而且其利百倍,难怪使许多人(包括徽州商人)趋之若鹜了。所以,尽管从先秦时代开始,每一个朝代在其社会相对稳定阶段,商业经济都曾发展到较高的程度,尽管商业从本质上讲具有“变革”的因素,但在历朝历代“抑商”政策抑制下,商业经济永远被限制在专制王朝许可的范围内,永远不可能动摇封建王国小农经济的主体地位。封建社会的商业经济充其量只是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补充,甚或说是一种附庸,不可能发展成为新的社会力量。 自然,徽商也无法摆脱封建王朝的政策导向,而重蹈历朝历代商人的覆辙,这是徽商的悲哀,也是中国历史的悲哀。 长篇历史小说《大清徽商》以清朝嘉庆年间的中国封建社会为背景,艺术地再现了两代徽商的营商历史和人生命运。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曲折哀怨的情感历程,慷慨悲凉的营商人生,全景式地展现了那个时代徽商顽强奋斗的足迹,那个时代社会各个阶层的生活状态,以及那个时代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并从徽商由盛而衰的变化,折射出盛世浮华掩盖下的封建制度走向腐朽和没落的必然性。历史观照现实,从徽商的命运联想到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艰难历程,使我们对改革开放这一基本国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受。正因为如此,我乐意将这部小说推荐给大家,希望读后会有所启迪。 孙赵孟 2005年7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